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229章

调教大明-第229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哀嚎起来。

家丁们的脸上毫无同情之意,一个家丁在这小校腰间一踹,对方忍不住腰一直,头一昂,这家丁将自己手中的顺刀刀刃往前一推,鲜血喷溅,人头落地。

“与我冲!”

曹簠威风凛凛,戟指向前,喝道:“虏骑不过是一群放羊的,几支轻箭破不得咱们的重甲,怕他个鸟,冲进去,猛杀一气,撵走大部,斩下几百人头,大功到手,人人最少二三两银子的赏,够你们在酒楼喝半个月酒,嫖三五回婊子,当兵吃粮,就是这事,还想怎样?”

“杀鞑子!”

“杀!”

众家丁先应,所有营兵俱是一起应声,一时间杀声震天,二千余骑滚滚向前,旌旗前指,似乎胜利就在眼前。

……

“皇上这是将了老夫一军,没办法,这把老骨头,要扔在京城了。”

万历第三道诏旨不仅是表达了强留之意,甚至还有送人参,派太医等诸多具体的举措。

这手诏一出,皇家的态度就是十分明显了,张居正的府邸之外,一下子又排起了长龙。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冯保失势是不假,但张居正在皇太后和皇帝心里的地位,仍然是无可取代的首辅!

经此一事后,张居正算是又站稳了脚根,至于赵世卿这个小小的南京主事所说的匡时五事,一时怕是无人理会,赵世卿此人,肯定会遭遇严酷的报复,不过这就不在旁人的盘算之中,最少就赵世卿本人来说,求仁得仁,也是没有什么可说。

张居正身边,都是他的亲信,心腹,比如现任的户部侍郎李幼孜,便是张居正的第一谋客。

夺情一事,李幼孜便立功不小,但此事不便酬功,今次张居正进退有矩,应对得法,将皇帝和太后心意成功试出,李幼孜居功至伟。

“元树,过一阵子,当去试一下吏部,先为右侍郎,如何?”

论起在朝中的资格,李幼孜并不浅,只是为官者需要有人提携,否则很难寸进,同为侍郎,礼部的侍郎和吏部侍郎都有资格直接入阁,纵不入阁,吏部侍郎的权力也非户部可比。

他虽是脸上还带着矜持的笑容,但仍是躬下身去,答道:“元辅之意,仆无有不从。”

“嗯。”

张居正眼中厉芒一闪,对李幼孜又道:“天官已经老迈,元树当时刻准备接手。另外,赵世卿此人是厌物,未知道拿了江南世家多少银子,此辈安可为官?今年年尾京察,正好可以杜除此辈。寻一王府,叫他当王府官去!”

现任的天官,也就是吏部尚书是王国光,牌子又老又硬,又是张居正的死党,只是做事讲求规矩,已经有点跟不上新形式。

张居正对李幼孜的勉励,当然是半真半假,不过对付赵世卿当然是十足真金。

李幼孜道:“学生一上任,便将此人打发到河南去。”

河南王府最多,挑一个郡王府叫赵世卿当长史,虽然品阶不低,不过这一辈子算是完了。

大明文官,最害怕的就是当王府官,毫无前途,一生没有希望,连捞钱的机会都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致仕算了。

听了李幼孜的话,张居正呵呵一笑,预备将这个话题揭过。

一个长随过来,躬身禀道:“老爷,平辽将军和宋老夫子一起求见。”

“他们这会子倒是跑来了。”李幼孜对半道而去的宋尧愈十分不满,冷笑道:“早干什么去了。”

“宋某人和张惟功先前倒是有书信过来,倒是真心替老夫谋划了几句。”

张居正倒没有什么怨气,政治人物,这也是当有的涵养。在此之前,惟功和宋尧愈也确实有信来,劝他真心退养,三次不成便五次,不然十次,只要决心求去,甚至在府不视事,朝廷总不能真的叫他死在任上。

如果真的一心求去,这倒也是办法,但张居正求去之心最多五六成,与留下来的心思是一半一半,既然皇太后和皇帝坚决要留他,他又何必如张惟功建议的那般决绝而去?

但对这两个人,张居正心中明白,他们并非是外头那些墙头草,也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见一见不妨。

“叫他们进来吧。”张居正笑的很宽容,胜利者总是很宽容……他的权势得到了巩固,革兴大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还有什么事能叫他动容,生气?

云淡风轻,原本就是胜利者的特权。

“末将见过元辅。”

“晚生见过元辅。”

惟功和宋尧愈一前一后的进来,张居正没有在惯常呆的大书房里,而是呆在相府的后园,穿越青色和灰色为主的张府夹道和巷弄,最后迈过一个月洞门,绕过成片的青竹,在竹青小道上继续往前,便可见点缀在大片池塘中间的小小精舍,张居正最近这一段时间就是在精舍内休养,他的身体确实有毛病,痔疮很严重,经常血流不止。

当然,在当时来说,痔疮也不是绝症,只是麻烦而已。

歪坐在精舍内的竹榻之上,张居正面色从容,打量着行礼中的两人。

一个是年未弱冠的青年,一个是四十以上的中年,一个面色光洁,脸光滑的象剥壳的鸡蛋,下巴上只有细密的绒毛,只是脸上和手上隐约可见的伤疤说明主人是一个习武之人,并不是那种涂脂抹粉的纨绔子弟……而另一个则是满脸皱纹,已经老态毕露了。

这两人居然搅和在一起,宋尧愈不安心回家,和惟功并做一处,这也是叫张居正想不到的事情。

“起来说话吧。”

“谢元辅。”

“惟功此来,是来辞行么?”

“呵呵,元辅说的是。”张惟功安然道:“兵部催的厉害,不宜再耽搁了,我已经派工兵队和辎重队先出发了。”

“嗯,知道了。”

张居正没有表态,对惟功说的新名词也不甚在意,他知道惟功在舍人营编了好一些新的东西出来,但在张居正这样的大佬眼中,这些军事上的革新是和戚继光练义乌兵一样的感觉,反正文官只重统筹协调,具体的练兵事务原本就是将军们可以自专自主的,无须干涉。

此番惟功被人设计,张居正当然知道,不过他没有出手阻止就代表了自己的态度……曾经的类似师徒的关系,在三提督事件和废立风波之后,已经宣告结束了。

此时的会面,更象是对过去关系的一种终结,是一种仪式。

如果不是惟功向来叫张居正高看一眼,恐怕连这个仪式也不会有。

又说了一阵惟功到辽镇后的练兵安排,还有饷,械,粮等诸事,不过一刻功夫,张居正就有些乏了。

他下意识的想端茶杯,宋尧愈抢上一步,拱手道:“元辅,此番实乃息肩之良机,放过了的话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老夫也是如此想……奈何皇上不放。”张居正沉默了一下,面露尴尬之色。

他自己不提,不料宋尧愈还是主动开口,有些不识时务了!

“唉……”宋尧愈知道张居正不悦,但十几年相伴的情份,还是促使他道:“元辅,功成身退,此乃大智。”

李幼孜在一旁原本沉默不语,此时不屑道:“又来这一套头巾迂论!”

“怎么是迂论呢?”宋尧愈道:“纵观史书,如元辅这样身份,地位,权柄者,不能急流勇退者,最后结果如何,岂待学生多言!”

他的语气慷慨激昂,透着浓浓的关爱之情,张居正也不能不为之动容,感觉眼前此人,虽是另投他人,终究对自己还有几分忠枕之心。

一时心动,张居正叹一口气,将眼前一张纸递给宋尧愈,说道:“看看吧。”

“是。”

宋尧愈吸一口气,与惟功凑到一起观看。

这是一份抄录下来的奏折,而且不止是一人的,开头的便是辽东巡抚周永泰的奏疏。

周永泰的奏疏是一份总结,充满了洋洋自得的情绪,辽东到目前为止,清理出屯田八千零三顷五十亩,屯粮十九万八千余石,科地,米地,两万四千一百八十余顷,科粮地米九万零九百余石。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用户部在奏疏下的结语来说,就是虽不如国初,但已经较往年增益极多,辽东全是军卫屯堡,卫所屯田的清理和征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意味着要从很多军头那里虎口拔牙,周永泰清出的土地加起来有近三万顷,也就是三百万亩,粮食三十万石,也是好几百万斤,堪称硕果累累。

虽然这些屯地军粮仍不足辽镇十万边军和几十万卫所军所用,仍然要从内地拨银给粮,但这样的成绩,足可叫主事者为之自豪了。

这可是卫所为主的地方,国朝自国初兴卫所制度,边境地方,军户八分种地,两分训练打仗,内地九分种地,一分训练打仗,在大明初年,这种制度既又养了兵,国库还有大量粮食收入,一举两得,是朱元璋最得意的事情之一。

不过到现在为止,军户逃的十不存一,因为大家都不是傻子,又要种粮交给国家,还要训练打仗去战场玩命,国初时是因为战乱,承平之时,谁还愿这么干?

第328章 再报

“宣府六万余顷……”

“太原巡抚辛应乾奏,清理隐田余田十一万顷,核实不应优免人丁三万余丁……”

“浙江巡抚奏……”

张居正递过来的,原本来是一份全天下各省巡抚奏上的优免人丁清查人口总数,减免徭役总数,增收总数,清地总数等等。

光是一年在驿站上节省的银两,这一张纸上就超过了二百万两之多。

而徭役制度的改革,除了将很多人身赋役摊折在了地亩上之外,还把很多不合理的徭役给免除了,比如衙门里的吹手,轿夫,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以前衙门里的厨子都是免费征用,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了很多额外的负担,从张居正主持改革之后,到万历九年这一年为止,所有的不合理的这些力役,全部免除,改为佥募制度。

也就是说,官府要用厨子,轿夫,搬运工,柴夫等等,均需花银子雇佣募用,而不是大笔一挥,轮流摊派给地方里甲,而里甲又会借着佥派力役时,加倍骚乱地方,贿赂者年年免佥,穷苦者从年头到年尾,均派给不断的苦役在身上。

一律免除之后,仅在这一层上,天下百姓,受益者不知凡几,光是这一条政策,实在是惠及万民。

“元辅……”

宋尧愈有些说不出话来,其实这些施政措施,远在近二十年前他们相识之时,张居正就有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了。

与一般混日子的翰林官员不同,与那些熬资格只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不同,张居正的眼眸深处,始终有一团火焰在燃烧着!

“长于谋国,短于谋身!”

不知道为什么,在此时此刻,宋尧愈脑海之中,只是响着张惟功在平时闲谈时对张居正的评价。

眼前这么一个伟人,确实也只有自己的那位年轻的新东主,可以评价的如此精准正确!

若论谋国之深,利国利民,放眼当今天下,除了眼前这位元辅之外,还有何人?

惟功也是十分感慨,他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人,当然也是明白,张居正的十年改革给奄奄一息的明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他主政的十余年间,堪称民富国强。

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千万以上的白银和无法计数的物资,都是有赖于张居正执政时打下来的物质基础。

在万历统治中晚期,张居正所创造的一切终于烟消云散,兵变和民变剧烈,努尔哈赤的建州部落兴起,明廷却再也无力组织真正的讨伐战事,因为从九边到辽镇的大规模的调动,从辽东出发攻击建州部落的后勤保障,两者都是当时的明朝财政无力负担的。

对建州部的战事,从一开始就打成了添油战,明军从未汇集起真正强有力的力量,国家财政根本无力负担能决定性的一战定胜负的真正的四十七万人规模的远征!

明朝的财政困境,始于地权分散和小政府思想设计出来的财政制度,张居正的改革根本没有触及到根本制度,只是在原有框架内修补,他的成就最高时也没有达到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水准,没有控制比洪武和永乐年间更多的土地和人力,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个人的付出,而不是制度上的变革,所以他只能揽权结党来推行改革,这当然给了皇帝很不好的观感,还有政敌们扎实的攻击理由,从这一点来说,张居正连在他几百年前的王安石都远远不如。

……俱往矣。

惟功很明确的知道,在这一刻,他和张居正之间的一切都结束了。

从万历五年到万历八年,近四年间,他在张居正处学到了不少东西……怎么协调自己和部下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叫他们畏威而怀德,怎么从容不迫的将事物分的条理分明,永远能抓住最重要的核心事务……

有一些东西,纯粹是出于天赋,在张居正身边,惟功得到了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了。

他的武学是由吴惟贤启蒙,俞大猷和马芳等人推了一把,使他踏入了宗师殿堂。而在经商上,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领悟和后世的经验,在人事上,政治上,张居正是他不折不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