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朝当太子 >

第93章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93章

小说: 回到明朝当太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牧老,”眼看火候到了,王铎也不再卖关子了,他目视钱谦益,沉声道:“牧老是有才学的人,不过,当今之士,光靠诗词之才是做不得什么事了。天下骚然,当有仁人君子出来助君皇平靖天下……牧老,难道一生所学,就真的只是写秦淮河上的诗文不成?”

“这,当然不是。”

钱谦益很吃力地道:“然而,我也想不出来,我还有什么可以出力的地方?”

“适才说了。牧老在江南一带十分熟悉,政务军务财赋,没有拿不起来的。现今国事十分危急,想要偏安也得站稳了脚根再说,不然的话,人家百万大军杀到了,咱们真的去做降臣?那史书上,名声可不大好听!”

“是叫学生外放到某地么?”

“不然,牧老不在中枢是可惜了的。”王铎笑意俨然,缓缓坐下,弹了弹衣袍角,很笃定从容的道:“旨意可能很快就到了……皇上听从太子建言,太监不复监军,二十四衙门亦不复重立,往后,就以各殿、阁、宫设首领太监,洒扫庭院,备衣帽,仪杖,马匹车轿等,从今往后,不复再有司礼各监,亦就谈不上太监专擅之祸了!”

“圣明,圣明!”

饶是钱谦益十分沮丧的时候,也是忍不住高举双拳,叫道:“吾皇真是圣明天子在朝,大明中兴,指日可期啊!”

不过,内心深处,钱谦益却是觉得十分吃惊,也感觉十分的混乱。

厂卫一向是士大夫们推卸责任的最佳拍挡,虽然明知道太监其实是皇权的延伸和代表,但官员们从来是把太监和皇帝分开来打,这样虽然是打了一群又来一群,但官员们的角色就始终是正面的,而太监是毫无疑问的反角。

现在把司礼监和东厂等权力部门全部裁撤,那么政务如何推导进行?

难道皇帝真要垂拱而治?

却听王铎接着又道:“锦衣亲军的名声向来不好听,这一次也就不留下了。这样一来,厂卫尽撤,大约也可邀东南半壁的人心。”

钱谦益老鸡啄米一般,只不停的点头道:“是极,是极。”

“至于太监,此辈实在不堪信用,也不可由太监自管,而皇家也有诸多琐事,不可置之不问,所以殿下议立‘少府’,仿的是秦汉制度,皇家的钱粮库藏,并太监人等,一律由少府来管,设正卿一人管之,正二品,首任少府卿,便是新乐侯刘文炳,牧老,觉得如何?”

钱谦益到底是十分聪明的大吏,一听之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先秦和西汉,宦官为祸很小或不严重,主要是皇家的私务和财产都由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太监和宦官也是在这些机构之下,所以不能自成格局,而唐朝和本朝的宦官为祸不小,唐朝是自成格局不说,还用宦官掌握了全部的禁军,这样一来,宦官掌权不说,废立皇帝,也就跟儿戏一般。

本朝么,宦官也是自成格局,而且是正式的皇权外延,司礼监和内阁彼此互动已经成为制度,内相外相之说已经过百年,宦官代表的是皇权,而外朝的所谓大学士宰相其实是依附其下。所以万历初年,张居正算是相权代表的第一人了,但没有冯保,张相爷恐怕也根本就玩不转大明的官场体系。

因为官场有规矩,太监可以不讲规矩,这就是差别所在!

不受制约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相比起来,内阁算个鸟!

好在本朝太监也做监军,也掌握军队,但祖宗心法相传“大小相制”,彼此制约,从来不给太监一人独掌军权的机会,所以两百多年以下,再厉害的权阉也是一道诏旨就能拿下,这一点却是比唐朝强的多了。

到此时,钱谦益是心悦臣服了。

若是皇太子光说废司礼不用,钱谦益最多说他是一个棒槌,现在甭看逃来的太监不多,但只要把架子一搭,千多有经验的当骨干,一年之内,南京太监人数就能膨胀到一万人以上光是为了人手不够或博名声,就把太监制度给改了,那就是自己犯傻。

在这种时候,皇权和太监可是彼此依存的,要是真没了此辈,皇权怎么延伸,皇家的利益,日常用度,又怎么解决?

你不能皇后要一卷上茅厕的上等好纸,就得给户部堂官打报告吧?

那皇家体统何在?

这个帝国,就是靠各种礼仪和规矩来运作的,一旦最上层的威权代表没了威权,这个王朝距离崩溃可也就不远了。

当今皇上逃到这儿,还不就是因为体制僵化不灵,内阁和皇帝彼此推诿,下头经手办事的人一塌糊涂,甚至连兵部侍郎也敢抗命不到前线!

有了这个少府,加上用的是勋臣,这个新部门的威权就确定起来了,而太监逃难之后,实力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对这个决定就算不满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而皇家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影响,少府也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还捞了一个彻底解决太监问题的美名……这生意,实在做的太爽了!

只有两条钱谦益不大明白。

一则,太监掌握的御马监和皇城禁军,加上内操,这几股武装力量是原本京城武装格局里的小,拱卫的是皇帝这个大,而皇帝又利用京城三大营这个大,来制衡太监武装这个小。

彼此制约,才是长久之道。

现在罢废御马监,皇城禁军却归谁来管,这个小,如何制衡赵之龙和刘孔昭的禁军之大?

二来,自然就是原本司礼的权力。

这一层,可比适才内阁的一长串名单一样重要,虽然崇祯皇帝不大喜欢用司礼批本,但每天送到宫中的奏报之多也是普通人完全不能想象的,要全是皇帝自己亲自来干……钱谦益不禁打了个寒战,难道皇帝痛定之余,决心效法太祖高皇帝,每日批数百折以为乐事?

这种变态的以工作为娱乐的精神,实在也不是一般人能吃的消的啊……

然而如此不亲批,难道皇帝不怕大权旁落,权力尽入内阁之手?

如此这般,他倒是有点儿楞住了神,适才听到内阁名单里没有自己的那股子难受劲儿,居然十分神奇的消失不见了。

“司礼之裁,皇上是情非得已,而大权也不可一日下移,况且,现在军务繁重,内阁要都管起来,也是十分困难。”

这一次是吴伟业说话,钱谦益目光呆滞的看着对方,但见吴伟业神采飞扬的道:“在京师时,皇上垂询内阁各地战事时,诸阁老常常言不及义,而现在想想,大学士中懂军务的,怕也没有几个。现在军务才是头等的军国要务……所以,牧老,这就是要仰仗你的地方了!”

第128章 南京(16)

“军务处?军务大臣?”

钱谦益象是在做梦,清秀的脸庞上满是不可思议之色。这个机构和名称,古制完全没有,以他的学术成就都想不起来在哪一朝建立过,想来,这必定就是那位皇太子的决断了。

“是的,军务处,军务大臣。”

吴伟业的脸上也有点怪异。

主要是,前几天朱慈烺几乎每日都和崇祯彻夜长谈,父子之间已经决断了很多军国大政。

而在提起设立军务处时,吴伟业等近侍之臣就在皇帝父子身边,当时皇太子神色就是十分异样,似乎有点儿难言之隐。

当然,他不会知道,朱慈烺只是觉得,自己穿越以来,最想搞死的就是建奴,而偏偏在改革政务的时候,什么东法西法古法后法,想来想去,能在现在发挥作用,而起到实际效能,有益大政的改革,居然都是清朝中期前后出现的各种集权和改良的办法!

拿来主义,最合适拿来的居然是建奴弄出来的一整套的办法最合适……这他娘的真是历史给他开的最大的玩笑!

摊丁入亩,虽然在万历年间就弄过这玩意,但最后总大成者,还是要到清朝中期。

至于士绅当差,也是清朝中期,还有什么火耗归公,亦是如此。

可以说,在清朝中期,政体非常成熟,社会改革也十分到位。最少,相当长的时间内,清朝的体制是很完善的,甚至,在这种封建极权的体制下,就算到了最末的年头,朝廷仍然有相当的控制能力,如果不是废了科举,自失统治基础,这个王朝能挺多久,还真的是很难讲啊……

至于雍正抛出来的军机处,干脆就使相权成为君权的正式的秘书班子,比起内阁来更进一步,皇帝控制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

还有什么密折制度,复奏制度、考核办法等等,有些可用,有些不如后世先进,反正朱慈烺觉得,清朝的政体,就是十分的君权至上,在太平天国之前,统驭力十分之强。皇帝总全责,事无大小,大权绝不旁落!

这样的体制当然是十分僵化,并且因为满族人以小集团临大国,所以拒绝社会上有任何先进的思想和器物,任何变革都被抹杀和扼制,在文明上,满清统治是中国的大悲剧,但在现今来说,这种体制上高度独裁,揽权,事无巨细都归于君上的制度,反而很适合当今条件下的大明了。

崇祯正是和雍正差不离性格的皇帝,就是比老四蠢了一些,军机处换个名字不那么别扭,就给崇祯使吧,真是十分的合适。

就算是将来有什么不妥,不过好歹有自己在,放出这么点东西来,大约将来还是可以收拾的吧……

至于想想那些臭嘴的书生,连崇祯都在骂他们是乌鸦,十分可恶讨厌。要不要放出文字狱这个大杀器,也实在是颇值得费一番思量啊……

只有一点,现在的集权正是为将来的放权,但在成功之前就奢谈大明如何的有活力,士大夫怎么活跃而自由,思想和学术又是怎么随性……这一切都是屁话。

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朱慈烺不是没有政治洁癖的人,但事到如今,还为自己心中的那点子不适耽搁大事,那就是愚不可及了!

朱慈烺心中的想法当然不得为人所知,所以吴伟业脸上抽搐了几下后就恢复了正常,他看向钱谦益,正色道:“适才已经和牧老说了,太子殿下十分看重牧老。所以,这个军务大臣一职,当然要请牧老屈就了。”

“这……”

钱谦益是十分聪明的人,一听就知道,这个什么鸟大臣十分有搞头!

大学士是从一品,军务大臣也是从一品,比起尚书还要高一级,比他现在干的侍郎就更高出不少来。

级别高了,这是最明显的好处,至于别的……钱谦益先是和吴伟业谦虚了两句,然后又把视线转向王铎:“觉斯,军务大臣有几人,军务处又如何办事呢?况且,既然名军务,总要有相当懂得军事才成,学生么……”

他吭哧几句,已经不大原意坚拒这个任务,所以不想说自己完全不懂军务。不过,江南一带的地理山川河流还有大小世家风土人情他是一清二楚,完全玩的转,但行军调派,一千兵马有多少战马,多少骡子,多少帐篷,要用多少炊具,调拨多少粮草,沿途如何补给……这些他可是真的一窍不通,完全不懂。不过既然皇太子青眼相加,倒不妨先腆颜承认下来为好……

“既然名曰军务处,当然是每天都要见面办事。军务大臣暂定为五人,原本是要叫孙伯雅回来,但他在徐州还有要紧大事,所以改为召马士英任总理军务大臣,牧老,还有王开美、路见白……还有不才区区!”

这么说,就是马士英做老大,然后是钱谦益、王家彦、路振飞,还有吴伟业这五个人为军务大臣。

这个安排就很费心思了。

孙传庭当军务大臣当然是最合适的,没有哪个封疆比他更适合了。

但徐州也确实是十分要紧,高杰所部不稳,孙传庭不把这个麻烦解决了根本不能抽身,更不必提到南京来当什么军务大臣。

这么一来,大臣之中就马士英最合适了。他能挑动三镇一起拥立福藩,这一件事就说明其对军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再加上镇守凤阳多年,曾经多次经略河南,屡败流贼,在当时的封疆中是一个有实际本事的总督,用了此人,拥立风波的后遗症就算彻底消弥掉了,又得到一个有实际才干的帮手,不用多想,也知道很划算的。

至于王家彦和路振飞,一个知兵而风节森然,一个年富力强,军务政务都一把抓,是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至于钱谦益和吴伟业,一个是东林前辈,文坛领袖,另一个,则可以说是文才斐然,是江南文坛小辈中很得众心的一个人物。

而且论起资历来,吴伟业也是够了,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国子监司业,现在已经是詹事日讲官,资格人脉,都无可挑剔。

马士英此时还没有援引阮大铖,名声不好不坏,能力是有目共睹,特别是黄得功这样的强藩是人家一手带出来的,老马干这个“总理”军务,钱谦益倒没有什么可说,再想想别的人选,似乎也是精明强干,比起内阁班子来还要强过几分。

这么一想,心底里隐隐约约似乎醒过味儿来……这军务,似乎还在内阁之上?

吴伟业此时精神有点亢奋的样子,以他之才学,正常来说要么熬资格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