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大民国 >

第102章

穿越之大民国-第102章

小说: 穿越之大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书礼看的最真切,因为他事前已经详细的看过了每个阵地的方位图,他清楚那只军队在那个位置,而其他人就只能凭着自己手里的望远镜漫无目的的观察了,看看频频皱眉的日本人就知道了,他大概是想记住整个阵地的布局和每只军队的位置吧。

突击、渗透、强击,各种战法不时的从漫长的战线局部出现。四十万人分为两方,双方阵地都很长,达到了十公里。其实按照这个长度来平均一下,没放二十万人,平均下来每人要防守的长度才几厘米,因此不可能每个人都待在前沿阵地上,更多的人是位于后方。现代战争讲究的是多层防御,梯次配给,这个阵地宽度很够但是深度也很够。前排是以机枪为中心的第一层战线,第二层配备了迫击炮,后一层还有火炮阵地,后方更有野战医院,兵营,飞机场,后勤仓库等设施,都是要派重兵把守的。

演习进行到三个多小时的时候,双方各有突破,各自在对方的敌后活动,并建立了突出阵地,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围观者看的频频点头,他们很认可塞北军的军事素质,也很赞叹这么大规模的演习,欧洲国家限于人口和军队数量,除了一战中,很少有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的演习也主要是集中在万人级别的,十万人都很少,甚少见过四十万人规模的演习。因此他们赞叹的原因也气势庞大的因素,但也仅仅是赞叹,接着出现的一幕就让他们惊呼了。

双方的炮战结束后,突然战场上传来了隆隆的声音,几十里外都能听见,原来是十几辆坦克一字排开向前突击,坦克后跟着步兵做掩护。

“中国人有坦克了!”洋人惊呼。

坦克这时候的地位可比飞机要高,虽然一战后很多国家并没有重视坦克这种武器,不过那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不是他们不认可坦克这种武器的威力。恰恰相反,他们非常崇尚坦克,一战后期正是在英美法等国的数百辆坦克的集团突击下,德国人的正面战场才第一次被突破,以前不管是强行冲锋,还是飞机轰炸,甚至是赌气都没有攻下的德军阵地,一天之内被突破了数百米,并且德军的意志被摧毁了,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投降的情况。但也同样因为这种原因,一战后,英法等国认为坦克是作为对抗机枪铁丝网组成的死亡战壕的专门武器,是一种步兵攻击的支援性武器。只有德国人,这个吃坦克亏最大的国家,最后才真正的认识和发现了坦克的真正价值,让坦克军真正作为了一个独立的兵种。

这时候看到了坦克这些洋武官才真正的重视起了塞北军,开始有人询问赵书礼了,问这是什么型号的坦克,是哪国制造的。

赵书礼告诉他们,这是塞一式战车,塞北制造,至于制造公司保密。

西方武官听了也仅仅是表示惊讶塞北竟然能独自制造坦克了,倒是沉默的日本武官似乎真正的在意,悄悄的用笔记了下来。

倒是万福麟满不在乎的嚷着,俺们东北军也有坦克,法国造的一定比这个好。

不过眼前这十几辆坦克的设计者,约翰迪尔的工程师威廉·约翰却是十分紧张的注视着战场,对坦克的表现捏着一把汗。这十几辆坦克是赶工做出来的,本来在他的设计完成后,塞北军给他们下了一个样车的订单,可是还没等样车加工完成,塞北军的命令又来了,让他们不要试验了,直接先制造一批出来。这让这个严谨的工程师一时间很拿不定主意,西方国家的制度,不管是坦克还是飞机都是要制造出样机后,进行严格的测试更正后,才大量生产的。

可是塞北军等不及了,或者说是赵书礼等不及了,他迫切的要在这次演习中让坦克亮相,即使不是军迷,在各种电视电影中也没少看到坦克车集团冲锋时候震撼人心的场面,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他这个军事二把刀是一个坦克拥趸。

还好这些坦克的表现不错,不管是越野性能,还是爬坡能力都有板有眼,虽然最后被对方用手榴弹炸断了链轨,但是也连续突破了数条战壕,让对方慌乱一片,给几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看到这里威廉·约翰才不由得出了口气,对自己设计的坦克第一次出战就能有这表现而隐隐自豪起来,尤其是他从没有设计过坦克,以前不过是一个拖拉机设计师而已。其实这倒是大可不必自得,要知道虽然约翰没有设计过坦克,但是毕竟这款坦克的原型是美国已经出现了近十年的老坦克了,已经进行过了数次改进,可以说约翰是整体继承了原本的设计思路,只不过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处使用了一些约翰迪尔的新技术而已,真的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坦克也没有突破甲方的防御,这倒是让西方人颇为欣赏,纷纷赞扬甲军的表现,都认可塞北军仅仅比西方军队差一点而已,当属亚洲第一强军。这个结论也不是无的放矢,毕竟不久前塞北军可是跟英军死磕过一场的,后来又经历了中原大战,只会更强大。但是这结论日本人颇为不认可,说他们大日本帝国的皇军更加出色。只不过没人当回事,这时代日本的国际地位还是不高,他们给人的印象不过是有强大的海军的海岛国家而已,但是作为海岛国家能跟英国比吗。所以说真正的国际地位是打出来的,尽管塞北军只不过跟英国人打了一场中等规模战争,但是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

秀肌肉很成功,演习引起了西方人对塞北军的重视,包括日本在内,演习结束后,他们纷纷决定派遣专门的武官到塞北领事馆。但是有一个不好结果就是,这让参观的日本武官板垣心生芥蒂,乃至后来二战中,他强烈要求自己的军队负责攻打塞北。

当然这都是后话,演习刚一结束,双方士兵握手言和,然后展开了一场中国特色的围猎活动,这场围猎发展到后来竟然变得比演习还要激烈,因为演习中最后的结果是平手,谁也没有突破对方的阵地,完成攻占对方指挥中心的作战目标。

只不过可惜的是,演习的隆隆炮声早吓跑了草原上的动物,最后只有双方的骑兵部队稍有收获,猎取了几百只黄羊和一些野兔之类的动物。但有一只军队给赵书礼送来了两只狼,这只军队是从库伦来的巴特骑兵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龙啸啸朋友的打赏,粉丝栏有多了一个,哇啊

一百四十五节 积极备战

演习结束了,但是赵书礼可不敢松懈,已经时近6月,九一八也就是三个来月的事情了,他不指望一场演习就能镇住日本人,更何况在日本人眼里,中国的军阀们恐怕没几个不巴望对方倒霉的,而他们打的只是东北军。

于是演习结束后,塞北军的训练却一点也不敢放松,新编的晋军被压缩为二十万人,加上原先塞北的三十万军队,现在的塞北军总数是五十万人。每日除了日常训练,还要加强射击训练,以及跟空军炮兵的配合演练。

可谓是积极备战,不过能不打还是不要打的好,因为塞北的底子毕竟还是很薄,军队可不是只需要两个肩膀一颗脑袋加杆子步枪就能打的,想想中国的历次军阀混战,人数是不少了,可是时间却都很短暂,短则几天多则几个月。而后来日本人侵华却可以打八年,这就是实力的体现了。

但是要真的打起来也大可不必太过害怕,毕竟塞北军人数在这里摆着呢,而且还有几十万经过训练的预备役,也就是说一旦战争爆发,塞北可以短时间内动员起一百万军队。而反观日本人九一八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万把人而已,再说九一八毕竟是在东北的土地上打响的,东北军虽然不成器可也不是摆设。张学良收编了大量的西北军和杂牌军后,六七十万大军在那里摆着,虽然不是精锐但是每人一口唾沫大概也能淹死几万关东军小贼了。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打的过打不过的问题,而是东北军肯不肯打的问题。要是日本人来了,他不想跟日本人打,寄希望于和平交涉,而塞北军想打,他们又不愿意让塞北军进入东北,那时候可就是太扯淡了。

因此赵书礼在除了安排军队加紧训练外,对东北军也是颇多笼络,不时的派人去北京跟张学良搞好关系,有时候想想他心里真是憋屈,明明想为国做点事情却要用私人关系,这真很让人蛋疼。

除了直接的军事准备,和跟东北军的外交努力外,赵书礼更重视的是工业生产,具体点就是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在不惜工本,尽量多的投入工人,不顾及产出比,只考虑速度的情况下,最先施工的十家兵工厂开始安装设备了。这十家兵工厂全都是国营厂子,其中有五家生产机步枪,投产后可以让塞北的步枪年生产能力达到两百万只,机枪一万只;三家是大炮工厂,建这三家大型火炮厂就是奔着年产八千门大炮去的;还有一家年生产规模千架的飞机制造厂;一家千辆坦克的坦克工厂。这些工厂的规模都相当庞大,占地面积都是按千亩算的,其中即便是规模最小的火炮工厂,建城后也有三千名工人。现在厂子虽然都还没有建好,但是工人们都已经进行培训中了,大多数是新从学校毕业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还算不错,厂子投产后大概都能很快胜任岗位。

武器生产能力在加紧扩大,使用武器的人更是要重视。

现在塞北加上新扩张的山西甘肃共有四千五百万人口,其中可用适龄兵员储备至少有两百万,赵书礼要求新兵营在半年内至少要训练出一百万人出来。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虽然现在塞北新建了数十家大型新兵训练营,每个军营都能容纳五万人以上,但是建兵营容易,找训练士兵的教官可不容易,第一是没有人愿意放弃军职,跑去训练什么新兵,第二是现在军中也缺合格的军官,新收编的晋军中,相当多的军官都是不合格的,一个个还在军校中苦熬呢。就是塞北军,重建的第三军中,也是大量缺军官,就是他们现在在任的那些军官,大多也都是刚从军校中出来,没见识过战争的不在少数。为此只能想办法,最后穷折腾之下,采取了让现役军官,轮换着进入新兵营帮忙练兵的方式。

这是内部,在外部,除了主要结好东北军外,跟其他势力的关系也在缓和中。

对老蒋,赵书礼始终是爱恨参半,爱是因为现在中国的局势除了他,没有其他人能拢得到一块去,一旦蒋价石倒台,中国现在的局势势必没法收拾,别看他的军队未必就打得过赵书礼的军队,但是他能做的赵书礼未必就能做的,这就是长期把持中央的资本。

因此虽然在山西问题上,跟蒋价石有些龃龉,甚至双方没少打嘴战。但真正发展到兵戎相向可能性倒是不大,因为大战后的中央军也需要休整,这次中原大战不但是东北军收拢了大批军阀部队,中央军也吸纳了不少杂牌军,需要整编重组。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赵书礼跟张学良结拜一事让蒋价石颇为顾虑。

他也跟很多人结拜过,按说不该对这种结拜太过迷信,他之所以顾虑倒是另有一番缘由。

赵书礼当初跟张学良祭天,结拜的整个过程都悄悄用摄像机胶片记录了下来。并且在他回到塞北后,让人拷贝了十几份,寄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去放映,又向报界公开了跟张学良那段颇为公忠体国的结拜誓词,最后祭天的僭越行为虽然受到了一致的批评苛责,但是这誓词倒是让不少人叫好。

这样大张旗鼓煞有介事的结拜,一下子又把蒋价石弄懵了,他蒋价石跟人结拜的时候,不过是派个人把自己的身份名帖送过去,双方交换了帖子就算兄弟了,连面都不用见。而赵书礼跟张学良的结拜却搞得这样盛大,甚至赵书礼亲自到了张学良的地盘上去,这让蒋价石十分不解,难道他们玩真的?加上此前数次他对塞北军的误判,让他对赵书礼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十分摸不透,因此就更加小心翼翼了。

再加上塞北军始终没有公开表明脱离中央的态度,名义上塞北军还是国府的第五集团军,【三民堂】堂部也在塞北设立没有取消,三民堂整治分会虽然在其他地区取消了,但是在塞北依然存在,并且名义上还是塞北的最高权力中心,而赵书礼是这个分会会长。当然这是不打的理由,要打也能找到一大堆理由,比如塞北自作主张的把热察绥宁四省合并为塞北省,比如赵书礼私自宣布成立塞北边防军总司令公署管辖北方数省。还比如塞北的各项法律也跟中央不同,尽管他们没有用法律这个敏感的词汇,只用行政条例来替代,可实质上是一回事,就看要不要较真了。而较不较真是要看形势的,这就是政治!

除了用结拜威慑蒋价石外,赵书礼还做了几件妥协的事情,比如宣布接受中央裁军的倡议,把塞北军从六十万所编到了五十万,赵书礼还打算继续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