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大民国 >

第165章

穿越之大民国-第165章

小说: 穿越之大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

而且赵书礼也不会歧视西北军,塞北军跟西北军的渊源也不浅,军中多有西北军旧将领,同时塞北的移民中西北人也占了相当的数量。于是赵书礼不但答应给宋哲元援助,而且给他们的军事补给按照塞北军二线部队,也就是傅作义等人带领的六到八军的军火物资标准来补给,而塞北的二线部队的火力配备比起其他军阀的精锐部队也不差,甚至跟中央军中的一般军队比起来也要强很多。

得到赵书礼这样的答复后,宋哲元也有了底气,果断的打发了日军的说客,然后立即调兵遣将第一时间先攻打丰台大营,消灭了日军后,当即就把俘虏的汉奸白坚武就地正法了。相对于痛恨日本人,他更恨白坚武这个这段时间上蹿下跳给他添了太多麻烦的汉奸了。

接着宋哲元清扫了铁路沿线和北京附近的所有日军,集结兵力逼近天津。

————————————————————————

尽管已经动员了150万人的兵力,但是能立刻上战场也不过就是那60万,因为战争不是招募了士兵装备上武器立马就能打的,尽管那些人都是受过训练的预备役,但是短暂的训练还是需要的。在加上要给这些新师团配备后勤,医务,甚至慰安人员,再加上调派他们需要的运输工具的征调,短时间内这些人还形不成战斗力。

而那60万人,其实也有相当多的新兵,要知道九一八的时候,他们的一个常备师团也就一万人左右,总共三十多万人,现在翻了一番正是因为补充了大量的预备役兵力,能短时间形成60万的战斗力已经证明了日本人的动员机制很成功了。

但是这60万人洒在茫茫的中国战场上,日军在兵力上就真的有些捉襟见肘了。

首先是东北这个地区,五十万东北军,加上一直在备战备战的六十万塞北军士兵,就算把他们这60万人都填进去也未必能胜利。不说塞北军未必就像赵书礼自信的那样可以比拟德军,但是战斗力确实实实在在的,起码比起日军来说,做不到一比一的战力,相差也有限。

可是日本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能用兵力都投入到东北去,甚至东北并不在他们优先投放兵力的计划之内。

日本人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确实是狂了点,但是也不能说他们说的完全没有道理。战前的实力对比让他们有这个信心,而且他们参考的‘灭亡’标准,并不是东方式的灭国亡种,而是西方人所谓的灭亡标准,就是攻入首都逼迫对方投降,就像德国人灭波兰那样的程度。如果按照东方的标准,日本恐怕在狂妄也不敢说三个月灭亡中国,因为别说占领了,参见长征的情况,就是让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武装行军一次,怕也不止三个月。

目标既然是攻破首都逼降中国,那也就是说,日本人的第一作战优先是南京,他们的目的是三个月之内占领南京逼迫中国整府妥协。

而第二优先也不是东北,不是说东北不重要,这里有日军需要的大多数资源,从粮食棉花到钢铁煤炭应有尽有,甚至更有能让日本人眼里冒出血的石油资源。可是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得到的,哪怕他们短时间内动员一切能动员的力量,全部投入东北,并且占领了东三省,那他们也未必能立马得到东北的资源,因为战争的破坏,尤其是现代战争的破坏力是惊人的。要把战争的破坏全部修复到能让东北继续为他们提供资源的程度,恐怕每个几年时间都不行。

因此日本把第一优先级放在了南京,而第二优先级则放到了华北,准确的说是放到了北京。

北京虽然改名北平了,但是历史摆在那里,影响力是足够的。占领了这里比之占领了南京影响差不了多少,尤其是如果能同时攻占中国的新旧两京,对中国人心里上的打击那肯定是很大的,更容易逼迫他们妥协。

而中国整府一妥协,加上他们在施加强大的压力,那么不怕他们不把东北交给日本。这样的话,可以尽量减轻给自己将来必将得到的东北造成大规模的破坏。

所以日本才在战前对宋哲元进行了极力的拉拢和诱降,可是宋哲元拒绝了,日军只能针对采取行动了。既然不能和平拉拢,那么就武力攻占好了,而且时间要快要短,最好能在攻占南京的同时,攻占这里。

所以宋哲元一开始抗日,日军的增援部队立马就开往天津,其中几只部队本来是计划调往东北的,可是现在只能先调到华北来,甚至他们还在计划从东北战场上调集一些军队增派华北战场呢,在他们看来留在东北的二十万日军,尽管不是精锐,反击或许无力,但是防守却绰绰有余了。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中国另一个战场,华北战场,围绕北京却首先要在天津打响了。宋哲元的抗日其实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东北的日军,给塞北军和东北军反攻东北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是宋哲元的压力是很大的,日军对华北战场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他的预料,战争还未打响,天津已经聚集了五万日军。

二百四十八节  南京防御

宋哲元确实吸引了大量日军的兵力,但是现在更吸引日军兵力的则是南京,跟原来那个历史不一样了,这个时代蒋价石竟然要拼死包围南京了。在当年那个历史上,日军仅用了五万兵力,就攻占了南京,可是现在他们已经在上海聚集了三十万兵力,可还是不敢往南京方向发动攻击。

“到底是蒋公啊,熟读传统经典,关键时刻还是有民族气节啊!哎,这就是民国啊,民心民气处处体现出一个大气,说抵制日货,一声号召可以让日货零销售,说打仗军阀土匪山大王都能拼着一条命啊。哪怕是政客到这时候,道德也都是有底线的啊。说什么保存实力,后世果然看错他了。”

接到南京方面的消息,赵书礼对着一众将官不由得发出了这些感慨,他是第一次称蒋价石蒋公,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南京方面传来的消息称,蒋价石要聚集七十万兵力,在南京附近跟日本人决战誓死保卫孙中山陵寝,这就是前几天他在广播上说的,没想到真的要旅行了,这丫真够种。

因为蒋价石这一举动,让日本人不得不重视起来,一个上海他们已经见识过中**人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来的素质了,他们懂得了世界上不止他们日军不怕死,中国人也不怕。但是南京又不能不攻占,只能东拼西凑往这里调动军队了。

也就是说,南京比之华北吸引了更多的日军,其他方向的日军多了,那么东北的日军自然就少了。于私,蒋价石替赵书礼分担了大部分的压力,于公,蒋价石这种作风真的从心里打动赵书礼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南京,小汤山,蒋价石官邸。

“委座,您说要是南京真的守住了,我们是不是需要改变改变战略啊。”

杨永泰脸色犹疑的对蒋价石说道。其实死守南京是他给蒋价石献的策略,但是最后反倒是他很犹豫,这就是典型的策士,有谋而无断,只能帮人出谋献策,自己决断的时候铁定坏事,好比袁绍,好比赵括。

蒋价石穿着布鞋长衫踱着步子,点点头道:“是啊,这要是守住了,中国必定惊艳于世界,可惜没可能守得住的。日本人啊,我了解,那是一个斯巴达式的民族,仅凭武力是无法战胜的,起码现在的中国无法战胜,除非我们的国民也变成斯巴达式的国民。可惜啊,要是在有十年——”

蒋价石说不下去了,最近这几年,尤其是剿匪成功后的这几年,他加大了对国民的教育,掀起了一个新生活运动,鼓励国民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的三化,又提出现代化的新概念,就是科学化、组织化、纪律化。鼓励民众忍饥耐劳,锻炼精神,鼓励野外旅行,鼓励洗冷水澡,鼓励守时、节约、清洁等等。

这些东西如果真的成了现实的话,中国人能不能斯巴达化不知道,但是铁定就是苏联化了,或者说纳粹化了,这两种本质相同都是一回事。其实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蒋价石就是有意在学习德国,不但军事学习,他还想把民族性改造成德意志式的,准确的说是黑特勒的德意志式。在鼓励民众过军事化生活外,还大建特务组织,蓝衣社,组织形态就是模仿德国的盖世太保,甚至派出了自己的二儿子去德国党卫军实习。

不管这些是好是坏,但是从1934年开始到现在时间毕竟仅过去了五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么点时间要改变民族性,基本上不可能,更何况是嫁接一个其他民族的性格呢。

“那湖北方面?”

杨永泰又有些犹豫的道。

蒋价石没带思考就回答道:“湖北方面没问题,有敬之在呢,武汉方面不会出问题的。”

杨永泰道:“我说的不是这个,何敬之(何应钦)在武汉哪里确实无虞,我想说的是您是不是也去那边的好,南京一旦开战恐怕玉石俱焚啊。”

原来手下是这个意思,是担心自己的安全,蒋价石微笑了下,安慰他道:“不会有事滴,事不可为还可以坐飞机离开吗,我自己会注意的。”

杨永泰点点头。

蒋价石继续道:“倒是你畅卿你啊,我很担心,你回去准备准备,明天就派车送你去武汉。”

杨永泰简单的摇摇头:“我要和委座共生死。”

蒋价石笑了,心里也在笑,他确实是一个成功的人,有大批人愿意为他而死。可是为什么他就是收拾不掉那些军阀呢,尤其是北方那个年轻的让人嫉妒的军阀。

武汉,省府。

现在这里被征用了,是何应钦的行营。

他来这里是奉了蒋价石的密令,带着中央军剩余不多的精锐德械师,还有一些有战斗力且忠诚的部队来这里秘密部署的。他的目的第一是在这里打造下一阶段的防御工事,第二是在南京会战失败后稳住这里,迎接蒋价石的到来。

既然中央军的精锐都到了武汉,那么南京那七十万军队是怎么回事呢,何应钦自然知道。都是些杂牌军,这些杂牌军有的是相当热情的,好不容易又打仗了,而且不是中央军揍自己,而是去打日本人,真是爽快,派遣军队还是比较积极的。两广的军队,加上云贵的军队,四川的军队就达到了五十万人,中央军其实只有二十万的老弱残兵二流部队留在了南京。

如果知道这些内幕赵书礼就不知道作何感想了,政客这个群体脸皮可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从曹操到袁世凯到孙中山没变过,所以厚黑学这本奇葩才能千古不衰下去。但是赵书礼不知道,他只知道蒋价石集结了七十万兵力,吸引了三四十万日军到南方,让北方的塞北军始终处于极大的优势。

而且蒋价石的做法,造成了这样一个局势,那就是,日本把主要兵力在中国分成了三部分,华北跟过去在天津的中国驻屯军一起改变为华北派遣军,南京方向则称为华中派遣军,加上东北以关东军为核心的东北派遣军,三股日军在中国面对三个强大的军阀势力,同时意味着在中国将要同时进行三个大会战了。

东北会战,华北会战,南京会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但显然这样的局面,对中国是有利的,因为中国兵多,分散作战,或者扩大作战面对中国有利。就以此而言,蒋价石是有功的,尽管是忽悠其他军阀的,嗯,那还是有功。

二百四十九节 国际形势

穿越之大民国二百四十九节 国际形势…     二百四十九节 国际形势

中国版图上将要进行三场大规模的战争,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甚至有人把这说成是中日间的决战,此战过后胜负即将分出,当然了,看好中国的人并不多,因为在世界列强看来,曾经打败了白人国家沙俄帝国的日本一旦认真起来,中国不可能是对手,更何况日本有世界第三的海军,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不过对于中日间战争的结局,真正关心的也没多少,现在所有的眼睛都盯在欧洲呢,德意志这架铁打的战车再次启动了,而且是黑特勒这头魔兽带队,整个欧洲都笼罩着一层阴影,人心惶惶。

在欧战前,只有苏联人积极活动,希望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德国,使德国不敢轻举妄动。当然苏联人或许有借打压德国,把德国推到世界的对立面,好让自己的国际形势得到好转,可惜没人接受他们的好意。

当然也不是说每个国家都是软弱分子执政,像英国的丘吉尔在战前就坚决反对对黑特勒的绥靖注义,反对把奥地利并入德国,反对德国对捷克的领土要求,他对外强硬的表示,英国人只有两条路可走,战争或者耻辱,而英国选择了耻辱那么战争必将祸及英国。不得不说这丫还是有眼光的,但是民众不喜欢他,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是带回了和平的张伯伦,但是英国民众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和平,只是一个缓冲而已,而英国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