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7章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7章

小说: 当项羽遇到刘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过什么太大的冲突,也没掀起什么大的波澜,最多就是项羽不听,范增恨铁不成钢地嘟囔几句。最典型的就是鸿门宴。

范增见刘邦有坐大的意思,建议项羽除掉隐患,“急击勿失”。按照范增的想法,鸿门宴就是刘邦的坟墓。而项羽却被季父项伯迷惑,不打算对刘邦下手。那么,鸿门宴对项羽来说,实则就是给刘邦一个亲近领导的机会。

鸿门宴有阴谋,但并不是人们想的那样杀机四伏,项庄舞剑应该是个偶然的小插曲,项羽的本意并非要取刘邦的性命,而是要取刘邦的心,让刘邦顺从自己,和其他诸侯一样,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不要有什么其他想法。这招其实现在领导也经常用,为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领导设宴款待,席间嘘寒问暖,下属一般都会情绪激动,心底热流涌动,会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干,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

但项羽无疑把问题想简单了,把刘邦想简单了,也想纯洁了。现在的刘邦,心里并不认为项羽是自己的领导,他并不认为自己比项羽差,相反,还有那么一点点觉得自己比项羽强,因为他是打入秦国都城的第一人。刘邦之所以还对项羽唯唯诺诺,只是迫于项羽的淫威而已,也就是说刘邦心里对项羽并不服气。在这种情况下,光凭一顿饭,项羽就想将刘邦收于自己麾下就有难度了。

席间,范增曾“数目项王”,一个劲儿给项羽使眼色,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拿玉佩暗示项羽,让他尽快“玉决”,项羽像是突然变成了瞎子,对此视而不见。范增无奈,这才自作主张,招项庄来舞剑。

项羽再耿直,或者说再傻,他也不会不知道范增是什么意思,但是项羽显然没有听范增话的意思。不听归不听,二人并未产生冲突。后来刘邦借口如厕逃跑,委托张良进献礼物,范增将献给项羽的玉斗搁在地上,挥剑辟为两段,大声嚷嚷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你小子真是个没眼力的货,跟你合伙我算倒了八辈子霉了,你看着吧,将来天下一定是人家刘邦的,我们都得做人家的俘虏。

范增对项羽如此大不敬,而且是当着张良等外人的面,项羽是很没面子的。虽说范增是亚父,就是亲爹,这样让项羽下不来台也不行啊。结果项羽并未表现出不高兴,或者也有,但史书未记载,最起码不会是发怒或是大怒。可见项羽还是有一定的涵养的。

但有一个人的意见,项羽不但没听进去,后来还反应激烈,导致情绪失控,这就是项羽入咸阳后韩生的一个建议。项羽火烧咸阳后准备东归,韩生建议:“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关中这地方好,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以在这建都。但项羽打算回老家,不想在这建都,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还是衣锦还乡好,光宗耀祖,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韩生见项羽不听,来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楚国人就像是猴子穿衣戴帽,再怎么像人它也不是真人。韩生言外之意骂项羽是畜生,项羽一气之下将其烹煮。

项羽反应如此激烈,下手如此之狠,让人不寒而栗,也看到了项羽霸气蛮横的一面。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韩生和项羽的那番对话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下。从这几句简短的对话中,至少传递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韩生的建议,项羽其实不是一点没听,而是他对此有着不同意见,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是不同意韩生作出的规划,而不是单纯对韩生这个人有意见。

其次,韩生建议的时机并不是很对,他是在项羽火烧咸阳后建议的。如果是在火烧咸阳之前,看着金碧辉煌的都城,项羽兴许还有答应的可能,现在面对断壁残垣,根本无处落脚,也就没什么诱惑力了。

第三,项羽也不是完全没有留在咸阳的意思,而是见“秦宫皆以烧残破”,让自己糟践得实在不成样子了,所以才“又心怀思欲东归”,一个“又”字,已然明了项羽当时也是对咸阳动了想法的。

第四,项羽不想久留关中,其中还有一个情结所在,关中是秦始皇的老窝,是他最痛恨的地方,这样的情结让他对关中,特别是咸阳城有抵触情绪,也不允许他留在关中。

项羽这样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这些细致的心思韩生没有考虑到。二人的想法根本就没尿到一个壶里去,猴吃麻花满拧,他能听吗?最要命的是,见项羽不听,韩生便直接把项羽归类为目光短浅的畜生了。且莫说你韩生说得对不对,即便是对,你那也只是建议,上级提出不同的意见你该怎么办?你该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领导啊。你的目的就是让他听你的,要的是结果。显然,韩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分不清谁大谁小。

【5。刘邦的优点和项羽的瓶颈】

刘邦最初对郦食其傲慢无礼,后来谦卑恭顺,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变之大之迅速,令人惊叹。其实,这个转弯就是刘邦的优点,是刘邦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是刘邦高明的地方,或者叫闪光点。因为他会过脑子,懂得取舍,能够从别人话中迅速区别利弊,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话的语气和态度。刘邦心中有大志,当别人的话符合他心里的这个志向时,他便听,这个优点,一般人是做不来、也不具备的。

项羽这个人其实也很随和,刘邦的手下后来评价项羽都是“仁而爱人”,可见此言非虚,并非人们说的那样,是个不易让人接近的领导。从他对韩生的一番解释中看,他对不同意见还是能够做到耐心解释的,只是项羽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上来不好掌握,耐心不够持久。这是他不能充分发挥下属能力的瓶颈所在。

【6。听与不听的症结】

同样是献策,为什么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刘邦和项羽身上,由此得出刘邦善于纳谏、项羽刚愎自用的武断结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略显苍白,因为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当事人的另一方——献策者,忽略了郦食其和韩生两个配角。这两个配角的性格十分鲜明:一个老谋深算,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一个年轻气盛,性格生猛而张扬。

和韩生一样,郦食其其实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六十多的人了,按孔子的说法,应该到了“耳顺”的境界,结果“人皆谓之狂生”,虽然这点他自己并不承认,也足以说明其个性必是极强。虽然他仅是个看大门的,眼光却很高,以前来来往往路过这里的兵马首领也不少,可郦食其觉得他们“不能听大度之言”,都是小心眼,牛皮哄哄的主儿(敢情只兴他狂),所以“深自藏匿”,没有出来参政,仍旧大门看着,小酒喝着,小日子滋润着。等刘邦来了,他听说刘邦“慢而易人,多大略”,是位温和大度的领导,于是有心投靠。结果一见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是温文尔雅,而是傲慢不敬,所以很失望,“狂生”的劲头一下给激了起来。先痛快了再说,反正一把老骨头了,还怕个啥。但尽管如此,郦食其仍旧没有完全失去理智。

刘邦对郦食其态度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郦食其气话归气话,但话里有铺垫,有潜台词,和那句广告语差不多:你想灭秦吗?你想成王吗?那就请你听听我郦食其的建议。打蛇打七寸,郦食其的这个潜台词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刘邦当时最发愁的就是怎么尽快进入关中,他要想知道郦食其的韬略,就必须转变态度。郦食其心里有他的小九九,他算准了这话一定会引起刘邦注意,既能找回面子,还能达到目的,还顺便彰显一下自己的个性,可谓一箭三雕。

饶是如此,刘邦的转变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换个人,先给你点颜色看看,让你知道谁大谁小再说,至于灭秦不灭秦的,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你那狗嘴里未必就能吐出象牙来。刘邦对此表现得很冷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点本事的人都有点小个性,有个性但不是傻子,他既然敢这么说话,一定是胸有成竹,带来了什么好点子,否则就是死催的活腻了。刘邦也不是傻子,他不会听不出来,所以他迅速作出取舍,将不好听的话抛到脑后、立马忘却。只要能成大事,受几句抢白算不了什么。

相比之下,韩生就不只是个狂生了,简直有些生猛。你说你为项羽好,为啥不用论证去说服他?做下属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一把手作决断提供翔实的信息,让他的思路和你的思路相和。你韩生摆了你的道理,项羽也摆了他的道理,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大多数人心底的愿望,即便是当了皇帝,也还要时不时回家乡看看呢。这很正常,而且家乡支持者多,政权易于稳固,也不能就此说项羽胸无大志。你韩生不想让项羽那样,便需想出更高明的策略,说给项羽听,为何非要逗项羽的气。

做下属其实也是有学问、有套路的。下属需要了解上级领导的性格,不同的领导,方法思路也不尽相同,脾气秉性也不一样,你不能由着自身性子来,搞得倒像自己是人家的领导,这不是什么好下属。都像韩生这样,认为自己对就不作解释说气话,还有什么组织纪律可言?班子的战斗力也不会形成合力。

再说了,你韩生早干嘛去了,没烧咸阳的时候你不建议,说别烧,咱们留着自己用。都烧成灰了,你才说留下,你以为灾后重建工作那么简单啊!就是在烧了咸阳宫之后说也没事,可你总得讲个方法不是?比如你说烧是烧了,可这儿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好,易守难攻,像如今电视上那些军事专家整天谈论的那一套搬出来一说,项羽未必就不听。结果你老先生装有文化,还发明了个成语,“沐猴而冠”,骂谁呢?不煮了你会飞!

所以这事也不能完全怪项羽,韩生也属自找的。

就受言者来说,刘邦的洗脚和项羽的解释,其实都是在拒绝对方。两相比较,项羽其实比刘邦还要随和些,因为他向韩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解释,很耐心。刘邦则来个不理不睬,犹如你向领导汇报工作,他自顾自地和别人说笑,态度是十分傲慢轻浮的。但最后郦食其被以礼相待,韩生被蒸煮烹炸,这里面确实值得思考。

为了深入分析他们四位当时的心理活动,我们不妨做个这样的假设:如果给项羽献策的是郦食其,给刘邦献策的是韩生,角色互换一下,事情会怎样。

以韩生的脾气,看到刘邦在洗脚,他还会像郦食其那样在门外等候吗?还会继续他的建议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这是他的个性使然。而以郦食其的隐忍,面对项羽的解释,他一定会做进一步的耐心说服,用自己的理由打消项羽心中的顾虑。我们再做个假设:如果韩生献策时,项羽在洗脚,在和丫鬟们调笑,他会怎样?肯定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搞不好还得撂下句比沐猴而冠还难听的话,照样会被项羽蒸煮,而且会更快。而如果刘邦像项羽对待韩生一样,摆事实讲道理,很客气很耐心,那么郦食其估计连那样刺激的话都不会说的。

由此可见,问题并不完全出在刘邦和项羽身上。因为同是献策,郦食其和韩生二人的方法并不相同。

我们发现,郦食其比韩生多了一道手,就是伏笔,这是韩生不如郦食其的地方。韩生没有考虑项羽的感受,没有站在项羽的立场去想问题,去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话说得直来直去,不讲方法,没有吊足项羽的胃口,你韩生以为你是项羽他爹,你说什么他都听啊。这就是不讲究劝谏的方式。你既然是想让项羽采纳你的意见,那如何让他采纳意见才是你应该做的,否则还不如不说,结果后来说着说着变味了,变成不听你的话就是畜生,感情你说话别人不听你就骂街,难不成你是西楚霸王?这事就算落到刘邦头上,他也未必买账。

献言献策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你说得对就能被采纳,也不是对方不采纳就是对方没有辨别力,这是一个论证和渗透的过程。既然双方有不同的想法,那肯定是都有自己的道理,你要让对方遵从你的思路,你就要说服他,让他信服,这样才能达到目的。项羽脾气暴不假,但人家这次没表现出来,还很耐心地向你韩生解释,而你偏要侮辱刺激他,结果丢了卿卿性命。

性格决定命运,韩生的结局其实也就这样了。假如项羽这次没生气,那么结果又如何呢?我想项羽的纵容会让韩生更加迷失自己,更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骂项羽不如猴子都能安然无恙,那么下次他就敢骂项羽猪狗不如。眼里没有领导,更加不会有同事和群众了,其结果是:即便项羽不收拾他,也迟早会有人收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