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

第14章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14章

小说: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四为〃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曾经指出,用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诚相见,不玩弄权术。《旧唐书》云:〃去邪勿疑,任贤勿二,可以兴矣。〃去除邪恶之徒不要犹豫不决,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忌三心二意,这样任何事情都能兴旺昌盛。明太祖朱元璋在乎乱之时对徐达信之任之,从来不对其进行任何节制,朱元璋对徐达说:〃将军的智谋勇敢超群绝伦,因此才能遏制贼人,削平群雄。逢事一定禀报,这是将军的忠诚,我对此十分赞赏。但是,将在外,君主不便指挥。将不视军中情况缓急便宜行事。我不加以约束。〃即使徐达订了败仗,损失残重,也未遭受过朱元璋一句指责。正是由于朱元璋的高度信任和宽容博厚,才使得徐达有了拔取两座都城、三个省会、百余个郡邑的战功,为明朝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用人才时候,要给与充分的信任,不能存在任何猜疑之必。身为人主,切不可多疑善忌,用人不专,朝令夕改,反复多诈,否则将自引其咎。当年的〃赤壁大战〃,曹操就是由于对水军统领蔡瑁、张允缺乏信任才中了孙刘的〃反间计〃,从而使其水师失掉了水上优势,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史实证明,上以推诚待下,下必谒诚而效命,只有上下一心,上下同德,才能成就大业,兴旺百事。 

历来仕途多变幻。曾国藩置身官场的漩涡之小。且能洁身自好,常保盈泰,除了他自身聪敏,善于处变而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他在总结居官四败的基础上又从〃责任、道德、才具、态度〃四方面,提出了为官的要求,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己践行,没有一刻放松对自己的戒惕和监督,因而才得以在宦海的风浪中稳步前进,步入辉煌。         

第38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1)     

做一个成大事的人,要善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曾国藩所说的失败原则,指出了仕途中所引以为戒的主要方面,对现今当领导之人,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韩国的大宇汽车集团,后期领导层决策昏暗不明,盲目贪图企业规模,致使自身不断膨胀,终于无法控制,陷于破产解体的窘

迫境地。

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

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曾国藩善于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并懂得如何经营人际关系,并且随着地位越高越善于经营,越善于注重与人〃牵手〃,真可谓明白人做明白事。人际关系好,人脉资源丰富,就意味你做事情所得到的机会就会越多,你所能够利用的资源也会越多,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曾国藩语录: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因此,选择朋友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不慎重啊!

曾国藩的处世经可以说是他广交朋友的处世经。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都是在朋友的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因此,他深知选择朋友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别是那些德才兼备之友。曾国藩所交的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曾国藩为母亲回籍奔丧的这段时间,是否出山办团练,与他一生功业关系极大,其进退为难之际,就全靠了众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晓喻决断,才使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把握住了进退隐显、出处决断的好时机,从而使他事业获得了成功! 

1852年6月,曾国藩授为江西省乡试正考官,奏准回籍探亲。当他走到安徽太湖县的小池驿时,忽接母亲江氏去世的讣闻,遂调转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籍奔丧。曾国藩一到湖南,满耳听的是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军抵挡不住,形势如何紧迫的风声。实际上在曾国藩逆长江行至汉阳时,湖北巡抚常大淳便告诉他:长沙已被粤匪围困。他只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经湘阴、宁乡而达湘乡。在这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办团练事务的谕令。 

咸丰皇帝让曾国藩留乡办团练既有一般性又有他特殊的背景。此时,太平军势力浩大,清军无力对抗,清政府下令地方官举办团练,尤其任命回籍的官员为团练大臣,利用人地两熟,在地方又有号召力的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仅仅1853年3月到4月,就先后任命45人为团练大臣,仅山东一省就有13人,曾国藩也是在这时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的。但是,曾国藩的被任命,有他不同一般的个人背景:在他回籍奔丧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师唐鉴向咸丰皇帝荐举了他。 

唐鉴于1845年致仕,告老还乡,到江宁主讲金陵书院,名震江南。1852月7月,咸丰帝召他入京,连连召见,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

【《Zei8。Com电子书下载第一站》。ab ada ,为您制作!】

曾国藩于

1853年1月8先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当时热孝在身,虽接命令,并无立即出山之意。但是形势的发展,却越来越令曾国藩感到决断去从之难,大有骑虎难下之势。

此时,太平军在湖南的节节胜利,激起湖南地方官吏和地主、士人保护乡邦的激情,同时又有几股力量冲击着曾国藩。一是他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张让他出山创办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军。如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农民反抗运动兴起,他就主动举办团练,与起义力量相对抗。听说曾国藩回籍办团练,他多次来信,表求坚决支持。罗泽南也是曾国藩向皇帝推荐的人物,直至这次回家奔丧,二人才得见面。此时罗借着举人身份和乡村教师的地位,培植忠于清政府、仇恨农民起义的力量,其弟子中如王矗、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沣、刘膝鸿、杨昌浚等,后来都是湘军的勇将。曾国藩回籍后,罗泽南正举办团练,感念曾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极力怂恿曾国薄出山领导地方团练。同时,湖南地方官也力请曾国藩出山。当太平军围攻长沙之前,云南巡抚张亮基授调湖南巡抚,赶赴长沙抗拒太平军。当时身为举人、作乡村教师的左宗棠投军作张亮基的幕僚,左向张推荐了曾国藩,请曾出山协助镇压太平军。张亮基一边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出山,一边给曾国藩写信,请求他出来相助。         

第39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2)     

但是曾国藩仍然有所顾虑。这时,他母亲的灵柩尚未安葬,如此时出山,有违离职守制大礼。他自己满口满纸讲孝道,如若违反,别人会耻笑。再则自己为一文员,不懂兵法,如今投身战场,就须有打仗的真本事。在打仗时肯定会碰到巨大磨难,如果办理不善,只怕连官职性命都保不住。还有,他深虑官场腐败,要办一事,处处荆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枪、要饷,必然要同上下各级官员发生纠葛,办起来一定很难。想到这里,他一边写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一边写折辞谢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守制三年。 

恰在此时,传来太平军攻克武汉,又有反攻湖南的消息。张亮基又命郭嵩焘连夜赶至曾家,劝说曾国藩出山。郭嵩焘与曾国藩是至交,虽然几年不见了,书信从来不断。他与曾国藩一样是翰林出身,也因为母故回籍守制,太平军攻湖南,主动至张亮基处出谋划策,也是他主动到曾国藩家游说其出山的。 

郭嵩焘来到曾家,在曾国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之后当着曾氏兄弟的面剖陈了利害,敦请曾氏出山。郭嵩焘告诉曾氏兄弟,自唐鉴推举曾国藩之后,皇帝又征询了内阁学士肃顺及老恭亲王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说曾是林则徐、陶澍之类的报国忠臣,如今洪、杨造反,非得这样的人物出山不可。曾国藩在朝中与恭亲王、肃顺都有接触,认为二人各有优长,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现在,有恭亲王、肃顺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办不好。曾国藩怕消息不准,郭嵩焘遂取出好友周寿昌的亲笔信,周是长沙人,翰林出身,当时为侍讲学士,是京官中闻名的百事通、〃包打听〃,他的消息既快又准,绝对无误。 

郭嵩焘为他分析了局势:太平军绝不能成功,其致命之处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约》,而以中国数千年的儒教为敌,所到之处毁学堂、砸孔庙、杀儒士,文人学士无一不切齿恨之。连乡村愚民、走卒贩夫也不容其毁关庙、焚庙宇。我辈出以卫道争民心,正可以应天命、顺人心、灭洪杨而振国威,正可一展鸿图,乃天赐大好时机,不可错过。这样,郭嵩焘就消除了曾国藩在出不出山的当口所顾虑犹豫的问题。 

郭嵩焘又向曾国藩介绍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张的爱惜贤才、与人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情况。

郭嵩焘的一席话打消了曾国藩的重重疑虑,决定应命出山。但又怕在守制时出山,被人讥笑。郭嵩焘说,现在国家正在用人之计,皇帝下令让回籍的官员就地举办团练,已有多人在居丧时期出山办团练。如若认为尚有不便,可由郭嵩焘出面请曾父出来催促,可上应皇命,下应父命,名正言顺。曾麟书此时正是湘乡县的挂名团总,当郭嵩焘陈说让曾国藩应命出山之后,立即表示赞同,面谕儿子移孝作忠,为朝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军攻陷湖北省城。咸丰又急旨催促曾等人组织团练,奔往前线,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安排了家中之事,四个弟弟都要随哥哥离家参战,曾国藩只答应带曾国葆一人离家,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守孝,等待时机。于是,他再祭母灵,求母亲谅他难尽孝道,〃墨絰出山〃,尽忠国家,从此走上了成为〃中兴第一名臣〃的道路。 

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共赴患难,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观察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学会给人留面子

曾国藩语录: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译文:给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给你两分脸面;伤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伤你十分脸面。为人处世,脸面问题不可不慎。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与人交往之间特别讲究面子问题。面子问题关系到个人的人格尊严问题。不给别人面子,就容易使同路人变成陌路人,使朋友变成敌人,使亲戚之间变成仇家,

轻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重则让人带来杀身之惹,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可以见到。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曾国藩,自然深识其中的道理。他在读书笔记中就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第40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3)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叫须贾,很有见识,深得魏王倚重。其时,魏国与齐国有仇,眼见齐国逐渐强盛起来,魏王怕齐国前来报仇,就派须贾去齐国联络感情。

当时,须贾手下有个门客叫范雎,很有才能,为了能很好地完成魏王的使命,须贾就带着范雎一同去了齐国。可没想到,齐国的国王把须贾臭骂了一顿。

须贾没有完成任务,心里很害怕。回国以后,为了推卸责任,就对相国魏齐说,范雎私下接受了齐王送的礼物,向齐国泄露了秘密,所以任务没有完成。魏齐听了大怒,派人把范雎捉住,把他打得奄奄一息之后,丢进了厕所里,使范雎丢尽了所谓的〃面子〃,致使他怀恨在心,发誓此身发报此仇。 

后来,范雎在朋友的帮助下,悄悄地养好伤,逃到了秦国。在秦国,他为了报仇,改名张禄。并且因为才智过人,受到了秦王的器重,拜为丞相。秦王也在范雎的竭力辅佐下,国力日渐强盛,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一年,魏王听说秦国有向东攻打韩国和魏国的打算,就召集大臣商量办法。相国魏齐说:〃秦国是强国,我们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