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毛泽东和他的顾问 >

第34章

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34章

小说: 毛泽东和他的顾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场运动在全国相继展开,一直到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才终止,到1966年春,全国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县、社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民解放军也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部队开展了正面教育和整党整风,并分期分批抽调干部,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参加了这一运动。郭化若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在这样一场由毛主席发动的、比土改还要深刻的大革命面前,自然不可能坐视。他知道,毛泽东不便到第一线去,而他可以去,作为曾是毛泽东的“顾问”,也应该去,亲眼去看一看,亲耳去听一听这场运动的真实情况,然后给毛泽东当当参谋。

1965年春,年过花甲的郭化若,虽然身体有病,仍自告奋勇地参加了地方的“四清”工作组,到农村认真体验生活,回来后于7月31日给毛主席写了汇报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电子书下载

遵照指示,下乡蹲点,于二月二十五日离南京,经杭州向浙江省委办理组织手续,三月二日到西兴萧山社教工作团团陪,三日到达萧山靖江人民公社参加黎明大队社教工作组见习。按二十三条规定比较长期地在一个大队从头到尾参加了运动的全过程,看到比较系统的经验。也参加过一些队委会,对公社问题和队的领导,也得到一定的了解。现已结束,历时5个月(中间工作队轮休和整训各半个月,实际工作时间不过3个多月)。主席说:“年老体弱的同志也可以去试试看。”我一心一意坚决照办,实践证明: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五个月当中虽小病两次(此间流行腹泻病,工作队员病者甚多,原因尚未查明),治好了再干,终于有始有终地见习完一期。参加农村的社教运动,对我们有十分的必要:

(1)听主席的话,照主席的指示办事,主席号召下乡就下乡,改正过去不大听话的错误。

(2)看看十五年来农村新面貌,向接近实际迈出第一步。靖江位于钱塘江口南岸,系冲积地,解放前络麻(黄麻)亩产不过八十斤至一百五十斤,去年仅黎明十二队亩产平均八百六十八市斤,超过解放前六倍至十倍。过去麻剥出后,须经过商人才换到米吃,农民吃亏很大,现在政府供应口粮,虽三年大灾中也未断过。过去此地遇旱广大群众连苦水也吃不到,现在水电排灌,群众非常满意。经过“四清”后群众觉悟提高,情绪高涨,社会空气焕然一新。广大群众异口同声歌颂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党的威信空前提高。

(3)接近贫下中农群众,复热了阶级感情,稍减些脱离群众的危险。或田间劳动,闲话桑麻;或夜雨走访,人静深谈;或聚会一堂,热烈争辩;或茅屋晚风,关切家常。这里男女老少一见到面都满怀热情,满脸笑容地叫我“老郭”,听到心里很舒服,多少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群众洋溢的热情,真令人感动和兴奋。接近了群众使自己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改造。对任何生活条件,不但感到满意,而且感到有些过分。理解了生活特殊化的危害性,更容易随时随地感觉到特殊化现象,忐忑不安。

(4)走上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前线,参加一次阶级斗争,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有助于自己的思想改造。农村中阶级斗争的尖锐,某些干部被腐蚀,少数人在和平演变路上滑了下去……。看了足以触目惊心。

(5)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身份同贫下中农一起在农田上愉快地劳动,亲切地交谈,群众把我们看成自己人了。在这劳动中才真正理解到劳动不但是愉快的,而且也是生活所必需。参加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能使脑力劳动得到调整,使脑力劳动者的健康有所增进,能坚持更长时间的工作,生活习惯也有了改进。

(6)可以学到生产斗争的经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处处向贫下中农请教,可以学到许多生产知识。靖江不但精耕细作,而且套种轮作,十边尽种,沟渠之外无地空闲,我们在靖江四五个月中已看到十二青(青菜、大麦、小麦、草籽、络麻、蚕豆、油菜、黄豆、水稻、红薯、玉蜀黍和南瓜),过去年年生产虽也有一定的增长,幅度不大,今年,“四清”运动以来,生产立即以大幅度上升(春花增产四成多,络麻苗出得早,出得齐,长得快,长得壮,如不遇大旱或台风,预计比去年将有更大的增产,水稻此地初种,用“矮脚南特”种,估计亩产在八百斤以上),可见就在农业上也不是土地因素第一,而是人的因素第一。此地虽属丰产区,但生产潜力仍然很大,此地特点是人力有多,如何把多的劳动力用来改造这一盐碱地带的土壤,成为此地农业增产的中心问题(最近拟定的五年建设计划已提出初步方案)。

(7) 得到一次实习机会。参加人民公社五年建设规划的草拟工作,这里面有许多是坐在办公室里想象不到的问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对编拟规划的指导思想做了一番研究,初步摸到一个边。

(8)可实地向地方同志学习,这次学到地方工作同志许多优良作风,也初步了解一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情况。

(9)对干部好作交代并取得发言权,不是“空口讲白话”。由各单位调来编写战役学的同志听到我下乡蹲点,都很关心,说:“他能下乡蹲点,我们更应该去。”蹲了点回去,对部队社会主义教育也将有帮助。

(10)好向子女交代,能以身作则,对他们也有了发言权。学了一点阶级斗争,好在家庭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补学校教育不足之处。

如果3年内能在全国基本上完成这一运动,对于这一问题曾经先后同本队和兄弟工作团负责同志交换过意见,认为是可能的。我们的计算法是依据靖江公社(情况较复杂、问题较多、性质较严重)实际经验出发,参考以别的单位情况,一个公社派出一个工作队,人数约为全公社人口1%(情况简单的可少于1%,靖江公社辖五个大队,一个集镇,人口13000余,小队96个,工作队员130余人,每个生产队分不到一个,行政人员在外),队员半数是农村干部(以公社正副主任、正副党委书记为主,加上少数区的正副书记、正副区长),半数是机关干部(他们有的是县的局长、有的是办事员),工作时间约为100天左右(不走大弯路的话)。这样一年在农村大可搞两批(主要在三秋之后春耕之前),农忙时可搞集镇和县、社两级机关。如果全省派出的工作团人数能达全省人口的千分之2左右,则分五批三年搞完(如少于千分之2,则多搞两次或农忙时也搞一点)。这样看法和想法,不知对不对?

郭化若的这封信,据说毛泽东在8月17日做了这样的批示:此件可否发到全军参考;全军从排长以上,除年老、重病者外,都到地方参加社教工作。像郭化若那样的病人,也去浙江搞了一期社教,大有好处,他给了我一个报告,总结了十条经验,我看也可以转发一下,以供老同志们参考。这位同志的思想,几十年来同我总是有些格格不入。现在我看他是通了。

这一批示传开后,人们的看法和反应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的人为郭化若捏把冷汗。认为他会大祸临头。那么,郭化若对此又是如何看如何想的呢?他并不像一些人那样紧张,他认为毛泽东是在表扬他,毛泽东肯定了他的报告,赞扬他下去蹲点的做法。虽然毛泽东讲的“这位同志的思想,几十年来总是同我有些格格不入”,他还不能理解,他过电影似的检查自己过去的言行,丝毫没有发现有违背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的做法和想法,不免感到有几分委屈,但他又认为毛泽东看问题深刻,自己现在不理解的,也许今后能理解。就说是毛泽东在批评,那也是教诲,是帮助,是关心,而且也是非常难得的。偌大个中国,十几亿人口,有几个人能直接得到毛泽东的批评帮助呢。再说几十年来毛泽东一直是信任和关心自己的,即使表面上批评几句,内心也还是夸赞的。因此,他认为总的来说,毛泽东是在表扬、鼓励他。

用现在的眼光看,郭化若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许多提法可以说是过时了,或者说是带着“左”的印迹。但那时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犯了“左”的错误,全国的大背景就是那样,自然不能苛求郭老的报告在当时“标新立异”。对于毛泽东的批示,由于我们没有掌握更多的材料,因而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不敢妄加评论,只好留待知情者去解释了。

但是,我们研究毛泽东的这段指示时,如果能注意到毛泽东做这一批示的时候,正是十年内乱即将发起之时,联系此前后的历史背景,也许对于这一指示的理解能更全面,也更为深刻了。

三三、毛主席逝世,郭化若“拟赋挽歌心欲裂,挥泪血”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郭化若无限悲痛,写下了八阕《渔家傲》,以表自己的哀思:

(一)

地动山崩天柱折,

万方哀恸悲声咽。

拟赋挽歌心欲裂,

挥泪血,

群山楓叶都红彻。

日出韶山消积雪,

乾坤扭转豺狼灭。

开国丰功昭日月,

光皎洁,

盛名远播千秋业。

(二)

回首当年初创业,

罗霄山上红旗揭。

妙计神兵频奏捷,

新路辙,

东风星火燎原烈。

塞外吹来风雨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

天堑江河巧跨越,

惊险绝,

岷山过后三军悦。

(三)

暴浪东来危且急,

同仇御侮须筹亟。

敌后挥戈终退日,

凭独立,

人民战法真无敌。

早料奸谋争果实,

粮枪粒弹休交给。

虎穴会谈操剑戟,

谁察识?

义军早亦磨刀毕。

(四)

天半乌云疑蔽曰,

奇谋成竹胸中织。

转劣为优凭并力,

能制敌,

示形造势凶顽憎。

逐鹿中原摧腐逆,

渡江百万雄狮疾。

廿二年来征战激,

沧桑易,

天安城上红旗立。

(五)

战后江山需整饬,

东邻炮火临边逼。

民族牺牲宁献极,

出师急,

援朝誓把强凶抑。

飞渡绿江如霹雳,

三年奋战军威烈。

帷幄运筹遥制敌,

创奇绩,

板门笑赋凯旋计。

(六)

变起宫庭惊一瞥,

乌云滚滚阵容裂。

十月故乡遭浩劫,

冰雪冽,

红旗而今谁承接。

旭日东移光澄澈,

擎天有柱坚逾铁。

力挽狂澜开伟业,

云散灭,

五洲震荡风雷烈。

(七)

八亿神州山屹立,

春门扫净重门辟。

朝野五洲来络绎,

欣聚集,

万隆原则交酬密。

世界区三分友敌,

析冲樽組奇谋益。

谈笑风生人赞啧,

深分析,

诗词更有凌云笔。

(八)

创业艰难多险恶,

神州新建惊人作。

日月经天功过凿,

评论答,

千秋青史清河洛。

血色金贩求永乐,

远谋别有新韬略。

勋业继承宜有后,

前途阔,

大旗高举沖天愕。

毛泽东逝世后,全国人民化悲痛为力量,为把毛泽东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努力奋斗。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迅速好转。随着参加真理标准和《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讨论,郭化若通过反思,眼前感到豁然开朗,许多长期不解的疑问弄清楚了。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不理解,学生起来破“四旧”,这还可以说得过去,怎么一下子就把老干部抓起来批斗、游街,全国到处搞游斗,省长、省委书记是“走资派”,还把刘少奇打成头号“走资派”。刘少奇、邓小平,几十年不都是按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办事吗?他不能理解,他认为有“奸臣”。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这样下去国家不垮才怪呢。他想给毛泽东写封信,不能这么搞。可是,很快火烧到他身上了,有人说他用孙子兵法代替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打着黑旗反红旗,将他赶到合肥一个干休所去“休息”,并要他写检查。检査什么呢,从小就参加革命,一直想为革命多做工作,他想不通。后来朱德知道了郭化若的处境,让他到北京来了。1971年林彪栽在大沙漠了,郭化若非常高兴。但国家还是不安宁,“四人帮”在胡作非为,竟主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