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333章

明末风暴-第333章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这一典故的人中,便有人开始吹嘘称赞,将多尔衮夸成孙膑复生,少不得要拿俞国振来比一比庞涓。对于这些吹捧,多尔衮虽然都笑纳了,但他却没有失去警惕,亲自检查每一处埋伏之所。

蟠龙岭山道两侧的群山其实并不高,折成海拔,也就是三四百米左右,相对高度也是从十余米至百余米不等,但两边山坡较陡,官道较窄,而且树林茂密。此时正值初春,草木仍未长起,因此多枯枝败叶,若是一把火烧起来,只怕绵延十余里的山路尽为火海。多尔衮将兵藏在两侧山后和山谷之间,距离官道尚有数百步,不虞被虎卫发觉,待一切准备好之后,他便停下来,只等俞国振上钩了。

他的探马也一直在监视着虎卫的行进,在得知俞国振本部已经与骑兵会合之后,他心知自己的计策能否实现,就看接下来这段时间了。

“新襄兵中,极多大车,足有几百辆,但新襄兵前进速度甚快,大约有一个半时辰,便可以进入伏击圈!”

“兵贵神速,俞国振想要给我一个惊喜,当然要跑快些。至于那些大车……你们可知道新襄兵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么?”

诸将中亲近他的全部摇头,便是知道,这个时候也不能说话,否则怎么能体现出睿亲王之智。唯有一人却是不给多尔衮这个卖弄的机会,阿巴泰冷冷地道:“军资消耗过大!”

“对极,阿巴泰兄长说对了,正是如此。”

阿巴泰原本是不想看着多尔衮得意洋洋地点评,所以才开口的,却没有想到,多尔衮象是一个私塾先生表扬一个聪明学生那样表扬起他来,这比多尔衮卖弄自己的智慧让他更觉难堪。

眼见阿巴泰原本黝黑的脸变成了紫色,多尔衮扬起下巴,微微笑了。

“新襄兵每临一战,消耗的弹药足足是普通明国官兵的数倍,而且他们的将士补给极好,想必不少人都尝过他们的罐头吧,这样的补给,自然少不得大车运送。”多尔衮又道:“有几百辆大车……呵呵,看来是给咱们送礼来了。”

众人都哄笑起来,唯有阿巴泰的脸色时青时紫,费了好大气力,才将胸中的怒火压了下去。

一个半时辰,对于等待中的建虏来说,是相当难熬的。便是多尔衮,也渐渐觉得失去了耐心,好不容易有人来报说一个时辰到了。可是他仍然没有看到虎卫的身影。

接到的报告,却说虎卫当中不知出了什么事情,在与骑兵会合后前进不过两里便止住。而且虎卫当中也闹轰轰的,看起来出了什么事情一般。

“嗯?”这个发现让多尔衮顿时觉得不妙起来。

不过事情还没有超出他的掌握,因此,他还等得起,可是眼见天色渐晚。下一名前来通报的斥侯带来的消息,更让多尔衮瞠目。

“新襄兵在掘地建营?建在这山谷中?”

“回王爷的话,奴才确认过。真的是在扎营!”

多尔衮还没有说什么,那边豪格嘿嘿笑出声来:“王叔好计策啊,想来新襄兵扎营的事情。也在王叔意料之中吧?”

多尔衮横了他一眼,恨不得上去煽他一个耳光。

但他知道,自己方才风光得紧,将身边的这些族中高级将领一个个摆弄得服服帖帖,但现在事情出了意外,他们此前被自己的功绩压制住的心思,此时少不得又要活动起来!

“我亲自去瞧瞧……大军在此不许擅动,违令者,无论是贝勒还是包衣,尽皆治罪。”多尔衮阴森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一遍。然后上了自己的马。

十余里地若是大军行进,需要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但若只是少队快骑,则不过是半个多时辰的事情。多尔衮带着自己的戈什哈到了距离虎卫约三里之外,然后下马爬山。寻了一处林木密集之所,再从枝叶间用望远镜向这边观看,只见在山谷间一处平阔的所在,虎卫已经扎好了营寨。

与别的部队扎营要临时制造栅栏等防御工事不同,虎卫行军中的营垒栅栏,是象拼接积木一样搭起来的。只是在一些损坏后又没有备用件的地方,才由虎卫临时制造。在栅栏之外,先是一层铁丝网,再是一道深半米、宽一米左右的壕沟,在壕沟再外,则是削尖了的木棍和杂乱的铁丝网。营寨中望楼四立,上面有警哨拿着望远镜四处观看。营寨外则在几处空地上都堆起了树枝堆,到夜幕降临之后,将点燃这树枝堆,避免敌人借助夜幕接近。

看到这么完备的警戒体系,多尔衮首先排除了发动夜袭的想法。对方的栅栏高达一丈,而且防备的极有层次,根本不可能一举突入敌营,只要让敌人发觉,多达万枝的火枪带来的火药风暴,足以撕毁一切进攻!

而且此地为整个蟠龙岭山谷最空阔处,还有泉水流经,虎卫又清理了周围的草木,因此就算是多尔衮以火攻,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该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俞国振要在此扎营?”多尔衮皱紧眉,心中觉得极为诡异。

若是俞国振看破了他的全部计谋,那么应该尽快退出蟠龙谷才对,可不是看破他的计谋,俞国振又为何会在这里止步不前?

好一会儿,多尔衮一语不发,又从山上下来,上马便往来路回去。

他的神情让跟随的戈什哈个个心惊胆战不敢多语。到得本阵所在之地,远远的他就听到里面传来豪格放肆的笑声,显然他不在的时候,豪格成了本阵中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且多尔衮可以肯定,豪格在背后说的,绝不是什么好话。

果然,他一出现在众人视线中,豪格就大声道:“叔王,如今天色眼看就要晚了,咱们是去与俞国振正面较量,还是在这继续等他上钩?叔王的计策不是不好,只不过……”

“你很高兴?”多尔衮粗暴地打断了他:“我是奉命大将军还是你是奉命大将军?”

豪格顿时哑然。

“俞国振停下来正好,你们听着,豪格,你带领二十个牛录,立刻绕道历城,在明日早晨前抵达蟠龙谷入口处埋伏,若是俞国振退军,你给我将他堵住,堵不住的话,唯你是问!”

“阿巴泰,你带着二十个牛录,埋伏于北山之上,勿令俞国振逾岭而出。杜度,你也是二十个牛录,去南山,迂回至谷道南面,勿令俞国振逾岭而出。”多尔衮下令道:“等我号令,若见我击敌,你们便也击敌!”

第八卷四六五、欲以幼虎为穷庞(三)

“这些人还真是麻烦。”

齐牛向俞国振抱怨,俞国振一笑置之:“你可不能拿对虎卫的要求要求他们,能撑到这里才出马脚,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也在计划之中,到这里咱们就不必向前了。”

“只怕让建虏起疑了。”

“我看多尔衮这个人极是阴亵,就算咱们不闹出这样一个名堂,他也会起疑的。”俞国振说到这,起身舒展了一下胳膊,然后抓起一枝火枪,背在了自己身上:“你也不要急,仗总是有得打的。”

“我不急,多尔衮只怕急得不行了。”

老牛一想到多尔衮现在的模样,忍不住就笑了起来。

“不过……现在多尔衮应该得到消息了,差不多,就要开始了。”

俞国振一边说一边走了出去,营帐外边,喧嚣叫闹声让他微微皱起了眉,但也只是皱眉。他不喜欢太过混乱,一般虎卫行军时也有喧哗起哄的,可是都尽可能压低声音,却不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大声嚷嚷,只恐自己的声音不能传远。俞国振也无法太过约束这些人,他们能学着虎卫的模样急行百里已经是极限了,李青山李明山兄弟能将他们带到这个模样,让俞国振对这两兄弟的能力颇为赞赏。

他一出来,李明山就带着愧色地上来:“南海伯,小人约束不力,还请您恕罪。”

“这什么话。他们毕竟不是正规军,能到这个地步,你们兄弟已经极有能力了,若是到朝廷当中。少不得一个能练兵的名将头衔。”俞国振看着他们兄弟,笑着问道:“如何,愿意不愿意为朝廷效力。我可以举荐你们。”

旁边的李青山眼前一亮,早些时候俞国振表露这个意思时。他们未必会当真,可这次不同,亲自跟着俞国振立下不少功劳,他觉得自己真有资格去当个游击或者参将。但这两年来,他已经习惯听自己兄弟的,因此没有急着说话,而是看着李明山。

李明山摇了摇头:“朝廷什么模样,我们兄弟都清楚。孙总兵官当到了总兵,却还得吃一个阉人的支使,这算什么世道?不去,不去,哪有我们兄弟现在逍遥快活。若是南海伯愿意赏我们兄弟一口饭吃,我们倒是想加入虎卫,替南海伯效力!”

俞国振微微一愣。

他曾经问过这兄弟俩,愿不愿意去虎卫的军校中进行学习。但当时李青山李明山以留在山东更自由为理由婉拒了。从那以后,俞国振便将这兄弟视为新襄的外围——虽然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但并不真正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手下。这次来山东,将岸已经将这兄弟俩调来,原本是防备建虏攻青岛口的。而俞国振也本着能用则用的念头开始指挥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李氏兄弟展露出的能力,远比他料想的要强!

而且这个时候,俩兄弟中拿主意的李明山却开口请求归附!

“上回我曾问过你们愿意不愿意去虎卫陆军军官学校受训,然后从教导团的小兵做起,你们不是说受不得约束么?”俞国振笑道。

“那只是寻个由头,当时小人觉得,未为南海伯立下寸功,便是入了虎卫,因为不是南海伯打小带出的,南海伯手下人才济济,小人也没有什么出头机会。”李明白非常诚实地道:“如今则不然,小人兄弟拉出了近两万人的队伍,又供南海伯听用了一段时日,有没有本领,南海伯已经很清楚。小人料想以南海伯之明,必不会不给我们兄弟机会!”

此语说得极对俞国振胃口,李明山毫不掩饰他的野心,要在俞国振帐下与那些他一手带出的虎卫将领们争先,俞国振觉得这才正常。

“那好,我还是那句话,你们去虎卫陆军官官学校受一段时间训,然后便有用你们之处!”俞国振毫不犹豫地道:“你们俩的能力,我看在眼中,只管放心就是。家里情形呢,要不要迁到新襄去?”

李青山李明山对望了一眼,李明山笑道:“那是自然,听闻新襄远非别处可比,家中早就向往之。”

“唔,新襄的规矩,任何人都须遵守,你们家中若是去了,很有可能各自安排在不同岗位之上,当然,愿意务农,也有农庄,只是在农庄中未必有自己的土地——我们新襄最基本单位乃是小家庭而非大家族,你们都已娶妻,在新襄便算是独立一家,故此你们军功所得土地,若是要转让与他人,哪怕是父母或者成年了的子女,都必须缴纳其中五分之一为税……”

俞国振将新襄农庄里的基本结构简略地说与他二人听,在新襄,土地名义上是归俞国振个人私有,唯有军功,方可授地,但是实际上立下军功的虎卫都不会亲自去耕作,因此其地都交由统一的农庄进行耕种。耕者虽无其田,却可得田上收获,也就是说,俞国振这个制度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临时举措,避免出现大地主进而诞生大宗族势力。

无论是街区还是农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都是小家庭,即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成年子女可以与父母居住于一处,但是在计算家庭单位时却是分开计算的,这也是为了避免宗族势力扩大。

所有的人都是移民,而在安置时又有意将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打混进行安排,最基层的吏员,全部是由退役的虎卫或者经过虎卫军事培训者充当——俞国振在新襄,彻底破坏了以宗族为基础的乡间势力,使得华夏数千年“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

可以说,在这种体制之下,俞国振的每一个政策,都能落实到每个农庄或者每个工坊。

当然,这也与现在新襄占据的地方小、绝大多数人都是移民有关,俞国振如今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尝试改变原住民而非移民了,其试点之地,便选在了琼州的昌化县。他与张溥的政治交易,可并不仅仅是为了石碌的铁矿,也是在为今后势力扩张破坏地方旧有的统治结构建立新的政治体系而试验。

他的力量扩充得很快,他在虎卫和新襄百姓中的威望也很高,但俞国振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练出十万人的虎卫横扫明朝廷和建虏便能天下太平。不,他的野心要比当一个开国皇帝更大,他要做的是始皇帝之后我华夏再无第二个君主能比拟的伟业,是开创未来千年华夏傲视全球地位的根基!

“是,我们都知晓了,必然会交待家中。”

“你们也放心,到了新襄,生活上自是不必愁的,只要稍勤快些,日子只会比你们家乡的地主乡绅好。”

俞国振说得有些保守,单论物质生活享受,新襄的普通百姓也胜过山东的县太爷了。至少如今在新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