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大民国 >

第95章

穿越之大民国-第95章

小说: 穿越之大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

赵书礼已经料到是这种结果了,他知道蒋价石这个人,你要求什么他偏不给你什么,这不过是赵书礼对于蒋价石命令东北军进入山西,企图挑拨离间的做法的一个回应而已,他需要一个引子,一个和中央军翻脸的引子。此时蒋价石的不同意就是他要的结果,既然你老蒋给脸不要脸,索性咱就不给了。

于是不赵书礼不经过中央,直接宣布塞北四省合并为塞北省,任命刘澍为省长,外蒙古建省,省长脱骨儿。成立塞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辖地含外蒙、甘肃、新疆和塞北四省,赵书礼自认司令长官。又命令塞北军大举南下山西,给山西各部队长官下达强硬命令,要求他们接受塞北军和平整编,否则一律以敌人对待,又派出飞机在山西各路军队军营上空盘旋威慑。

塞北军此举让蒋价石找到了借口,当即在报纸上讨伐起了塞北军,宣布塞北军这种行为是目无中央,军阀习性不该。劝塞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劝塞北人民看清事实,凡是对抗中央的是没有好下场的。

赵书礼针锋现对,表示中央才是独裁作风,发动内战导致数百万生灵涂炭,要求蒋价石为此负责,辞职下台。

一时间中原大战刚刚结束,最强的两个势力之间就打起了口水仗,中国百姓感觉又一场打仗要打响了,这混战没玩没了何时是个头啊。同时也因为双方的口水仗,上海和归绥的金融市场开始动荡起来,上海是因为这次战争消耗财政过多,加上战场波及长江中游,对上海的工业影响很大,如果这次在爆发战争,难免让刚刚挺过战争的上海经济更加困难,而塞北则是担心自赵书礼到来后就一直和平的塞北地区被战火伤及。

种种情况表明,虽然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结束了,但是新的战争还会在中国的土地上接二连三,反反复复的继续下去···

※※※※※※※※※※※※※※※※※※※※※※※※※※※※※

本节就是中原大战卷的结束了,下卷是抗日战争,本书真正的进入了高│潮,本人写书一直有一个弱点,就是进入高×比较慢,这就是俗称的慢热。前面几卷可以说一直都在铺垫,都在埋头发展,而写了这么多字,竟然能有二十多万的点击,快三千的收藏,这成绩说实话,狂人还是很满意的。以前很多的坑也要在这卷填上了,因此接下来会更精彩。同时求收藏求推荐~~~

一百三十四节 结拜兄弟(1)

蒋赵双方发生了冲突后,另一大势力东北军就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了,双方都试图取拉拢他。蒋价石派去使者又是出手阔绰,试图让张学良站在自己这一边,蒋价石开价很高,今后中央负担东北军关内部队的军饷给养,并且承诺山西和长城以外的塞北军地盘都可以交给东北军,要求东北军站在中央一方作战。但是赵书礼派去的使者,仅仅给张学良带去了一句话,“你认为蒋价石可信,还是赵书礼可信。”

面对此种情况,张学良左右为难,他手下人也分成了两派。大部分站在中央军一方,认为跟中央军合作前途光明,夺得了塞北军的地盘,完全可以拥有跟中央军对抗的资本;小部分觉得应该跟塞北军一致,认为当今的局势就如同汉末三国时期,吴蜀应当合作共抗曹军,否则只能让人各个击破,蒋价石的野心比之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统全国的愿望比曹操更热烈。

最终张学良做出了一个决定,继续静观事态发展,这次中原大战他已经吃到了坐山观虎斗的甜枣,有些欲罢不能了。但是他也不能不担心中央军会打着跟塞北军交恶的幌子,实际上是想图谋东北军的地盘,因为中央军要进攻塞北,东北军目前盘踞的华北是必经之地,除此之外无论是从陕西攻击,还是从山西北上地利上都十分困难。谁也不能肯定,中央军没有假途灭虢的企图,最后在两难中张学良想到了一招,派人去塞北把自己的生产八字名帖交给赵书礼。

这招是他跟蒋价石学的,当初蒋价石催促他入关作战,为了表示亲近,派人带给了张学良他的名帖要跟张学良交换生辰八字,这意思是要跟张学良结拜兄弟,张学良欣然接受,也把自己的名帖交给了蒋价石。对于结拜兄弟这样的关系,出身东北的张学良还是有点在意的,但是作为一个整治家也不会完全受到这种关系的限制,一旦中央军跟塞北军发生战争,他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塞不不利的时候可以打着服从中央的幌子进攻塞北,中央不利的时候,又可以以兄弟之谊为名进攻中央。

但是他能看到这些,其他人看不到吗,蒋价石就是利用此种把戏的高手,君不见被他三番四次打败的桂系李宗仁,西北军冯玉祥,还有山西的老阎不都是他的结拜兄弟吗。赵书礼自然也能看的出来,但是他比之蒋价石更在乎脸面,他厚黑的功底远不如此人。对于外界的评价,赵书礼更加在乎一些,而且蒋价石当时不止以结拜这种方式笼络过张学良,没人知道的是蒋价石的名帖也放在赵书礼的书桌上,只是他实在是磨不开脸跟蒋价石这样的人结拜,不是看不起此人,而是因为他今年才23岁,而蒋价石已经年过四十,按照这个时代的现状,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堪比父子,蒋价石可以不顾面皮,但是他赵书礼得顾。再说了,赵书礼压根不相信这种政治结拜,完全是多此一举,对于蒋价石那样脸厚的人来说没什么,但对于他赵书礼只会产生束缚。

此时又收到了张学良的名帖,要求跟他交换结为异性兄弟,赵书礼为难了,虽然说张学良跟他相差只有七岁,两人结拜在年龄上还靠点谱,但这无用功有必要做吗。再三琢磨之后,赵书礼心里勉强同意了,但是他不愿意只做表面文章,他知道张学良这个人至少比蒋价石要点脸,异性兄弟这个名词在他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分量的,因此赵书礼要把这次结拜做实了,起码要能起点作用。而且跟张学良拉上关系,甚至结成更紧密的同盟,也是赵书礼所愿,他还希望在9·18的时候,跟东北军合作抗击日寇呢,当然前提是张学良愿意抵抗。现在如果多了一层结拜兄弟的关系,那么有没有可能到时候说服张学良跟自己一起行动呢。

想通了这点后,第二日赵书礼请来了这次代表张学良而来的东北军元老张作相,要跟他详谈此次结拜事宜。

“张老!少帅所提的结拜一事,我仔细考虑过了,我同意结拜。”

赵书礼在书房中,跟张作相会面,在这种私人的地方会面,也表明一个意思,谈的是私事,也就是把张学良当做一家人了。

张作相久经民国政坛,当他被请到书房而不是客厅或者会议室的时候,他已经猜到了结果,但没实实在在的听在耳中,总觉得不踏实。此时从赵书礼口中确认后,张作相心中却也不免安心下来,他正是东北军中少数几个建议联合塞北的人之一,因为久经宦场深知一个道理,在民国这个乱世,只有活下去才能谈成就大业,否则就是奢谈。只有联合了塞北,东北军才有可能不被蒋价石那头饿狼吞并。

“赵司令能这样顾全大局,真乃人中俊杰,难怪如此年纪就已经叱咤风云,做出这样的成就了。”

“张老过奖了,不过晚辈有一个要求。”

“哦?请说!”

“我可不是蒋价石,这结拜一事在我心中可不是儿戏,就这样交换个帖子恐怕过于轻率了吧。恐怕就是土匪帮会之流结拜,也不仅仅如此简单吧。”

“那赵司令是什么意思?”

“我要求跟张司令焚香盟誓,互喝血酒,如此才好。”

“这——”张作相犹豫了,按照赵书礼的要求,两人势必要见面,蒋价石跟冯玉祥等人结拜的时候也不是都见面了,原因很简单,这些人都是军阀,手里数十万军队,岂能完全信任别人,万一到了别人的地盘被扣押或者暗害了怎么办,即使能相信对方,可是谁还没几个仇人,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地盘,被人刺杀怎么办?此时情况也是如此,赵书礼跟张学良两人谁到对方的地盘恐怕都不会放心。

赵书礼早看穿了张作相的心思,于是笑道:“张老不用顾虑,不用少帅亲来,我去北京就好。”

赵书礼诚意十足,张作相肯定的点点头道:“赵司令如此深明大义,少帅如果还不能答应,岂不是叫天下英雄耻笑了,老夫自作主张替他答应下来了。”

“既然张老答应了,那现在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您也不用喊我司令司令了,就叫我名字或者就随少帅的称谓就好了。”

“好,痛快,那我就叫你贤侄了。不知道贤侄你打算何时动身?”

“事不宜迟,就明天,我随张老一块回去。”

“明天!那贤侄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只带几个警卫就好,到时候如果汉卿兄不放心的话,也可以收了他们的枪!”

“嗨,贤侄说的这是啥话,这不是打咱东北军的脸吗,妈了个巴子,老子到要看看到时候那个敢下贤侄你的枪。”

赵书礼之所以如此急迫,倒不是担心中央军打过来,刚刚跟冯玉祥阎锡山玩命完,要是中央军还有能力来打现在有中国第一强军之称的塞北军的话,那他就不是国军了,而是解方军了。他之所以第二日就决定去北京跟张学良结拜,原因很简单,唯快不破吗,要是拖延日久,别说蒋价石等人会不会做好准备,派出杀手刺杀他,就是张学良或许也会生出心思。眼下他当即立断,不给任何人反应时间,包括张学良,用极端的仓促让他手足无措,甚至来不及仔细想想该如何应对赵书礼的到来。

这就跟当年关羽单刀赴会,或者刘邦鸿门宴一样,就是要出乎对手预料,让对手措手不及之下,反倒安全了。毕竟赵书礼对东北军也不能完全信任,尽管双方是合则两利,谁知道张学良会不会犯傻,要知道当年赵书礼可是打过东北军的。

9月28日做的决定,10月1日,赵书礼已经跟张作相到了北京。

张学良亲自带着东北军大员在车站迎接,看到赵书礼果然只带了三十名警卫员,张学良心中十分感慨,他自认为自己做不出这样的事来。但是跟他一起来的人中,到有不少对此不感冒的,比如张海鹏心中就觉得是无知者无畏,傻子胆儿最大。

之后赵书礼坐张学良的车一起到了中南海安顿下来。

第二天,赵书礼就催促张学良赶紧行结拜之礼,张学良倒是推三阻四,说让赵书礼多休息几天,显然此时他有些犹豫了。本来只是做做样子的一个政治结拜,跟古时候的派亲人做人质,送女人和亲是一回事儿,当不得真的,虽然结拜是他提出来的,可赵书礼如此认真到让他有些犹豫了。

但赵书礼表示如果不结拜,他就要立刻离开,不得已张学良只能答应下来。但是又以事情仓促没有准备为由,说等第二天在做打算。赵书礼又胸有成竹的对他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包括行结拜之礼的需用的物品,还有地点也想好了,就在天坛,清朝皇帝祭天的地方。

天坛!这两个字让张学良又一次吃惊了一下,可是随即内心也澎湃起来,古来能有几人在天坛结拜,在这里结拜必然全国关注,这倒是让他颇为心动。但是却更加慎重起来,跟蒋价石一样,此时他也十分看不出赵书礼想要干什么。赵书礼不容许他有思考的时间,就是要趁着他六神无主的时候,一套组合拳把他打懵。于是又借口事务繁忙,以不立刻结拜即行回塞相要挟,张学良这才下定了结拜的决心。

当天下午,在一个旅的保护下,一列长长的车队驶出中南海,一路往天坛方向驶去。

一百三十五节 结拜兄弟(2)

没有记者到场,没有百姓围观,只有士兵和官员,这大概是天坛修成以来最冷清的一次仪式了。

祭拜仪式在过去皇帝祭天的祈年殿举行,礼仪主持是跟赵书礼一起从塞北过来的刘澍。刘澍是前清举人,对于礼制是懂一些的,但是不能算专家,要不是因为此次行事仓促赵书礼才不会连夜找到他,安排他做这次活动的主持呢。

对于祭天刘澍没有经过,他当举人那会儿,清王朝风雨飘摇已经没有精力去搞什么活动了,因此赵书礼给他的任务实在是一个难题,他连夜准备香烛等物,还要温习各种礼仪制度,请教了几个老学究,最后还是没怎么弄清楚。最后索性也就不那么讲究了,以黄河边上的老百姓每年开渠放水时候祭河的仪式为蓝本,自己琢磨设计了一个。

只见在刘澍这个二把刀司仪的指挥下,赵书礼跟张学良如同木偶一般任其摆布,先是分别走向四方各拜了一拜,礼毕。这时突然鼓乐齐鸣,有喇叭有鼓有号,还有不少西洋乐器,吹奏的也是洋人,简直是不伦不类,但是却也颇有声势。这些有几个是刘澍仓促间在归绥找的几个,到了北京后他觉得不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