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唐群英 >

第57章

中唐群英-第57章

小说: 中唐群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俶:“今日你们抓到多少人?”

府军校尉得意的回答:“两百多,没细数。”

李俶严肃而平静的说:“将这些人放了!”

府军校尉的脸一下子沉下来:“你说什么?!”

“没听到吗?将这些人放了!”哥舒曜重复了一遍李俶的话。

府军校尉怒道:“本军爷看你等是吃错药了!”

李俶指着哥舒曜对府军校尉说:“知道这位是谁吗?”

府军校尉显得很不耐烦:“谁?”

李俶:“凉国公、金吾卫大将军哥舒翰之子。”

“哥舒—”府军校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贺拔楚岳笑道:“哥舒大将军可是出了名的坏脾气。校尉要是落到他老人家手上—”

府军校尉颤抖着说:“你们敢诳我?”

李俶:“是真是假,跟我们去长安凉国公府走一趟不就知道了。”

“本,本校尉还有公务在身,告辞。”府军校尉顾不得道观外的百姓,带着手下灰溜溜的跑了。

贺拔楚岳笑道:“看来凉国公的威名不小啊。”

李俶:“子明,俶拿令尊做挡箭牌,实在抱歉。”

哥舒曜:“郡王言重,此等贪赃枉法之徒如果让家父遇到,定斩不赦!”

李俶:“不错,俶相信令尊会这么做。朝廷此番远征南诏,恐怕又是一场惨败。”

哥舒曜:“大军尚未出征,郡王何出此言?”

李俶:“看到这些贪赃枉法的军官和被强征入伍的百姓,便知结果。”

贺拔楚岳劝道:“郡王,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咱们还是早些休息,明日一早登山去。”

李俶:“明山说的对,你们的房间让给了张老伯,今夜就委屈一下,和俶挤挤吧。”

李俶从终南山回到长安,思来想去,还是给李隆基上了一份奏折,说明强征百姓入伍的危害,恳请李隆基慎重处理进攻南诏一事。

第九十九章 奸佞当道(下)

入夏以后,关中地区暴雨滂沱,连绵十余日不止,多地山洪暴发,泾水、渭水暴涨,河水漫过堤坝,淹没大片农田。

李隆基看着殿外的大雨,忧心忡忡的问杨国忠:“国忠,这雨接连下了十余日,未有停歇迹象,各地可有灾情上报?”

杨国忠担心李隆基得知灾情严重,下诏开仓赈灾,自己贪墨户部库粮之事便会暴露,于是硬着头皮欺瞒李隆基说:“回禀陛下,关中及周边地区并未出现灾情。”

这么大的雨,要说没有灾情,实在难以令人致信。杨国忠担心李隆基生疑,特意拿来没有受灾的庄稼给李隆基过目,回奏道:“陛下乃真龙天子,《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此雨乃天降祥瑞,预示我天朝国泰民安,四海承平。”

李隆基信以为真,不再过问此事。

兴宁坊西街口新开了家卖胡饼的小店,做的羊肉胡饼鲜香可口,客人络绎不绝。胡饼店老板姓秦,为人热情耿直,李俶经常光临,很快成为小店的常客。因为秦老板刚从外地来京不久,并不知道李俶的身份。

一日,李俶来到胡饼店,吃完饼正准备离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一时间走不了,李俶坐在店中避雨,很随意的对秦老板说:“这雨这样下下去,不知哪里又要受灾了。”

秦老板看了看李俶,又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公子小声点,当心被衙门的人听见。”见李俶没听明白,秦老板附耳说:“公子这几天没出门吧。如今这长安城中,可不能说水灾。”

李俶不解的问:“为什么?”

秦老板小声说:“这两天官府派出不少探子,只要听到有人谈论水灾,便出面阻止。遇到不听话的,立刻锁上铁链带走。听说已经抓了好几百人,县衙和府衙的大牢里已经满了。”

李俶非常吃惊:“怎么会有这种事!”

雨停了,李俶走出兴宁坊,来到延喜门大街,见街口站着几个神色鬼祟的人,路人匆匆赶路,有熟人对面而过,只是相互看看,并不打招呼。李俶很自然的想到一个成语“道路以目”,想不到距离自己上次回京述职不到一年时间,这座开放豁达、充满激情的城市竟然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李俶回到王府,立刻提笔写了一封奏折,恳请李隆基留意关中灾情。

李隆基看过李俶的奏折,立刻召杨国忠入宫。

杨国忠走进延英殿,第一眼便发现李隆基的脸色不太好看。

“你自己看看吧。”李隆基将李俶的奏折扔到地上。

杨国忠战战兢兢的捡起奏折,打开一看,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这封奏折是广平郡王李俶所写,奏折中说关中地区水灾严重。

李隆基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杨国忠毕竟久经官场,很快恢复平静,回答:“陛下息怒!入夏以来,关中各州县确实没有上报灾情,臣也觉得奇怪,几日前亲自下去查访,承蒙陛下护佑,果然没有农田受灾。广平郡王年少历浅,可能听信市井坊间的流言,还望陛下勿要责怪。”

李隆基满意的笑道:“爱卿辛苦了,朕身边有爱卿这样的能臣辅助,纵使遇到大灾也无所虑。”

杨国忠:“陛下过誉,臣愧不敢当。”

杨国忠带着一肚子怒气的回到相府,大发淫威。

杨全在旁进言道:“相爷,把李俶小儿留在长安就是一祸害,不如把他赶回陇右去。”

杨国忠:“放虎归山?绝对不行!对付李俶小儿,本相自有妙计。”

杨全:“相爷您有办法了?”

杨国忠:“新罗王金宪英遣使到长安,请求朝廷下诏册封其长子金干元为世子。”

杨全:“相爷您想让广平王出使新罗?”

杨国忠点头笑道:“不错,有长进。新罗距离长安数千里,一来一回也要大半年,本相也可以清静些日子。万一广平王在海上遇到个大风大浪什么的,那就是天助我也。”

第二天,杨国忠在早朝上奏道:“新罗与我朝世代交好,陛下何不趁此机会派一位特使出使新罗,进一步加深我大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李隆基:“爱卿所言甚和朕意,只是派谁去合适呢?”

杨国忠:“臣推荐一人。”

李隆基:“爱卿快说。”

杨国忠:“广平郡王可担此重任。”

李隆基想了想,对高力士说:“拟诏,任命广平郡王李俶为特使,出使新罗。”

------

远在幽州的宋和,通过安插在长安的眼线得知李隆基派李俶出使新罗,心生一计,不但要置李俶于死地,还准备引发“国际”纷争,帮助安禄山提前举兵造反。

宋和向安禄山献计:“新罗与主公辖下的安东都护府接壤,一旦广平王在新罗遇刺,圣人一怒之下必然命主公兴兵问罪。主公可以借机扩充军力,伺机而动。在下认识一个日本贵族子弟,此人家中养了许多亡命之徒。让这帮日本人在新罗动手,把日本拉来,局势越乱,对主公越有利。”

安禄山盯着宋和看了半天,突然大笑道:“好!你即刻去办,无需在乎钱。记住,让那些日本人务必做的干净。”

宋和得意的回答:“小人明白。”

------

杨国忠事先派人给京畿和关中的地方官员打招呼,威胁他们不得奏报灾情。

扶风太守房琯不听杨国忠的告诫,如实奏报治下水灾情况。

杨国忠擅自扣下奏折,派侍御史郑昂前往扶风,明目张胆的警告房琯,如果再“妖言惑众,蛊惑圣听”,你这个太守不要做了。

关中各地庄稼绝收,各级官府视若无睹,大批走投无路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帝都长安。

杨国忠担心大批流民进入京城被李隆基知晓,指使心腹京兆尹鲜于仲通在进入长安的各处道口设卡,阻止难民入京。

渭河桥北聚集了万余灾民,鲜于仲通派出两千府兵强行驱散,当场打死数十人,抓捕近千人。其余几处关卡聚集的难民闻讯,吓得纷纷散去。

杨国忠听说难民散了,召来鲜于仲通,大肆赞扬了一番。杨国忠问鲜于仲通:“死者家属是否处理妥当?”

鲜于仲通躬身回答:“相公放心,但凡可能闹事的刁民,下官已经命人全部关入大牢。”

杨国忠满意的朝鲜于仲通笑了笑:“不错,事情办的滴水不漏,有本相的行事作风。关中太平了,本相也可以睡个安稳觉。终日为国事操劳,辛苦啊!”

鲜于仲通谄媚道:“相公为朝廷鞠躬尽瘁,是为臣等表率。下官唯有尽心竭力,为相公分忧。”

第一百章 出使新罗(上)

李俶接到出使新罗的制书,让贺拔楚岳留守长安王府,命郭旰、哥舒曜、刘德顺随行,同行的还有作为副使的礼部侍郎王正己、鸿胪少卿陈宗仁。

使团从长安出发,夜宿渭南。

吃过晚饭,李俶在驿站后院散步,高墙上突然跃下一个黑影。

哥舒曜拔剑喝道:“什么人?”

来人双手抱剑于胸前,面带微笑,闭口不语。

李俶惊呼:“慕容雪鹰!”

慕容彦超抱拳道:“彦超见过郡王。”

李俶两步上前,一拳打在慕容彦超胸前,高兴的说:“上次慕容兄不辞而别,这一拳算是惩罚。”李俶让哥舒曜收起剑,给慕容彦超介绍:“这位是哥舒翰将军的公子哥舒曜。”

慕容彦超抱拳道:“久闻令尊威名。”

哥舒曜:“足下过奖。”

李俶将慕容彦超请进屋,好奇的问:“慕容兄浪迹江湖,今夜为何到此?”

慕容彦超笑道:“郡王您这是怎么说的,彦超没事就不能来看看您?郡王此次奉旨出使新罗,可否带上彦超同行?”

李俶高兴的回答:“俶求之不得。”

使团离开渭南,途经洛阳、开封、历城、北海,途中未作停留,到达登州东牟郡。整个使团两百余人,分乘五艘楼船,离开蓬莱港,扬帆出海,目的地新罗熊津港。

看着身后逐渐消失的大陆,遥望前方茫茫大海,李俶的心情有些复杂。这是李俶第一次出海,所乘坐的楼船分为三层,算得上这个时代最大、最坚固的海船。

出海第六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李俶心中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哥舒曜在旁安慰道:“郡王不必担心,曜问过船工,这个季节很少有大风浪。”

船队继续向东航行,楼船随着海浪上下颠簸。王正己、陈宗仁和部分随从因为晕船,呕吐不止。

郭旰看着刘德顺,笑道:“奇怪了,你不是晕马吗,怎么不晕船?”

刘德顺得意地说:“这算什么,大风大浪奴家见得多了。”

郭旰拍了拍慕容彦超肩膀:“东海和西海完全不同吧。”

慕容彦超双手抱着长剑,目视海面,没有回答。

楼船在茫茫大海上颠簸了三天,天空重新放晴,船队航行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前方出现了久违的陆地,船上的官兵欢呼雀跃。

陈宗仁对李俶说:“郡王您看,九十年前,就在这片水域,大唐和日本曾有过一场激烈的海战。”

李俶:“陈少卿说的莫非是白江口之战?”

陈宗仁:“正是,郡王可知此战的来龙去脉?”

李俶:“陈少卿请讲,俶洗耳恭听。”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位于半岛北面的高句丽国力最强,与大唐纷争不断。位于半岛西南偶的百济国力最弱,与日本关系亲近。位于半岛中部的新罗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南北夹击之下。新罗王为求自保,派使者向大唐称臣,寻求唐廷保护。

永徽六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兵进攻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渡海向唐廷求救。高宗李治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进攻高句丽。…》小说下栽+。电子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