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风流知青人生 >

第77章

风流知青人生-第77章

小说: 风流知青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唰唰唰”!祠堂门外白影一闪,小白跑进来了,后面肯定就是杨楚生。这哥们一进门就笑,他的鸭养完了,又能清闲了,这时候国庆节也已经临近,然后就要准备秋收了。

“水笋叔,那十几只不会走路的鸭,就卖给社员们杀了吧。”杨楚生一进门就说。

“行,我要一只,开开斋。”水笋叔说着还乐,这种北京填鸭有多好吃,他们家还没吃过。

“我也要。”杨楚生说完,往刘雪贞腾给他的位子坐。

秋月嫂也要一只,今天她四个孩子高兴啊,一碗面条汤,四个小家伙吃完了,那个还粘着油的碗,四个还得轮流每人舔几口。现在她也有收入,就再让孩子们高兴一场。

祠堂里,全都是第三生产队社员们的笑声。要不是水鸡叔和妇女主任走进来了,杨楚生还要叫几个打上游,赌几根香烟。

“有收入了,就能笑,你们也要学他们一样嘛。”水鸡叔朝着其他两个生产队的社员喊。然后转向杨楚生说“公社打电话,国庆节公社要开庆祝会,每个大队的知青,都要排练一个节目,你们四个也要。”

“行,我们保证献上最精彩的。”杨楚生大声说。

“吹!”刘雪贞朝着他瞪一眼。

分配完毕了,杨楚生招呼几个知青,别管啥的,将他的那只北京鸭杀了,再来一瓶酒,爽一场再说。反正这国庆一到,离政策改变的日子也不远了,有能爽的就赶紧。

第101章 一对小夫妻

“吧吧!滋滋……”那是在炭火上那鸭子的油冒出的声音,几滴油往炭火里落下,然后就浮起一些阳火。

香!杨楚生鼻子耸动,深吸几口气,这是鸭子放在炭火上烤的香气。

这种填肥的鸭子,特别肥,肥得他们在脱掉鸭毛的时候,还得特别小心,要不然连皮肉都得带毛被拉坏了。脱完毛的鸭子,浑身都是黄的,特别是后部,里面都是一层特别厚的油,然后才见到肉。

“那种北京烤鸭,是不是就是这样烤的?”负责烤鸭子的孟跃进还问。

“当然不是的了。”杨楚生说完了,看着刘雪贞笑,这美女在咽口水了。

王升拿起酱油瓶,往鸭身上滴下几点,要不然这鸭肉味道也太淡了。

“太香了!”孟跃进忍不住了,说着将鸭子往鼻子凑,不闻一下也浪费了香气。

刘雪贞却在朝着杨楚生嗔,大声说“你跟水鸡叔吹了,说要献上什么精彩节目,你有什么?”

“嘿嘿,放心,不会让你跳芭蕾。反正你怎样跳,都是离不开样榜戏。”杨楚生很悠闲的样子,往草地上躺。

“切,你会跳呀,大哥,跳高不是跳芭蕾。”刘雪贞一说,另外那两个家伙就大笑。这话是有原因的,当时也曾经要让杨楚生排练一个有跳的节目,结果这哥们就跟跳高一样,搞得白雪笑得流下不少泪水。

杨楚生却只管笑,伸手摸着走到他身边的小白。

刘雪贞又是笑又是咬着嘴唇,将脚伸到他的肩膀处,轻轻蹬了他两下。

“好了!哈哈,真香!”孟跃进美滋滋地说,将满是油的手,往嘴里伸。

“来!”杨楚生打开酒瓶,往四个碗里倒,说着就先喝一口。

“啊……”这长音就听得出,喊话的杨楚生那个爽劲,然后撕下一腿还在冒出油的鸭腿,先撕下一块肉尝一下,再将鸭腿往刘雪贞面前举。

刘雪贞美滋滋地接过,张开小嘴巴咬一块,也香得她直点头。

那个香啊!杨楚生嘴里慢慢地嚼,仔细口味呗。这鸭子肥,就连鸭腿肉也感觉到肥,但这是用烤的,虽然是肥,但不觉得腻。也可能是现在的人们都有想吃多点油的欲望吧,总之吃进嘴里,就感觉满嘴巴肥得过瘾。

王升还好像挺有研究似的,边吃边说“可能这种鸭是用烤的,才需要养得这样肥吧,如果用白水煮或者用蒸,这也太肥了。”

杨楚生又喝一口酒,朝着王升伸出大拇指,感觉这话说得有道理。

“真他妈香!”孟跃进刚好吃了一块皮,香得还用骂,将一片焦黄的皮递到杨楚生跟着说“你试试。”

“嗯!”杨楚生一入口,想开口说话还心有不甘,怕香味跑掉了。这鸭皮确实,因为焦,所以咬起来,先是最表面的略脆,然后又有韧劲。那种浓浓的焦香味,吃了这一块以后,再不吃东西,可能整天嘴里的香气还不会消退。

四个人一只鸭子,吃得也是能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四张嘴巴都是油光闪闪的,碗里的酒,也飘着几星油花。

“喝,哈哈!”孟跃进这家伙骨子里就有一股豪气,大声地喊。四个碗也碰了一下,四张嘴巴喝下酒,都发出“啊!”的声音。

“唱歌了!”刘雪贞虽然是女的,但也有豪气,她的歌喉可是相当好听的。

“啪啪啪……”三个爷们都一齐鼓掌,王升也第一次掏出一包丰收,每人一根。

“花篮的花儿香……”刘雪贞站在三个面前,放声就来。

这一曲《南泥弯》,听得三个爷们也都是傻傻的,因为唱得太好听,特别是在大家都有一付高兴劲之时。

刘雪贞的声音,没有真正唱陕北民歌的那种高亮,但这种柔柔的高音,却更加动听,有另一种韵味。

“再来一首!”杨楚生鼓掌完了又喊。

刘雪贞看他一下,笑着说“唱就唱。”然后双手柔软地一伸,豪气一上,来个连唱带舞“北风那个吹……”

哗!这刘雪贞舞起来的身子比歌声更美,腰柔手也软,身子后仰,那种丰满的弧度,美得三个家伙都忘了喝酒和吸烟了。反正让她当插队知青,太浪费人才了。

“太好听了,要是每天都能这样生活,没有斗争,能吃饱,想喝酒就喝酒,想唱歌就唱歌,这日子就好了。”孟跃进大声说,喝下最后一口酒。

杨楚生听了大笑“你小子想得好天真,告诉你,今晚我们这样,已经是资产阶级享受了。”

“屁!无产阶级就不应该享受了?要我说,该享受的时候就享受。”孟跃进说着,往草地上躺。

刘雪贞也坐到杨楚生面前,将碗里的酒往他碗里倒。这美女又唱又跳,还有点气喘喘的样子,整张美脸,在月光下也能看得出红。

“老杨,你也唱一首呀,你小子不是会搞些新的吗?别老唱这些听得耳朵起老茧的。”孟跃进又在喊。

这回轮到刘雪贞鼓掌,这美女边鼓掌边笑,又说“社员们!同志们!下面请听杨楚生同志的鬼哭狼嚎。”

“哈哈哈……”另两个家伙笑啊!孟跃进边笑还边手往地上捶,刘雪贞的话,太准确了。

杨楚生也在笑,他就想来首鬼哭狼嚎的,想了一会,突然张开口就来“大河向东流啊……”

“哇,这什么歌?”孟跃进听得呆了,这种歌他最喜欢,特别是那歌词。

“嘿嘿,这叫好汉歌!”杨楚生说完了,看着也呆得嘴巴没合拢的刘雪贞笑。想唱这首歌吧,也是感觉,这歌词在这时代,听起来也有革命的气息。

“这歌我要学,你把歌词写下来,真他……”孟跃进高兴也会骂,愤怒也会骂。

杨楚生想着也好笑,这歌让这老孟来唱,还真的对路,要能在国庆节上台表演,那就叫笑话。

“喂,你不是说,要排练个最精彩的节目的吗?”刘雪贞笑着说,还用手臂撞杨楚生一下。

杨楚生想了一下,感觉再来个新的吧,这年代就是那位很著名的邓女士,也还没有唱过那首《回娘家》,他就准备用这个。

“我的节目就是小两口带着小孩子回娘家,你想不想演?”杨楚生说完,也往草地上躺。

刘雪贞一张满月似的脸,笑得好像月光也变亮,这她能不演吗?拉着他的手说“起来,我们俩演。”

“来,我就先唱了,你注意听。”杨楚生坐在草地上,谁说他唱歌鬼哭狼嚎了,柔软的声音就唱“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

这歌在这年代,那是特别好听,要是刘雪贞来唱,还会更加好听。

“嘻嘻,你是怎么想到的呀?这歌真有意思!”刘雪贞急忙往竹寮里面跑,当然是拿出纸和笔。

杨楚生唱了有三四遍,这刘雪贞也真不含糊,“唰唰唰”记得是一字不差。

“谱呢?”这美女抬起头又问。

“哎呀行了,就照我唱的就行,不用什么谱。”杨楚生其实也不会,搞不好以后他还真的成了词曲作者了。

刘雪贞也哼哼了起来,突然说“这歌最好是男女对唱,因为是夫妻嘛。”

“喂,别夫妻了,听了让人伤心。”孟跃进本来是在哼哼着《好汉歌》,突然也说。

“你哼你的,我们唱我们的。”刘雪贞还不满,然后朝着杨楚生笑。

这美女当然会笑了,跟他演夫妻嘛,平时朦胧中,都有跟他成为夫妻的想法,特别是他从香港回来了以后,这种朦胧也越来越清晰。

“你聪明。”杨楚生赞一个,也站起来,往竹寮里面走,出来的时候,刘雪贞“咯咯咯”地笑。

这家伙用一条男人用的小格子布巾,这种布巾男社员和那些男建筑工人都会有,夏天用的。披在肩膀上可以防晒,想洗澡就当成保护,身上某件裤子,就不用浸到水里了。

这就是孩子,杨楚生说着,将白雪的布枕头放在刘雪贞背后,那条布巾一包,捆上了不就是背着孩子的小妻子的嘛。然后将他的背心,往她的头上连脸一围,笑着说“真是一个小媳妇。”

“我看,倒像是地雷战里偷地雷的。”王升也小声嘀咕。

孟跃进边笑边竖起大拇指,这个倒吊眉的家伙,说得太逼真了。

刘雪贞站了起来,看着杨楚生就只知道笑。其实吧,她也觉得有八分滑稽。

“来,我们的舞步和动作,跟歌和词能搭上就行,尽量表演得能让观众笑。”杨楚生一说,拉着刘雪贞就上。

“嘻嘻嘻!”刘雪贞未唱却先笑。突然说“这不会被当成资产阶级毒草吧?”

孟跃进不耐烦地喊“无产阶级要是没有夫妻,那来的小无产阶级呀?”

“咳咳!”刘雪贞清了一下喉咙,还没唱却突然“哈哈哈”地笑,感觉这样子,将来表演了,会不会笑倒一大群人。

还是唱了,这刘雪贞一唱起来,躺在草地上的孟跃进也往上坐,好听。这声音柔柔的,就如一个小媳妇,喜悦中又带着羞涩一样。

“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刘雪贞终于唱完了,然后坐在地上,又是“哈哈”地笑,还红着脸看杨楚生。

第102章 一个小插曲

这国庆节特别热闹,总之吧,杨楚生记得,每到国庆和春节,城市和县城都会有大型的记念活动。就是大量的工人学生,都举着彩旗,上街道游行庆祝。连续两三天,锣鼓震天响,那个热闹场面,在滨海市,个把小时过去,游行队伍还看不到后面。

在农村也一样,各个大队的学校,肯定会有学校组织小学生,每人手里就一本红皮语录。这些学生,就连读一年级的,那个不会背诵几段语录,然后就沿着大队的几条主要巷道,几百上千人,一齐叫喊起一年级学生也烂熟的那些语录,场面也欢庆得不行。

一大早,村里的学生们还没到学校,杨楚生他们四个,让人笑抽地带着他和刘雪贞的道具。就是她自己的布枕头,和跟秋月嫂借的,那条红色的背孩子背带,还有就是一条红头巾。

杨楚生手里的东西更加好笑,就提着两个竹篮,左边一个就是鸡,右边一个就是鸭。

这知青们统一起来的文艺汇演,公社的场地还怕不够,搞得杨楚生他们得走了七八公里,才能到达知青农场。

还别说,他们一进知青农场,刘雪贞看着好几排知青宿舍,都是土墙,上面是用石板条当成屋顶,然后屋顶上堆着乱七八遭的稻草。这样下雨不漏水才怪,而且这些小房子,也就开着一个人的脑袋差不多能伸出去的小窗户,不禁说“啧啧,还好我们是插队的。”

杨楚生笑一下,小声说“你以为插队的,都能像我们一样呀?”

又是热闹了,这知青场里,也有他们好几个同学,杨楚生又是知名知青。什么文艺汇演先不说,先来一阵亲热。

“你们演啥呢?瞧我们的。”一位女知青,搂着刘雪贞的肩膀就问。

这位女知青的打扮,完全就是京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而且手里还提着一盏马灯。这也没有办法,整个滨海地区都没有一条铁路,那里找戏里那种灯。

杨楚生看着周围,立马就是瞪起眼睛发傻。他们的道具跟人家比起来,那叫小巫见大巫了。有多少女知青,还画上眉,本来很美的脸被**遮盖得半点光泽都没有,然后肩膀上都挑着一提竹箩,头上还戴着草帽。不用说了,她们演的是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们来了,演什么呀?”陈燕这位报幕员,看见他们有点滑稽的道具,走过来就问。她手里还拿着一个本子,那个大队的知青,要表演什么节目还得临时由公社审核。

这陈燕也是一脸浓妆,文艺汇演她可不敢穿裙子,一身草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