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70章

剑桥中国史-第70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匈奴已成功地迫使张掖地区(甘肃)的月氏完全归附于它,制服了从楼
兰(公元前 77 年易名鄯善,罗布泊之西;车尔成)到乌孙(位于塔里木盆地
的伊犁河谷)的西域大多数小国。从

那时起,匈奴能够利用西域的广大的自然和人力资源。这个地区对草原帝国
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致被称为匈奴的“右臂”。在公元前 138 年,汉朝决定
切断这条“右臂”,便派遣张骞和一个百余人的使团向西运行,其中包括一
个投降的并愿作他向导的匈奴人。①
作为首次西行的中国使节,张骞使团的直接目的是寻求与大月氏的军事
联盟,后者在冒顿统治的初期被匈奴打败而丢了脸。然而,张骞和他的同行
者在被匈奴俘获并被他们拘留达 10 年以后才终于到达大月氏的领土。张骞和
同行者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发现,月氏已经安居乐业,以致不再想进行对匈
奴的报复战争。整个使团中只剩下两人在前 126 年左右回到长安。②然而,张
骞的失败归来却成为汉代中国随后向西扩展的成就的开始。汉朝后来决定对
那个地区某些小国首次提出外交建议,这主要应归功于张骞带回的关于西域
情况的报道。

进入西域:张骞的倡议

前 121 年,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后来,朝廷命令他和他带领的 40000
部民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军事基地移到北部边境。③由于匈奴空出了河西地
区,汉朝第一次得以直接和西域接触。因此,张骞抓住机会向皇帝上奏,建
议和西方诸国建立正式的联系。他说:④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
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朝廷批准这个建议,张骞再度前往西域,同行有 300 人(可能在前 115
年或稍早)。由于使团知道西域人民普遍渴望得到汉朝的财物,它便带了上
万头牛羊和大量黄金、丝织品,作为皇帝赠给西方诸国首领们的礼物。由于
遭到乌孙贵族的坚决反对,张骞未能说服乌孙人民东移。但他的使团在和诸
如乌孙、大宛、康居、大夏和于阗这些国家开始建立联系方面是成功的。这


④ 汉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在《史记》和《汉书》的几卷中有叙述,但有人提出哪种材料更可取的问题。关于
《史记》的记事是在《汉书》基础上编成的第二手记录之说,见何四维:《〈史记〉卷一二三关于大宛传
的可靠性问题》,载《通报》,61:1 — 3(1975),第 83—147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0 页以
下。
① 《史记》卷一二三,第 3168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271 页以下);《汉书》卷六一,
第 2691 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19 页以下)。
② 关于张骞西行的日期是含糊不清的,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09 页注 774。
③ 《汉书》卷六,第 17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62 页);《汉书》卷六一,第 2691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13 页);《汉书》卷九六上,第 3873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
第 75 页)。
 



些国家中有许多对新的联系是感到如此的兴趣,因而派遣使节到中国来向汉
朝表示殷勤。这样便开始了汉朝向西域的扩展。①
从张骞第二次出使与公元前 60 年建立西域都护②之间的半个世纪,汉与
匈奴为了控制西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西域长期在匈奴的势力范围之内,这
不言而喻使汉朝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从匈奴手中夺取该地区,汉朝觉得必
须采用多种策略。
选择乌孙作为外交部署的第一个目标是经过很好考虑的。乌孙有 53 万
人,能作战的有 18.8 万人,是西域的匈奴同盟者中间人口最多、兵力最强盛
的国家。③乌孙最初被汉朝的黄金和丝绸所迷惑,但是汉朝领导立刻发觉单有
财物不足以赢得乌孙的归顺。在公元前 110 年到 105 年之间,朝廷决定送一
名汉室“公主”嫁给乌孙年迈的首领昆莫。①反之,乌孙向皇帝赠送马千匹作
为“聘礼”。这样利用婚姻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是由以前与匈奴和亲的制度
改造而成的,匈奴单于很快便看出这一行动的意义所在。他也送一个女儿去
嫁给昆莫。乌孙首领立汉公主为右夫人,立匈奴公主为左夫人。然而,按照
匈奴习惯,以左为贵;在这场外交交锋中汉朝可能是失利的。②
汉朝与匈奴也在他们对人质的要求和待遇方面进行竞争。楼兰的情况可
以作为一个例子。由于夹在两大势力之间,楼兰在公元前 108 年送了一名王
子到汉作人质,送另一名去匈奴。前 92 年新王继位时,同样的历史又重复了
一遍。虽然人质制度起源于中国,但匈奴现在十分熟悉这种策略。这样,数
年之后,当匈奴单于比汉朝先得到新王之死的消息时,他迫不及待地将作为
人质的王子送回楼兰,操纵了有利于匈奴的嗣位。③这一突然行动使楼兰对外
政策基本转到坚决反汉的路线上,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前 77 年汉朝官员傅介
子成功地刺杀偏向于匈奴的国王为止。

军事征服

汉朝在西域的争霸中,真正决定性的胜利是在战场上取得的。前 108 年,
汉帝国以袭击楼兰(车尔成)和车师(土鲁番),开始了它的军事远征。楼
兰是一个小国,据后来的记载,有人口 14100,位于汉代中国的西境入口处。
在离开敦煌以后,楼兰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大站口,也是中国向中亚扩展的
关口。另一方面,控制着土鲁番洼地的土鲁番,好比是匈奴进入西域的南门。
它还阻挡着汉朝渗入在伊犁河谷的乌孙及其以西位于锡尔河和阿姆河上游之
间的大宛(费尔干纳)。为了取得这两个战略地点,汉朝派遣赵破奴将军去


① 《汉书》卷六一,第 2696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23 页以下)。
② 这个职位的创立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64 页。关于它的历史,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
第 110 页以下。
③ 这些数字见《汉书》卷九六下,第 3901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43 页)。这类列入关于西方
国家一览表的统计数字(《汉书》卷九六上——下),可能是以都护和他的属官提供的报告为基础的。因
此它们很可能属于公元前 60 年以后某一时候,而不是汉朝宫廷正在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
① 昆莫,与单于一样,是乌孙首领称号的汉文对音,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43—44 页。
② 《汉书》卷九六下,第 3902 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45 页以下)。
③ 《汉书》卷九六上,第 3877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87—88 页)。关于质子,请看杨联陞:
中国历史上的人质》
 



攻打车尔成和土鲁番。在成功地迫使车尔成降附和给予土鲁番一次重大的打
击以后,汉朝首次使西域感受到它的军事力量。因此,三年以后,即前 105
年,乌孙王要求与汉朝公主结婚,绝不是偶然的。①
有助于汉朝建立对西域统治的第二个重大军事胜利是公元前 101 年汉朝
大将李广利征服费尔干纳。②费尔干纳离汉帝国很远,③对于汉朝军队来说,
这一战役涉及大量后勤方面的困难。汉朝决定冒险,为的是获得该地区的神
话般的马匹和显示军事力量。如果汉朝能够征服远在费尔干纳的一个国家,
那末西域的所有国家都将在中国支配之下。在得知汉朝的行动之后,匈奴试
图拦截李广利,但由于李的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因而未能阻止他的前进。这
场持续四年之久的战役在王朝的全部历史上是花钱最多的,包括两支远征
军:李广利直到他回到敦煌要求援军才达到了目的。正如《汉书》所说:“自
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①大多数国家遣使向汉朝贡献方物。
在整个汉代,事实证明,土鲁番由于邻近匈奴而成为西方诸国中最难对
付的一个。尽管汉与匈奴就土鲁番进行了拉锯式的斗争,然而前 90 年该国正
式归附于汉,标志着中国对这个关键地区控制的开始。在那一年汉朝和匈奴
进行了一场大战。为了阻止土鲁番与匈奴结盟,大将开陵侯成娩和一名归附
汉朝的原匈奴王率领包括车尔成、尉犁(哈勒噶阿璊)和危须(哈剌沙尔之
东)在内的六个西方国家的军队攻打土鲁番,迫使它投降。②后来匈奴能够短
暂地收复它在土鲁番的失地,但他们统治西域的时代已接近尾声。前 72—71
年,汉朝、乌孙、丁零和乌桓的联军连续大败匈奴。从这时起,匈奴的控制
迅速瓦解了。当汉朝在前 67 年重新征服土鲁番时,便开始在那个国家的肥沃
土地上设置屯田的驻防军队。

行政管理的安排

前 60 年或前 59 年建立的西域都护一职,标志着汉朝影响趋于更加有效
的新局面的开始。从很早时候起,匈奴通过一个名叫僮仆都尉的官员统治西
域诸国,这个官员则在日逐王管理之下。③僮仆都尉被赋予征收赋税和征集劳
役人员的权力。由于日逐王在前 60 年向汉朝官员郑吉投降,这一匈奴官职被
废除了。与此同时,汉朝的都护在那个地方设立起来,郑吉被任命为首任汉


① 《汉书》卷九六上,第 3875 页;《汉书》卷九六下,第 3903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81 页以
下、第 147 页)。
② 李被授予特殊的官职贰师将军,贰师是费尔干纳一座城市名称的汉语对音。何四维:《中国在中亚》,
第 76 页。
③ 《汉书》卷九六上,第 3894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31 页)。根据《汉书》的不同版本提供
的数字换算离长安的距离或是 5070 公里,或是 5200 公里;也就是说,《汉书》为车尔成到汉朝首都的距
离提供了两种估计。这些数字是表示用中国“里”(约当 0。4 公里)记述的距离换算成现代的量度的结果。
由这样的资料提供的量度可能只是涉及的实际距离的大致数,特别是提到的地区距离中国的行政管理机关
愈来愈远时;但是,由于它们表示了都护府大量使用的官方驿路的里程,这些数字不应太轻率地加以放弃。
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30—31 页。
① 《汉书》卷九六上,第 3873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0579,第 76 页)。
② 《汉书》卷九六下,第 3913、3922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68、184 页)。
③ 关于僮仆都尉见《汉书》卷九六上,第 3872 页;并见张维华:《论汉武帝》(上海,1957),第 166 页。
 



都护。④都护衙门是汉在西域的军队的总指挥部,它还具有维护汉朝对该地区
的控制和调节西域各国之间关系的广泛的政治权力。
汉朝都护的总部如果不是在管理匈奴的都尉总部同一地方,就在它的附
近。后者据报道位于靠近焉耆(哈剌沙尔)、危须(哈剌沙尔之东)和尉犁
(哈勒噶阿璊)三国的某处地方,而前者则建立在乌垒城(策特尔)。策特
尔在哈勒噶阿璊之东大约 125 公里(85 英里),危须之东 205 公里(150 英
里),哈勒沙尔东北 165 公里(110 英里)。①假定汉朝简单地接管管理匈奴
的都尉的公署并将它改变为都护的公署,这是很有道理的。
前 48 年,另一个官职戊己校尉在土鲁番设立。②虽然名称表明它是一个
军事性质的职位,但其职责主要以财政和后勤为中心,特别是那些有关屯田
管理和全面供应汉朝军队食物以及服务的事情。在以前,那里有一位屯田校
尉,隶属于都护。戊己校尉之职多半是由屯田校尉改组而成,并扩大了职能。
除了管理屯田的正式职责之外,我们发现戊己校尉从事一系列其他活动:公
元 3 年左右,一个名叫徐普的校尉负责道路的建设;公元 10 年,另一个名叫
刁护的都护逮捕了拒绝向中国派往西域的外交使团提供所要求的食物和服务
的土鲁番小国(在吉木萨)的王;公元 16 年,第三位校尉郭钦率领一支军队
袭击了哈剌沙尔。
维持汉朝对这些地方的控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更进一步的工作和东方的
频繁的消耗,在东方必须把土木工程和烽燧扩展到远远越过秦始皇时代防御
工事的界限以外。通往西方的新交通线远至敦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