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396章

乱明-第396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出售重工坊,相比较调整本金率而言,简直弱爆了!
    林纯鸿并未理会郑天成的激动,接着说道:“往后,金票将采用金银复合本位制,这点得调整。另外,朝廷发行银票,杨嗣昌非常稳健,这事他算是做成了。大明拥有两套纸币,这太乱了,一则没有必要,二则对荆州不利……”
    林纯鸿沉吟片刻,忽然冷笑道:“这是个好机会,将朝廷融入荆州的体系中,自纸币始!”
    “将朝廷融入荆州?”
    郑天成吓了一大跳,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林纯鸿。[本章结束]

第五百八十六章 西北剧变(一)
    历来,商家的头脑总是最灵敏。
    虽然绝大多数商家搞不明白为什么银贱谷贵,也弄不明白金票与大圆之间的逻辑关系,但他们都敏锐地察觉到,手中的金票和大圆都越来越不值钱,所能购买的货物越来越少,物价逐年提高。
    只有如郑梦帆一般极少数精通货币理论的商家,才能弄明白金票和大圆之间的关系,预测到金票十有**会升值,将手头的大圆全部换成金票,并且将票据上的户头全部变为以金票为计价单位。
    果然,崇祯十一年十月初一,荆州财政司宣布,面额为黄金一两的金票,可兑换十点三个大圆,小幅升值百分之三;与此同时,铜钱也小幅升值,变为六百六十个铜钱兑换一个大圆。
    消息一经发布,荆州、江南及广州方面一片哗然。毕竟,金票推广好几年,对大圆的兑换比一直维持在十比一,从未变过,绝大多数商家习惯地认为,这个兑换比一直不会变。他们哪里想得到,这玩意说变就变,一点预警信息都没有。
    自古以来,买涨不买跌,金票升值的事实让商家们对金票趋之若鹜,拼命地将手头的大圆全部兑换成金票。
    一时间,荆州的金票印刷机开足了马力,拼命印刷金票,然后通过快船运送扬州、广州,散入商家手中。与此同时,邦泰钱庄各大分号几乎成了白银的海洋,然后通过财政司的专用运输船,在舰队的护航下,全部运送至荆州、扬州和广州的金库。
    这股风潮一经形成,根本无法遏制,短短十日内,所能发行的金票余额不过三千万圆。郑天成、菲利斯、钱秉镫一下子慌了神,照这样下去,最多还过五日,金票余额就要用完,这该如何是好?
    郑天成马上前往星拱楼问计,林纯鸿令财政司三日后小幅降低金银兑换比。
    于是,正当钱庄手头的金票就要兑换一空时,荆州财政司突然宣布,金银比例下调百分之一。此次调整,一下子让大多数商家的财产缩水百分之一,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商家的不满。
    商家们纷纷汇集至各大钱庄,抗议荆州肆意更改兑换比,致使他们损失巨大。正当这帮商家闹得不可开交时,荆州财政司在各大报纸公开声称,金票与大圆的兑换比以后采取浮动制,每年的三月初一、九月初一,财政司将视情进行调整,最高调整率不超过百分之三。
    与此同时,荆州安防司加大了对抗议者的打击力度,凡是肆意闹事者,皆被投入大牢。
    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所谓的舆论、所谓的民声,虚弱无比,商家们一时失声,陷入沉默之中。
    最终,金票在市面上大幅度增加,数亿大圆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了荆州的储备金。民间对持有何种货币也逐步趋于理性,不再大起大落。
    众多商家回头一想,皆认为,如果能从财政司提前打探到金银兑换比调整的消息,就能大发横财。于是,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试图从财政司打探消息。
    但是,这属于财政司的最核心机密,恐怕连郑天成、菲利斯和钱秉镫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半年后兑换比该怎么调整,商家们哪里能打探得出?
    正当商家们一筹莫展之时,忽然市面上冒出一股传言,说金银兑换比的调整并不是财政司肆意妄为,而是由生产销售、货币流通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商家们将信将疑,开始关注经济学的一些常识。然而,经济学知识丰富、道理精深,若没有相当的基础,很难预测金银兑换比的变化趋势。
    自己很难预测,不代表麾下的伙计无法预测。灵敏的商家不是派出最为能干的伙计至行知书堂经济学院深造,就是直接从经济学院招募学生或者高薪聘任先生。
    商家的变化,使经济学院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申请入学的学生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主动辞职的先生数不胜数,让宋应星头疼万分。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金票升值暂时告一个段落,林纯鸿将所有的精力投入至重工坊出售中。
    考虑到一座重工坊动辄价值数百万,几乎没有商家能单独接盘,林纯鸿允许商家联合进行竞拍。
    按照林纯鸿最初的设想,准备将所有重工坊全部入市,进入分子交易所进行交易。
    分子交易所起步挺早,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不过,受限于观念,绝大多数商家无法适应将自己的工坊在分子交易所进行交易,所以,分子交易所的规模一直不大,仅限于一些中小型的工坊及货栈。
    这样的分子交易所,一旦大型重工坊入市,恐怕会如一头大象一般将交易所压垮。
    多方面顾忌之下,重工坊的出售摒弃了入市交易的打算,采取竞拍的方式。
    首先进行拍卖的,乃邦泰旗下的森博工坊。森博工坊位于百里洲,早期主要从事船材处理、纺织机械打造等业务,后来将范围拓展至家具制作、造纸等方面,工人数量超过八百。
    出售前十天,由行知书堂抽调的先生组成的专业评测机构,将森博工坊的近五年之内的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固定资产、盈利预期一一进行公布,并宣布开始接受商家的标书,起拍价二十万大圆。
    最终,入围的商家有四家,郑梦帆看中了船材处理,又得知荆州方面不限制工人的流动和工坊搬迁,他自然加入了竞拍行列。另外三家一家来自四川重庆府,一家来自广东,还有一家来自衡州,都是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
    按照林纯鸿的预估,森博工坊能拍到三十万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哪想到,一经开拍,现场就异常火爆,第一次报价就超过了三十万。随后,价格直线上涨,到了最后,郑梦帆一口气叫出了四十八万,无人再喊价,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将森博工坊纳入旗下。
    森博工坊的拍卖,一下子引爆了整个荆州,实力雄厚的商家无不卯足了劲,准备吃下梦寐以求的工坊。
    正当林纯鸿忙得不可开交之际,忽然接报,李自成派来使者,唤作牛金星,请求面见。
    牛金星?牛金星已经投靠李自成了?
    林纯鸿有点疑惑,但也未将这事放在心上,令外联司负责接待。
    牛金星没有见到林纯鸿,心里大为不满,口口声声宣称,有关天下之气运,等闲人等不得与闻,什么实质内容都不说。接待的官员不耐烦,正待将牛金星逐出荆州时,牛金星方才极不情愿地说出了希望与荆州进行合作,共谋大明之天下。
    这点,当然唬不住外联司的接待官员,非要牛金星说出实质内容。
    牛金星方才伸出指头,说出了一二三:首先,荆州与李自成和平共处,互不相攻;其次,希望荆州以时价出售武器和粮草与李自成;最后,希望荆州方面派出人员帮忙李自成训练军队,李自成将付出不菲的报酬。
    当接待官将牛金星的条件报至林纯鸿处时,林纯鸿冷笑道:“我只有两个条件,第一,在凤翔立足,安抚百姓,让百姓能安稳地吃上一口饭;第二,立即断绝与鞑子的任何往来!做到了这两点,再来谈合作不迟!”
    贼寇,以抢掠立足,如何做得到安抚百姓?林纯鸿这么说,显然无一丝一毫与李自成和谈的意思。
    牛金星无法,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荆州。
    不说牛金星黯然离荆,且说林纯义将绥靖行营建在了潼关,令龙武军出潼关,兵锋直抵泾阳、高陵县,彻底堵死了李自成经西安西北往陕北进兵的通道。
    “报告大王,龙武军分成数股,不间断地对我军进行骚扰,我军损失惨重,粮草被劫无数,在泾阳已经无法立足!”
    李自成大将刘宗敏与龙武军鏖战多日,吃了不少亏,最终亲身返回凤翔,向李自成诉苦。
    李自成眉头紧锁,沉默不言。
    这让刘宗敏大为不满,他提高了音量,再次强调道:“大王,贺一龙受到龙武军的刺激,也兵出西安,将我军不停地向兴平挤压,照这样下去,我们只好去西边吃沙子了!”
    李自成正待回言,探马忽然报告:虎啸军团粮草已足,前锋已至华县,离西安不过一百五十里,最多四日,便可进入西安城。
    李自成听闻,陡然站起,问道:“李过现已抵达何处?”
    左右报道:“业已抵达永寿县永平山口!”
    李自成转头问刘宗敏:“刘宗敏,你觉得是龙武军烦人,还是贺一龙烦人?”
    刘宗敏不假思索地说道:“自然是龙武军!”
    李自成大笑,豪气逼人地说道:“那好,我们就先吃掉龙武军再说!”
    刘宗敏吓了一大跳,问道:“吃掉龙武军?那可是六千余精骑!我们哪有这本事?”
    “哈哈哈……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荆州军不是一个个眼睛看着天嘛!我们就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说完,李自成大声下令道:“传令李过,立即加快速度,限六个时辰内至泾阳礼泉集结!”

第五百八十七章 西北剧变(二)
    行营一旦组建,必然设置参军处、后勤处、军政处等机构。林纯义的绥靖行营,自然也不例外。
    参军处在参军总管的率领下,负责拟订作战计划、战场情报收集、下达作战指令等事宜。军政处则负责维持军纪、宣传鼓动、核录军功、组织战场临时法庭等事宜。至于后勤处,则主要负责粮草军辎输运、分派等事宜。
    参军总管常书丹、军政总管何庆明,皆是追随林纯鸿五年以上的老人,被都督府看中,并不让人觉得奇怪。唯有后勤总管马守应的任命,倒让人大吃一惊。
    多有人传言,林纯义在宣武军团偶遇马守应,见马守应在所执掌的一营中深得将士拥护,并且将各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方硬从宣武军团挖走了马守应,至虎啸军团中担任军指挥副使。
    如此传言,众人皆不信,纷纷询问林纯义和马守应。林纯义和马守应三缄其口,不肯透露丝毫。因此,外人不知其中详情。
    后来,马守应因在山东立下战功,军衔升至致果校尉。时隔大半年,林纯义强烈建议都督府任命马守应为行营后勤处总管,都督府应其求,命马守应以致果校尉暂代后勤总管一职。
    无论是升职升衔的速度,还是以校尉暂代宣武将军才能就任的后勤总管一职,马守应皆创造了荆州军的历史。
    马守应心里清楚,他能这么快升职升衔,主要得益于林纯鸿对他的按语:谨慎、顾全大局、深得将士拥戴。虽然他知道,自林纯鸿以下,周望、林纯义都对他欣赏不已,但以他谨慎的性格,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和满足。
    他时时刻刻以军中高级将领的不服气来警醒自己,惟恐犯下丝毫错误,辜负了大好前程。因此,在荆州军的两年中,他
    活得非常累,可以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
    第一次担任行营后勤总管,马守应就遇到了荆州军后勤改革,不再由预备队组织民夫运送辎重,而是令商人自后方将粮草军辎运至潼关,再由后勤处组织人马运送至前线。马守应惟恐商家奸诈,误了大事,向都督府提出建议,派遣军方代表入驻全程监管、督促,军械类辎重由预备队亲自运送。
    林纯鸿和周望对该提议赞赏不已,同意了马守应的请求。
    同时,马守应验收军辎时,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让一部分商家极为不满,甚至将官司打到了都督府,声称马守应故意刁难。
    都督府自然倾向于马守应,驳回了商家申诉。
    完善的监督体系,细致的工作和严密的管理规范,使得绥靖行营后顾无忧。马守应用他的辛劳,赢得了绝大部分将士的尊重。
    参军处总管常书丹从干后勤起家,对组织后勤颇有心得,马守应曾统帅十万余人马与朝廷鏖战,实战经验非常丰富,两人常常坐而论战,互相受益匪浅,于是,两人关系迅速升温,成了莫逆之交。这日,常书丹忽然接到军情司情报,称近日来多有粮草往北移动,且粮草多为豆类、草类,怀疑凤翔之北有大股骑兵活动。
    李自成钻出秦岭不过数月时间,哪里会有大股骑兵?常书丹狐疑不决,令人将马守应唤来商议。
    马守应听闻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