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明 >

第199章

调教大明-第199章

小说: 调教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说八道。”

张居正随意骂了一句,自己掀开了轿帘,感觉一股冷气扑面而来。

“老爷小心。”

跟轿的管家执事们也都围了过来,见此情形都大惊失色。

张府之中不论是相爷的卧室还是书房,到处都烧着上等的细银炭,没有烟气,还添了一些香料在里头,屋内温度比外高的多,可说是温暖如春。

清晨上朝,也是打廊檐下避风处直接就上了有火盆的暖轿,一样暖和,进了内阁也是一样。也就是朝会站班时得冷一会儿,不过冬日上朝时间推迟,加上有手炉什么的,也不甚难受。

这五更时分猛然从轿子里出来,张居正最近用心太深,心血耗尽,加上每日以色伐身,身子已经大不如前,虽是还算盛壮,内里其实虚的很了。

“不要失惊打怪的。”张居正手里还是揣着云铜暖炉,将两手放在胸前,借着这一点热乎气抵御风寒。

在他四周,最外是全副武装,头戴八瓣铁盔,穿着对襟长铁甲,手按腰刀,背束弓箭的精锐护卫,再里是家丁长随等人,一个个都是冻的面色铁青,只有那八个轿夫,抬着暖轿疾步而行,大冷的天,头顶兀自是热气蒸腾。

元辅下轿,各人也不知道张居正是什么意思,几个亲近的管家执事都吃了呵斥,当然更不敢再出声,张居正走一步,各人就走跟一步,数十人将元辅簇拥在正中,这场景,看起来也甚是滑稽。

张居正确实是满怀心事。

他已经到了顶了,近来越来越感觉到吃力和危险的迫近……冯保的事,他已经帮了不少,昨日徐爵来访,张居正亲口言明,此事不论他们怎么做下去,他是坚决不会继续再跟进,其余的各方势力是什么态度,他亦不管,总之,再不会插手其中。

可惜徐爵和他身后的冯保却不肯放过他,最少,还有最后一事,需要他参与其中。

以张居正的政治智慧已经明白,再深入下去,自己与小皇帝那一点师生之情就荡然无存,除非是冯保和潞王能够成功,否则的话,自己和张氏一族的将来,十分堪忧。

他心中明白,但拒绝不了。

权位之事,犹如逆水行舟,一旦上了船,就得一直往前,自己却是做不了主的。

想下船,很好,跳下来!

张居正的权势,很大一部份建筑在冯保的身上。甚至有后人评价,张居正不敬畏皇帝而独交好于冯保,实际上,冯保的权势又是太后权势的外延,这三人,才是现在大明真正的权力核心,三角关系可谓十分牢固,连皇帝也奈何不得。

“何必弄的图穷匕见……”

张居正对冯保一心要将龙椅上的万历撵下来换人的决定,并不赞同。首先毕竟此事风险太大,一旦失败,赤族是必然之事。所得并不多,付出却十分惨重,这是很愚蠢的行为。另外毕竟万历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在此之前,师徒之间肯定因为权位而有心结,但还没有到翻脸成仇的地步。

一旦他走了最后这一步,就必然成生死大仇,难以开解了。

他不赞同,冯保却是主意拿定,劝不回头了。

“咦,这路……”

在地上走了半刻钟的功夫,有不少上朝的官员坐着轿子或是骑着骡马赶过来,大员有轿子,中层以下的官员碍于生计困难,骑健骡或马匹的不少,最多也就跟一个长随,拿着衣包跟着,清冷的天,主仆都冻的缩手缩脚。

远远看到首辅的大轿和元随,这些官员忙不迭地避让在道旁。

张居正看到了,先也是不以为意,到他的这个地位,不论下头人怎么奉迎小心,也不为过。但看到不少官员引避的地方,他先咦了一声,接着就是大步走过去。

看到元辅过来,不少官员都慌了神,张居正认得头前的是大理寺右丞姜壁,还有几个也是脸熟的,当下点了点头,温声道:“你们不必慌乱,老夫只是随意看看。”

“是,元辅。”

姜壁带头答了一声,仍然避在道旁,其余各人也是毕恭毕敬,不敢随意动弹。

“我记得这里是明沟,这里是堆粪之所?”

“元辅记的不错……”别人不出声,姜壁小心翼翼答道:“这里沟被加了石板盖,少国公说是这样避免蚊虫毒害,免传瘟疫,脏物垃圾,也被全拉走或填埋了。”

“没有几天吧?”

“是没几天,刚办妥的事。”

皇城附近就是脏的不行,大明帝国实在也没有什么脸面,不过张居正也没腾出手来做这样的事,不是张惟功上奏言说,又正好要将这个爱生事的小家伙调开,不叫他去搅和京营,恐怕张居正也下不了决心从户部和工部拨给人手和相应的资源。

原想着小家伙最多能做点表面功夫,敷衍了事也罢了。谁知道,到底是能折腾的人,动作居然做的这么大,功夫也是真下到了骨子里头。

张居正回想一下,似乎自己这一路过来,确实是道路都铺设一新,浮土积泥夯平之后,用新的工料压平,前几天下了一场冬雨,下轿时居然轿帘上还是干干净净,要是以前,出门一次就得清洗一回。

加上这里的动静,还有沿途的景象都被张居正想了起来,哪怕是他现在被天字第一号的大事将心里头压的沉甸甸的,此时也是忍不住“嘿”了一声,赞道:“张惟功,了不起。”

“是了不起。”

“我等都说这是二百年下积弊,不知道苦了京城文武百官并百姓多久,半年不到的功夫,解决了。”

“实在是奇迹。”

“下官最近所闻所见,皆是赞颂之声。”

“少英国公实在是勋贵之中难得的干练人才啊。”

张居正一句话,在场的这些中下层的官员们倒是都满口的赞颂。老实说,张惟功在此前于文官中先是名声极坏,主要还是马芳和俞大猷的那一次的兵部冲突,文官们听闻之后,感觉上极不舒服。

文贵武贱,虽不是正经的祖制,上来已经有二百年了,大家已经习惯视武将为贱役下流,猛然跳出一个不服的来,自然是叫人心中极不舒服。

若不是张居正护着,惟功早年早就被群起而攻了。

再下来才稍有改变,主要是惟功硬顶马自强,护着沈榜这样的小官,中下层的官员们才对他有所改观,再就是练兵有实绩,更令人钦佩。护驾有功,这都是实打实的功劳。京中勋戚少年,十有九个都是纨绔,出来惟功这么一个异类,原就叫人刮目相看,再有,惟功对京城内外的中下层官员,特别是名声较好的都很照顾,舍得砸银子,加上屡次上奏都直指朝中的各种弊端,京营一事得罪的又是勋臣和武臣,文官们事不关己,没动他们的基本盘,惟功的名声和形象当然扶摇直上。

张居正轻轻摇了摇头,感觉惟功这小子可惜了。

要是有功名,凭这理财和做事的本事,还有这么上佳的良好形象,将来位至台阁可期。一生功业,可能不在他之下。

最少张居正觉得,自己青年时期可没有惟功这么能折腾。

可惜,这小子是勋臣加武臣,京营那边的路被堵死,得罪的勋贵和将门太多太狠,将来年岁渐长,手中迟迟没有实权,在京中这样势力眼聚集的地方,权势会渐渐被削弱,一直到默默无闻为止。

可惜,真是可惜了。

上轿之前,张居正又是用力踩了踩脚下的道路,觉得真格是好,平滑坚实,费用又不高,开山为石铺设的宫城当然比这个要好,但那个费用朝廷根本负担不起。

他在心里也有点意动,打算将整个外城也铺设好这样的道路,清理沟渠垃圾,然后往北方各城开始辐射,几年之后,几十个城池整修完毕,就是换了一副模样。

但算一算要用的银钱,大明元辅自失一笑,转身上轿。

第285章 发动

已经入了腊月,没几天就要过年,新年在这个时候其实是比后世隆重的多,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一个长达二十天的悠长假期,在这一段期间,普通人家除了走亲访友,吃喝玩乐外就不做别的事情了,商户歇业关门,便是酒楼乐户妓家,也是难得的能在这个时候休息一下,缓解一下一年从头忙到尾的疲惫。

衙门也是年前几天就基本无事,不过张居正这样的内阁大佬和一些当事官员还清闲不了,这个庞大的帝国不可能因为新年就停止运作,很多事情按起一边又起另外的事由,难得真正的清闲。

象刚刚的大理寺丞姜壁,应该是早早过来,预备奏报黄道瞻被刺杀一案,仍然是按同乡求告不成报复杀人结的案,京中浮议甚多,人言多不服气,但有张居正和锦衣卫加上东厂的番子弹压,茶馆一类的地方严禁议论,酒楼大街上敢说此事的人也不多,只限于私宅三五好友私下议论,这个就管不了了。

张居正也知道此事将来可能会翻案,所以他介入不深,只是以稳定朝局的借口下令结案,留下的尾巴他也不去割,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内阁在西苑办事的地方是重修过的,富丽堂皇,起居办公休息区域都齐备,阁老们天不亮进宫,傍晚出宫,大半天时间贡献出来,住的舒服些也是该的。

在紫禁城里却是办不到,不可能因为臣子们大兴土木,张居正的值房在最里头,最为阔大,但看起来寒酸破败,只有四个角落升起的火盆是从相府自己拿过来的,用的炭火也是上用的最上等的细炭,普通的大臣,是没有这样的享受了。

往书案上一坐,张居正就迅速进入了角色。

大明此时没有人口普查,沿用的黄册还是国初时的,人丁因为要交税银,就算是经过大力清丈也不可能搞的清楚,各地的白册准确度相对高一些,但以大明的行政效率来说,也根本无济于事。

后人只能推论,从三亿到一亿左右,总之最保守的估算,明朝万历到崇祯年间,人口也是在上亿以上。

庞大的帝国,低效的行政机构,低效的驿传系统,千头万绪的政务,替这个帝国掌舵当家的人,疲累是无可避免。

尽管用的是上等银丝炭,房中不可避免的还是有烟火气,张居正咳了一刻钟功夫,将泡好的参茶喝的干净,才止住了咳声。

然后就是伏案批复,每日内阁多则数百,少也有数十件事,涉及地方所有政务,各衙门的公务,复杂之处,没有二十年以上的政务经验,看都看不懂。张居正却是笔走龙蛇,将奏折的处理意见全部写毕,写在一张张黄色的纸条上,贴在奏折上,就算“贴黄”完成。

每日奏折,他这里最多,事情也是最重要,不那么要紧的,基本上是按钱粮兵谷刑学祭赏分门别类,交给张四维和申时行来处理。

申时行年富力强,叫张居正省了不少事,就算如此,贴黄全部完毕之后,也早过了午时。

游七今日难得一直伺候,此时躬身请示:“老爷,饭早就提来了,现在用吧?”

张居正笑道:“你也操持这样的事,何苦呢。”

游七道:“只要在老爷身边,小的伺候什么也是该当的。”

他的话当然不尽不实,这阵子宫中随时会发动,他和徐爵要保持联络,不过对张居正当然要拼命奉迎。

“罢了,端上来吧。”

唐人宰相每日要在政事堂一起用饭,因为宰相有专门的厨房,公使钱里有很大一部份是用来供给宰相的,费用十分高昂,只在皇帝之下。

这是因为宰相地位尊崇,春秋拜相,天子以相印亲自佩给自己的宰相,道:“寡人今日以国事相托。”

至唐宋时,宰相地位远不及古时,但仍然是“礼绝百僚”,是比亲王地位还高的存在。以明清皇权至上的格局,很难想象,宋朝的亲王要先得向宰相行礼。

唐宋宰相中午一起用公款用餐,大家到齐之后,开动吃饭,然后商谈政务。有一些为难的事,当面锣对面鼓的也就解决了,在正常的年头,这是很不错的制度。

大明已经没有这个规矩了,连宰相吃饭的问题也是自己想办法,当然,张居正是一直有禁中赏膳,只是他讲究饮食,食不厌精,所以多半还是从自己家里带来。

“将这些茶食,馒头,饼,全赏给大家分食了。”

吃饭之前,张居正指着眼前小山式的茶点,随口吩咐着。

这全是宫中赐出来的,宫中喜茶食点心,眼前这些,诸如捻尖馒头,八宝馒头,攒馅馒头、蒸卷、海清卷子、蝴蝶卷子、大蒸饼、椒盐饼、夹糖饼、奶皮烧饼、夹银茶食、夹线茶食、金银茶食……一次就有三四十种之多,用漆金食盒装着送出来,都是皇帝和太后所赐。

张居正是南人,不喜欢这些面食,因此每次都赏了别人。大家直接吃了的也有,带出去送人的也很多,宫样点心,不管味道如何,首先有神秘感,样子也十分精致漂亮。

张居正用的是炙蛤蜊、炒鲜虾、酸辣腰子、小炒肉、蒸鲈鱼和葱烧海葱,白碟鸡、白煮肉,再有猪肉竹节汤,八菜一汤,鱼肉鲜虾俱全,加上是家厨精心整治,菜一直放在外头的炉子上温着,一端进来,立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