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2666 >

第6章

2666-第6章

小说: 266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架势:“住嘴!婊子养的!你他妈笑什么?讲个死孩子的故事你还来劲了?你个想着大鸡巴的傻逼,讲个死孩子的故事就来高潮了吗?”

就是这类事情。让-克劳德还想起曼努埃尔说话时那股冲动劲,甚至模仿讲故事的在听故事的面前应该表现出的嗓门和举止;还记得曼努埃尔认为,应该关上电视,回各自房间之前先去酒吧喝一杯。他还记得自己对曼努埃尔很有好感,这种感情让他回忆起少年生活,那种牢不可破的友谊以及乡下的黄昏。

在那一周里,丽兹的固定电话每天下午要响三四次;手机每天上午响两三次。来电话的人是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虽然这两位都拿研究阿琴波尔迪当借口,可这借口用不了一分钟就完了,然后两位教授直接转向心里真正要说的话。

让-克劳德谈他德语教研室的同事们,说有个瑞士教师和诗人,整天纠缠他,让他给奖学金,说巴黎的天气(还联想大作家和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邦威尔),谈黄昏的车辆打开车灯回家去。曼努埃尔说他在绝对孤独的状态下整理藏书,说有时听见远处传来鼓声,好像来自同一条街的一幢楼里,据猜测,那里住着一伙非洲乐手,还说马德里的居民区,例如,拉瓦皮耶、马拉萨尼亚,中央大道附近的情况,那里夜间任何时候都可以散步,没有问题。

那一周,无论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都把莫里尼完全给忘了。只有丽兹时不时地给莫里尼打电话,保持以往的联系。

而莫里尼呢,他已经进入彻底的隐匿状态。

让-克劳德迅速习惯了伦敦之旅,只要想去,拔腿就走,虽然应该强调的是他去伦敦是最方便的,因为距离近,交通工具多。

他在伦敦只待一夜。九点后到达,十点与丽兹相会在从巴黎就预订好的餐厅里,凌晨一点,他和她已经上床了。

丽兹是个热情的爱人,虽然她的激情受到时间的限制。她做爱时不喜欢想像,会全部投入到情人提出的种种游戏中,从不打算或者操心采取主动。性交时间不超过三小时,这有时让让-克劳德伤心,他总是准备干到曙光来临才好呢。

做爱后,让让-克劳德最失望的是,丽兹不愿坦率考虑二人之间正在酝酿的事情,而宁愿说说学术问题。让-克劳德心里想,丽兹的冷漠是女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办法。为了扫除这个障碍,一天夜里,他决定把自己的情感冒险故事说给她听。他编制了一个长长的女人名单,都是他结交过的。他请丽兹过目。她冷冰冰或者不感兴趣地扫了一眼,没有激动,也不打算用什么名单回报他的坦白。

到了早晨,叫了出租车,他穿好衣服,静悄悄地去机场,不吵醒她。出门前,他打量她一番,那放松的睡姿让他充满了爱意,真想在床前放声大哭。

一小时后,丽兹的闹钟响了,她一跃而起。淋浴,烧开水,喝奶茶,吹干头发,然后仔细检查房间,仿佛担心夜间来客会不会偷走什么值钱的东西。客厅和卧室总是被弄得一团糟,这让她恼火。她不耐烦地收拾用过的酒杯,清洗烟灰缸,拿掉脏被单,换上干净的,把让-克劳德丢到地上的图书收起来,放回书柜里,把酒瓶放回厨房的架子上,然后穿好衣服去大学。如果教研室开会,那就去开会;如果没会,就钻进图书馆,干活或者阅读,直到去上课为止。

一个星期六,曼努埃尔打电话给她,说她应该来马德里看看,他邀请她来;还说,马德里在这个季节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另外,还有一个培根回顾展,不容错过。

“我明天去。”丽兹说。这的确是曼努埃尔没有料到的,因为他发出邀请更多是出于好心,而没考虑她是否可能接受。

无需赘言,确信第二天她就会出现在曼努埃尔家,这让他处于越来越兴奋和坐卧不宁的状态。实际上,他和她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星期天(曼努埃尔极力如此),晚上,二人上床,打算听邻居的鼓声,运气不好,没有声音,好像那个非洲乐队恰好在那天到西班牙其他城市做巡回演出去了。曼努埃尔有一肚子问题想问,可是到了真正应该张嘴的时候,他一个也没问。提问已经没必要了。丽兹告诉他:让-克劳德是她情人,虽然用词不是“情人”,而是比较含混的“男朋友”之类,或许说的是保持“相好”的关系,等等。

曼努埃尔本想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情人的,可他仅仅叹息一声。丽兹说她有很多朋友,但没解释是一般朋友呢,还是男朋友;她说是从十六岁开始的,第一次做爱是跟一个二十四岁的家伙,是个小镇上失败的乐师,她是这么看他的。曼努埃尔从来没有用过德语跟一个女人谈情说爱(或者性);二人裸体躺在床上,他想知道她是怎么看他的,可此前他没听懂她的话,只是一味地点头。

后来的事让他大吃一惊。丽兹注视着他的眼睛,问他是不是在想自己是否了解她。曼努埃尔回答说,不知道,也许有些方面熟悉,有些方面不了解,但他非常尊敬她,还钦佩她的学问,比如对阿琴波尔迪的研究和评论。丽兹说她结过婚,如今已经离异。

“可您从来没说过啊。”曼努埃尔说道。

“对,这是真话。”丽兹说,“我是个离了婚的女人。”

等丽兹返回伦敦的时候,曼努埃尔变得比丽兹在马德里那两天还要紧张不安。一方面,约会如行云流水,在床上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二人觉得情投意合,琴瑟和谐,好像是老相识;但是性交一结束,丽兹一想说话,一切开始变化,这英国女人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好像没有其他女性朋友可以倾吐,曼努埃尔想;他坚信,这种坦白交代的话语,并非说给男人听的,而应该另外有个女人在倾听,因为丽兹在说例假周期,还比如,说月亮和黑白电影,这种电影随时可以改造成让曼努埃尔非常失望的恐怖影片,他厌烦之极,等悄悄话刚一结束,他得以超常的努力穿上衣服,出去吃晚饭,或者与朋友们非正式会晤,一路上牵着丽兹的手,这还不算让-克劳德的事,一想到这里,真让他毛骨悚然:现在谁去对让-克劳德说我跟丽兹上床了?所有这些让曼努埃尔心理失去平衡的事情,等他独自一人的时候,让他感到胃绞痛和很想去卫生间,正如丽兹说的一见到她前夫就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可我怎么会允许她给我讲这个呢!);她丈夫身高一米九,前途未卜,可能自杀,可能杀人,也可能小偷小摸,或者是英国足球流氓,其文化见识可以概括为大众歌曲,以及跟他童年的小伙伴们在某个酒吧里唱流行歌曲,或者是个相信电视传媒的傻瓜,其萎缩和侏儒样的精神状态与随便一个宗教激进主义者相似,无论怎样,说白了,就是一个随便打老婆的丈夫。

尽管曼努埃尔为平静下来而打算不再发展这种关系,可四天后,当他已经平静下来时,就给丽兹打了电话,说想见她。丽兹问他哪里为好,是伦敦,还是马德里?曼努埃尔说,随她便。丽兹选择了马德里。曼努埃尔立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星期六夜里,丽兹到达;星期日晚上离开。曼努埃尔开车带她去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参观,后来又去看弗拉曼戈歌舞。他觉得丽兹很快活,自己也高兴起来了。从周六夜里到礼拜天,两人做爱三小时;随后,丽兹没有像上次那样开口说话,而是说,太累了,要睡觉。第二天,他俩洗了淋浴后,再次做爱,然后去参观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归途中,曼努埃尔问她是否见过让-克劳德。她说,见过。让-克劳德到过伦敦。

曼努埃尔问:“他怎么样?”

“挺好。”丽兹说,“咱俩的事我跟他说了。”

曼努埃尔紧张起来了,全神贯注地看着路况。

他问:“他怎么说?”

丽兹说:“他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不过,到一定时候,我得下决心。”

曼努埃尔未加评论,赞赏让-克劳德的态度。他心里想,这个法国人表现得像个君子。然后丽兹问他他是什么想法。

“差不多一样吧。”曼努埃尔撒了谎,没敢看她。

有好大工夫他和她都保持沉默。后来,丽兹谈起她丈夫来。这一回,她讲的丈夫如何胡作非为丝毫没让曼努埃尔惊奇。

礼拜天晚上,让-克劳德打电话给曼努埃尔,刚好是这个西班牙人把那个英国女人送到机场之后。法国人直奔主题。他说,他知道了曼努埃尔已经知道的事情了。曼努埃尔说,谢谢他来电话,不管他信不信,那天夜里他早就想给他打电话了,之所以没打,是因为他抢先一步。让-克劳德说,他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曼努埃尔问:“那现在咱们怎么办?”

让-克劳德答:“让时间解决一切吧。”

后来,二人谈起一场刚刚在希腊萨洛尼卡召开的非常奇怪的大会,笑得很厉害;只有莫里尼受到了邀请。

在萨洛尼卡,莫里尼病象初露。一天早晨,他在旅馆房间醒来时,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失明了。有几秒钟的时间,他害怕了,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躺在床上,试着再睡。开始想一些快活的事情,试着想一些童年生活的场景,想一些电影画面,想一些固定的面孔,但都没用。起床,摸索着寻找轮椅。打开轮椅,用了比预期要小的力气,坐了上去。随后,试着非常缓慢地向房间里惟一的窗户移动过去。窗户外面是阳台,从那里可以欣赏一座棕黄色的秃山和一座办公大楼,楼上悬挂着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说是在萨洛尼卡附近有别墅。

尚未建成的居住小区炫耀着“太阳神豪华公寓”的名字,昨天晚上莫里尼还站在阳台上看一闪一亮的广告,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终于,他来到了窗前,能推开窗户了,感觉到有些头晕,担心会不会晕倒。他先想到去找房门,也许可以求救,或者摔倒在走廊上。后来,决定最好还是回到床上去。一小时后,从敞开的窗子进来的光线和自己浑身的汗水叫醒了他。给服务台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有他的口信。回答说没有。在床上脱掉衣服,回到轮椅上去,事前已经打开,就在身边。用了半小时淋浴和穿上干净的衣服。关窗,不向外面看,走出房间,向会场走去。

1996年四人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当代德国文学研讨会上重聚。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看上去很高兴。丽兹相反,到达萨尔茨堡时装出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对该城提供的文化产品和美丽无动于衷。莫里尼到达时背负着书籍和需要修改的文章,好像萨尔茨堡研讨会在他工作的紧要关头忽然而至。

会议组织者安排四人下榻在同一饭店,请莫里尼和丽兹住三楼,分别是305和311房间。请曼努埃尔住五楼509房间。请让-克劳德住六楼602。毫不夸张地说,饭店被一个德国乐团和俄罗斯合唱团给占据了;走廊上和楼梯间经常可以听见高低音的叫喊声,好像音乐家们不停地在哼唱序曲,或者好像一种精神上(和音乐上)的静电在饭店里安营扎寨了。这让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丝毫不觉得讨厌;莫里尼好像没感觉;可是让丽兹抱怨不已,她骂萨尔茨堡是臭狗屎,像这种叫喊声就是令人讨厌,还有别的一些事情,她不愿提罢了。

无论是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理所当然地没有去丽兹房间拜访,一次也没去。反之,曼努埃尔去过一次的房间是让-克劳德的;让-克劳德去过两次的房间是曼努埃尔的。他俩一听说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像小孩子:那一年,阿琴波尔迪被推选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个消息在走廊和小型工作会议上传得飞快,像颗原子弹爆炸;这对各地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人们来说,不仅是巨大快乐的动因,而且还是一次胜利和报仇雪恨。这消息影响之大,竟然在萨尔茨堡,恰恰是在红牛啤酒店,人们干杯整整一宿,其间,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主要两派握手言和,就是说,一派是以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为首,一派是以博希迈尔、波尔和施瓦茨为主要代表;从此刻起,双方决定互相尊重分歧、阐释的方法,共同努力,不再互相设置障碍,这话说得实际些,就是让-克劳德不再在他有某些影响力的杂志上“枪毙”施瓦茨的文章;施瓦茨则不再在他被看成是上帝的刊物上“封杀”让-克劳德的论文。

莫里尼没有分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欢乐,而是第一个提醒大家:据他所知,到目前为止,阿琴波尔迪没有得过德国任何重要的奖项,无论图书奖、评论奖、读者奖,还是出版奖,就算这个出版奖是有的,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可以预料,大家知道阿琴波尔迪入选过这个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他的同胞们就算未雨绸缪,也应该给他一个国家奖,或者一个证书,或者一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