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463章

乱明-第463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德烈无法,同意大明的商船进入大西洋,但必须采取贸易配额制。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霍斯特听到消息后,吓得面如土色。他万万想不到,自己一心想摆葡萄牙一道,却被葡萄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暗暗摆了他一道,将他推到了与大明对抗的前台。

第六百八十章 官场大地震
    梁枫和陆敏成当然知道,与葡萄牙讨论大西洋自由航行权没有任何意义,主要的落脚点,还是在荷兰那里。
    不过,陆敏成有他的考虑,葡萄牙不同意,可以就此挑起战争,干脆将葡萄牙驱逐出西洋;若是葡萄牙同意,就为与荷兰之间的谈判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荷兰不答应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孟德烈提出贸易配额制,虽然距离自由航行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经为大明商人打开了一扇门,目前还可以接受。
    毕竟,自由航行权并不是口头的一句承诺,需要用大舰巨炮去维持。当前相当长时间内,大明战舰无法**维持好望角至欧罗巴航线的安全,还得仰仗葡萄牙和荷兰。
    孟德烈把球踢到了霍斯特脚下,霍斯特气得直跳脚,开始痛骂孟德烈鼠目寸光。
    不过,让孟德烈失望的是,他满以为梁枫、陆敏成会去找霍斯特,但梁枫和陆敏成显然没这么好糊弄,非要先签订了协议再说。
    取消印度洋的贸易配额限制、允许华夏币自由流通,这些都在孟德烈的职权范围内,签协议倒没问题,可是,大西洋上的事,根本就不在孟德烈的职权范围内,孟德烈怎么签?
    孟德烈提出了这个问题的难处,并承诺立即向布拉甘萨公爵汇报此事。
    本来,林纯鸿给梁枫和陆敏成的底线中,大西洋航行权就没有包含在里面。梁枫、陆敏成拿出来说事,无非想趁机多捞一笔罢了。
    孟德烈说的也是实情,所以,梁枫、陆敏成没有过多纠缠这事,在搞定葡萄牙后,率领舰队南下,抵达柯钦外围。
    霍斯特身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自然对大西洋自由航行权也没有干涉的权力,也学着孟德烈采取拖延战术,承诺向国内汇报此事。
    梁枫、陆敏成拿到了想拿的东西,起程返航淡马锡。
    随着取消贸易配额及华夏币的自由流通,大明商人犹如潮水一般涌入加尔各答、果阿、古里及柯钦等据点。
    这些据点短期内迅速繁荣起来,给葡萄牙和荷兰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不过,好景不长,数年之后,孟买港落成,迅速成了印度洋西部的转运中心,大批的财货和人流纷纷汇集至孟买。果阿、柯钦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萧条之中。
    大明商人进取心十足,繆力在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大食和奥斯曼突厥地区拓展,扩大贸易范围。这些有利条件,促使孟买的货物转运量超过淡马锡,并最终成了大明在海外最重要的据点。
    后来,孟买当局凭借强大的实力,挑拨当地土邦与葡萄牙、荷兰的关系,葡萄牙和荷兰最终无法忍受入不敷出的局面,彻底退出了印度。
    如加尔各答、果阿、柯钦之类的据??的据点,最终由大明接管。
    数十年之后,莫卧儿帝国内乱,国内分裂成诸多小势力。孟买当局秉着一个分裂的印度才是好印度的原则,促使印度半岛上成立了诸多小国家。
    印度,依然是地理概念,以后永远只是地理概念。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谈。
    且说林纯鸿见印度西海岸大局已定,率领一帮文武,踏上了返程。
    行至广州时,海事都督府都督张兆并未留在广州,而是随同林纯鸿一同北上。
    按说,林纯鸿带着张兆一同下南洋,该吩咐的事、该说的话应该早已说完,为何还要带着张兆北上?
    此举透露出的信息显然不同寻常,荆州高层不免疑疑惑惑,猜测林纯鸿的用意。
    猜来猜去,更加坚定了当初的猜测:林纯鸿有可能对高层来一次大规模调动。
    果不其然,林纯鸿还在半路上,就命令各路总督返回荆州,令张道涵准备召开阁幕属扩大会议。
    待到林纯鸿一行抵达荆州,立即宣布召开阁幕属扩大会议。
    扩大会议直直商议了十数天,林纯鸿签署了一系列命令:
    将马尼拉、淡马锡、巴达维亚、达古潘的名字分别改为宋州、星州、椰州、碧瑶,并对四城进行改制,建立府县制,成立宋州、星州、椰州及碧瑶四府,由海事都督府直辖。
    将原海事都督府的军事功能剥离,成立新的海事都督府,治所星州,除了直辖新成立的四府外,还负责管理南洋、西洋、大西洋所有据点及领土的民政事务。
    最让外界吃惊的是,林纯鸿居然任命朱之瑜为海事都督府都督。
    朱之瑜乃标准的儒生,除了上次跟随林纯鸿南巡外,从未离开过大陆,这次居然一下子跑到了天涯海角,担任劳什子的海事都督府都督。
    难道朱之瑜失宠了?还是林纯鸿希望朱之瑜到天涯海角传播华夏文明?
    除了参加阁幕属扩大会议的重臣外,谁也不知道原因。
    同时,林纯鸿还发布命令,海事都督府下,设立南洋总督府及孟买总督府。
    南洋总督府,治所坤甸,负责吕宋、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诸多岛屿之民政。
    彭新就任第677章中在朱之瑜就任海事都督府、张兆返回荆州、张杰夫至监察府任职等变动上。
    张杰夫在林纯鸿身边呆了将近七年,如果这样还不算心腹,恐怕天下任何人都找不到一个心腹了。张杰夫掌管大理司,主管天下刑案,如果林纯鸿没有兴大狱、整肃官场的意思,恐怕连街头的老太太都不相信。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荆州城内,暴风雨即将来临。未来几年,到底谁会倒霉,谁也不知道。
    至于张兆,作为林纯鸿的第一个封疆大吏,权力大得没边,行政、军事一手抓,几乎掌握着和大明差不多的疆域。
    林纯鸿令张兆返回荆州,难道担心张兆坐大,威胁荆州的权威?
    还是林纯鸿担心周望把持都督府,造成所谓的外戚干政的威胁?
    与或两者皆有之?
    朱之瑜就任海事都督府都督,大明才智之士迅速将这件事与另外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一是林纯鸿若干年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大明内阁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内阁首辅基本都来源于翰林院,地方官无一例成为内阁首辅。事实确实如此,凡是金銮殿登科后,若被任命为地方官,则表明这辈子担任内阁首辅无望。
    林纯鸿认为,连地方行政首脑都未担任过,如何执掌庞大的大明?
    朱之瑜从未担任过地方行政首脑,这次远赴天涯海角,是否有积累资历的意思?
    二是张道涵已经将近七十岁。七十岁对于大明朝廷官员而言,并不算老,还属于当任之年。但是,荆州高层的工作压力比朝廷大得多,不仅需要应付堆积如山的案牍,还需要经常深入地方查探民情,七十岁已经显得有点老。
    即便张道涵精力再旺盛,最多干到七十五岁,五年之后,中书府令由谁接任?
    细究荆州中书府各高官,除了朱之瑜、郭铭彦,还有谁有傲人的经历和崇高的声望?
    也就是说,将来的中书府令不是朱之瑜就是郭铭彦。林纯鸿究竟会从两人中挑选哪个,目前谁也说不清楚。
    当各路人马纷纷猜测荆州官场变动对自己的利弊时,林纯鸿似乎有意淡化官场轮调的冲击,在大明掀起了一股更大的风浪。

第六百八十一章 恩科取士
    “交趾、广南之土地、山林、矿藏,皆属大明皇帝,所有良田,唯有对大明皇帝忠心之人,才有资格耕种……”
    大明皇宫内,朱由检正在读奏章,他觉得这句话非常顺眼,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句话,来源于马世奇、钱祚徵的联名奏章。
    早在交趾、广南平叛令下达之前,林纯鸿在朝廷备案,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后来,马世奇、钱祚徵被林纯鸿任命为交趾、广南布政使,由杨一仁上奏朱由检,建议朝廷认可。
    朱由检犹豫不决,后在杨嗣昌的力劝之下,终于追认。
    既然马世奇、钱祚徵是朝廷任命的布政使,当然有了上奏之权。奉林纯鸿之命,马世奇、钱祚徵将征服、治理交趾、广南的方略,实施过程一一上奏,供皇帝陛下阅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朱由检读着奏章,忽然想起了这句话,觉得林纯鸿对交趾、广南的治理,可列为践行这句话最经典的实例。
    不过,当朱由检继续往下读,却变了脸色,马世奇、钱祚徵建议,今年由礼部在交趾、广南特设恩科,收取交趾、广南士子之心。
    马世奇、钱祚徵还建议,交趾、广南士子中举或中进士后,可至大明任何一处任职,一应待遇皆如大明人。
    加恩科,接纳交趾、广南士子,这些都不是问题,朱由检也想收交趾、广南士子的心,毕竟,交趾、广南名誉上还是属于他嘛。
    朱由检所不解的是,林纯鸿早已将大明的官制破坏得不成模样,为什么忽然又想起了科举这条路?
    在大明登科,对交趾、广南士子而言,固然是几辈子的荣耀,可这份荣耀哪里比得上在交趾、广南或者荆州控制范围内掌握权力?
    朱由检想不通,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内阁,让内阁票拟,希望杨嗣昌能琢磨明白林纯鸿的目的。
    杨嗣昌并未立即票拟,反而票拟了一份命令,要求交趾、广南布政使提供户口、土地统计数字,并如同广西一般向朝廷纳税。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林纯鸿打着皇帝陛下的旗号出兵,又宣称,土地都属于皇帝陛下。既然是皇帝陛下的,那总该纳税吧?
    朱由检收到这份票拟后,一眼就看出杨嗣昌想与林纯鸿做交换,以纳税换取朝廷在交趾、广南开科取士。
    朱由检大惊,立即将杨嗣昌唤来,说道:“开科取士,乃朝廷大典,此事宜早做决定。至于纳税,现在不急着做决定。”
    朱由检出于皇帝的脸面,将话说得隐晦,无非表明,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林纯鸿有向朝廷靠拢的迹象,不必为了一年几十万圆又起纷争。
    杨嗣昌心里明白,断然道:“一码事归一码?一码事,交趾、广南的税一定要缴,往后,吕宋、爪哇的税也要缴。”
    交趾?广南?吕宋?爪哇?
    朱由检被杨嗣昌的强硬弄得一愣一愣的,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杨嗣昌接着说道:“户部下设理商司,架构基本完成,各使司、各府、各县,都设立了理商相关机构,既然已经详细登记大明各地工坊及商户,就应该按照登记征收商税,不如赋予理商司征收商税之权。”
    这话说得更加不靠谱,朝廷要是能把长江以南的税收收上来,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不过,正是由于这等不靠谱的话,最终让朱由检明白:既然林纯鸿繆力侵蚀大明中枢的权力,与其被动地等待,还不如主动出击,将朝廷改造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朝廷,最终融合荆州团体。
    朱由检也琢磨过,自从他登基以来,看起来权力很大,凡事一言而决,事实上,留在他手头的权力小得很。任何圣旨,只要群臣们不认可,就绝对出不了宫城,最终成为一纸虚文。
    若是群臣们能把事情做好,朱由检倒也忍了,从隆庆、万历到天启,先辈们都如此,没什么稀奇的。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这帮混蛋居然将大明整得一团糟,成天内乱、外敌入侵,好不容易内乱、外敌入侵没了,最终又弄出了林纯鸿这个怪物。
    倒是周边的内侍好用,凡事都听他的。不过,群臣们对天启年间的事情记忆犹新,拼命压制内侍。而且内侍行事名不正言不顺,所能获得的权力也极为有限。
    与其看着这帮混蛋败坏大明江山,还不如把荆州团体引入朝廷。虽然他的权力会变得更小,但至少还能把大明江山治理得花团锦簇。
    群臣们混蛋时,朱由检总会冒出这种想法。不过也就是想一想罢了,若真将林纯鸿引入朝廷,朱由检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大明朝廷的存亡都没有信心。
    最终,朱由检点头,对杨嗣昌说道:“理商司的事先放一放,其余的,都按你说的办!”
    ……
    朝廷准备在交趾、广南征税的消息传至林纯鸿耳朵后,林纯鸿对杨嗣昌趁火打劫的做法相当鄙夷,对左右说道:“杨嗣昌想拿科举开刀,自己胆子小,不敢做。轮到我们想开刀时,他倒好像很不情愿似的,还想着谋取好处,虚伪!鼠目寸光!”
    张道涵说道:“虚伪和鼠目寸光倒谈不上,杨嗣昌心里没底,才是真的。”
    这话说得客观,林纯鸿不得不承认张道涵说得对,点头道:“确实,杨嗣昌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