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大民国 >

第188章

穿越之大民国-第188章

小说: 穿越之大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国家的崛起绝不是没有征兆的,像美国尽管思想上可能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世界霸主的准备,还在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孤立起来,可是精气神上已经有了霸主的素质,那就是霸气。相反老牌霸主英国人就差劲多了,在西方对德国的绥靖就不说了,在东方对日本的逼迫也是步步退让。

在中国,他们受到日本的压力,不断的撤出驻军,最后真的像他们对日本承诺的那样,仅仅保留了千余人的象征性的军队。但是他们让出的驻地,没有还给中国,反而让日军接手。如此退让完全没有了帝国的风范,从这里可以看出,还没做好放弃世界霸主地位思想准备的英国,其实在精气神上已经失去了霸主的风采。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在其他方面的行动,就别提什么风范了,只能用下作来形容了。美国禁运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后,英国反而加大了对日本的石油供给,他们在东南亚的油田大量向日本出口,同时对中国则关闭了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而这条滇缅公路是开战以后,蒋价石为了外援通道,而征召了十几万中国劳工在雨林中修建的。对蒋价石来说,这条公路号称生命线,没有了这里,就无法从外界购买到抗战必须的军火物资、医药用品。

如果说,英国已现没落之象,美国初露霸气峥嵘,那么中国呢,蒋价石自不必说,立志于通过战争崛起的赵书礼也只能是以个人的预见性费力的提携着自己的一竿子手下,反复的坚定他们的信念,那就是这次大战过后中国一定会屹立于世界一流民族之林。可是手下的信心没有他那么足,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打败日本,在东亚有一席之地就已经不错了。

中美英三国,在这战争刚刚起步的时候,各自的表现各异,世界局势还很不明朗呢。

三百八十二节 纷乱的国际形势

国际局势乱糟糟一片让人看不清楚,各种矛盾纠集但是却看不清主次。

首先是被侵略国家,英法这两个中坚力量中,法国已经投降,英国人眼看着独木难支。德国跟另一个强权苏联签订同盟瓜分了波兰,意大利想要有所作为,美国继续孤立;此时中国怎么办,中国的敌人日本又怎么办?

赵书礼始终担心日本人会像一战时期一样,与英美联合到一起,那么中国就没有希望了。因为日本对美国,基本上就跟中国对日本一样,根本打不着,先天上对方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是地利的关系,除非盘古再开天,否则改变不了。

而他的担心在德国跟苏联同盟后,就一直没有断过。

在战前日本一直在进行反对英法的宣传,原因就是英法两国跟日本在天津等殖民地租借地利益问题上争斗不休,尤其是当日本跟德意两国签订了**产国际公约后,更是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在天津街头日本兵打英国侨民耳光是常事,在日本国内报纸上媒体上大肆评级讽刺英法也是常态。可是苏德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让日本人急眼了,天津街头英国人看到了十分想看到的一幕,日本兵扯下了德国侨民汽车上的万字旗,左右开弓来了几个耳光。而媒体和报纸上,则是一片日本被出卖了的声音,反而是反英的宣传被认为是做做样子而已。

但是宣传归宣传,日德两国在政治层面上的交流并没有断绝,日本还是需要德国的机器设备的,从精密机床到化工设备,都希望得到德国的支持,但是两国却始终谈不拢。反而是德国答应了向新签订盟约的苏联提供这些设备,让日本更为紧张。

日本职业的外交官把苏德条约看成日本的一次外交失败,他们认为日本是有责任的。因为一开始德意两国对日本的兴趣明显大于苏联,这很显然早在希特勒上台伊始,苏联人就摆明了对德国的敌视。但是当德意两国希望日本同意跟他们结成一个更加亲密的同盟,尤其是军事同盟的时候,日本却三番四次的提出不同意见。这惹怒了德国人,德国人要求跟日本人签订军事同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牵制苏联,让苏联不敢对德国在欧洲的军事行动指手画脚,但是日本也担心被德国拖入战争,因此不敢答应这样的条件。于是德国只能退而求求其次,去选择委曲求全的跟同样被国际社会孤立的苏联达成协议,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从而消除苏联人对德**事扩张的干预。

苏德条约签订后,不但日本不满意,其实意大利也十分不满意。他看到德国跟苏联也有了盟约关系,尽管希特勒一再保证德国跟意大利之间的才是钢铁的军事同盟关系,可是看到苏联瓜分波兰,侵占芬兰的情况后,意大利十分紧张,担心跟德国的关系被苏联所取代。于是此时对日本问题上,意大利跟德国有矛盾了。此时的德国正在试图扮演一个苏联坚定盟友的形象,因此他极度卖力的协调日本跟苏联的关系,希望日苏之间也能签订一个类似苏德之间的条约。可是日本此时对此并不热心,因为他们向来把苏联作为第一威胁国家的。意大利驻柏林大使就很赞成日本的意见,他们希望日本不要倾向苏联,而是要尽力和美国搞好关系。意大利公使的表态让德国人很不满意,立即发出了抗议,结果是意大利被迫撤换了他们驻柏林的大使。

而国外对此也十分看不透,无法衡量这三国之间到底算是什么关系。

甚至中国国内也有非常微妙的声音,亲日派以汪精卫为代表,发表声明宣称,既然德国已经背叛了日本,那么日本应该跟英法妥协,并在英法的调停下谋求同中国的和平。这显然很危险,简直就是赵书礼最担心的事情。而此时日本也有这个倾向,他们看到德国在欧洲的一步步胜利,也想谋求同中国的和平,好腾出手来专心处理欧洲事务,像一战时期那样游刃有余,获得巨额利益。

对于这一切,赵书礼是没办法控制,所以塞北军才倾尽全力在东北发动了一场巨大的战役,寄希望于打痛日本,让他们无法在军事并没有明显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跟中国达成和平。但是这也是冒险行为,因为万一日本跟英法妥协,拉上美国后,那么中国站在哪方面,占在英美一面的话,那么现在日本占领的中国国土怎么办?站在英美的对立面的话,美国恐怖的战争潜力一旦动员,谁是对手?

在这点上,赵书礼还是对蒋价石的表现很满意的,因为老蒋始终没有表现出对日本投来的橄榄枝感兴趣的意思,在日军占领他大部分地盘的情况下,他一直表示要抗战。

因为老蒋的坚持起码国内的局势在慢慢变好,终于汪精卫之流的声音随着汪精卫的叛变,使得没有了任何影响力,因为在中国一旦一个人变节,那么他的一切主张显然都将变成错的,哪怕原本有理的也没人敢支持了,用句俏皮话来说,就是一个叛徒你神气什么。

汪精卫在武汉会战后的变节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同时日本也把自己一步步推入了德意的怀抱,因为野心,日本看到德国打的英法毫无还手之力,他认为他们扩张的时机到了。在亚洲日本显然最忌惮苏联,可是对英国的广大殖民地却是最垂涎的。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是德国给与了日本某些承诺,德意日三国签订了轴心**事同盟。

但是此时英美仍然没有把这三国当成一个军事集团,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个三国同盟是一个被动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只有三国中某一国遭到条约外国家的侵略时,三国才负有军事义务,也就是说,现在德国在主动进攻英国,则日本对英国没有作战义务,同理日本在主动进攻中国,德国也不对此负有义务;第二英美,尤其是现在处于战争中的英国人,也不敢把日本归结到德意两国的同盟中,因为那意味着世界范围内英国势力将全面面临敌对势力的进攻。

所以在美国都向日本发出强硬声音的时候,英国人仍然在一味的妥协。

而美日关系也在十分微妙的慢慢改变着,欧战前美国对日本与自己在中国的激烈经济争夺尽管有所不满,但是还能容忍。随着日本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美国就越来越不满日本的行为,但是担心卷入战争,美国也只能一步步忍下日本对其在华利益的侵犯。甚至即便日本已经切断了长江航道,美国也接受了日本的垄断。

可是之后日本与德意两国的进一步走进,让美国大为紧张起来。尤其是日军开进越南一事,让美国人认为日本将有把战火燃向东南亚的趋势,而东南亚也有美国大量利益,最重要的是,菲律宾将可能卷入战争。美国不是英国,他的地理位置让他们不用担心德国的进攻,可以专心致志的对付日本,因此他们对日本的妥协性不如英国。

在日本不顾美国的通牒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更激烈的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美国不知道的是日本把这看做战争的宣言,他们随即冻结了美国在日本的资产。

看到这种变化,罗斯福担心了,他亲笔给日本天皇写了一封信,强调了美国的立场和希望两国和平的愿望。当然这信肯定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的,或许能起到蒋价石在日本撒传单的效果,那就是让美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话说日本为什么一步步走到跟美国对抗的道路上来,这问题很复杂,但是本质很简单,那就是野心。扩张的野心,如果你问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愤青,如果你的国家面对一个巨大的机会,在这个机会面前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什么也不干,抓住时机大发横财,让每个家庭有一辆汽车,锅里有一只鸡,第二是抓书时机大力扩张,但是每个家庭最多能有一辆自行车,家里除了鸡毛啥也没有,可最后是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相信十有**这个青年会选择后者。此时的日本人心态就是这样,而且比之中国的愤青们是有国之而无不及,他们不是一个人粪,而是举国皆粪。

日本在亚洲跟美国的全面对抗,让美国开始转变思路。加上欧洲战场局势的更加危急,罗斯福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只能一步步规避。他力主通过了一项法案,租界法案,对前来求援的英国人表示美国愿意做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那意思就是,哥就会生产武器,你来买吧。但是实际上这法案已经决定了,被侵略的国家可以不付款先租下美国武器,战后其实还得了还不了还两说呢。而且美国明确的表示,这个法案适用于中国,在中日间,美国终于开始站在中国一方。同时宋子文从美国得到了两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于给中国的货币注入信用。

面对美国态度的变化,日本积极应对,派野村公使在美国反复游说,提出进一步的谈判。当然这在后世被认为是日本人的欺骗行为,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多变的,如果美国人此时决定妥协,难说日本不会假戏真做。

所以赵书礼看到这可喜的国际形势变化,心中仍然不能彻底放心,在他看来只要日美没有正式开战,他都不能省心。而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终于在东北做好了准备,新一轮的东北战争再次开启。

但是对于这第二次东北大会战,赵书礼却有些不情愿,在东北反反复复就这么跟日本耗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难道要打到二战结束,列强腾出手来处理中国问题。可到时候会是个什么情况呢,顶多是列强给日本施加压力,让日本退出中国,那么中国能得到什么呢,甚至要为了感谢列强的帮忙,再次出卖利益,甚至也要给日本保留一大份蛋糕,这就是国际规则啊。那样的话,中国仍然是一个弱国,一个待宰的羔羊。

三百八十一节 撤出东北

或许日军已经十分希望南下,英法被德国人打的自顾不暇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可是摆在他们眼前的障碍却很大,第一个是美国自不用说,第二个则是中国,准确的说是屡胜他们的塞北军,不除去塞北军他们就无法安心的南下作战。不拿下东北,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维持南方的作战。

因此日军终于下定决心,要跟塞北军在东北来个了断了,不惜调集全国之力,往东北调遣了一百万日军,发动全面的战争。这一百万日军中包括四十万在南方战场作战过的老兵,以及十万从东北退回日本的残兵,另外五十万则是完全的新兵,但是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预备役。

而在东北,塞北军能作战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东北军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了,固守锦州、山海关到沈阳一线其实已经很吃力了,不得不邀请塞北军协防,而杨虎城的那三万军队在百万日军面前也是打酱油的,真正的对手其实还是日军和塞北军。

此时日军自不必说,一百万真正有实力的作战部队,国内还有正在作训的两百多万部队为后备,中国其他战场上还部署着数十万二线部队,而塞北军总兵力应达到了两百万,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