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277章

调教大明-第277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城下武靖门,看到守备城门士兵的军服和模样,孙承宗心头也是一松。

那一身挺拔的作训服,昂扬的精气神,青松一般的站姿,精良的兵器,一种京营兵和边军都没有的气场……说不清道不明白的,但一看就知道,这是英少国公调教出来的兵。

城门检查的十分认真,哪怕是小四儿说明了孙承宗的身份也是一样,倒是在说明的时候,颇有一些不友善的目光落在孙承宗主仆的身上,孙承宗感觉诧异,伸手止住了小四儿,主仆二人,混杂在人群之中,自武靖门入,再打镇远门进入南城,城门处的人流,终于渐渐走散开来。

主仆二人的第一件事,倒不是去总兵衙门,而是寻了一座混堂汤浴,好生泡了一把,再搓去身上的泥垢,换了一身新衣,焕然一新出来,又寻了一处早点铺子,叫了一桌丰富的早点祭祀五脏庙,坐定之后,闻着米粥的香气,感觉这一阵旅途的辛苦也是不翼而飞了。

“你们听说没有?城中不少人打算后日都去。”

“我就预备去,他总不能叫兵剿了咱们。”

“那是个心黑的货,倒是真要小心!”

“那也无所谓,说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要是真收了俺家的房,一家七口睡路边,不如我先去拼了这条命再说。”

早点铺子里头,到处都是这样的话语声,孙承宗听了一会,顿觉骇然。

惟功在京时,虽是勋戚子弟,少年亲贵,但名声极佳,哪怕是文官之中,非议他的人也是极少数。只有很顽固一些人,还有利益冲突者,才会在背后说惟功几句事非,但无非就是狂妄,危险之类的诛心之语,真正品德上的批评,还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京中勋贵,十三四岁就破身,十五六岁就已经是教坊胡同老手的并不少见,欺男霸女之事,更不稀奇,五城兵马司管不住,亦不敢管,只有李如松为巡捕总兵时,那些勋贵好歹才收敛一些。

至于强抢民田,欺行霸市,那便是更多了。

勋贵与太监一样,名声都是极为不佳。惟功这种不仅自身没有那些毛病,还为京城做了不少实事的勋贵,名声之好,恐怕他自己都不大清楚。

在辽阳这里,却是截然相反,众人议论时,都是对惟功和辽阳镇极为不屑,连诛除林家兄弟之事,也成了狗咬狗一嘴毛。

“我有亲戚在都司衙门,听他说,总兵那边已经快要动手,听话的搬出去,不听话的直接派兵来剿。”

“城外的地他也要,不给咱们穷军户活路了。”

“大槐树百户李佑家你们听说没,辽阳镇就是因为这家的大丫和林绍忠打起来,又灭了人满门,现在这一家落在总兵府邸里头,不定怎么遭罪,那大丫,听说生的肌白似雪,眉若远黛,眼若春水……唉唉,好一个美人,就这么落到这禽兽手里了。”

“唉唉……”

众人无不惊叹,惋惜,孙承宗明显还看到几缕口水从下巴上滴落了下来。

“难道少国公少年得志,到辽阳就一反常态?”

孙承宗心里也是有些纳闷,火拼林氏三兄弟一事,他已经知道了,沿途军卫有塘报可看,他在路上已经见过,当时对惟功隐忍而后发的手段感觉很钦佩,不过要是如辽阳城的人们所说,惟功岂不就是欺男霸女?

“不管了,小四,我们去总兵衙门。”

鉴于四周的民怨情形,孙承宗很机灵的降低了语调,主仆二人,小偷一样,偷偷从这个快沸腾了的早点铺子里溜了出来。

……

……

李佑一家两口子,早早的赶往大槐树百户。

李佑换了新衣服,一顶六合一统帽,身上穿着青色的半袖衫,前后襟都有开袖,衣服又轻便又实用,穿在身上,倒真象大户人家的管家模样了。

李家媳妇穿着立领袄子,外罩长比甲,也是穿的利利落落的。

只有大丫没好意思跟来,李佑也是觉着惋惜……要是大丫把自己新作的短比甲和马面裙都换上,还不把百户里那些家伙的眼珠子都看掉了?那几身衣服用料都太好了,全是用绸子缎子做出来的,摸着比什么都舒服,穿在身上,人都显的好看了十倍不止,可今日回来毕竟是办正事,大丫抽不开身,李佑也只好把这全家衣锦还乡的心思,打消了三分之一。

就是眼前这样,也够他骄傲和自豪了。

以前他一家子,从年头辛苦到年尾,能落下五六两银子,还是舍不得吃穿用度才省的下来,这银子也不是好省的,抽到班操军,要贿赂上头,抽到差役,也要拿银子买,头疼脑热去买药开方子,这钱是救命的,小儿子过两年得开蒙识字,就算读不成书,也不能当睁眼瞎子,这么些年,总有风不调雨不顺的时候,钱是用来救命的。

所以穷家小户,一年落的几两,不一心就在哪里播弄掉了,直到现在,李佑苦了十几二十年,手中的银子也没有超过二十两,十来两银子,就是全部身家,一家人没好衣服,没宅院,没家俱,全部资产,也就是这么多。

就这样,还算是一家人生的病不多,要是生个什么重病,银子怕是一文也剩不下来。

这就是当时辽东军户的普通状态,在很多地方的军户绝对还要比李佑过的凄惨的多,在那些乡村一样的千户所和百户之中,多少军户穷困潦倒,辛苦一年,一文钱也落不到手,吃的是草,做的牛马活,一年复一年,人生毫无希望可言。

论说起来,关外辽东的人们,生活的比当时大明内地的百姓,特别是江南闽浙两广一带的人们,要艰难辛苦的多。

李佑一家的命运,似乎是有了小小的转折,李佑的心态,当然是得意混杂着轻松,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

……

“哟,这不是李佑?”

到了胡同口,李佑就被人发现了。两口子衣着光鲜,也亏得认出他们这人眼神好,换了稍差一些的,怕是不敢认。

“嗯,回来啦。”

李佑脸上带着笑,看到不少从旧房子里出来的旧日邻居,心里充满着高兴和自豪混杂的情感……这一次他的冒险算是赚着了,虽没逃到天津成为一个自由的民户,但算来现在的生活比预计到天津的更好,而叫他自豪的便是他不是一个人闷声发财,这一次是来提携大家伙儿,叫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李佑没发觉人们的眼神和情绪的异样,而是自顾自的走到大槐树下头,对着渐渐聚集起来的人群朗声道:“大伙儿也知道现在我一家子在总兵衙门,多余的话不说了,那边活计不重,月钱不少,现内宅还缺不少人,上头把这事交给我来办,大伙儿要是信得过我的,一会儿我来挑人,二十以下的挑一些,二十到四十的挑一些,男女都要……咦,大伙儿这是怎么了?”

第397章 市民

“怎么啦?”李达第一个跳出来,一口唾沫吐在李佑脸上,然后才跳脚骂道:“你个狗日的李佑,亏老子为了你差点和人拼命,你他娘的把老婆孩子卖给人家卖了个好价,还腆个脸回来叫我们同你一起去卖?”

杜忠也不满道:“李佑你这事不地道了,同百户呆着,你把我们往火坑里骗?”

“你自己落个没下场是你倒霉,甭来坑害咱们!”

“他美着呢,不见穿着新袄袍,戴着新帽子,这是卖大丫的卖来的吧?这不要脸的。”

“我说李佑家的,当家的犯浑你也跟着浑,以前咱们还夸你是个有主张的,你这是怎么了?这名声脸面都不要了是吧?”

“他辽阳镇能呆一辈子不能?你们一家下半辈子怎么活,人家能将你们带到京城里头去?”

“说来说去,还是咱们定辽六卫的人是自己人,李佑你想清楚。”

“外来的没好人!”

李佑被喷了一脸的唾沫星子,李家的更是被一群妇人围在正中,七嘴八舌的轮番攻击,这么乱了好一阵子,李佑才一脸愤然的推开众人,铁青着脸怒道:“新来的总爷是好人,二十不到,大丫虽是丫鬟,但总爷从来就尊重,没有什么越轨的事,我们两口子,洒扫浆洗,用心做活计,一句多余的话不说,多余的事不做,怎么在你们眼里我们就不是人了?”

众人被他说的一征,但李达在内的不少人都面露冷笑,他们绝不相信李佑所说,这个世道,哪里有李佑说的这样的好事?两口子新衣穿着,月钱拿着,大丫还清白无事?这可真真是笑话了……就是李佑两口子,估摸着也是叫这个新来的总爷给收买了,想来真是可笑,人家一回京,能将他一家子也带了去?

在众人鄙视的眼神之中,杜老爷子上前对李佑道:“李佑你不必多说,可能那张总爷对你家不坏,但你知不知道,现在城中到处都在传,总兵官要把咱们定辽五卫的人全撵到城外去,收我们的营房和地,赶尽杀绝。”

“这不可能吧,总爷不象是这样的人。”李佑愣了愣神,道:“这样的大事,朝廷也不会不管吧?”

“朝廷当然不会不管……”

有人刚接句话,杜忠便挥手道:“甭废话了,该干啥干啥去。”

李佑默然,他知道是杜百户信不过自己,不把实情告诉他,所以将别人的话头给打断了。

“俺回去问总爷。”李佑倔强的道:“他不是这样的人,你们等着,俺这就回去。”

“呸,傻狍子一个,这世道当官的还有好人?”

李达恨铁不成钢,感觉李佑太给他李家宗族丢脸,忍不住又一口唾沫喷过去。

“李达,要是俺对,这两口唾沫俺得还给你。”李佑看着平和,性子是十分执拗的,要不然也不会举家逃跑了,他认准的事情,当然也不会轻易变化,告别众人,他匆忙又往总兵府邸赶过去。

……

……

孙承宗越走越心惊,城中的气氛已经可以说是只能用火爆来形容了。整个城市,就象是一只在不停添火的油锅,油星子已经开始爆起来,一会儿就要炸锅了。

整个辽阳城二十万人以上,与军户相关的就是占了大半,他一路走来,不停的有人聚集,谣言满天飞,几乎到了荒诞不经的地步,什么要抢小孩制药,替皇上选秀女的话都出来了,反正老百姓怕什么,谣言里头就有什么,到这地步,孙承宗已经知道事情不简单,纵使是惟功真的要做什么不妥的事情,也没有这种全城义愤的道理。

这里头,没有人捣鬼才是真的活见了鬼。

大明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市民阶层,当然比起北宋时还差的远,论民间经济的活力,富足,明朝万历年间虽然比以前强得多,但经过蒙元的百年剥削和惨烈的战乱,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到北宋时最繁富的水平。

别的不说,光是说金银产量,还有铜钱的出产,明朝二十年铜钱的制成量都比不过宋朝的一年,铁矿的开采量,也是远远不如北宋,这些硬指标上明朝比宋朝落后就是落后,没有什么话可说。

好在隆庆和万历年间,僵硬的封海政策终于被取消了,代之而起的就是海外贸易井喷般的发展了起来,虽然得益的是大海商和半海盗半海商的冒险家,但因此而受惠的人也是很多……苏州一带,早就不种稻米了,全部改为棉田和种植桑树,每到春天凭养蚕和卖桑叶就能赚到足够的生活费了,加上当当织工,自己纺布,生活比起辽东来真是天上地下,在江南,因为这些活妇人也能做,收入还真不低,所以妇女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经济收入决定家庭地位,这是丝毫不错的。

一点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社会,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有趣现象。

在现在的大明,商品经济发展的比前二百年要快得多,市民阶层也多,代之而起的就是市民文化和整个阶层的觉醒……在万历年间,所谓的抗税事件有无数起,万人以上规模的就好多起,最著名的当然是苏州五义士事件,数万苏州市民群起暴动,抗议锦衣卫抓捕苏州名士周顺昌,当场打死两个校尉,后来五义士出来顶罪,甘愿受刑,平息了事件。

朝廷也不为已甚,并没有穷追猛打,一城人皆反,闹事的主力最少过千人,但处死五人后也就息事宁人,了结了此事。

现在万历朝此起彼伏的兵变和民变还没有开始,不过如果辽阳城处理不当的话,很可能就是一场大规模的民变的开端,而辽阳是重要的战略城市,城中的主要居民是军户,暴动的危害性就更加上升了不少……林绍勇兄弟和王政和,还有背后的大佬们,打的便是这样的主意,一旦事起,可以借机调走惟功,或削弱他的权责……反正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至于被他们用谣言起哄骗出来的百姓会遭遇什么事,受到多大的损失,那他们反正是不会去管了。

……

……

孙承宗是老老实实的投了名刺,然后就是在外头的门房等着,以他的身份,还不够昂然直入的资格。

坐在门房,他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四周的环境,看到熟悉的军人穿着那一身军服,忙忙碌碌的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