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大民国 >

第85章

穿越之大民国-第85章

小说: 穿越之大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书礼到的第二个移民点是,外蒙西部科布多地区的科布多河流域,跟色楞格河、鄂尔浑河以及东部的克鲁伦河流域一样,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点,这三条外蒙北部的大河流域广阔,要是能开发出一部分,就很容能垦出两三亿亩耕地来。

在年初出台的四年建设大纲里包含的移民计划中,外蒙北部尤其是靠近苏联的地区是个移民重点,将来计划这里至少要移民五百到八百万人。不过此时开发日浅,三地一共加起来才也只有移民两百万人而已,其中科布多才移民了十几万人。不过这里的商业却十分繁荣,因为有一条长达五百多公里,源自于阿尔泰山流入蒙古西部著名的大淡水湖哈拉乌斯湖,流域水草丰美是非常优质的草原,每年出产的牧产品不管品质还是数量都是占据整个外蒙很大份额。而科布多河流入的哈拉乌斯湖所在的大湖区,又是规划中农业用地的重点区域,将来这里注定会更加繁荣,唯一的缺憾是这里交通还是基本靠马匹畜力。

从科布多在往西有翻越阿尔泰山脉的道路,几百年间常有晋商的驼队从这里到新疆,赵书礼一行人也走了这条古商道,终于到了他们此行的终点新疆。

一百一十九节 移民新疆的最大困难

去新疆是参观日本人开发的油田的,但是赵书礼不着急,管他日本人等多久呢,更何况日本人找到油田这种事,让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仿佛吃了死耗子一样,从来都是他算计人,可没想到这次失算了,竟然让日本人在大漠中钻出了石油,真是他妈│的神迹。

赵书礼翻过大山后,进入了阿勒泰,本来这里跟科布多是同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的辖地,后来外蒙叛乱时候,担心阿勒泰也出事的杨增新奏请阿勒泰和科布多分治,这才把阿勒泰划分到了新疆。

阿勒泰是一个好地方,从阿尔泰山脉留下来的额尔齐斯河等数条大河流经此地,境内大小湖泊上百个,因此这里水草异常丰美,是新疆最优质的草场所在地之一。同时这里的森林茂密,矿产也非常丰富,环境气候更是宜人,种种原因让这里成为了塞北整府规划的往新疆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可以说当年保住这里的杨增新是有功劳的,当然前提是外蒙古后来独立了,可这个时代恐怕不可能了,否则赵书礼得羞愧死。

从阿勒泰出发,从西边沿着新疆西部一系列山脉往南走,其实如果直接从正南走回更近,但是那里大沙漠,即使有经验丰富的驼工当向导赵书礼一行人也不敢从哪里走。他们一行三百多人,除了赵书礼和几个懂首发无线电的秘书,两个向导一个是山西老驼工,还有一个是本地的维族驼工,几个地质水土专家,还有几个老农民外,剩下的都是警卫团的人。尽管新疆已经被赵书礼纳入势力范围一年多了,但对这里的掌控力依然非常薄弱,各类土匪马贼流民多入牛毛,因为新疆太大了,大到现在驻扎在这里的一个旅的部队连边境都照看不过来,不时的有苏联的游牧民族越界放牧。

因此在新疆的移民非常必要,赵书礼的长远目标是,这里至少要移民一千万以上,否则根本无法牢固的掌控。但是有一个问题,派去勘探的地质专家回来报告,说这里顶多移民个几百万就顶天了,因为这里根本不适合农业发展。这个报告赵书礼是严重的质疑的,因为他知道后世这里可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地,最优质的瓜果产区,怎么可能不适合发展农业呢。

出了额尔齐斯河流域后不久,他们就进入了一片沙漠,沙漠中行走的艰苦自不用说,好在向导是十分有经验的老人,但走出沙漠后每个人都几乎虚脱了。沙漠外的土地也不是好土地,说的好点是荒漠,说的不好就是鸟都不拉屎的地方,用寸草不生来形容这里毫不为过,因为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新疆地质报告中说的影响新疆农业的最大问题正是这盐碱地问题,因为远古时期新疆还被一片茫茫的大海覆盖着,沧海桑田这里成了内陆,海水慢慢蒸发干净,但是海水中的盐分却不会蒸发,于是这广大的盆地就成了盐碱覆盖之地了,除了有河流流经的地方可能会有片片绿洲外,其他地方要么是沙漠,要么就是这盐碱滩。

看着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盐碱滩,赵书礼算是有体会了,在这里开发农业确实困难啊,真难为了新中国开发这里的人了,那时候开发这里的主力应该是建设兵团吧,中国的士兵只要组织的好,还真是好兵啊。

地面上泛着白色的盐渍,拿䦆头刨开尺许,里面仍然夹杂着白色的颗粒,这真是无药可救了,赵书礼茫然了,问了跟随的老农民,他们也表示这根本弄不成器。走了十几公里后,终于在山脚下看到了一个小村子,并且看到了几棵绿树,还有一口井。

众人赶紧的赶了过去,他们的淡水已经不多了,在盐碱滩中行走,有老向导的指点勉强找到了几个水源,但是那水实在是没法形容,喝到嘴里让人想死,那根本就是卤水吗,如果放到平时估计牲口都不喝。

井的主人家是一户维族百姓,向导去跟他们打了个招呼,主人很和善的同意了大家去打水。水是甜的,起码赵书礼感觉甘甜无比,他喝饱后,其他士兵还在争抢着闹腾着仿佛过年一样。毫无形象的盘坐在旁边的干土地上休息着,赵书礼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小村子周边都是茫茫的盐碱滩,那为什么这村子却有绿树遮阴,附近开垦出来的土地也相当的肥沃呢?

此时他升起了向百姓打听秘诀的心思,就在这时男主人带着老婆孩子,拿出了几个脸盆子大小般的饼子,这是新疆特有的面食——囊,还拿出了几个大西瓜。也不知道那个维族向导是怎么向主人家介绍的,主人是相当的热情,尽管教科书上常常说新疆人民是如何热情,赵书礼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相信,尤其那些教科书形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用热情这个词汇的时候,他觉得其中一定有原因的。

“谢谢!”赵书礼接过了一块西瓜,但是却有点吃不下的感觉,刚才喝水喝涨肚了,现在直反胃。

“不用客气,你们这些商队就是辛苦,不知道这次带了什么货物啊,有没有我们要的东西。”

原来主人把赵书礼一行当商队了,也难怪他们这个村子的位置来看,是从北疆过来的必经之地,而且可能向导也是这么给他介绍的,毕竟赵书礼一行人的身份需要保密,就连向导自己也不知道。既然是商人,估计主人接待的话,是要收费的,大概往常他们都是这么接待过路商旅的,恐怕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已经形成了传统了。

“呵呵,货物在出沙漠的时候丢失了!”赵书礼打了个幌子遮盖了过去,他们这些人除了带着干粮外,就是携带水了,大量的水。

主人一副同情兼带可惜的表情,说了几句安慰的话,然后去照顾其他人了。

等他再次回来的时候,赵书礼叫住了他,他已经想好了说辞,在向导的翻译下跟他聊了起来。

“大哥,不知道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了?”

主人是一个中年汉子,留着大胡须,笑起来一颤一颤的。

“几十年了,从生下来就在这里。”

“哦,那您这村子有多久历史了,看起来时间不短了吧。”

主人摇摇头表示说不清楚:“我爷爷的爷爷的时候这里就有了,全村人就靠着这口老井过活。”

“就靠这井吗,那么你们灌溉土地也是用这井了。”

“嗯,当然了,人喝的,畜生喝的,浇地的都是用这水。”

“难怪你们的田地那么好,外面却是盐碱滩子,难道是你们这水的原因。”

赵书礼说道,他当然不会以为这井水有何特殊之处,目的不过是引出主人的道理来。

果然主人笑道:“那里是这样的啊,小时候听长辈说,这里原来也是盐碱地呢,后来人打出了这口好井才落下跟脚。我们的土地来的可不容易呢,要用水把土里的碱洗淡了,然后才能种上庄稼,要好多年才能成为好田呢。”

赵书礼点点头,欣慰道:“原来如此,既然有这个法子,那这里倒是块要地方了,那么大片的土地都没人耕种,岂不是想开多少土地就开多少了。”他心里已经幻想出了良田阡陌纵横到天际的景象了。

岂料主人摇摇头叹道:“那里有那么容易啊,这一年下来也一个人能开出一分地就算好的了。而且千万别遇着雨天,雨水和着碱水一浸啊,刚刚洗好土就又成了碱土了。你看看我们这个村子啊,四周的大树啊成行成列那都是有讲究的,是有大门道的,是有大学问的先人栽的。”

赵书礼顺着主人的手势看了一圈,发现果然树木所在的位置,都是一条条的土带子,略微高出附近地面一两米,明显是为了防止下雨的时候,打水浸入田地。

“要开田啊,先得栽树,这几百年下来,我们这里也就这几百亩地,开辟不易啊,我们这些后人就是沾了前人的光啊。”

‘要想开田,先得栽树’赵书礼牢牢记住了在新疆开荒的要诀。

······

距离赵书礼等人数百里之外,也有一个人身处盐碱滩中,他背着一个大包,手上拎着一个洛阳铲似的物件,一铲子入土带出一个圆柱形的样本,然后放入瓶中装入身后的包里。

他身形矮小,两条腿还有点罗圈,留着一撇小胡子,带着个眼睛,这形象,恩,他是个日本人。日本地质学家,他来这里是考察新疆地质的,跟赵书礼曾经派出的考察队一样,新疆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如果能把这里开垦出来,那么即使把整个日本帝国的人都迁移到这里也不成问题。

他是个地质专家,而且是非常有学识的专家,擅长的专业正是农业地质类。

因此他不像赵书礼,他在大学期间就对各类土地上进行农业开发进行过实验和研究,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此类研究,他知道怎么对付这样的盐碱地。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并且他此次来这里还有一个任务,勘查地形绘制地图,详细的地质地形构成加上他专业的学识,他心中已经有了一本蓝图。

一百二十节 野口的工程图

给主人家付了足够的银洋作为报仇,然后众人离开村子,之后又走了两天,一行人才走出了盐碱地,他们终于看到草原了,这才是新疆应该有的景象吗,中国第三大草场的拥有省份。

骏马又在草原上奔驰了一天终于到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塔城,塔城全名塔尔巴合台城,乾隆时候曾赐名绥靖城。这里有维族人有蒙古人,民族成分十分复杂,仅蒙古族就分为额鲁特察哈尔哈撒古特三部,另外还有许多其他部族,比如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就被清廷安排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清朝时候的屯垦地,情况非常复杂。因此一进入这个区域警卫们立马提高了警惕,对附近偶尔出现的牧民他们也全神戒备,不允许他们靠近一步。直到进入了塔城他们才放松下来,这里有塞北的驻军。

由于这里是新疆重要的游牧区,农业区,因此这里驻扎着一个团的士兵。从官兵这里了解到,分配了土地草场后的牧民们还是很安生的,基本上没有闹过事。在塔城休整了两天后,赵书礼就派人去跟日本人联络了,日本人钻探出的油井就位于塔城地区,在他的东南角那里是牧区和沙漠的交接地带。

日本人很积极,很快就派来了迎接赵书礼的使者,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日本人虽然蛮横,但是礼数还是很足的,尤其是对那些能给予他们利益的军阀。日本人同时派来了三辆汽车,不过可拉不下赵书礼所有的人。

同时来的还有盛世才,他是现在的新疆省主席,在当年高凤举进疆后,金树仁在迪化抵抗了一阵,后来抵挡不住了,便逃出了新疆,留下盛世才带着新疆军队投降了。

盛世才这个人是东北人,出身贫寒,幼时受过系统的小中高教育,后来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1917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归国后进入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回到东北在奉军第八旅郭松龄部,任排、连长及上尉参谋等职,深得郭的信任,经郭的介绍与郭的义女丘毓芳结婚(与前妻离婚)。1923年经郭推荐,张作霖送他到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25年郭松龄反奉失败,张作霖撤消了保送盛学习的公费。但他善于钻营,先后得到了孙传芳、冯玉祥、蒋瑞元的资助,完成了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习。回国后因为奉系势力大损,于是加入了中央军,又认识了当时任职新疆秘书长的鲁效祖,跟他一起到了新疆。

他到新疆的时候,正好是塞北军攻击迪化的时候,他不畏危险进入迪化城,先是取得了金树仁的信任,帮忙组织军队抵抗,金看到他排兵布阵颇有章法,于是放心让他施为。谁料,他们面对的是塞北军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