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世古玩商 >

第52章

盛世古玩商-第52章

小说: 盛世古玩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赵头儿心里也有些发毛,八万块啊,就这么瞬间缩水十倍,他又不是傻子,知道贬值十倍意味着什么。“这东西虽然是新做的,但料子终归老料,也算是古董,对吧?”老赵头儿这话一方面是在问伍子,一方面也是在安慰他自己和老伴。

伍子一声苦笑:“赵大爷啊,你怎么还不明白,得,我跟你说实话吧。你这把琴知道是什么料子的吗?是汉代的棺材板。这把琴是用汉代的棺材板制成的,并且就是最近十几年的工艺。有人偷坟掘墓把汉代的棺材板做成古琴的样子,在市场上出售,从中大赚一笔。由于料子很老,并且用检测年代的仪器根本不起作用,这路东西一开始还真迷惑了不少人。”

“棺材板?天啊,这东西在卧室里放了好几年……”老老赵头儿的老伴惊呼道,看她那后怕的表情,仿佛遇到了天底下最膈应人的事情,幸亏她没抱着这玩意儿睡觉。

“你不是说料子是汉木吗?怎么又成棺材板了?”老赵头儿哭丧着脸问道,这么大一把年纪沮丧成这样,看着都让人心疼。

伍子解释道。“汉木就是汉代棺材板的别称,它历史悠久木质精良,确实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不过跟古董不沾边。”他这一番话彻底把老赵头最后一根稻草给撕碎。'。 '四十万啊,换来一块棺材板。

老赵头儿还不死心,又从一间卧室里抱出几个大箱子,把箱子盖打开,一件一件往外拿。伍子和老吴暗暗佩服,这老赵头这些年还真没少忙活,看收藏的这些古玩,足能有五六十件。从铜镜到竹雕;从书画到钱币;从佛像到唐卡无所不包,甚至还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

伍子和老吴没有细看,只粗略看了那么几眼,基本可以断定这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赝品,有的甚至是开门假,假的一塌糊涂。勉强有那么一两件还算是真品,不过品相一般,收藏价值不高。

“怎么样,这些东西总还行吧。我二十来年的收藏精品都在这里了。”老赵头儿提到自己的收藏,精神瞬间好了许多,一改刚才的颓势,重新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伍子挺为难,看老赵头儿如此高涨的收藏热情,他实在不忍心出言打击。况且这老头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那么大的打击,万一承受不住,身体出现个好歹,自己也有责任。

“赵大叔,这些东西您喜欢吗?”伍子问老赵头儿。

“喜欢啊,这是我一件一件淘回来的,怎么不喜欢。我搞收藏二十多年,风风雨雨走南闯北,到哪里出差都得收几件古董回来。这么多年的成果都在这里。”老赵头颇为自豪的回答。

“喜欢就好。东西的真假好坏咱先不论,您看着喜欢那就得了。不是有那么句话吗,有钱难买我乐意。您不也说了,这都是您二十年的收藏成果,好好保存吧,看着这些东西,二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在这里了。”老吴在一边插言道。他这话很有水平,既照顾了老赵头儿的情绪,又绕过了收藏品真假这一关。伍子暗暗佩服,到底是老吴,事情处理的恰到好处,直接告诉他这都是赝品,搞不好马上就得出人命。

听吴用功这么一说,老赵头儿脸上乐开了花,刚才深受打击的低落情绪一扫而光。搞收藏的人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跟同行一起交流,把收藏的东西拿出来相互把玩、相互品评,交流收藏心得。以物换物的事情经常在收藏家之间发生,你看着他的东西好,他看着你的东西喜欢,得嘞,交换了吧。这就是相互交流的结果。

老赵头搞了二十多年收藏,痴迷程度已到了极限,再往下发展那就要走火入魔了。今天好不容易碰上两位“专家”,自然要好好交流。他吩咐老伴,赶紧准备饭菜,他要留两位“专家”吃饭。

伍子和老吴赶紧摆手,“赵大爷,我们这次是出差来的,还要很多事情要做,就不麻烦您了。下次有机会,一定登门拜访。”伍子婉言谢绝,和老吴匆匆离开。老赵头儿一直送到楼下,才依依不舍分别。临走还一直惦记着,我的藏品货色怎么样还没点评呢,这就要走了。伍子赶紧打保票,下次来了一定好好鉴赏,大家一起交流。

从老赵头儿家走远,伍子和老吴相视苦笑,回想起老赵头儿的一腔热忱,心里挺不是滋味。像老赵头儿这样,为了收藏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入进去的人,大概可以叫收藏界的发烧友了。如老赵头儿这样,烧得还不轻。从人生的得失上讲,老赵头儿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说他不幸,是因为他收藏的东西太水了,等于把一生的积蓄都打了水漂,现在他还不知道真相,一旦知道,老人家能不能挺得住还在两说;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有属于自己的爱好,并且为爱好付出了心血,得失放在一边,最起码这一辈子没白活,人家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人这一辈子,什么叫没有白活,什么叫活出了质量,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叫活出了质量。对于老赵头儿来讲,古董的真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喜欢,自己从中得到了收藏的快乐。

人只有一辈子,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说什么重生转世,那都是扯淡。趁着现在还活着,赶紧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回到宾馆,伍子还在为老赵头儿的事情担心,古董的隐情他不知道还好,一旦知道,后果不堪设想。收藏,收藏,风起云涌、一浪高似一浪的收藏热席卷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因此一夜暴富,又有多少人一夜破产。

老吴好像早已从老赵头儿这事情里缓过来,回宾馆以后一头扎进马尾辫的房间,再也不出来。伍子恨得牙根痒痒,这家伙,伤还没好,色心又上来了。伍子打开笔记本,按计划第二站应该去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客户,说有一幅吴昌硕的书画要上拍,如果作品是真的,对公司的拍卖业绩将是极大的帮助。

第86章:分头行动

伍子找老吴一商议,老吴表示要留下来,杭州离金华也不远,伍子一个人去就得了。老吴还说他对书画不太在行,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有就是他想去杭州的古玩市场转转,伍子去金华鉴定,他去古玩市场淘宝,两不耽误。话是这么说,老吴心里的小算盘还是瞒不过伍子,这家伙是想甩开自己一个人跟马尾辫在一起,或许对马尾辫还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伍子暗暗问候了老吴的八辈祖宗,没办法,还得自己去。

临去金华,伍子对老吴千叮万嘱,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天津那事远没有了结,虽然现在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杭州,说不定人家也会追来。这年头,通讯技术发达的难以想象,只要你还在地球上,总会有人知道你的行踪。所以还是小心谨慎的好,尤其是马尾辫,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伍子还嘱咐老吴,逛古玩市场一定把眼睛擦亮了,有漏尽量捡,千万不要打眼。这段时间,伍子实在是打眼打怕了。

杭州的古玩市场伍子略有耳闻,比较著名的有湖墅路半道红的二百大收藏品市场、吴山花鸟市场里的收藏品市场、河坊街的旧书市场。杭州自古就是吴越重镇,人杰地灵,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多少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富贾名家的荟萃之所。这里的古玩市场如果出现几件好东西,伍子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杭州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具有丰富的收藏古玩的土壤。如果不是公事在身,他真想第一时间去这里的古玩市场转转,品味一下吴越大地的古玩精髓。

伍子匆匆收拾一下,踏上去金华市的班车。杭州离金华只有二三百里,大客车两个多小时就能赶到。这里地处浙江中部,山岭丘陵不断,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梯田和茶树,一派吴越风韵。金华历史悠久,战国时就有建制,历来为浙中重镇。南宋词人李清照曾留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千古名篇,所指的就是金华。翻开地图可以看到,金华市是浙江全省唯一一个既不临海又没有与外省相邻的地级市,特别有意思。

伍子赶到金华,按照地址和联系电话找到收藏者。这位收藏者就住在金华市的闹市区,一楼、二楼是商店,三楼以上是住宅,属于商住一体的格局。主人四十多岁,人长的挺富态,除了手指头上,每一个部位都充满赘肉。手指头上带着六七个黄白不一的大戒指,脖子里的项链能有小号的佛珠那么大。总之给伍子的印象就是白白胖胖、珠光宝气那么一个人。

伍子说明来意,主人比较热情的招待了伍子,茶水、水果摆了一桌。从谈话中伍子知道这主人姓杜,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伍子亲切地称他为杜哥。给伍子和杜哥倒茶的是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女人,生的小巧玲珑白白嫩嫩,穿一身很随便的内衣,将身体的曲线勾勒的楚楚动人。女人倒完茶后一直依偎在杜哥身边,一副小鸟依人的架势,杜哥这身材能装得下三个这样的女人,两人在一起特别扎眼。伍子暗想,这女人跟杜哥什么关系呢?夫人,还是小三?不管那一种吧,反正有钱人就是好,能搞到这么漂亮的女人。要是放在农村,这种男人能娶到老婆才怪。

稍作片刻之后,杜哥教身边的女人从里屋拿出一个长条的纸盒子,打开盒子的顶端,从里边抽出一个长长的布袋,布袋一头系着红绳,把红绳解开,里面才是一卷绑扎着的字画。女人把字画平铺在另一张干干净净的桌子上,拿出两幅白手套,伍子和杜哥一人一副。

“喏,就是这幅画,吴昌硕的花鸟图。”杜哥用手指了指桌上的画,示意伍子可以上去鉴定了。

伍子冲杜哥点点头,不再客气,开始近距离观察这幅画:这是一幅大写意的花鸟画,一朵莲花、几片莲叶、一对鸳鸯。画的尺幅比较大,但是绘画的内容比较简约,形成了大片的留白,整个右上角和左下角全部空出、没有着墨。伍子对这个倒没有意外,吴昌硕的作品本来就善于留白,这也是他显著的绘画特点之一。再看题款,题款在画的左侧从上到下一气呵成,有“光绪二十六年老缶”的字样。光绪二十六年正好是1900年,吴昌硕那会应该是56岁。人刚过中年,应该是艺术创作的顶峰,这时期的作品绘画技艺已经成熟,而且创作精力充沛,正是出精品力作的一段时间。

这幅画伍子只看了几眼,就基本认定这是一件很开门的作品,吴昌硕的绘画笔法和特点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所画莲叶浓墨重彩笔力老辣,墨到浓处甚至力透纸背;一对鸳鸯色彩鲜艳,与荷叶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之下那朵白莲就显得清淡了许多,与莲叶和鸳鸯虚实相生对比强烈。这样的作品只要看上几眼,就能产生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息,堪称神来之笔,假东西绝对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不用说别的,单看绘画本身,就基本可以认定这是真迹。

伍子再把注意力转移到卷轴和装裱上:画轴是水白铜的,装裱和做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原装老裱,这在书画作品的收藏中是非常可贵的,无形中又增加了作品的价值。

如此开门的东西为什么要卖呢?看这位杜哥也不是差钱的主儿,光手上那几枚大钻戒就够普通人吃上一辈子了,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隐情?

杜哥似乎看出了伍子心里的疑问,一支肉呼呼的大手搭在年轻女人肩上,女人顺从的往杜哥怀里靠了靠,一副小鸟依人的架势。两人的动作有些暧昧,完全没有顾忌旁边的伍子,伍子对此倒也见怪不怪,现在的暴发户都这得性。“这幅画是我前几年在拍卖公司拍来的,270万,现在上拍能达到500以上。我是个商人,不是收藏家,商人就要以追求利益为本,有利润我当然要拍掉。”杜哥慢条斯理地说道。

杜哥说的也在理,如果把收藏古玩作为一种投资,就得有进有出、有买有卖,从中赚取利润。如今股市投资不能指望了,加工业利润又太低,干实业周期又太长,最火爆、见效最快的产业恐怕就属房地产开发和古董收藏了。杜哥能瞅准时机率先进入这个投资领域,肥胖的大脑壳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如果换成伍子,他说什么也不会把这幅画出手,如今这年月,收藏这么一幅打开门的名家力作太难了,他就是三年不吃肉也舍不得卖掉。这就是商人和收藏家的区别,前者看重的是利益,后者追求的是爱好。

签好拍卖协议,伍子把东西收起来,找托运公司运回天津。一切都办妥当,他开始准备去临时增加的一个目的地:温州。从杜哥家里出来,杜哥给了伍子一张名片,爽快地对他说道:“到了金华这地方,有事找我老杜,不是我吹,金华这地方还没有我杜某办不成的事。”伍子当即表示感谢,说了不少奉承话,像这种富甲一方的大亨,能结交自然最好,对以后自己的事业发展说不定会有帮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