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骁骑 >

第890章

骁骑-第890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如今,鞠义已经有意识地改正,更清醒地知道李利有多厉害,有多么深不可测,所以他对李利绝对是心服口服,甘愿听候驱使。七年前李利对他说的那番话,至今他还清清楚楚的记得,李利所说的全都得到了印证;袁绍一想用他剿灭公孙瓒,却又处处防着他,甚至在其即将殡天之际还试图除掉他鞠义。
    正因为这样,当曹操占据冀州之时,鞠义没有选择归附曹操,而是率领帐下兵马孤军作战,直到局势趋于稳定之后他毅然选择归降李利,并甘愿充当马前卒,带领帐下五万兵马深入冀州,像一颗钉子一样楔入冀州,令曹操头疼不已,寝食难安,却又无法将他这颗钉子拔掉。
    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鞠义帐下现有七万步骑,其中步军五万、战骑两万,校尉以上的将领近百名,实力愈发强大。一年来,他率军先后与曹操大军多次交战,几乎每个月都要交锋一次,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他率领的先登营还是胜多负少,越打战斗力越强,越打兵马越多。
    但是随着曹操进一步整合冀州军,对冀州军的掌控力越来越强,鞠义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颇感吃力。是以他此次前来面见李利,其一是听候李利的调遣,其二就是向李利请令;万不得已时他会放弃中山和常山国,率军退入并州,藉此保全实力,希望得到李利的首肯和支持。只不过他还没有机会说,是以李利此时并不知道他的打算。
    议事开始,李利详细询问了孙策遇刺的经过,又问了孙策病危之际江东的局势发展,以及眼下江东的局势;李儒逐一作答,解释得十分详尽,几乎是将细作打探到的所有情报全部整合出来,详详细细地陈述一遍。
    通过李儒的讲述,李利了解到孙策遇刺及江东局势动荡都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孙策遇刺之后性命垂危,濒死之时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翊,孰料孙策前一天咽气,第二天孙翊便再次遇刺身亡。
    孙翊是被帐下部将直接从背后偷袭下手,一剑穿心,当场身亡,随后部将被亲兵乱刀剁成肉泥。
    
    ps:衷心感谢:骁骑第四位堂主“温柔三胖”书友的鼎力支持,多谢!
    
   

第190章 老而弥坚骑虎难下
    
    孙翊死后,江东局势大乱,一众江东文武分成数股势力;一部分人拥立孙策的四弟孙匡继位,一部分拥立孙朗继位,还有一部分拥立孙策的五岁大的儿子继位,甚至还有人提议讨回被李利扣押在长安的孙权提领江东。
    四股势力各执己见,寸步不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打得头破血流,却仍是据理力争,互不示弱。
    从古至今,为人臣者最大的功劳就是拥立之功。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也是一锤子买卖。一旦成功,功名利禄随之滚滚而来;若是失败,下场将是极其悲惨的,数十年的辛劳毁于一旦,家破人亡。是以事关自身利益,谁都不会让步,即便争得头皮血流,也在所不惜。
    混乱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由江东老将程普、黄盖等将领和张昭等文官达成和解,共同拥护孙策的儿子继位,提领江东。因少主年方五岁,不谙世事,故而由程普、黄盖、韩当和张昭、张纮等五人辅佐少主,即辅政大臣;程、黄、韩三将掌管军队,张氏兄弟主持政务。
    至此,江东局势渐渐稳定下来,但是连番遭遇沉重打击之下,江东军士气低靡、人心涣散,实力大不如前,再不复之前的强盛。
    不管江东的局势如何变化,李利都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根本插不上手。而他得知江东巨变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既然江东局势混乱,势必难以保守秘密。无力阻止消息泄露,为何西凉斥候竟在三个多月之后才将消息传出来?
    是谁封锁了江东内乱的消息。并大肆捕杀各方细作和眼线?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江东内乱对谁最有利,就是谁干的。
    因此。暗中封锁消息之人呼之欲出,正是与江东仅有一江之隔的荆州刘表刘景升。
    “刘景升?”沉思之中,李利意识到这一切竟然都与荆州刘表有着直接关系。确切地说,孙策和孙翊兄弟二人相继遇刺、江东内乱、西凉细作迟迟无法传回消息,等等疑团的背后居然都有刘表的影子。前两者之中可以隐约看到刘表的影子,而后者则是拜他所赐,就是他做的;除了他之外,没有第二个人选。
    “想不到啊,这个驰名天下的老好人。垂垂老矣的刘表竟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哪!不动一兵一卒,悄无声息之中,竟将孙氏一族和江东群贤玩弄于鼓掌之中,弹指之间便捕杀我西凉数百细作和眼线。当真是好气魄,好手段,老而弥坚!”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满脸阴沉地咬牙切齿道:“老而不死是为贼!”
    李儒、李玄和鞠义三人深以为然地轻轻点头,李儒有感而发的接声道:“主公所言甚是。据细作传回的消息上看。如果说孙策遇刺与刘表并无直接关系的话,那紧随孙策之后孙翊再度遇刺,绝对是刘表所为。而我军细作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传回任何消息,除了荆州刘表封锁长江北岸并大肆追杀之外。再无第二种可能。”
    李儒话音未落,李玄接话道:“远不止如此。文优之前通报军情时,微臣就在想。如果说我军细作和眼线全是在江北受阻,以致这么重要的消息迟滞了数月之久。未免太过儿戏。须知扬州半数郡县早已在我军掌控之中,完全可以避开荆州。从庐江将消息传出来,无非是延长几天时间而已。由此不难看出,荆州刘表早已将手伸进江东,在江东境内广布细作和眼线,不断制造事端,煽动江东内乱,还派遣大量刺客沿江狙杀我军细作,封锁长江两岸,从而将江东动乱的消息封锁在长江以南。
    直到江东局势趋于稳定之后方才罢手,故意将江东内乱的消息散播出来,如此我等方知江东遭遇动乱巨变,短短三个月间江东已数度易主。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微臣敢断言,此刻江东内乱虽然已经平息,仍旧是孙氏一族提领江东,但其必定与荆州刘表暗中媾和,珠胎暗结。
    这两股势力之间要么达成某种共识,要么暗中结盟。换言之,此次江东内乱能够平息下来,必定是江东文武私下里与荆州刘表达成协议,从而换取局势稳定。否则,以刘表的老谋深算,以荆州军的强大实力,岂能坐视江东内乱而按兵不动,焉能错失良机?”
    李玄这番推断得到李利、李儒和鞠义三人的一致认可,鞠义附和道:“掌军所言极是。如今占据江南的只有我西凉军、荆州和江东三方势力,此次江东巨变,惟有荆州刘表有能力封锁消息。而仅仅是荆州单方面封锁消息还远远不够,想必江东内部同样在刻意隐瞒,一边内讧争斗,一边竭力防止消息泄露。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军细作堵在江东境内数月之久,直至内乱平息之后才将消息传送出来。
    而江东此番巨变,若是没有荆州刘表的支持,其动荡局面根本无法稳定。所以,末将几乎可以断定,眼下荆州和江东两方势力已经结成联盟。或者说,江东孙氏一族被逼无奈之下已然向刘表低头,尽释前嫌,与刘表达成城下之盟,沦为荆州刘表的附庸。”
    不得不说,鞠义这番推断很大胆,很武断,却又与目前形势相符。只不过这恰恰是李利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一旦江东势力依附荆州,那么刘表的实力至少暴增四成,实力之强与冀州曹操不分伯仲,成为挡在李利面前的又一劲敌。
    顿时间,帅帐里一片沉寂,主臣四人沉默不语,各自思索。
    显而易见,此番江东内乱虽然局限于江东一隅,可是随着孙策、孙翊兄弟二人相继遇刺身亡,无形中改变了整个格局,致使天下局势彻底明朗,呈现三分天下之势。
    西凉李利以独占半壁江山的雄厚实力独占鳌头,横跨在冀州曹操和荆州刘表中间,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霸主。而荆州刘表有了江东势力的支持之后,横跨长江两岸,实力直线上升,兵力多达五十余万,单是水军就有将近三十万之众,成为雄踞荆楚的诸侯霸主。与此同时,拥有冀州、兖州和青州三州之地的曹操,兵力同样超过五十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军,大多是步骑,战力之强足可与西凉军正面对抗,实为占据中原腹地的诸侯霸主。
    从目前形势上看,西凉李利的地盘遍及辽东、中原和淮南,占据的州郡虽多,却处于分散状态,横在曹操和刘表两股势力中间,硬生生将他们隔开,使其无法联手,无法形成合力。因此李利的实力明显强于曹操和刘表,若是单独与某一方势力交锋,则占据一定优势,胜算颇大;然而一旦曹操和刘表两股势力打破阻隔、联手结盟,李利就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胜负难料。
    是以目前最明智的对策就是,趁着江东初定,刘表和江东势力还处于磨合期,彼此缺乏信任之际出兵攻打荆州,或从庐江出兵,直接攻打江东,一举粉碎荆州和江东势力同盟,从而打破荆州刘表横跨大江南北的美梦,将刘表这一路诸侯霸主扼杀于摇篮之中。这是最理想的战术策略,趁早剪除来自荆楚的威胁,以免将来腹背受敌,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怎奈李利现下兵力分散,仅是三面围困冀州曹操一项,就拖住了四十余万西凉大军,此外还要防御荆州刘表。初步统计,迄今为止,李利麾下六十余万大军都已陷入这两股势力的牵制当中,从而保持目前的僵持和平衡。而李利手中的机动兵力则全部投在了益州战场上,时下诸葛亮正率领二十万大军征剿南蛮,战事如火如荼,正处于关键时刻,无法抽调兵马,否则平定南蛮的大好局面就会毁于一旦,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又恰逢江东局势突变,李利顿生骑虎难下之感。毫无疑问的是,眼下正是出兵荆楚的大好时机,奈何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益州战场上牵制了李利麾下三十余万兵马,且激战正酣,无暇他顾;可是中原战场上的几十万大军又都被牵制着,围困曹操和刘表的同时,他麾下大军也被钳制住了,犹如深陷泥潭一般不敢擅动。不难想象,一旦他麾下大军稍有异动,冀州曹操和荆州刘表岂能坐视对方被消灭,势必出兵相助;可是他们如果同时出兵,李利就将腹背受敌,兵力上将处于劣势,处境堪忧。
    所以李利此刻真正是势成骑虎,纵然有心出兵攻取荆楚,却又顾虑重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心有余而力不足。
    沉默半晌,李利轻声叹息道:“罢了,刘表雄踞长江两岸的局面已成定局,随他去吧。眼下我等仍以防御为主,维持现有局势不变,一切只待孔明平定南蛮之后再行商议。元忠速速传令,各镇都督不得擅动,命郭嘉增派三万步军增援南阳,加强防御。”
    就在李利主臣帅帐密议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邺城州府大堂上,曹操怒发冲冠地拍案而起:“竖子欺我太甚!”。
    
    ps:衷心感谢:书友“洪荒逍遥大帝”打赏激励,感谢“封口刀片”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第191章 焦头烂额的曹孟德
    
    “孤一再忍让,对其百般礼遇,而今却换来恩将仇报,竖子欺我太甚!”
    邺城州府大堂上,曹操怒发冲冠,随手将案头的书简摔落一地,墨汁和朱砂随之横飞出去,溅得满身都是。可他却浑然不察,仍旧拍得案几“砰砰”作响,满脸涨红,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似乎欲要择人而噬一般,冷厉之极,杀气四溢。
    盛怒之下,曹操昂首立于上阶,咬牙切齿地厉声暴喝,然而一句已到嘴边的狠话却被他生生了咽了回去。
    不仅如此,他都被气成这样了,却仍旧顾及情面,没有当众指名道姓的破口大骂。
    此时堂下聚集着数十名文臣武将,除了寥寥几名冀州文武之外,全都是曹操帐下的亲信。所谓亲信,就是曹操占据兖州时追随他的文臣武将。原袁绍帐下的文臣武将不在此列。
    眼见曹操大发雷霆,堂下众人纷纷起身而立,一个个噤若寒蝉,惟恐殃及池鱼,招致无妄之灾。
    就在这时,尚书令荀彧越众而出,目光从曹仁、曹纯、程昱、陈群、刘晔等人扫过,遂挥手示意众僚散去。
    看到荀彧强出头,众文武如蒙大赦,纷纷躬身施礼,遂忙不失迭地疾步离开大堂。这一幕就发生在曹操眼前,可他却视若无睹,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表示,满脸铁青地仰头看着大堂正中央的横梁,怒气未消。
    目送众僚离去,还留在堂中的正是荀彧、程昱、曹仁、曹纯、陈群和刘晔六人。这是他们之前相处多年以来的默契。彼此间无须多言,只需一个眼神就够了。
    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