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438章

大宋私生子-第438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逸若是知道有这样的结果的话,也不知道会作何感想,这就是战争,它往往不会朝人设想的那样去发展,总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出现;杨逸就算有天大的能耐,也算不到苗授会杀到黑龙江去,折可适会被五千金军拖住,阿奴会突然杀出来,他还在辽阳城等着西、南两路大军攻陷上京城好消息呢。

“杨志,你这个奸贼,纳命来!”阿奴满眼通红地冲上来咆哮着,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他这么做是多么的危险。

杨志感他一片忠义,不忍心让燧发枪手就这么射杀他,也拍马上前,正色地答道:“阿奴将军,我知道你恨我,但我本是宋人,从一开始投奔长辖底就是负有使命的,咱们不过是各为其主,怪不得谁;我当初并没有谋害长辖底将军意思,否则死就是他,而不是别人了。至于后来完颜阿骨打杀主夺权,这完全是长辖底将军用错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

“你休要狡辩,今日我阿奴要与你单独一战,你若是赢了,我阿奴这一命你取去便是,若是我赢了,那就别怪我拿你的狗头去拜祭我们将军的在天之灵,你这奸贼敢不敢应战?”

“好,我就答应你,但我有个条件,我若是赢了,我也不要你的性命,但你和你这几千人马从此要听令于我。否则咱们也不用单打独斗了,直接开战好了。”

阿奴只有五千人马,杨志有六千,而且还有两千燧发枪,若是两军开战,阿奴知道自己没有丝毫胜算,所以才冒险上来约杨志单打独斗,只有这样,还有几分为长辖底报仇雪恨的机会。

杨志非常了解阿奴的性格,知道他是那种站出来了就绝不会退缩,而且一言九鼎的人,于是趁机咬定他,果然,阿奴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立即答道:“我就答应你。”

“好,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杨志,纳命来吧!”

阿奴大吼一声,策马冲来,手上的马刀力劈华山,寒光如电,杨志同样拍马冲上去,暴雨梨花枪一架一撩,险险将阿奴那狂暴的一刀撩向一边。

两人交错而过,立即又掉转马头向对方冲去,双方士卒各自默立看着这场龙争虎斗,上万人马悄无声息。

这回杨志利用暴雨梨花枪的长度,首先发难,枪头如长蛇出洞,飞刺阿奴的马头;若是让他刺个正着,阿奴的战马必定倒地而毙,阿奴大吼一声,立身而起,马刀暴斩而出,“锵!”的一声,刀枪相撞,火花四溅,阿奴的战马惊得嘶嘶人立而起;

杨志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手上的长枪飞快收回,然后再度狠狠的刺出。

由于战马人立而起,阿奴顾着定住身形,再没机会挥刀挡住他这一枪。

那寒气森森的枪头“噗!”的一声,刺入战马的胸膛,鲜血飞溅而出。

阿奴的战马悲鸣一声,轰然倒地,猝不及防的阿奴一条腿被压在马背下,一时抽不出来;又是“咄!”的一声,杨志那暴雨梨花枪直刺阿奴的咽喉,最后在他咽喉半寸之处停下。

阿奴大吼一声,反向杨志的枪头撞来,杨志虽然迅速收枪,但阿奴脖子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伤口,热血很快染红了他的衣领。

杨志怒声道:“阿奴将军,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懦夫,你想死还不容易?但你刚才答应过我什么?你想食言而肥呢?你就算死了,也还欠我的;而且,杀完长辖底将军的不是我,是完颜阿骨打,你不是要帮长辖底将军报仇吗?有本事随我杀完颜阿骨打去啊!你在这寻死有屁用,只会让我瞧不起你。”

阿奴神色变幻不定,杨志获胜有取巧的成分,他是用那近在眼前的火花惊了阿奴的战马,才一举获胜的。

但这生死相博,各出手段,杨志取巧不错,但算不得作弊,阿奴虽然输得有些不服,却说不出指责杨志的话,又不愿听令于他,于是只想寻死。

阿奴的几千人马在阿奴战马倒地之时,便发出一片哗然之声,只是双方约好单打独斗,各安天命,这些草原汉子认死理,输了就是输了。杨志没有违规,所以他们都忍住没冲过来拼命。

“阿奴将军,我杨志非常佩服你的忠勇,我当初受命隐伏在长辖底将军身边,非我所愿,还是那句话,咱们都不过是各为其主而已;而且我们杨大学士也绝对没有谋害长辖底将军的意思,长辖底将军为完颜阿骨打所害,这只是天命使然,有些事非人力所能改变;不管如何,我对阿奴将军确实十分钦佩,阿奴将军若是愿意,我愿与阿奴将军结为安答,咱们同心合力,击杀完颜阿骨打,为长辖底将军报仇。”

阿奴在杨志的劝说下,终于放弃了死志,他是个铁铮铮的汉子,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

既然输了,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食言而肥的事他做不出来。

而且正如杨志所说,完颜阿骨打才是直接杀害长辖底的凶手,这个仇不能不报。

于是阿奴与杨志结成安答,尊杨志为兄长,几千人马一同听令于杨志。

这样的结果,杨志原先想也没敢想,这样他的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了一万一千人。

上京城里的完颜希尹本来见杨志与阿奴两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心里正高兴,好啊,打吧,打吧,最好打个两败俱伤,结果杨志和阿奴倒是斗了一场,却斗成了安答,这怎么说呢,真没天理啊。

杨志有了阿奴做帮手,决定立即攻城,这可是上京城,辽国和金国的京城,要是能先攻破,这功劳还小得了?这样的大功谁不想要?

不光是杨志难抑心中的激动,他手下那六千士卒更是不得了,一个个嗷嗷叫着,浑然没把城中的金军当回事,仿佛城中的那两万五千人马就是让他们拿来立功的。

第五卷 第603章 顾此失彼

大宋东京,政事堂之中,三省宰执,六部尚书,正在讨论着向南京道和西京道派遣官员的事宜。

虽然现在战事尚未完全结束,大宋并未正式宣布拥有这些地方,但却是应该提前选派官员过去接手治理的时候了。

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大的地盘,粗略统计下来,从经略使、转运使、提刑使、知州、通判、录事参军、司法参军、到知县、县丞、县尉等等,光南京道和西京道就需要一千多名官员。即便留用部分原辽国的官员,仍然还需要选派近千名官员过去才行。

而且这只是两道,今后若是连同中京道、上京道、东京道一起收回后,还要派遣多少官员过去,这还是个未知数。

这可给朝中宰相出了个大难道。这些新拓之土人心未附,正需要下大力气治理,势必不能胡乱派些庸碌的官员过去,否则很容易便会引发叛乱。

而一下子要抽调上千名官员,这确实是个艰巨的任务,其艰巨程度不下于杨逸在前方打仗,这就是所谓的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啊!

李清臣说道:“今年恩科共选拔出六百三十二名进士,这些人才学虽然都不错,但毕竟缺少实际治理地方的经验,照我看来,还是多从内地选派些经验丰富的官员充任主官,再安排这些新科进士出任副职为好。”

刘太后点头说道:“李相公言之有理,只是如此一来,仍然要遴选数百名官员才行,这些事情再也拖沓不得,各位宰相、尚书不妨把心中的合适人选拟个名单出来,再一同合计着选派。”

吏部尚书张商英接着说道:“太后,只怕这样仍是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而且就算这次南京道和西京道的问题解决了,紧接下来的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怎么办?大宋若是一次抽调这么多官员前去治理辽东,国内官员抽调光了也不够:所以臣以为,不妨增加原辽国官员的任用比例;而且也不必局限于原有的官员,朝廷可以在南京道及西京道临时设立一次遴选考试,只要是原来通过辽国州试的士子,身家清白的都可以参加;一旦通过考试,立即放官,这样不但能有效解决官员不足的问题,而且对新拓之土的民心归附会有很大的作用。”

章惇想了想说道:“太后,老臣看来也只有如此了,国内已连开两次恩科,就算再开,也不过是在矮子里头挑高个,于事无补。只是这次在南京道及西京道的考试不能算作礼部试,只能当作一次临时补充官员的机制,所遴选出来的官员,将来一律不得出任一路之主官,更不得入阁。”

唐朝的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教训,让大宋君臣至今十分忌惮,所以有宋一代,几乎没有外族人出任过高官。

如今要在西南两京道遴选官员,试必会有契丹等族的人入选,章惇强调这次遴选的官员不得出任一路主官,更不得入阁,就是基于这种忌惮。

这事大致有眉目之后,枢密使许将立即说道:“太后,根据职方馆传回的情报,大理方面情势已不容忽视,大理国主段正淳突然失踪,段和誉传檄讨伐高氏;段青山率宜州近两万大军西进,里应外合之下,一举攻下石城郡、善阐府,声势大振,兵锋已直接威楚府;如今大理百姓皆认为是高家谋害了大理国主段正淳,段和誉大军所过之处,颇得百姓拥戴,形势对高家颇为不利;高明量紧急调两万大军往威楚府,若是不能取胜,则高家极有可能迅速败亡,这对我朝极为不利,必须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才行。”

按大宋的意思,是不能让段氏胜出的,因为段家拥有大义名分,一旦胜出,大宋就失去了插手大理的借口;按当初的打算,是让高家惨胜,大宋再打着替段氏出头的名义,出兵大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杨逸在段青山这支大军中动了不少手脚;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耶律延禧败得太快,大宋不得不出兵辽国,如今哪里还顾得上大理,只是不管嘛,大宋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难道都白费了?

而且错过了这次机会,今后想再平定大理,可就得花十倍的力气才行。

大宋君臣一直以来对大理就不待见,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唐之亡,祸根在当时的南昭,大理继承了南昭的一切,包括大宋对南昭的憎恶,有机会灭大理的话,大宋君臣是不愿放过的。

章惇老神在地答道:“大理之事,还是再看看吧,这次就算是高明量真的败了,高家还掌握着大理八成的州县,双方应该不会这么快分出胜负,若是现在就让段氏惨败,则段氏后继乏力,便起不到消耗高家实力的作用了。”

李清臣接口道:“本官也同意章相公所言,先不必插手大理事务,但许枢密的担心也不无道理,高家家主高泰明突然身故,其子高明量、高明清等人都太年青,威望不足,只怕难以挑起高泰明留下的担子,加上段氏拥有大义名份,百姓内心多向着段氏,高家迅速败亡也不足为奇,因为,我朝确实需要及早作些应对措施。”

政事堂的宰执们正在相商大理的事情,职方馆的李大风大步流星地疾奔而来,被政事堂外的禁卫拦住,急得他大喊道:“职方馆刚收到的消息,十万火急,十万火急,你们让开。”

大殿内的章惇等人听到这声音,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不会是杨逸战败了吧!

李大风得到放行,入殿匆匆施礼说道:“太后,各位枢相,大事不好,西州回鹘突然倒戈,伙同黑汗国计三万大军悍然入侵我河西,瓜州、沙州相继陷落,如今黄头回鹘也跟着倒戈,合兵四万,正向肃州逼近。”

“岂有此理,该杀!”脾气火暴的张商英闻之须发俱张,当先拍案而起,如同一头暴怒的狮子。

章惇向他摆摆手,冷声向李大风问道:“种建中呢?于阗方面可有消息传回?”

“回章惇相公,种建中被哈桑围困在于阗,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于阗城的消息,之前能收到的,都是姚古将军从克里雅城发回的消息,现在瓜、沙二州陷落,与克里雅城的联络也终断了。”

刘太后脸色很不好,她虽然对军事不是很在行,但至少也知道,瓜州、沙州一陷落,远在于阗的种建中两万人马就成了陷入死地的孤军,若按正常情况,十有九会全军覆没。

而且随着西州回鹘和黄头回鹘的倒戈,吐蕃诸部会作何反应殊难预料,极有可能一起倒戈,真到那时恐怕整河西都要沦陷,这对大宋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艰难。

许将说道:“当务之急是尽快向河西增兵,保住肃州、甘州不失。”

增兵河西这是必然,但从什么地方抽调兵力,这就成了个大问题。

随着前两年大裁军及置将法施行后,大宋总兵力只有五十万左右,京畿现在还有十万大军,但这十万人马是用来拱卫京畿的,不能动;杨逸北征辽国,带出了十万人马,安南、河套这些地方由于是刚刚收回不久,也需要驻防大量军队加以震慑,这几处算来就有三十多万了;

国内这么大的地方,计有二十来个道(省),十来万军队摊开来,本来就十分单薄,现在从哪里抽调大军前主河西?一旦辽国方面战况有变,需要增援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