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268章

乱明-第268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整个战略态势上讲,大明在宣大一线上,处于劣势。毕竟,这一线长达数百里,进攻时,可以选择一点,进行重点突破,但对于防守而言,在敌人进攻前,你永远不知道敌人会从哪里进攻。
    也就是说,卢象升需要更为坚固的城墙、寨墙,需要更多的兵力,方才能从根本上改观宣大防线。
    城墙、兵力,落到实处,无非就是钱粮二字。然而,钱粮对整个大明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目前,能把宣大一线士兵的军饷足额发放,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卢象升只觉得,自己就像讨债人一般,每日不断地与户部扯皮,方才能像叫花子一般,得到可怜的银两。
    万般无奈之下,卢象升只能把主意打在军屯上面。然而,军屯被破坏已久,想要取得效果,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一切,让他沮丧不已。
    直到一日,商人黄渤求见。
    卢象升直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怀疑身边的人接受了黄渤的贿赂,毕竟,堂堂宣大总督,军务倥偬,哪有时间与一介商人唧唧歪歪?
    不过,当卢象升听闻黄渤准备运送咸鱼和粮食在宣府和大同销售后,勉勉强强地将黄渤唤入。
    黄渤满口荆州口音,只差在头上书写几个大字“我是林纯鸿的人”,卢象升方才凝神听取黄渤的打算:
    “……成化年间,各边开中法崩坏,盐商在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各边粮草由户部、运司统一支付;弘治年间,又将纳粮改为纳银,各边储粮迅速减少;隆庆年间,杨应宁(杨一清)总督、王学浦(王崇古)总督试图恢复开中法,实行商屯,却收效甚微。无他,唯利耳……”
    一席话,让卢象升不停地点头。卢象升在实施军屯之前,对各边的军屯、商屯历史早就烂熟于胸,对军屯、商屯败坏的原因也心知肚明。现在黄渤一言点出崩坏的实质,引起了他内心强烈的共鸣。
    黄渤继续说道:“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事已至此,想要大规模收回用于军屯的良田,或者从朝廷手中要来用于商屯的盐引,无异于虎口夺食。”
    卢象升心里叹了一口气,这话简直说到了他心里。就任宣大总督以来,卢象升极力推动军屯和商屯,然而,宣大一线,能用于军屯的良田早就被侵占一空,哪有土地供他军屯?至于盐引,就更加艰难了,申请无数次,每次都莫名其妙地石沉大海。一部推广军屯、商屯的历史,其心酸简直让人痛哭流涕。
    不过,卢象升嘴里绝不会承认此事。他脸色平静,若无其事地回道:“难是难了点,不过目前好歹有了成效。”
    黄渤道:“既然这么难,卢总督何不另辟蹊径?据草民所知,成化之前,商旅之所以对商屯趋之若鹜,无非想得到盐引而已。现在,要获得盐引,难如登天,卢总督何不另寻一货物,就如盐引一般,引起商人足够的兴趣?”
    “这……宣大一线,贫瘠,无甚出产,要引起商人的兴趣,恐怕非常难。”
    黄渤笑了笑,道:“草民不才,在荆州、南阳开办了一些毛纺工坊,对羊毛极度渴求。据草民所知,宣大一线,绵羊倒是不少。草民斗胆,想用手头的咸鱼和粮食换购总督大人手头的羊毛。”
    卢象升大奇:这林纯鸿到底是什么打算?手里捏着银子,在哪里收不到羊毛,为何偏偏瞄上了宣大,而且还不惜千里迢迢地运来粮草和咸鱼?
    卢象升心里一动,直言道:“林纯鸿有什么条件?”
    黄渤情知与卢象升这样的精明人没有耍心眼的必要,便坦言道:“不瞒总督大人,草民确实是奉林都督之命。林都督曾言,从南阳至大同、宣府,一路贼寇横行,要想遮护粮草、咸鱼输运之安全,需精锐之师遮护。另外,各地官府不知详情,恐有刁难,需取得总督大人关防印章。”
    “哦?还有吗?”卢象升不置可否,捻着胡须,问道。
    黄渤道:“还有一点,就是草民私下的一点小要求。宣大一线,恐怕无法满足草民,还望总督大人不要限制草原上的羊毛流入大同和宣府。”
    卢象升在宣大一线呆了将近两年,对大同私下贸易可谓了如指掌。私下贸易的主角,无非就是边境文武官员以及具有深厚背景的晋商;贸易的种类不仅有茶叶、丝绸、棉布、食盐,甚至还有粮食、钢铁和武器!他有心狠狠打击这种明目张胆的资敌行为,但考虑到此事牵涉甚大,不得不投鼠忌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就是说,只要黄渤在大同放出收购羊毛的风声,草原上几乎毫无用处的羊毛将如洪水一般涌入大同和宣府。
    黄渤口口声声说请求总督大人如何如何,这背后的意思,卢象升如何听不明白:林纯鸿希望由卢象升来主导羊毛贸易,并从中得到巨额利润,用来强军实边。
    卢象升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林纯鸿通过羊毛贸易建立稳固的商贸线后,绝不会只满足于羊毛,必然向茶叶、棉布行业拓展。拓展到一定程度,顺带而来的必然是邦泰钱庄以及无孔不入的金票。
    林纯鸿的目的,可谓呼之欲出,无非想借他的手,在三边拓展势力!
    卢象升感觉自己就像老鼠夹边的老鼠,明知道吞掉夹上的肉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又耐不住饥饿,不得不扑上去。
    看着黄渤一脸吃定自己的表情,他就觉得窝火,思索良久,忽然冷笑道:“既然林纯鸿想买羊毛,本督就卖!只要他能把粮食运到宣大,就是买战马,又有何妨?”

第三百七十二章 沁水据点
    在卢象升眼中,沿边文武、晋商和林纯鸿,实属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区别。既然林纯鸿试图购买羊毛,还允许他在里面分享利润,他没有不干的道理。
    当然,卢象升没有为自己谋万贯家财的打算,他唯一的追求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
    而且,卢象升在官场这滩烂泥中横摸滚爬十几年,对官场上的弯弯道道了如指掌。他知道,要把羊毛换粮食落到实处,绕不过宣大监军和朝廷。
    在一番思索后,他首先找到了宣大监军高起潜,提出了以羊毛换粮食的打算。
    高起潜听了后,面无任何表情,心里却对卢象升鄙视到极点,暗道:羊毛换粮食?二十斤羊毛,才能换一石粮食,那该要剪多少只羊?既费事,利润又薄,这卢象升看起来精明无比,为何在这事上犯糊涂?
    “总督大人一力主之,本公公并无异议。至于上书朝廷,本公公就不参合了,免得没来由地讨人嫌。”
    高起潜抱着看卢象升笑话的心态,皮笑肉不笑地表了态。
    在得到高起潜的肯定答复后,卢象升一刻也不停留,马上给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上书一封,希望朝廷同意羊毛换粮食。
    没有任何意外,杨嗣昌和朱由检皆不反对。这年头,户部仓库中几乎饿死老鼠,卢象升能积极搞钱,杨嗣昌和朱由检都没有反对的理由。
    走顺朝廷和监军两条路后,卢象升立即指派杨廷麟与黄渤协商具体事宜。
    在经历了长达十五天的艰苦谈判后,黄渤立即南下,正准备渡过黄河时,听闻林纯鸿逼降了艾能奇,正率部在巩县夹津口休整,黄渤马上掉头向西,往夹津口而去。
    当黄渤见到林纯鸿时,惊奇地发现,陆世明也在夹津口。
    陆世明早已被任命为阁幕使,权势日益见涨,本应该在都督府参军司坐镇,此时却出现在林纯鸿身边,黄渤估计,中原的局势恐怕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似乎看出了黄渤的疑惑,林纯鸿笑道:“河南乱成了一团糟,只好把陆幕使请来,帮我拿拿主意。你这次前往大同,与卢象升谈得怎么样?”
    黄渤定了定神,从袖中掏出一张盖着关防大印的文书,递给林纯鸿,道:“卢象升同意我们以宣大总督的名誉从荆州至大同往来贩卖粮食和羊毛,并且允许我们在泌水建立中转站,每次来往最多派遣五百精卒护送。不过……”
    黄渤顿了顿,颇有点懊恼地说道:“卢象升一口咬定,一石粮食换购二十斤羊毛,绝不松口,而且还不允许我们在大同、宣府公开收购,只能找杨廷麟购买。”
    林纯鸿与陆世明对望一眼,道:“看来卢象升想搞垄断啊!不过这也没关系,只要能在宣大一线购买羊毛,我们就跨出了第一步。”
    陆世明皱眉道:“卢象升乃谨慎人,恐怕除了宣大附近的羊毛外,草原上的羊毛无法流入我们的手中。”
    林纯鸿笑道:“无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只要贩卖羊毛有利可图,卢象升就是玉皇大帝降生,也无能为力。”
    黄渤本来一直担心林纯鸿会对垄断不满,这时见林纯鸿说得风淡云轻,方把心放回肚子。不过刚放下一事,又想到了利润,心里凭地泛出一丝苦涩之意。
    他拿捏半晌,小心地说道:“从石柱往荆州贩卖兔毛,水路畅通,成本低廉,一斤兔毛能挣一钱二分银子。现在从大同至荆州,长达两千多里,这一路运输费用恐怕不是小数字。属下不才,算了一笔账,一斤羊毛,恐怕要亏八分银子左右。如果能把毛纺工坊建在大同、宣府,一斤羊毛能赚两钱四分银子。”
    林纯鸿似乎早有准备,转头吩咐道:“摆舆图!”
    很快,一幅巨大的舆图就摆在了林纯鸿、陆世明和黄渤的眼前。黄渤略一细看,大吃一惊,道:“都督手头居然有如此详细的山西舆图?”
    林纯鸿道:“这份舆图得来可不容易,八十多人,忙活了两年,还有十三人长眠在吕梁山和太行山间。”
    黄渤悚然,心里直琢磨,难道都督对山西早已垂涎三尺了?两年前,都督就已经想到了今日之事?
    林纯鸿也不管黄渤想什么,指着沁水县窦庄村道:“这个地方,沁河穿山而过,正适合建水车。你算算看,从大同至窦庄,大约能赚多少银子?”
    黄渤皱着眉默算半晌,回道:“勉强能保本,羊毛纺织成毛线后,大部分还得运回荆州,或者运到江南,成本也不低。”
    林纯鸿笑道:“能保本就不错了,本来就不指望毛线挣钱。毛线这玩意,一则生产起来麻烦,再则销售量也不高,早就应该想别的招了。你想想,毛线织成毛衣,全凭手工,一年能销售多少?万一在大同和宣府打开了羊毛市场,羊毛如洪水一般拥到沁水,恐怕咱们也吃不下。”
    黄渤正有这个担忧,林纯鸿的话算是说到了他心里,他竖起耳朵凝神细听。且听林纯鸿继续说道:“在遥远的泰西,有个国家叫英吉利,莱尔就是从那个国家来的。早在两三百年前,英吉利人就用羊毛纺织呢绒,呢绒虽然工序复杂,但好在能够批量生产,做成衣服也省劳力,只要能生产出来,估计比棉布还要受欢迎。”
    “呢绒?”
    林纯鸿点头道:“不错。呢绒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清楚。你这次回荆州后,一方面要拿出十二分的诚意去向莱尔学习,莱尔不懂,就派人到广东找懂的人;另一方面,在沁水县建毛纺工坊,需要的大圆恐怕不是一个小数目,你和棉业部各出多少大圆,各占多少份额,你和顾绣兴去谈。”
    言毕,林纯鸿又吩咐道:“这事抓紧了,争取在年底前能让我看到在沁水生产的第一块呢绒,明白了吗?”
    黄渤虽对呢绒狐疑万分,却点头如捣蒜,答应而去。

第三百七十三章 打算
    黄渤离开中军帐后,林纯鸿依然紧盯着舆图,对陆世明说道:“从战略上讲,天启七年到崇祯元年是个转折点,这两年之后,女真人彻底扭转了战略劣势地位,处处占优,搅得大明一塌糊涂。”
    陆世明皱了皱眉,道:“天启七年、崇祯元年,皇太极初继位,难道这一切与皇太极有关?”
    林纯鸿道:“不错,这皇太极还真是狠角色。自努尔哈赤兴兵以来,与蒙古林丹汗一直大战不断,林丹汗事实上成了大明北边的屏障。皇太极取代努尔哈赤后,首先就把矛头指向了林丹汗,在崇祯元年大破林丹汗,将林丹汗的势力逐出了辽河一带。马上,到了崇祯二年,女真人就由喜峰口入寇。从这里足以看出,林丹汗的存在,对大明的屏蔽作用有多大!哎……可惜啊,可惜,当时朝廷无人能看到这点,更不可能大规模支持林丹汗。”
    陆世明苦笑道:“当时阉党在朝,甭说看不到这点,就是看到了,也无人去做。”
    林纯鸿心中泛苦,摇了摇头,道:“要说当年,孙督师、袁督师都看出了这点,只是力有不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太极拉拢了蒙古。袁督师的眼光,到底赶不上孙督师,天启七年,皇太极征朝鲜和毛文龙部时,按兵不动,后来又擅杀毛文龙,致使东江镇毁于一旦。从那时开始,皇太极一方面打通了前往大明京师的道路,一方面又消除了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