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255章

调教大明-第255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看着孙承宗,正色道:“当年戚继光和俞大猷在胡总宪的督帅下剿平倭贼,这样的情形,我实在是见的多了。自那时起,我就瞧不起那些迂腐文官,嘴里四书五经,什么仁德忠恕,大节大义……这些个瘟生,就该叫他们死在倭贼手中!”

孙承宗知道徐渭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是哪儿来的……先是不曾中举,空有一身鬼才无处施用,乡人都笑话他,自然是一肚皮的火气,另外就是当年徐渭是胡宗宪的幕客,胡宗宪虽然是严党,但在剿倭之事上是真的出了大力,而那些清流出身的文官却是对胡宗宪百般攻讦,千种掣肘,包括招抚王直一事,叫胡宗宪言而无信,出了大丑。

而严阁老倒了之后,不少清流也不肯放过胡宗宪,最终在抗倭之事上立了大功的胡总督落了一个没下场,徐渭这样的幕客虽然立功至伟,但国家并没有承认他的一丝功劳,他现在的所有成就,还是他家乡人传颂他的那些所谓的聪明机变的事情……一个老大之人,家乡的人还传扬着他少年事迹,徐文长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他成年的成就而闻名天下,这叫徐渭情何以堪?

种种原因,使得这个天下第一等的聪明人变的渐渐充满了不平之气,还好,去年和张惟功一段相处,踏实做了一些事情,京里不少百姓倒也知道徐先生跟着英少国公做了一些事,传扬开来,对徐渭颇有赞颂,加上李如松的照拂,徐渭的性气还是好了不少,今日这样的情形,已经很少见到了。

“和青藤公比起来,晚生是幸运了。”

和徐渭久在一处,连孙承宗这种性子也学会了开玩笑,随口说笑起来。

“嗯……”徐渭哼了一声,又问道:“你是下定主意要去辽阳了?”

“是啊。”孙承宗笑道:“晚生虽然不是什么大才,好歹也是诸生,亦能骑马,用剑,张帅的幕府之中,应当有用我之处。”

“哼,未必。”

徐渭道:“我看那小子的做事都是随自己的本心,以自己的本心,立下制度,旁人但从他的制度去行便是。他的见识又高妙,所立制度无有不好,所以他的商行,舍人营,都有超过常人的地方。这样的东主,其实对幕客的要求并不算多……你真的打算给他当书启师爷?”

“也未必啊。”

孙承宗呵呵一笑,很实诚的道:“张帅建了侍从室,身边当然不止是书启这一点杂事,我别的不行,备顾问总行吧,不行就料理杂务,亦不是不可以啊。”

他的长处就在于缜密精细,要是真放低身段替惟功料理杂务,倒还真是第一把的好手,天启年间那么残破的关宁,就只剩下几个孤城和一群惊弓之鸟,孙承宗硬是建起了几百个屯堡,夺回几百里地,建了一支样子上还算强大的关宁军……至于后来关宁军成了独立军阀,这和明军的军制有关,也是大势所趋,倒也不能对孙承宗太求全责备了。

至于徐渭的话,更是印证了这厮是一个当时难得的鬼才,若是惟功在此,怕也要惊得跳起来。

只不过冷眼旁观一段日子,徐渭就对惟功行事居然看的这么透彻!

“好了,你这小子心里有主张,主意拿正了就不听别人的……嗯,你去投他也好,在京里能学什么好?就是看这些瘟生蝇营狗苟,娘们一样的算计,张叔大以前还是个人物,现在看来越来越叫人见的小了。”

在这热闹所在,骂天子几句都罢了,叫人听到辱骂张阁老却着实不是小事,张居正的性子也确实越来越偏激,可能是与他身体有关,这两个月,从地方到中枢又被处置了好几个人,有一个生员上书替当年夺情一案的几个犯官说话,惹怒了张居正,现在已经被充军辽东去了。

至于上书匡时的那位姜大人,此时已经到河南某个郡王府当王府官去了,明年京察落个不称职的考评也是必然之事,准备回家啃老米饭去吧。

这样的行事自是叫人不满,徐渭这样的奇男子要是能看的惯才怪了。

第365章 回南

徐渭与孙承宗又逛了一阵,听到太庙那边传来的响动甚是热闹,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知道是皇帝已经抵达太庙,开始奏献捷之乐。

说来万历也是苦命,辽镇每次有数百级的斩首,他这个皇帝就得往太庙走一遭,他身体肥胖,不良于行,而太庙的种种仪式还十分繁琐,叫皇帝十分尴尬和难堪。

辽镇诸将,私下说起来时都引为笑谈,一国之君做到这种地步,也是苦命了。

不过太庙献捷不仅是安抚前方将士,也是告慰祖先的大事,当年俺答强势之时经常犯边,闹的嘉靖和隆庆都寝食难安,所以万历年间一旦有过百级以上的斩首献上,告庙就是难免之事了。

徐渭没有到皇城里凑这个热闹,以他的身份想进入皇城是很轻松的事,以明季皇城之大,也根本杜绝不了普通人进入,今日就肯定会有不少普通人进入皇城,禁军也不会过于刻板……不过徐渭没有凑热闹的打算,他有心事。

当日他曾与张惟功约定,一旦李如松离开京城,徐渭因为赌约之事,也要到惟功处效力一段时间。

他是世上磊落奇男子,哪怕没有什么功名富贵,也是不肯说话不算的。但如何去,徐渭心里却是犯了嘀咕。

惟功身边他看得清楚,其实在兵事和制度之上已经很有成法,徐渭便是去了也没有什么可献议的地方。

而如孙承宗那样什么事都能接手,徐渭又不会自低身段到这种地步。想来想去,还是需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才值得走上这么一遭。

“当今辽事,首重北虏,然后是女真……”徐渭沉吟着,他在辽镇呆过一阵,深知辽镇的习气,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强悍,但其实是暮气深沉,十几二十年后,当打的已经老迈,富贵到手,意气消沉,辽镇就会立刻成一只纸老虎。

他在惟功斩杀速把亥之前,对他前往辽镇并不看好,一则就是辽镇排外,自成格局,二则对北虏或女真,都需要有一只强大的骑兵,而这正是惟功的短板所在。

现在有三百骑破两千之说,辽东之行就很值得了。

但英少国公已经训练出如此强兵,他前往辽东的意义又在哪里?

徐渭虽是第一等的聪明人,一时间也是有些踌躇了,这也是他的心事所在,否则的话,这一次李如松已经十之七八要外调,他大可以和孙承宗一起上路往辽阳,结伴同伴,也是不亦快哉。

“啊哟……”

就在徐渭踏出中城兵马司衙门之时,因为沉思太过,不小心撞着一人,对方哎哟出声,他才猛然惊醒过来。

“实在抱歉!”

徐渭很诚恳地道:“在下实在是太不小心。”

“青藤先生确实是不小心,不过想来是构思什么大作,学生倒可以谅解。”

对方是个三十不到的青年,气宇轩昂,神采奕奕,身形看起来十分壮硕,不象是一个普通的文官,反有一点武将的气质。

“先生,这是梅御史……嗯,马上就是梅巡按了。”李如松适时出现,他今日穿着宽松的长袍,一脸儒雅,与他平时的那种傲气十足的公子哥儿的气质截然不同。

不过徐渭心里明白,李如松是对眼前这个姓梅的巡按比较对脾气,对上了脾气,李大公子就是这一副嘴脸,要是不对脾气,怕是立刻就摆起谱来了。

“啊,原来是道长,不知道是去哪里?”

“奉旨,前往山东。”

徐渭心中嘀咕一句,心道原来如此。山东巡按兼管辽东,梅某人等于是对辽镇有监视督察之权,虽然只是七品,但位低却权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

而且一旦为巡按,将来入京或继续在地方上提升,十年之内转为巡抚亦不罕见,是升官的一条快捷通道。

就算是辽镇不将普通的文官放在眼里,总督和抚、按这一级别的总是要敷衍一下的。

而且眼前这梅巡按英气勃勃,又很年轻,对李如松的脾气秉性也不奇怪。

“学生告辞了。”梅巡按便是梅国桢,徐渭对他的判断没有错,他是一个允文允武的人物,骑马射箭无不精通,气质上当然是有文武兼修的感觉。梅国桢也知道徐渭,所以才对眼前这落拓穷酸老者十分客气,当下又向李如松和徐渭拱手致意,这才昂然离去。

“这姓梅的也是妙人一个。”

李如松眯着眼看着梅国桢离去,微笑道:“他到俺们辽东,怕是以后要多事了。”

徐渭最了解自己这个徒弟,胆大包天的主,此时听着李如松话意,竟是隐含杀机!

原来刚刚的那种欣赏与和睦是装出来的,徐渭也是暗自心惊,数年不见,李如松已经超出了他记忆中的认知了。

“先生,进来说话吧。”

今日天气有些闷热,李如松在辽东长大,稍有炎热就耐受不住,进了内宅之后,索性脱了袍服,只穿一件月白色的贴身绸衫,在身上飘然似仙,倒也洒脱。

“京城这天气我真是受不得了……这才多会儿就热死个人,先生,这是家父的复信,你来看看吧。”

李如松谋去外镇,徐渭当然出谋划策,怎么活动,如何造出声势,怎么消除朝廷的疑心,徐渭出力不少,李如松当然对他也是十分敬重。但今日不知怎的,徐渭心里只是一阵阵的发紧。

在他看信的时候,李如松大声吆喝小厮去叫人,过不多时,一身黑疙瘩肉的李如柏光着上身跑了过来,还有一个面目白皙的青年也跟了进来,却是李如梅,此时已经在辽镇任标下游击,没有调令便擅自跑到京城,不过想来也不会有人自讨没趣来弹劾他。

这兄弟几个汇齐便是大声说笑起来,不多时又过来五六个二十左右的青年,都是有世职在身的将门世家子弟,一个个风度翩翩,跟着的家奴手中却是提着沉甸甸的银子。

“来来,赶紧,下注要快,咱大哥当庄,有多少接多少!”李如梅生的十分俊秀,其父是李成梁最宠爱的一个小妾,李如梅与其母相貌相似,此时涨红了脸吆喝起来,倒也讲不得什么风度。

听着这话,众人都笑起来,小厮们将两张桌子拼起,李如松如临大敌,手中拿着骰子,待各人将大锭银子放在桌上时,他便要开始掷。

这也是徐渭在广宁时常见之事了,虽是劝过,但李如松好赌似乎是天性,怎么样也是改不掉,徐渭到底不是他的父亲,劝过几回不改,也只得罢了。

当下只嫌吵闹,匆忙将信看了,对着已经面红耳赤的李如松道:“贵府老太爷的话十分明白,照着做就是了。”

“先生是说,”李如松手中拿着骰子,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父亲是叫我还如在家时一样,甚至还能再放肆一些?”

“嗯。”徐渭点点头,道:“其实你应该是懂了,不知道叫老夫来看信做什么?”

“嘿嘿,师傅不想再教我了么?”

李如松摆出旧日的嘴脸来,仍然是十来岁总角少年初遇徐渭时的那种惫懒模样。他越是如此,徐渭心中就是越惊……他心中明白,李家父子应该疑自己曾与张惟功的交往,如果自己稍露往辽东去的口风,怕是未必能轻松脱身。

弑师之事,李如松应该还做不出来,但李成梁会怎么做,徐渭不愿多想。

“这一次又出来这么久。”徐渭从容道:“你到宣府,尽可按本心脾气做官做事,我跟去亦无用,我打算回南,子茂啊,你派人送我回去吧。”

如果徐渭说要去辽东,或是坚持自己回南,李如松都不会放心,当然,他也绝不想与自己的授业恩师撕破脸面。

但父亲的密信之中再三提醒,徐渭和张惟功的交往不可掉以轻心。

广宁之事以后,张惟功的辽阳势力已经显山露水,因为三百骑兵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李成梁开始正视张惟功这个少年勋贵,不再以普通的纨绔而视之,现在辽镇上下已经在李成梁的提调下开始布局谋划,要从开原到宽甸再到海盖,对辽阳形成一个包围圈,最少,要把张惟功和他的部下困在辽阳,没有钱粮和人力支持,看他凭几千步兵能做出多少事来。

因为这个布局特别要紧,关系到未来二十年内辽镇的太平,所以李成梁等核心层都出尽全力,徐渭这样的鬼才当然不能为张惟功所用,李成梁再三提醒,叫李如松看好自己的老师,千万不能出纰漏!

对徐渭的能力,李成梁还是心知肚明的,这个人太精明了,如果放下身段一心仕途,一生的成就不会在张居正或徐阶之下,应该是大明官场又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听到老师说要回南,还要自己派人,李如松一颗心彻底放下来,李成梁给他的信无非就是叫他还做一个纨绔,自污官场形象,免叫人弹劾李家父子有尽括九边精锐的野心,这样的话,徐渭在不在身边就不打紧了,李大少总不会连纨绔之事也要请教师傅。

现在的这结果最好不过,李如松呵呵一笑,朗声道:“师傅你放心,轿班给你预备好,大捧的银子替你备好,家里的房舍修修,再买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