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

第11章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11章

小说: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人马要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他常饮酒取乐且对部下凶狠,他的部将董茶那元帅为了报答诸葛亮不杀之恩,趁孟获酒醉之际,绑缚孟获送进了蜀营。孟获见了诸葛亮大叫不服,说他是被自己手下捉来的。诸葛亮攻心为上,二次放了孟获。孟获回到山寨与弟弟孟优密议,使孟优人蜀诈降里应外合以便一举打败蜀军。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用药酒灌醉了孟优等人,孟获当夜偷袭蜀营,第三次做了俘虏,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一次痛痛快快地放了孟获兄弟。如此.又三捉又三放,直到诸葛亮精心策划第七次活捉了孟获,仍旧对孟获说如若不服还可以回去准备再战,孟获感激得涕泪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愿与蜀国永远修好。诸葛亮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了强悍的南人,达到了安定蜀国边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一次宋太祖赵匡胤正手持弹弓在后苑打鸟。忽传报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一听说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见大臣听奏,然而听奏后却认为事情不大,便斥责奏臣说:〃这算什么急事?〃奏臣对皇上的态度不满,随口说道:〃这总比打鸟的事急吧!〃

赵匡胤恼羞成怒拿起斧柄向这位大臣的嘴上抡去,大臣的牙齿当即被打掉两颗,他不卑不亢地拣起被打落的牙齿。赵匡胤更火了:〃难道你还想保存这两颗牙齿找我算后账吗?〃大臣说:〃我怎敢与您论是非呢?这事史官自然会记的。〃赵匡胤听了猛惊,连忙笑容满面的好言安慰,还送给这位大臣许多金帛。该大臣在权势和地位上是弱者,无以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抗衡,但他采用了柔弱的态度,却寓于道理上、人格上的刚强,征服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达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强暴,据理而争,自立自强的目的。 

退步宽广,清淡悠久。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从而从中抽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 

必须坐看深远

曾国藩语录: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见其旷,此〃高明〃之说也。

译文:面对同一片境地,只有登上山峰的人才能见到他的深远,只有登到城墙上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空旷,这就是所谓的〃高明〃。

古往今来,世事复杂多变,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封建社会的宦海官场中,更是难有宁日,任何时候,都有善于钻营、巴结奉承而受到重用的奸邪之人,这种人不把心思用到济国济民建功立业上,面是挖空心思谋求个人私利,打击压制忠良贤士以求抬高保全自己。 

曾国藩早早就涉足官场,对那些结党营私、苟且求生、贪图享乐的庸官俗僚了如指掌,他想做点利国利民事,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惹来闲言碎语。加上清王室乃是满清旗人的王室,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排斥与挤压,使得曾国藩愈加小心翼翼,慎而又慎,深思远虑,惟恐不周。 

他的家乡有个朱知县,与当地乡绅关系甚密,与曾图藩家中也有密切来往。后来当地的财政出现了赤字。一些乡绅担心他会因此而被调离或降职,从而损害自身利益,激奋之时就口出豪言,想倡仪全县人民捐钱弥补亏空,从而留住这位忠正的父母官。曾国藩的弟弟向他征求意见,询问该不该支持这种行为。         

第30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3)     

曾国藩认为,发出这样的倡议之激辞,不过是官绅的小把戏。他们冠冕堂皇地提出来,似乎是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然而一旦付诸行动的时候,出钱财的事必定分摊到百姓

头上。他们出不出钱,,出多少钱谁知道呢?但他们却是名利俱收。而且,在征收银两的时候,又必然会有恶官酷吏假公济私、巧取豪夺、敲诈勒索百姓的血汗钱,更可怕的后果是,如果此事一旦实施。那么以后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官府推用,岂不是把劳苦百姓推入深渊之中了? 

曾国藩认为,官职的补缺,官员的调遣,都有定规,偶有例外,也是偶一为之。因此.亏空补乎也无助于官吏去留,这显然表明事情不过是巧立名目谋取名利而已。曾国藩

对此洞若观火。因此,他让家人持旁观态度,静观事变。

曾国藩在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遇事无不如此深谋远虑,巧妙周旋。

曾国藩说自己近乎〃拙愚〃,实际上城府很深,颇有心机。他无论是位高权重、一呼百应时,还是举足轻重、一言而决时,甚至在他不得志的之时,都不与朝中权贵过密交往。他不愿卷入高层的政治斗争中,做无谓的牺牲。但这不等于他与高层尤其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生杀大权的人没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曾国藩在遭光朝因倚重穆彰阿,在咸丰朝倚重肃顺,在同治朝倚重恭亲王,都形迹显然,但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肃顺都不得善终,奕诉也几经挫折,而曾国藩官用升,荫照封,宦海浮沉似乎与他无缘。尤为叹奇的是,掌政的后继者与前任即使有不共戴天之仇,曾国藩也岿然不动,这就很值得研究。肃顺和穆彰阿是这样,恭亲王与肃顾又是这样,都是〃仇人接班〃,曾与穆、肃关系都不一般。我们认为,这是曾国藩运用了〃心有灵犀、不露痕迹〃之策。姑且以曾国藩与肃顾关系为例。 

满族贵族中主张重用湘军集团的文庆,虽在咸丰六年病死,但继起有人,且权势更大。咸丰后期,皇族出身的恰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及其异母弟肃顺为首的集团已经形成,并且意来愈得到咸丰帝的信任,得到愈来愈大的权力。三人盘结,同干大政,而军机处之权渐移,军机大臣拱手听命,伴食而已〃。肃顺尤为突出,遇事敢作敢为,又与军机大臣杜翰、兵部尚书陈孚恩、两广总督黄宗汉等人结为死党。同时,又广泛招纳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颇搜罗人才,资以延誉树党。〃 

肃顺这样打击大臣和政敌,大肆结纳党羽,显然是为他长期把持朝政铺平道路;后来他与那拉氏、奕诉争夺最高权力,正是这一图谋的体现。有这样野心的人,对当时军队,特别是战斗力量强的湘军,自然不会漠不关心。但不论是打击或笼络湘军集团,都远比上述种种活动更为微妙,更须精心处理。军队是国家机器的支柱,大臣与带兵将帅密切往来,最易招致政敌的攻击,甚至引来不测之大祸,肃顺自然不敢贸然行动.曾国藩、胡林翼也会因避嫌而巧妙为之。 

事实上,肃顺与湘军集团确有着微妙的联系。在其招纳的众多人员中,不少人与湘军集团有密切关系,甚至就是湘军集团中的一员。如尹耕云不仅为曾国藩任礼部侍郎时之属 

员,且〃极器重之〃,同时.尹也为肃顺之属吏,且对之〃敬礼有加〃。王闽运为肃顺之家庭教师,肃对王非常欣赏,要与王结为〃异姓兄弟〃。此外,还有一些人,虽与曾、胡等人无多交往,但却与王、尹等关系密切,又为肃顺所赏识,如高心夔等人。 

肃顺笼络这些名士,除了培植自己将来的政治爪牙外,还与他们共议政事。他们实际上起了幕僚的作用。如鸦片战争其间,肃顺在和战问题上,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参与他们的讨论,但没有表示明确的主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湘军集团的兴起及其显赫战功,是当时最大的政事,肃顾自然也会与他们商议。事实上肃顺就与王讨论军事,即所谓〃军事谘而后行〃。他们也会趁机出谨划策,而他们同时与曾、胡等人在书信中议论政事。         

第31节:第三章 曾国藩的圆融之道(4)     

这就是说肃顺与湘军集团,可以通过郭、尹等人进行间接甚至直接交往。如樊案的发生,王闽运、郭嵩焘求救于肃顺,肃顺便大力相助,通过郭、王等人,与湘军集团建立某种合作关系。肃顺后来更是肃顺乘时进言,力举咸丰帝不信任的曾国藩两江总督,此后对曾国藩的下属又多有任命。这显然是向曾国藩伸出了结交之手,他所给予湘军集团的实权利益也是前所未有的。尽管曾国藩对此早已垂涎面求之不得,但却始终不动声色,只是心照不宜地依靠名士、朋友间接往来。后来肃顾被慈禧以政变形式处决,想要进一步清除其党羽时,发现许多朝野文武大臣都有与肃顺交往的信件,但没有发现曾与肃顺的一字一言,自然没有任何有关曾国藩的把柄,以至于慈禧发出〃曾国藩乃忠臣〃的赞叹。 

今天从政的环境与往日封建社会做官所处恶劣的环境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做为一个领导人,坐看深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认清国际国内局势而有所作为也是应该的。这样不但可以可以更好地少犯错误,而且可以更好地有所作为,服务于大众! 

凡事留有余地

曾国藩语录: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

译文:凡事留有一分余地,则可周旋回转,灵活自如;凡事不留有一分余地,则容易失之于刚硬,一旦错了则无可改正。

人生在世,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就会使人到处受欢迎,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到处遭人痛恨。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成为了一门很大的学问。 

曾国藩在处理这些关系奉行的一个原则就是:凡事给对方留有余地,既不让自己违反大的原则,也不完全拒绝对方的要求。比如说,曾国藩常在家中劝父教弟,不要干预地方的事.可是,有些时候,他的一些亲朋好友难免会因一些万难之事有求于他,其中不乏一些实有冤屈之事.却之,于情于理不忍,助之,又恐贪干预地方公务或有以势凌人之嫌。这时,曾国藩只好对来求者做出那种〃道似无情却有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曲意相助之举,并给别人留下充分回旋的余地。下面〃一把折扇〃的故事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同治年间,衡阳挨近双峰大界的地方,有一个忠厚而倔强的老实农民.他一生勤劳节俭,生活过得不错,不料那一年清明节扫墓时,与人发生了一场纠纷.对方仗着自己有钱有势,硬将一坟迁到他家的祖坟上来。官司由衡阳县打到了衡州府,总是对方占上风,老头儿咽不下这口窝囊气,被逼想上吊自尽。 

一天,有个老亲友提醒他:〃你呀,心里冒长眼.你不是有个干儿子在南京做两江总督吗?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谁个不知其名。〃那人伸出两个指头,嘴巴挨着他的耳朵说:〃你只要求他给衡州府写个二指宽的条子,保险你把官司打赢。〃 

〃是啊!〃老头儿把胸脯一拍,说:〃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他受到启发以后,凑足盘缠钱,背上包袱雨伞,就直往南京奔。

两江总督衙门,是不容易进得去的。〃你是干什么的?〃他还未过门槛,衙役就大声喝问。

〃我找干儿子。〃老头儿壮着胆子回答。

〃谁是你干儿于?〃

〃宽一。〃

衙役们没有一个知道曾国藩的乳名叫宽一,见这老头儿土里土气,怎么也不让他进去。

忽然,督署里传出讯令,总督大人要出门来.衙役们忙把这个老头儿拉开,不能让他挡住大门.可他哪里肯听,偏偏要站近门边,想着一看是不是干儿子出来.

一会儿,一顶轿子出门了.他一眼就窥见轿中坐的正是曾国藩.〃宽一!〃他操着家乡口音一声喊,被曾国藩听出来了。他连忙叫轿夫停住,下轿后又惊又喜地问:〃这不是干爹?您老人家怎么到了这里?〃便打转身,将干爹送进了自己的住宅。 

顿时,督署后院的曾宅里欢乐起来。曾国藩夫妇一面招待酒饭,一面问长问短.从干爹的家境到大界白五堂、黄金堂新老住宅屋后的楠竹、杉树生长情况无所不问.当老头儿话人正题,说明来意时,曾国藩打断他的话柄说:〃暂莫谈这个,您老人家难得到这儿来,先游览几天再说吧。〃他把一个同乡衙役叫来,接着说:〃干儿公务在身,这几天不能陪干爹玩,就请他陪同你去玩吧,玄武湖啦,秦淮河啦,夫子庙啦,南京的名胜及热闹地方都去看看。〃老头儿哪有心思游览,仅玩了三天,就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