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藏獒的精神 >

第51章

藏獒的精神-第51章

小说: 藏獒的精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骆驼》是个爱情故事,有点悲,有点沉,让人思念那时候人的爱情和动物的爱情是多么伟大啊——爱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

我曾经的生活告诉我:骆驼作为人的伴侣,是所有役使动物比如牛马骡驴象中最出色的。只要你拉过它,让它为你驮过东西,或者你用缰绳抽过它的屁股,用巴掌拍过它的肚子,用呵斥让它跪下再骑上去走南走北,它就会长久地记住你。更重要的是,骆驼从来不浅薄地显示它们对人的超长记忆和由此而生的感情依恋,一辈子都不显示,它们用大智若愚的姿态把这种能耐深深地潜藏起来,致使人类在很多时候都以为它们是笨拙而低能的。

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你遇到了危险,你需要它们的求援,它们就会不要命地从远方跑来,尽其所能地帮助你。到了这种时候,你才会吃惊地发现,骆驼的感官和记忆是动物里最发达的,它们能闻出地下水的流淌,能在逆风时嗅到一百公里之外的青草,能记得十几年、几十年前走过的路、经历过的环境以及役用过它们的你。而它们记住你的目的,决不是要依赖你或者投靠你,求得你的豢养,不,它们完全不需要。

它们是在荒天旷地里吃粗粮的——梭梭杆、骆驼刺、芦苇叶、红柳枝,它们是十天半月才喝一次野水的,它们在了无草迹的沙漠里跋涉的时候是可以一连四十天不吃不喝的。它们根本用不着你为它们操心,不必恩情和宠爱相加,甚至都不需要你的一瞥青睐、一丝安慰、一种爱抚。它们记住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毫无索取地为你服务,就像你的母亲——她的为你着想完全出于一种仁爱的本能。它们活着,终生都是为了报答人对它们的信任,而且是无偿的报答,是毫无功利心的报答。

然而我要讲的骆驼,却与以上的种种优点无关。因为只有我知道,骆驼的生命里,那些出现在人类意料之外的精彩,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正如我在《骆驼》结尾时所写的那样:

现在,让我们翻开地图,仔细看看青海的柴达木,找一找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名字:

夏日哈、香日德、诺木洪、乌图美仁、格尔穆、大柴旦、小柴旦,还有库尔雷克、娜陵格勒、察汗乌苏。是的,我们用骆驼和骆驼客的名字命名了这些地方,好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美丽而凄恻的故事,记住那些因爱而获得了生命尊严的骆驼和拉骆驼的人,记住在不朽的荒原,有着我们从不曾丢失的爱的流传。

人文精神的普世光亮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有些踌躇,毕竟关于“什么是人文精神”一直是众说纷纭,而且今天我重拾这个话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当我阅读周昌义的长篇小说《江湖往事》时,却被一种深刻的怜悯和关怀所震撼。这是我们当代的作家中、当下的小说里罕见的人文情怀,它就像一缕剑芒刺中了我的心,顷刻间让我抛却了那些复杂纷繁的理论探讨,从而直取简明真实的心灵意义,那就是对人类生命的普世关怀。

《江湖往事》是一部语言简洁生动、气韵饱满丰盈、故事流畅跌宕、人物真实可信、严肃的命题和通俗的手法浑然一体的小说,但在我看来,所有艺术上的成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关于底层生命艰难生存的书,它承载的是沉默的人群沉默的悲惨、绝望、希冀和抗争,是人类在现实的苦难面前应有的心灵良知和道义勇气。周昌义无疑是一个有着极为鲜明的平民视角的作家,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高尚的或卑贱的人,而是社会整体的生命,他因此得以深度探究底层生命的生存真相。一个知识分子有责任把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忧虑说出来,他的声音也许不足以覆盖大地,但正是这样的声音让我们听到了厚重冰层之下的痛苦呻吟,让我们直接感知了繁华热闹的浮沫之中隐现着怎样的“原生态”。我们常常探讨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在周昌义的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一种独立、真实、不虚妄的书写姿势。他站在那儿,凝神倾听来自底层的呼喊和挣扎,撞击与疼痛是同时刺入他心脏的利器,他有什么理由拒绝说出他的痛楚和忧虑?也许正是这样的姿势决定了周昌义的知识分子角色,对着世界,他说出真实的话,发出锐利的声音,以践行一个作家的良知。周昌义在遵行着他的信仰,与宗教无关,与人的生命有关,这是他思考与写作的基石,他信仰生命,所以面对生命的苦难,他不能保持沉默。

《江湖往事》触及的是我们当下的社会极其敏感而复杂的现实之一——关于农民工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早就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它所产生的持续思考也说明这是久悬未决的难题。周昌义在此时把他的目光和笔触伸向这个区域,无疑有着某种探险的意味,与其说这是周昌义的一次非常书写,毋宁说这是他对于自己勇气的挑战。《江湖往事》呈现的是一个名叫仁城的城市里的农民工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无论是赢得城市还是失去城市,都还没有进入这群农民工的期待之中,他们只要求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这是他们对于仁城的极限想象。然而这个标明“仁”字的城市,却以最大的冷漠和蔑视拒绝了他们。当穹小的哥哥穹大被钢筋穿透身体的时候,整个城市的躯体也被穿透。周昌义以一个“仁”字来为这座城市命名,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在“仁”的城市,穹大们不仅没有被仁慈地接纳,反而丧失了卑微而贫贱的生命。这是极为悲惨的事实,它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那些在最底层挣命的农民工,是用怎样恐惧或漠然的心理面对随时降临的灾难,他们的血汗托起了一座座城市的大船,而他们自身却陷在沼泽中被淤泥吞没。

这是一种绝望的生存,它遭遇的不仅是生之艰难,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无所希望的全面崩溃。穹小们是一个穷人群体的象征,这个群体散播在各个城市的缝隙,用他们沉默的力量,成为支撑城市庞大躯体的难以或缺同时又微不足道的分子。他们从事着城市最危险、最卑贱、最脏累的工作,得到的回报却最可怜,不仅身体承受苦难,个人没有尊严,就连生命都一文不值。他们在城市建起的高楼没有一间属于自己,以蜘蛛人的性命相搏擦洗的窗子没有一扇为自己打开,他们流血流汗付出劳动甚至生命的城市把他们隔绝在城市之外,他们甚至拿不到用生命搏来的微薄的血汗钱。周昌义敏锐的视角触碰到了城市震颤的神经,他没有蒙住自己的眼睛,而是用他的眼睛和他的灵魂一起喊出了底层人生的苦难。在这样的呐喊中,有他清醒而警觉的表达: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幸福取决于全民的普遍幸福,如果我们肆意地剥夺另一个人群最基本的生活权利,无视他们的生命存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甚至更大的震荡。穹小们最终对生活的选择正是不幸而残酷的验证。

当穹小在医院面对垂死的哥哥因为没钱而得不到救助,用刀一点一点划开自己瘦骨嶙峋的身体时,也把仇恨一点一点注入了自己的身体,从这个时候起,他要完成对城市、对一切不公、冷漠和践踏的复仇。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周昌义显然更为重视这个过程,这也是他探究人性的最初视点;他看到的是人性从善走向恶的子弹是如何射出的,它所击中的又是怎样的目标。在这个艰难的路途,周昌义洞开他的人物的心灵,让我们看到里面深藏的屈辱、不甘和真实的诉求,看到一个羸弱善良的生命如何在一夜之间面目全非。穹小们终于用以恶制恶的方式赢得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权利,却永远不可能占有城市的一寸土地——这个城市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用暴力来获取财富,以为有了金钱就有了人应该拥有的尊重、权利、地位和幸福,殊不知这全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他们在获得金钱的同时,也沦为文明社会和“普世伦理”要急于清除的毒瘤,尊重、权利、地位和幸福等期待也就荡然无存。

当然周昌义的思考远比这显明的事实宽大,他关注的焦点是我们的社会究竟为这个群体做了什么?对生命持有的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使周昌义在底层民众身上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因此,他试图通过另一组农民工高粱们的图像打开另一个通道,看能否到达梦想的彼岸。高粱的出场似乎打破了穹小们制造的邪恶和恐惧的阴郁氛围,他是否会在社会认同的道德和正义的道路之上,带来农民工命运的阳光灿烂,不仅是一个悬念,也是一个令人焦灼的等待。遗憾的是,现实比我们知道的还要残酷,它不仅粉碎了高粱们的理想期待,也把一个在社会潜流中运行的冷漠无情的生存法则呈现给我们:拿不到工钱的农民工们,即使手持法院的生效判决照例是一分拿不到。我们的法律通过一张表面上对农民工有利的判决文书,给农民工打了一个必然会扭曲他们灵魂的白条。周昌义试图告诉我们:白条上欠了农民工的,不仅仅是属于他们的工钱,还有整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还有原本是保护弱小、保护公正的法律。当一纸空文的生效判决最终成为彻底绝望的理由时,作为农民工的外乡人也就失去了对城市及社会最后的信心。

走投无路的高粱们只有拼尽全力愤然一搏——跳楼,用并不卑贱的生命换取应得的权利。农民工跳楼讨薪是在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事实,对此很多专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因着周昌义对底层生命的深刻观照,我再一次注意到,他把笔触刺向了城市的内核——人的良心。面对高粱们在仁城最著名的大楼跳楼讨薪的悲惨,轰动的仁城成了一个大马戏场,没有人关心这些农民工的生死,抱怨、冷漠、哄笑、讥讽的看客们用声音汇成的洪流,淹没了高粱们微弱的生存呐喊,把他们生死攸关的挣扎当成了一幕活剧。他们的生命与城市文明生活的享受者有什么相干?这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书写。周昌义深切地体察到,鲁迅先生所处的“看客”时代仍然没有结束,只是在今天披上了更加文明也更加冷漠的外衣。

由此我想到,欠了农民工的,不仅仅是那些建筑公司、那些为富不仁的老板、那些不作为的机关单位,还有我自己,还有我们这些享受着农民工的付出和创造、却又漠视着他们的所有城里人。农民工的要求并不高,可惜我们没有做到。面对令人寒心的一切,周昌义不是摆出一副精英文人的训世姿态,而是真正与生命之艰、与民生之苦相依为命,知冷知暖。他就像一个农民工出身的知识分子,写了他的亲兄弟,写了他的侄儿侄女,更写了他们的心、他们作为乡下人对一座陌生城市的良心,写了他们几辈子的希冀和明天的愿望,写了他们在城市里不想变坏却又不能不坏的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周昌义显示出了他的现实主义水准和力量,他坚持了写作的平民立场,也坚持了一个作家面对真实的风骨。

周昌义通过《江湖往事》忧心忡忡地警告我们:不要让农民工进了城市就流离失所,不要让人家累死累活却不给工钱或少给工钱,不要漠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价值、他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周昌义让我们想到,中国的美好未来,如果没有农民工的幸福,就等于零。换句话说,农民工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幸福和处境就是整个中国农民的幸福和处境,自然也是中国人的幸福和处境,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奔小康,不是商家在奔,不是老板在奔,不是知识分子在奔,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老百姓在奔。百姓的小康,农民的小康,所有弱势群体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

跳楼的农民工高粱终于没有跳,因为政府出面了,政府以工钱的形式来到了用性命讨要工钱的农民工面前,所有悬吊在高楼之上的农民工都感动得潸然泪下。读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眼泪唰啦啦濡湿了书页,不禁长出一口气:这些农民工的宝贵生命终于保住了。可是,可是政府啊,你怎么才来?

我相信,正是因为高粱们的跳楼才唤起了政府、媒体以及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高度重视,更相信农民工的工作会有的,工钱也会有的,他们的处境也会一天天好起来,因为至少有周昌义这样的作家来提醒我们,有《江湖往事》这样的作品来警示我们。《江湖往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少有的现实主义文本,它所彰显的人文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穿透寒冷和迷雾的普世光亮,它是美丽的,也是孤独的,同时又是持久而坚定的。它通过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启示我们: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需要普世之光的照临;而持久坚定的普世之光——能让我们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