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骁骑 >

第572章

骁骑-第572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之前,郭嘉印象中的李利一直是性格宽仁、胸襟豁达如大海般的开明君主,从未见到过李利如此冷酷无情的处事手段。这让郭嘉一度怀疑李利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般霸主地位的,自古以来,何曾有过宽厚仁慈的君王能够成就霸业的?

  自古成霸业者,无一不是铁血无情的雄主,可以有恩威,可以有暴戾和凶残,甚至可以狡诈多疑且反复无常,却唯独不能优柔寡断,心慈手软。一旦君王心存妇人之仁,处处彰显仁慈和宽容,那无疑是自取灭亡之征兆,早晚必被他人取而代之,沦为枉死冤魂。

  此时此刻,郭嘉终于见识到了主公李利铁血霸主的手段,一念之间便决定了数十万黑山部众的生死,并且毫不犹豫,一字一句尽皆掷地有声。欲成大事,就该如此,古之帝王皆如是。

  然而,欣慰之余,郭嘉又感到一阵后怕,因为他在李利面前一向是直言不讳,甚至还曾言辞凿凿地传授李利帝王之道。

  可笑的是,直到此刻,郭嘉才恍然发现主公李利深谙帝王心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有深意。李利很多不经意的布局和举措都用意深远、润物无声,毫无轨迹可循,只有等到事实呈现在眼前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惟有细心观察揣摩之下,才能发现一鳞半爪的蛛丝马迹。如此细致缜密的谋略心计,滴水不漏的处事手段,深不见底的心胸城府,端是深谋远虑,莫测高深,恩威难料,令人无从揣摩。

第755章 铁骑洪流
    咚、咚、咚咚咚!
    当龙骧营冲进盟军右翼军阵之际,战鼓声乍起,响彻整个娄底原。
    霎时,西凉中军帅台四周,三十六面战鼓轰然大震,轰隆隆巨响。
    帅台上,郭嘉手持令旗振臂一挥,令旗所指的方向赫然是袁绍中军。
    “吼!”
    兽王咆哮声在这一霎骤然而起,数丈高的“李”字帅旗随声而动。
    这一刻,西凉军大纛动了,与帅台令旗方向一致,猎猎旌旗悍然指向诸侯大军。
    唏聿聿!
    战马长嘶中,李利驾驭金猊兽王飞驰而出,跃马阵前,手中金猊战刀直指苍穹。
    “西凉将士们,此战将决定未来三百年的历史,胜败在此一战!众将士听令,击败诸侯盟军,随我冲阵!杀!”
    话音未落之时,但见李利横刀立马,待金猊兽王前蹄落地的一霎猝然疾奔而出,一绝绝尘,倏然冲出阵前,直奔盟军而去。
    这一刻,众多西凉将领的反应速度丝毫不逊于主帅李利。当看到主公一马当先之际,李挚、桓飞、银轱、铁轱、陈到、铁箫和右翼的去卑,以及左翼的张辽、庞德、成公英等将领,猝然打马飞奔,紧随李利身后杀将而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反之亦然。
    众将领跃马挥兵而出,伴随而来的便是,金猊卫、飞熊重甲骑兵、朔风营和青龙营等四营骑兵,十万战骑应声而起。提缰纵马悍然发起进攻。
    霎时,战马长嘶,马踏轰鸣。轰隆隆的马蹄声震得大地为之颤抖,沙石穿空、尘土飞扬,山河凝滞,天地失色。
    十万战骑策马奔腾起来,绝不单单是“万马奔腾”可以形容的,场面之壮观、动静之大,难以名状;语言在这一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辞藻显得那么生涩枯燥。
    当如是:一声战鼓惊空尘,万籁寂静风雷动。兽王嘶吼万马鸣,十万骁骑现峥嵘。
    去岁五月。风传西凉军出动十万铁骑北伐,天下各路诸侯闻讯后一片哗然,惊骇不已。直到朔方战事落幕,南匈奴覆灭。终是真相大白于天下。众诸侯方知传闻不实。西凉军出征河套草原的全部兵马也不足十万之数,而战骑则是不满五万,仅有区区四万余众。但是,西凉军北伐的赫赫战绩却是无可争议的,令世人刮目仰视,为之惊叹。
    时隔九个月之后的今天,随着李利一声令下,摆在盟军面前的西凉铁骑应声而动。这是真正的十万战骑。此次出动的战骑仍然号称十万,可实际却是整整十三万骑兵。且其中还有多达三万之数的重甲骑兵,可谓是名符其实的西凉骁骑。
    
    哒哒哒!
    轰隆隆的马蹄声,震动八方、响彻天际,犹如滚滚洪流般浩浩荡荡,又似那层层叠浪的拍岸惊涛,声振寰宇、气冲霄汉,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
    眼看神威如狱的西凉铁骑扑面而来,盟军阵前的各路诸侯和将领们纷纷退避三舍,急匆匆打马撤回本部阵营,避其锋芒。
    与此同时,身为盟主的袁绍则是强摄心神,没敢打马出阵下令全军出击,而是勒马原地,拔出佩剑向前一挥,下令时的话音也言简意赅,竭斯底里的吼出一句:“全军出战!”
    随即,话音未落,他便勒马转身,忙不失迭的挥手示意亲兵卫队扛上盟主帅旗后撤,直接退到中军阵营的后军,而这段行程恰好是西凉铁骑冲到盟军阵前的距离。
    “主公,值此大战之际,我等为何不出战迎敌,反而慌忙后撤?末将实在不明其里,请主公明示?”一边策马退回本阵,曹仁一边心有不甘的扭头看向身后浩浩荡荡的铁骑洪流,继而忿忿不平地对曹操问道。
    “子孝切莫喧哗,小声些,以免隔墙有耳;一旦传到袁绍耳朵里,便又要节外生枝。”
    乍闻曹仁毫无顾忌的怒声询问,曹操连忙摆手,并扭头看向两百步开外的同样打马后撤的袁绍。
    随见袁绍手忙脚乱的打马疾奔,根本无暇他顾后,曹操顿时松一口气,忐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再无顾忌。
    “子孝跟随我多年,难道还看不出我们这位袁盟主是个色厉胆薄之辈么?休说面对十万铁骑,即便是几千人的战斗厮杀,袁绍也不会亲赴沙场率军冲杀。这么多年来,但凡袁绍亲率大军出征,几乎曾未取得过大胜。这也是他屡屡率军进剿黑山军,却屡屡受挫,以致于小胜之后立即班师,藉此保全自身颜面。
    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袁绍没有亲自领军出战,而是任命帐下将领领军,其结果反倒会好很多。冀州上将鞠义便是深知袁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秉性。因此,每逢战事他都会主动请缨独自领军出征,若是袁绍不允或是袁绍亲自挂帅出征,他便宁肯留守后方,也不愿随军出征。”
    时至今日,曹操也是不吐不快,且心中憋闷,于是索性将袁绍不为人知的丑事一股脑地全给抖落出来。
    “哦,原来是这样。”曹仁恍然大悟的点头说道:“此前多次听人提起袁绍好谋无断、色厉胆薄,末将一直不解其意,感觉传言不实,袁绍根本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般不堪。直到亲身经历了现在这一幕,末将终于切身体会到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语中的,实在是太精辟了!敢情这些对袁绍禀性的不利言辞并非出自外人之口,而是来自袁绍帐下文臣武将的亲身体会。大敌当前,堂堂诸侯盟主竟然丢下一句‘全军出击’后,立即扭头就往后跑”
    说到这儿。曹仁实在忍不住爆了粗口:“他娘的,真是岂有此理,这不是临阵脱逃嘛!他袁绍一声令下。数十万将士奋勇上前、冲锋陷阵,可他却带着各路诸侯和将领们向后撤退。如此行径,还有什么士气可言,如何才能打败西凉军?看看人家西凉军主帅李利,再回头看看我们的主帅袁盟主,一看之下高下立判;我等有这样昏聩无能的统帅,岂有不败之理?”
    曹操深感无奈的微微颔首。但策马后撤的速度却是丝毫不减,好像稍慢一步就会遭遇不测似的,始终与百步开外的袁绍保持一致。呈并驾齐驱之势退向中军后阵。
    “子孝啊,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如此大规模的战事,袁绍身为诸侯盟主都往后阵撤退。我等焉能独自留在阵前与西凉军厮杀?这个关键时刻。我等绝不能装英雄、充好汉,不顾一切的上阵厮杀、替袁绍卖命。”
    说话间,曹操愤恨难平的怒声道:“飞云渡一役,我曹操和数万兖州将士浴血奋战,血战一夜,以致于数万大军死伤殆尽,最终仅有三千余将士幸免于难。对此,我曹操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兖州将士替盟军出生入死,已经倾尽全力了。可是。盟军各路诸侯和袁绍又是如何对待我等的?这些鼠辈,一个个冷眼旁观、讥讽挖苦,非但没有半分怜悯之心和一丝一毫的帮助,反倒落井下石,恨不得一举覆灭我兖州军、将我曹操赶尽杀绝。是以,时至今日,此战胜败如何与我曹操何干?”
    “呃!主公主公何出此言,莫非我等要临阵倒戈不成?”曹仁不可置信地看着曹操的侧脸,一脸震惊地说道。
    “临阵倒戈?”曹操沉吟一声,摇头说道:“那倒不至于。不过我等眼下势单力薄,区区两三万兵马在兵锋强劲的十几万西凉铁骑面前根本不值一提,顷刻之间便会灰飞烟灭。然而,对于我等来说,这两三万人马可是直接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断不容失。
    只要我等手里还有人马,就能活着离开司隶,返回兖州,假以时日还可以东山再起,再与李贼一决雌雄。反之,若是我等今天战死在这里,那便是一了百了,万事皆休。所以,此战我军将士不能硬拼,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和西凉军正面碰撞,保存实力才会是最关键的。”
    “啊!”曹仁闻言大惊失色,不禁打马追上曹操,急声道:“主公此话何意,难不成难不成我等要一退到底,根本不和西凉军交锋,直接撤回大营么?”
    曹操闻声摇头,神色凝重的说道:“非也,以今日这般情形,恐怕直接撤回大营也没用。而且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袁绍在中军战阵之中定然暗藏杀机,谁也别想安然无恙的撤回盟军大寨。是以,我等要时刻盯紧袁绍,他不动,我们也不动;一旦他前脚离开,我们便后脚跟上,不可迟疑,更不能出现丝毫偏差。否则,恐怕我等很难活着离开战场,很可能会被西凉军一举歼灭!”
    “这诺,末将遵命便是。”曹仁十分艰难地点头应声,虽然心有不甘,却也知道曹操说的都是事实。
    在这样多达六十多万的大规模厮杀中,仅有两三万人马的曹军无异于沧海一粟,根本掀不起浪花,只需西凉铁骑一个冲锋便会伤亡殆尽、彻底覆灭。因此,面对如此大战,对于曹军而言奋勇厮杀几乎就是一句空话,最重要且又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保住性命,保存自身实力。
    “哦,对了,子孝务必留心龙骧营和狼骑军的战斗,方才我在龙骧营战骑中好像看到了曹真和曹休二人的身影。”正当曹仁暗自思量之际,耳边又传来曹操高深莫测的声音。
    霎时,曹仁闻声色变:“啊”
    此章又名《扑朔迷离》(……)

第756章 纵横捭阖
    盟军阵前。
    “嗖嗖”的箭矢纷落如雨。
    “咻咻”的破空声倾斜穿插,相错交织在一起,结成蜘蛛网状的箭矢大阵,将整个阵前战场笼罩其中。
    与之相应的是,西凉军阵前的强弓硬弩同样是片刻不曾停歇,一支支黑翎破羽箭呼啸升空,一支支裹挟着强劲气流的弩箭撕裂空间。这些弩箭虽然飞行路径不尽相同,但是目标始终如一,直指盟军阵前的步军和弓弩营将士袭杀而去。
    与此同时,西凉军独有的先秦强弓千人队,在陷阵营巨盾兵的掩护下一分为二,从两翼迂回到阵前两百步开外,继而精准射杀盟军阵前的中低级将领。这便是李利亲自传授给他们的狙击战术,也叫斩首行动,其目的就是狙杀敌军的阵前指挥将领,打乱敌军的进攻或防御部署,以最小的伤亡代价赢得最大的战略效果。
    这便是“秦弓千人队”最犀利的攻击手段,也是他们及常人所不能及的独特本领。一个千人队,一千张四石先秦强弓,一分为二之后,五百名秦弓手分组狙杀,两人为一组,一人狙杀,另一人递箭上弦;十箭之后两人位置轮换,连续狙杀,竭尽全力之下两人最多射出三十支利箭,命中率大约四成左右。
    千万不要轻视这只有四成的命中率,因为这已是这个时代中令人咂舌惊叹的恐怖战绩。要知道,在时下征战厮杀当中。即便是两军加起来只有一万人的战斗,其厮杀时所消耗的箭矢至少也在两万支箭矢以上,甚至三倍。乃至五倍。就拿眼前的西凉军与盟军决战来说,任何一方消耗的箭矢数量都在三十万支以上,仅是西凉军就为此战准备了五十万支利箭;与之相比,盟军准备的羽箭数目至少比西凉军超出五成,甚至于两倍有余。
    也就是说,两军准备的羽箭数量至少一百万支,可两军兵力加在一起也不到六十万。而真正被箭矢射杀的两军将士又有多少呢,最多占到总兵力的两成,甚至更少。由此可见。这个时代的弓箭手命中率普遍不高,大规模厮杀之中能够达到两成的命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