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76章

调教大明-第76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官员都是用饶有兴味的眼光看向惟功,但更多的是窃窃私语,有一些青年官员,更是用不友善的眼光看向惟功。

惟功脸上是无所谓的笑容,有人瞪眼看他,他便瞪眼看回去。

他知道,这些人对他的不满,还是因为兵部大堂一事。大明以文御武的国策不变之前,这些文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而长期凌驾在所有阶层之上,使得文官体系吸收了几乎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一群精英,在嘉靖年间还有匠人被授给工部尚书一职的例子,但在文官的强烈反对下不得加勋衔,而且只作为个例,其实那个工部尚书在修筑宫殿群落的经验和提调的本事上已经脱离匠人的范畴,具有一身难得的超凡本事,但就是这样,在文官眼中只能是官场异类……除了进士,任何在这体系之外为官的,都是异类,都是需要打压的异类,特别是异类之中还有敢反对这种体系的,便是异类中的异类了。

特别是屋中的坐位问题,更使这种矛盾尖锐化了。

厅房之中,两排椅子对列,左手上首是肯定最为尊贵的座次,几个穿红袍的官员就坐在左手,他们应该是侍郎或京卿一级的官员,或是左右佥都御史兼某地巡抚,上任之前,到元辅的府邸面请机宜。

在他们对面,也就是右首最上的位置为次,这里也是坐着红袍官员,但应该是大府和上府的知府,或是布政使的小参议,按察分巡道,分守道等官,他们品阶够高,但职司不如巡抚或御史尊贵,只能坐在右班。

惟功一至,便是坐在左手中间的位置,一群红袍官员都是变了脸色,只是一时未明他的身份,众人都隐忍不发。

待知道惟功身份后,几个青年官员便是忍不住讥刺惟功道:“未知张大人是何身份,为何敢居于这边的诸位大人之上?”

惟功大剌剌道:“本官是从三品武职官,获皇恩御赐麒麟服,诸位看不出来么?”

一群青年文官气的脸都歪了,有一人操着江西口音,惟功认得是观政进士邹元标,风头很劲的一个青年进士——对着惟功怒道:“张大人又要持兵部大堂上说的那番歪论了么?”

“不。”惟功正色道:“邹大人,这一次我想起来了,祖制,文武官员相见,如非直属,相差四品以上才用拜礼,如果文武官员并座受礼,武官居于中间。从祖制看来,其实我该坐在左首第一张椅子上才是。”

众官都是怒极,一群青年官员气的笑出声来,几个老大人都是面若金纸,看来如果再有什么争执,可能当场会闹出人命来。

“惟功,你在这里和大人们混搅什么,过来。”

就在张惟功可能遭遇文官群殴的时候,张简修适时出现,将惟功叫了出来。

惟功向着众人笑笑,拱一拱手,告辞而出。

在他身后,传来七八声错落有致的摔杯声响。

张简修抱怨道:“你这是何苦,他们原本就因为兵部一事对你不满,又何必招惹他们。”

“如果我老老实实的坐在最下首,而且也没有兵部那回事,你觉得他们就会高看练武之人一眼吗?”

“这……”张简修一滞,眼神也黯淡下来。

他两个哥哥已经中了进士,在万历二年两人都没有中进士那年,张居正十分愤怒,连庶吉士都没有挑,引起朝野非议,但张居正大权在握,不挑就是不挑,别人也没有办法。在万历五年时,两个张府举人终于成了进士,而且入选翰林,阖府上下在听闻消息时都是喜气洋洋,高兴的不知道怎么是好。

而在时隔不久时,张简修被授为锦衣卫都指挥使,这是正三品的官职,比两个哥哥七品的翰林编修一职高了不知道有多少,但消息传来,张居正本人就不大开心,但简修固执己见,他这个当父亲的只得依从,府中各色人等,包括几个哥哥的内宅都派人来恭贺,不过张简修心里明白,自己在所有人眼里,始终只是个异类。

张简修颇有受打击的感觉,好在他生性粗豪,对着惟功笑道:“等你当了坐营官,挑我去做马军把总,要不然选锋把总也成。”

惟功笑道:“那岂不就是大材小用,你可是锦衣卫都指挥。”

“屁,那只是虚的!我也要做事,你不要我就不够交情。”

“令尊能同意否?”

“丈夫功名但在马上取,能镇守边关,卫护国家,此生也不枉了。既然父亲允我选了走武职这一条路,那么自然能做一些事业最好。”

张居正算是最倚重武将的了,但以惟功对他的了解,其心里最深处仍然是十分鄙视武夫的,对戚继光算是最高看的一个,但仍然在书信中劝戚继光对蓟辽总督等文官行拜礼,并且公然说戚元敬脾气强直,前任兵部尚书谭纶也是知兵的,对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有深厚的交情,也是曾经明言,说明朝廷不会给戚继光十万兵马去练,因为大明不可能信任任何的将领握有这般重兵,并且一手操练出来。

这就是文官体系一家独大的现实,任何人在目前都无力改变。

惟功要走的路不轻松,好在可能也有张简修这样的人不停的加入,变化总是会有的。

张简修是奉命来请惟功的,在客厅中的事早就有张府的下人禀报过去,张居正可能也害怕闹出在他的客厅打起群架的传闻,所以特别传了简修,并命张简修将惟功直接带到内书房一侧等候。

“元辅,要三思啊!”落座之后,隔着一墙,内书房另外一侧说话的声音清晰可闻,而且也隐约可见,说话的人中气十足,似有十足的自信,再看衣袍,也是二品文官的袍服,国朝文官体系在朝三品就是部堂高官,拥有廷议资格,到二品,则就是国之柱石,也怪不得此人在张居正面前说话也是颇有自信。

“这事我已经三思再三思了,子文,你对此事是赞同的,再三劝我三思,却是为何?”

“下官无非是替元辅着想……丈田,征优免田银之事,已经得罪太多人了。再有驿传之事,恐怕……”

“不敢得罪人,就不能坐这个位子,子文,你还是不知我啊。”

至此惟功已经听明白,朝中部堂高官,字子文的又在私宅和张居正议论国政的,无非就是吏部尚书张瀚一人。

大明自太祖皇帝废丞相制度后是以尚书为尊,各部、院、寺、监诸事都直达御前,朱元璋一天到晚都在处理政务,乐此不疲。他是这样的工作狂,他那个十分肖似的儿子朱棣却都不如他,得增设内阁,设内阁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时间久了,六部权渐被侵削,类似内阁的部属。

但六部之中,吏部仍然是为最尊,资深的尚书,权势并不在大学士之下。因为内阁虽然曰宰相,但毕竟不是唐宋时的门下省,算不得是六部的正经上官,吏部又有任免清察官员之责,尚书被称为天官,权势之重,为六部之首。

也就是张瀚这样的身份,虽然是张居正一手提拔重用,但贵为天官,所以才够胆在张居正面前有所争执。

第109章 责任

“就是太多了……这一下又捅马蜂窝了。”

“纵千万人又如何?”张居正声音仍然是那么冷峻,毫无波动之处。

“江西布政使吕鸣珂、浙江按察使李承式、四川按察使梁问孟、副使高则益、严州知府杨守仁、淮安知府宋伯华、汉阳知府万钟禄、南宁知府黎大启……”

张瀚刻板的声音传过来,连惟功也是听的心惊。

最低也是南宁知府这样的四品文官,然后全部是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高级大吏,都是三品到四品的文官实职高官。

这些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全部是因为擅住驿站,擅使驿传,擅用驿力,擅用驿站物品等等情事。

“一律降二等或三等!”

“是,元辅。”

张瀚的声音也是有点颤抖,这么多布政使司和按察使级别的官员,都是三品四品的高官,一律降二等就是直接降到府、州,而知府降三等下去,直接就是成了知县都不如的佐杂官员了。

这样的力度和决心,不可谓不大。

“子文你不必怕。”张居正冷然道:“仆备位首辅,天子以先生语而不名,此等事就是我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比我的官声要重要得多,你放手去办吧,反正人家都知道你是我的私人,没有我的示意是不可能这么大张旗鼓的动手得罪人。”

“是,下官照元辅的吩咐就是。”

张瀚也是名臣,但张居正直言不讳,无形之中是把他也得罪狠了。

待张瀚离开之后,张居正才断喝一声道:“还不赶紧滚过来,还想听?”

惟功和张简修屁滚尿流过去,一个俏丽丫鬟正服侍张居正喝参汤,两个少年都不敢出声,待张居正喝完,才对惟功道:“原本是说要凉你一阵子,你这小子闲不住啊,一下子就捅这么大的漏子出来,怎么样,知道是谁对付你不?”

“左右不出那几家勋贵,还不清楚到底是谁……倒是真接动手的人下官已经知道了。”

“勋贵之事,你不要急,没有证据闹出来就是你没理,有了证据更不要你闹,老夫们自然会料理的。”

这件长街袭杀事件十分恶劣,勋贵圈里感觉愤怒的也是不少,大家平时争田产争盐引争店面铺子都是常有的事,甚至争古董争女人也有,京城地界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争执是难免,但雇佣外人,痛下杀手,这个就有点儿越界了。勋贵们都感觉不能忍,更何况张居正这样的朝廷掌舵人,乱了他的朝纲,就是该死。

“是,下官省得。”惟功郑重道:“那么那个会首和其部下喇虎呢?”

“确定下来,你自己负责剿拿。”张居正唇间露出一抹笑容来:“你不是要去当马军把总了么,官兵剿贼,也不是不可以。”

“谢元辅!”

“嘿嘿。”张简修也是搓搓手笑笑,将自己愿到幼官舍人营效力的事说了。

“不可。”

张居正一摆手便拒绝了张简修,不顾儿子目瞪口呆的模样,直接道:“都下去吧。”

两个人一前一后出来,看到张简修垂头丧气的模样,惟功笑道:“令尊不叫你去,是爱你护你,你还不明白么?”

张简修茫然道:“什么?”

惟功呵呵一笑,道:“我已经成为文官的众矢之的,不怕我在京城翻出浪来,又正好有点本事,元辅是叫我到京营里也搅一搅,看看能不能闹出一点缝隙来,无论如何,他也是想整顿京营禁军,稍微增强一些战力来着。至于你,到底是他的儿子,他舍不得你和我一起去得罪人,弄的将来没下场的。”

看见张简修神色难看,简直是失魂落魄,惟功有点后悔自己将话说得太直白了。

政治家做事是很少考虑情谊的,惟功自忖自己和张居正换一个位置,选择肯定也是一样的,只求实利,哪怕是预先布的一颗闲棋,或许就能生出别样的变化来。

只是这简修哥看起来,确实和其父差的太远了。

“是我瞎猜,你可别和老伯说,元辅怪罪我我可吃受不起。”

张简修涩声道:“我倒不至于这么蠢。”

……

过得数日,惟功到兵部去领自己的旗牌告身印信,现在的大明军中,除了上二十六卫组成的皇城禁军归勋旧直领,文官不能控制之外,连京营也被文官囊括在手中了。老成国公朱希忠一死,提督京营由现在的本兵兼任,协理就是兵部侍郎赵孔昭,在惟功手中被打暴了副本,涮高了声望,这一次惟功再到兵部,果然只是武选司的司官出来接待,双方进行了谨慎而不友好的一番对答之后,马兵把总的旗牌告身就到手了。

领到这些东西,惟功第一件事不是上任,却是匆忙赶到了五军都督府的左府。

五军都督府先是国初的大元帅府,后来改为枢密,再改为大都督府,徐达和李文忠先后任大都督,也就是大明军人一生的最顶峰——元帅。

在这两人之后,朱元璋感觉到枢密院或是大都督府都是一样难制,和宰相制度一样,有可能造成对无上君权的威胁,于是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再设左右都督和同知都督,都督佥事,各领其职,彼此牵制,大都督府的权力因此被严重分散了。

永乐之后,内阁横空出世,六部权责进一步上升,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五军都督府的职权在进一步下降。等到了正统、成化之后,原本的五军都督府的统军之权关于武官任免这一块,也被兵部侵夺,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各项,先上报于府,再由各府转送兵部请选。

就是说,最终的决定权在兵部。

在卫所起决定性做用时,总领全国卫所的五军都督府权责已经被侵削,成为兵部的辅助部门,所谓的“总领内外诸军事”的中枢军事机构已经是跑腿打杂的角色了,等到募兵兴起,边军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时,五军都督府干脆就是一块臭抹布,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擦擦桌子,什么左都督右都督,多半成了在外领军的将领们用来进阶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