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220章

调教大明-第220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东边来,还有什么地方?总不会是昌平,保定,要么蓟镇,要么辽镇。”

“唉,这可千万甭是什么大事,刚刚太平没多少年哟。”

不少人都听到了,百姓最怕的就是出什么乱子,不少人脸上显露出担忧和害怕的神色,但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哪怕真的发生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恐怕也不是他们能知道的了。

……

申时行正在兵部二堂与张学颜对坐喝茶,两人神态都十分从容,彼此感觉颇为惬意。

两人都是嘉靖四十一年同科的同年,事隔这么些年,一个已经是阁老,一个也是当朝大司马,说来也是位高而权重,人生至此,可以无遗憾矣。

张学颜喝了一巡,笑着将茶碗一放,向申时行道:“这茶放了一冬了,再好都不好了,我不相信你是真的找我来品茶,老兄,阁老,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好吧,我也就不和你这个大司马打诳语了。”申时行微笑道:“这一次你老哥事情做的不坏,我承你的情,吾辈都是君子,谢你也只喝茶,但这件事,我会一直记着。”

张学颜是二甲靠后的名次,不象申时行是一甲头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申时行是一直当京官,张学颜却是在地方上浪费了不少年,现在好不容易当了本兵大司马,申时行却是已经入阁为阁老了,两人年纪其实还相差十来岁,申时行最少还能当十几年阁老,关照张学颜的话,没有一点狂妄之处。

“只是有点对不起元辅了。”

“元辅也是爱才惜才,我亦是爱才惜才,张惟功这人,胆子太大,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挫折和磨练,将来可能会闯出大祸来。若是这样,对他自己,对朝廷都不好。”

申时行脑中对惟功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是那种容易受舆论影响的性格,惟功现在名声又响亮又好听,但在很长时间内,在文官群体中都有跋扈难制,脾气暴躁,桀骜不驯的评价,特别是顾宪成等人,对张惟功的评价向来十分低落。

用顾宪成等人的话来说,是宁愿朝廷多一庸将,而不愿朝中多一候景,江彬般的人物。

这种话,原本申时行听听也就是一笑而罢,国朝二百多年没出过真正有威胁的人物,武宗当年信用江彬,御前兵马全归江彬提调,乃至武宗皇帝的安危也是寄于江彬一身。

这样的重权在一身的武将,武宗一死文官们一反扑,也就老老实实就逮,哪里就那么容易出真的候景了?

但此番惟功和舍人营在承天门前的一幕使申时行格外的警醒……原来候景不是在史书上,而是很可能出现在自己眼前,以惟功的本事和对舍人营的威望,这一次是闯宫救驾,下一次呢?若是十几二十年后,此人手握十万重兵时又如何?

此次惟功外调辽镇,申时行便是早早与张学颜商量好,不给惟功独当一面的机会,使其不能扩大羽翼,自然也不能多立战功。过得两三年后,再调转延绥,固原,几番迁转后再调回京,将舍人营再拆散打乱,到那时,便是放心的多了。

这种安排显然和万历与张居正放惟功到辽镇带出一支强大的边军的打算相悖,甚至与栽培惟功顶替李家的暗战想法也是背道而驰,但申时行觉得惟功的潜力和背景比李家要危险的多,李家最多是辽东王,张惟功如果发展起来很可能会威胁到朝廷社稷,所以这一次他算是擅作主张,拿张学颜渴望的前途当筹码来交换,而张学颜则利用自己兵部尚书的身份,费尽心机的将惟功和舍人营放在宁远城这样的地方……在那里面临李家和祖家两重的泥沼,没有正式驻地和指挥,只能仰鼻息于人,时间久了,就算是这位英少国公本事再大,也陷在泥沼里动弹不得了。

“学生告辞了。”

“老先生慢走。”

申时行又呆了一会,聊了其余几个同年的近况,兴尽而返,内阁事多,特别是现在张四维几乎不理事,张居正又是掌总抓大局的,内阁里的细务几乎都落在申时行一人肩膀上,他今日也是忙里偷闲,主要是张学颜帮的这个忙太大了,纯属是私交卖的面子,私宅谢过了还不行,还得亲自到兵部来这一次,算是公开给张学颜站站台,撑撑场面。

申时行是阁老上官,张学颜没有送到仪门为止,而是一直送到大门,正在这时,听到一阵急促的銮铃声响起,再下来便是看到有塘马急使飞驰而来。

“提塘官,迎上去看看是何事!”

张学颜久任封疆,一看就知道出了紧急军务,提塘官赶紧上前,正好那个塘马奔驰到此腰力已经用尽,一翻身摔落了下来,被迎上去的兵部的人接了个正着。

“请速报兵部和朝廷知道,插汉之子黄台吉还有其余各部兴兵犯广宁……”

信使力竭摔在地上,语气也危若游丝一般,在场的人知道是脱了力,先慢慢将他放平,又吩咐人煮一碗姜汤来,提塘官将那人交上来的从前胸摸出来的塘报取了出来,外套火漆封皮已经被汗水泡软了,他急忙将封套私下,匆忙看了几眼,脸上神色大变,立刻又交给张学颜。

“十万……”

“什么?十万人?”

申时行吃了一惊,连忙问道:“会不会是如万历二年那样,虚张声势?”

也不怪他这么问,万历二年还是三年时,李成梁在辽东虚报军情,弄的朝野上下一阵惊慌,事后证明是完全的胡扯,根本没有什么土蛮二十万人犯境之事。

这一次人数是少了一半,但十万人也是最近十几年都没有过的庞大规模了,当年土木之变,也先的精锐兵马也就三四万人,困扰了嘉靖朝二十年时间的俺答汗的核心兵马最多也就是这个数字了。

张学颜眼珠子都定住了,直直地看着那辽东来的塘报,他去年还在辽东任上,对黄台吉等人十分熟悉,看了半天之后,对申时行很确定的道:“不是,都是有名有姓,你看,有黄台吉打头,还有黑炭石部的那些奴酋台吉,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几人,这些人部众加在一起,十万人是很正常的数字。”

“那他们所欲何为?”

“肯定是奔广宁去。”

张学颜面无人色的道:“打义州,或是直接打广宁,若是叫这些家伙打下广宁来,再打下西平堡……辽阳,沈阳,南四卫,怕是都保不住!”

“事情紧急,学生先回内阁。”

大事将临,申时行也有些乱了手脚,一会儿兵部报到中枢,肯定要召开御前会议,他需要立刻回到内阁,提前做一些准备。

“嗯,下官也得准备回答奏对。”张学颜一脸愁苦,他刚刚上任就遇到这样的大事,真是倒霉透了。

……

“还真是热闹呢。”

惟功在府中也接到了御前会议的通知,宫中派了旗校过来,急召他入宫参加紧急的御前会议,原本今日并无常朝,每逢三、六、九才有朝会,在大朝会结束后,天子再召开一次小型的朝会,那才是类似后世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的影视剧中的情形,如果是勤勉的皇帝,午后还会再召开一次朝会,那就是午朝,是用来处理上午积压下来的问题,然后中间皇帝会不停的处理各项政务,并且要接见外地来京朝拜的文臣官员,象今日的紧急会议,就属于意料之外的情况,对皇帝来说也算是加班了。

“咱们还没上任,那些蛮酋就来这么一出,算是下马威么?”

最近舍人营已经在不停的准备前往辽东之事,从顺字行那般提了不少现银过来,用来安抚离京者的家属,从最少的五两银子到五十两不等,狠狠的花了一批现银出去。

再就是人员调配,包括李青这样的近卫在内,不停的已经派往辽东,顺字行挑了一批老成的人,此前一直跟着赵士桢学铸造营作的,先期赶往宁远,预备选址盖厂,将来要自己能打造兵器,铸铁练钢,制造马车火器等等,选址要慎重,不仅要好用,还要兼有保密的功用,另外就是扩大宁远店和进一步扩大广宁店等分店的规模,不管赚不赚钱,都要将大量的人员,先期调到辽镇那边。

那边是更广阔的舞台,很多人已经跃跃欲试。

第315章 隐忧

惟功取笑一句,王国峰附和了一句,不过两人手都未停,也没叫下人进来,七手八脚就将惟功的家常燕居服换成了朝服。

“我们边走边说。”

“是的,大人。”

王国峰是跑来汇报工作的,最近情报工作的重心理所当然的放在了辽镇,以惟功的指示为核心,王国峰打算在宁远城外挑一个合适的地点,以顺字行中转粮站为掩护,办一个正式的情报局特工学校。

人员来源是从顺字行招一批核心,舍人营贡献一批,再由当地军户穷困百姓中招募一批。

“特工人员不一定要全部良家子出身。”

惟功一边听,一边指示道:“有一些活不是良家子能干的,比如开锁,跟梢,下毒,造谣,骗术等等,各行各业,各有专攻。招募的人要可靠,但教导的人可以弄一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员,比如骗子,小偷,强盗等等。”

“好吧,我听大人的。”

情报工作在京城开展是以收买为主,王国峰每年都要在顺字行领一大笔钱,钱又用在完全的暗处,这导致不少人对他不满,除了惟功之外,怕是没有几个人能明白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比如此次广宁面对敌军大举来袭的消息,事实上在昨日惟功就已经知道了,提前这一天知道消息,这已经是万金不换了。

只是现在他交代给王国峰的不象是搞情报工作,反而象是在组建一个超大规模的犯罪集团,这也怪不得王国峰不停的苦笑了。

“训练要最大程度的锻炼人的体能和吃苦的精神,要把最后一丝精力压榨出来,不然的话无法锻炼出最强的特工人员……训练量最少要比舍人营再加大三倍。”

王国峰打了个寒战,也只得赶紧答应。

“要使特工人员有抗刑讯逼供和面对压力从容不迫的能力,这也要编在训练大纲里头。”

“是,请大人放心。”

“嗯,经费我已经给用诚下过指示了,近期之内会拨给你们五六万银子,国峰你好做!”

五六万银子,如果是在宁远一带已经够买近万亩土地了,这年头隆万大开海刚刚开启,海外的银子还没有流水一样的输入中国,银价还没有低落的很离谱,通货膨胀对大明人来说还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一个名词……一下子就是这么一大笔银子投入,这可真是大手笔。

“属下全力以赴。”

王国峰知道惟功不喜欢属下大吹牛皮,他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话语仍然是十分简单。

惟功回头对这个心腹笑了笑,承天门已经到了,以他的身份可以一直坐轿或骑马到午门前,但他还二十不到,和那些文官老臣或国公别这种苗头诚属不智,便是早早在承天门下了马。

待惟功赶到文华殿时,殿中济济一堂,不仅是文官,右首还站了一票有都督府差事的公侯伯等勋臣武臣。

事情大条,万历的情绪似乎也不是很好,看了看最后到达的惟功,问道:“张惟功,你来的比朕还晚,何姗姗来迟?”

“臣有罪。”

惟功无可辩解,只得免冠谢罪。

此时按刀在金台下的候拱辰上前奏道:“臣奏皇上,张惟功于承天门前就下马,一路步行而来,是以迟到。”

万历微微动容,他没想到惟功居然谦抑至此,当下点了点头,道:“知道了,张惟功日后于此等场合,不可拘泥过于谨慎,可骑马至午门前下马即可。”

“臣遵旨。”

一场小小风波就此过去,由兵部张学颜亲自口述塘报内容,凡听到的无不忧形于色。

这一次北虏进犯的规模真是前所未有,距离上次这样规模的寇边还是隆庆四年的事了,根据情报,这一次主持寇边的是俺答汗的长子黄台吉,对此人明廷下的功夫不小,知道其志向远大,不满于父汗受制于明朝,更不满父汗事事听从汉女三娘子的意见,自受抚为顺义王后意志消沉,满足于与明朝互市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再无雄心恢复大元。

应该说,黄台吉确实是一个有雄心和能折腾的人,他连合朵颜部,泰宁部,还有插汉部,黑炭石部,只要是那些不肯老老实实与明朝展开贸易在草原上安生过日子的部族都被他联合起来,每年都会给大明找无数次的麻烦,当然也是欠下了大明边民累累血债,死在其手中的汉人和被他掠夺而去的丁口不计其数,不知道有多少青壮男子被迫在草原上替蒙古人牧羊放马,又有多少汉人女子被他们欺凌侮辱。

朝廷久欲制之,但现在这种安守长城防线,不使虏骑随意破口威胁京师的局面已经是得来不易,至于说深入草原,将仍有威胁的敌人彻底消息……好吧,自从太宗和宣宗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这种实力和勇气了。

或许武宗皇帝真的能在草原上追亡逐北,但文官集团将这个不安份的皇帝牢牢绑住了,不使他松动手脚,没有真正的国家资源的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