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84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84章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申报》、《字林西报》的读者,孙元起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对托尼的经商能力更加佩服。

看孙元起点头,托尼又道:“作为远东广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上海的叫中华广播公司,简称CBC;在大阪的叫日本广播公司,简称JBC。你没意见吧?”

CBC先不说,光听日本广播公司简称“JB、C”,孙元起就不会反对。

又谈了一些相关事宜,托尼才兴高采烈地去了。

至于一刻不得闲的刘斌,也会给自己找乐子。没事的时候,就打开一台仪器,对着图纸在那里琢磨,不时写写画画,偶尔还把零件拆下来仔细打量。每当此时,孙元起便觉得心惊胆战,生怕某天刘斌找上自己:“先生,对不起,这个仪器里面少了一个零件!”或者:“咦,先生,这个仪器里面多出一个零件!”

在抵达三藩市的时候,孙元起在火车站出乎意料地见到了一个熟人:梁启超。

看见孙元起错愕的表情,扛着纸牌接人的梁启超笑得前俯后仰:“百熙,他乡遇故知的滋味,较之洞房花烛夜如何?”

孙元起这才想起,当初在日本的时候,马君武和自己说过,任公三四月间去了美国。当时刘斌还说“没准在大洋彼岸能遇上”,结果还真让他给蒙着了!

两人寒暄未毕,本来督促力夫搬运设备的刘斌也闻讯赶来,盯着梁启超的脑袋左右打量。

孙元起叱道:“吉甫,还不赶快见过梁先生!”

刘斌快步上前,紧握住梁启超的手,双眼依然不离梁启超脑袋左右:“梁先生,您的脑袋可不是血肉,得是黄金铸成的,价值十万两白银啊!所以,务必多保重!”

梁启超捧腹大笑。孙元起则是哭笑不得,碍着众人面不好多说,只好狠狠地瞅了刘斌一眼:小子,等着秋后算账吧你!吓得刘斌一溜烟地跑远,去看护那些设备了。

诸事安排妥当,两人才在旅馆寻个僻静的地方,放声高谈。孙元起这时才知道,梁启超原来是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来美洲游历,并考察民主共和政体的。三藩市是华人最多的地方,也是美洲保皇会的总部所在,故而梁启超在此逗留。

尽管伯格曼先生的一席话让孙元起打消了从政的念头,但并不影响他对政治的好奇,连声问道:“任公,此次考察有何收获?”

“收获倒算不上,只是有些感想,与百熙说说,还望多多指正。”梁启超略略思考片刻,接着说道:“以前看欧美的书籍,每每都说民主共和政体好。当时只是格于文字表象,未见各国究竟如何,不好妄加评论。这次来美国,总算见到了真实情况,回头再看,才明白民主共和乃是由具体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国体,至少不适合我中华。”

“哦?”孙元起被梁启超的话吊起了胃口。

梁启超分析道:“这民主共和最早出现在欧洲,比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等,面积不及中华一省,人民也多是同族。地小,则各级领主很少有割据独立之野望;同族,则诸人的愿望容易统一,也容易达成。此为欧洲各国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本。

“至于美洲的美利坚和加拿大,都是环境优越、地广人稀,每个人的生活都比较富足稳定,欲求也容易得到满足,加上地理所限,几乎没有外敌入侵,人民性情自然趋于平和。此为美洲各国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本。

“再回头审视我中华,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种族不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假如实行民主,遇到一事,全国四万万人人执一辞,则‘议未决而兵已渡河矣’!如果推行民主,全国二十余省区必然各自拥兵,则唐末藩镇割据再现矣!再加上四周列强环伺,梁某可以断言:实行民主共和之日,便是中华瓜分豆剖之时。”

孙元起默默地点点头:北洋时期推行共和政体,导致南北割据不说,后来还出现了滇系、桂系、直系、皖系、奉系的名目。北伐战争胜利后,更是军阀林立,有枪杆子的几乎都画地为界,搞起了独立小王国。要不是校长过人的政治手腕,再加上太祖爷的气吞六合横扫千军,现在的中国就是小欧盟!

想到这里,孙元起问道:“既然如此,任公你觉得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体比较好呢?”

梁启超说:“我的观点是,开明专制!”

“开明、专制?好!好!好!”孙元起抚手称赞。

在1903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声音有两种:一个是维持现有体制,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年龄大、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旧式读书人,他们生长、生活在现有体制下数十年,对现有体制拥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发生任何变动;另一个则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君主立宪,为大多数中青年旧式读书人、新式学堂学生所支持,随着时间发展,渐渐为大多数民众所接受。正如当时人所说:“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至于后来成为主流的革命派,在1903年至1908年间还属于恐怖主义组织范畴。

或许有些读者不满,中国怎么能不推翻满清统治呢?说是奴性也好,说是惯性也好,事实上就是如此,在二百六十年的统治下,满清皇室已经被国民普遍接受,而且比较受尊重。(就好比现在。)绝大多数国民对于皇室的存在,不能说鼎力支持,至少是不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此时君主立宪大行其道。

可是清皇室对于君主立宪并不热心,觉得新制度限制了满清贵族的太多特权,常常是走三步退两步,甚至是走三步退三步。使得国民逐渐失望,部分开始倾向革命。民众满怀希望、千呼百唤,清王朝的责任内阁拖了再拖,终于在1911年5月新鲜出炉。结果在内阁13人里,有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居全国人口九成五的汉族只有4人入选。在满族贵族中,皇族又占了6人。史称“皇族内阁”。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而是你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之后,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至此,民众失望已极,彻底抛弃清皇室,开始向暴力革命快速转向。【wWw。Zei8。Com电子书】

现在,梁启超能在大多数人还在维持现状、君主立宪两者之间徘徊的时候,想到时下天朝的基本制度“开明、专制”,怎能不让孙元起佩服称赞呢?

梁启超见到孙元起赞成,非常高兴:“我向在美华人华侨谈到这个体制时,很多人也是非常赞同。广而言之,所谓‘开明’,就是要积极引进欧美的先进事物,裁胥吏、编警察,建学堂、废科举,兴实业、办工厂,修铁路、挖煤矿,练新兵、造炮舰,等等等等!所谓的‘专制’,则是斥后保皇,让皇上能够总揽全局、乾纲独断,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开始还点头赞许,等听到“斥后保皇”,孙元起就渐渐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这个梁启超,以前不还是倾向革命的君主立宪派么,怎么现在还开起历史倒车啦?

话说梁启超这个人最没有主见,看到什么好,就想往上靠;等发现稍有问题,又痛加批评。说的好听叫见贤思齐,说不好听就是见异思迁。尤其是在这个纷纭多变的时代里,经常是三天一个思想、五天一个主义,让人无所适从。他自己也说:“保持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梁启超也是倒霉催的,没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却非常喜欢玩政治。这也就算了,关键还点儿背,结果每次都是玩别人剩下的:和康有为搞维新变法,慈禧老奶奶要君主专制;大力提倡实行“开明专制”,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等他转而高唱宪政、投身立宪运动,结果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嗝屁着凉了。进入民国之后,梁启超依然衰运不改,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至技穷。最后只好乖乖躲进书斋,研究学问去了。

综观梁启超的政治生涯,就是八个字:朝令夕改,不识时务。

梁启超见孙元起这副表情,识趣地停止了话语。孙元起有些讷讷地解释道:“我还以为你说的‘开明专制’是开明政党的专制呢,没想到是开明君主的专制。”

梁启超眨眨眼睛:“让皇上组织一个政党,以皇上以党首,实行开明专制,不就都一样了么?”

“大不一样!”孙元起一边摇头一边说道,“所谓开明政党的专制,就是推翻君主统治、实现人人平等之后,成立一个由各个阶层精英人士构成的政党,通过党内推选的党魁,经过全国议会确认,担任元首,进而组建内阁。在军队国有、保障民权、允许其他政党参政议政的前提下,于任期内实行专制,以便于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梁启超沉思良久,说了一句:“我觉得,中国还是需要皇帝的!”

卷四、骊歌一叠

七十六、江头未是风波恶

后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一是把别人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

孙元起自忖没有短时间说服他人认同自己观点的本领。既然梁启超固执地认为中国需要皇帝,也不愿和他较劲,且由着他去。毕竟难得才见上一回,何必为此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当然,梁启超也不是专程来找孙元起宣传自己“开明君主专制”思想的,犯不着为此抬杠。于是两人都退了一步,避开此话题,各自说些旅途见闻,倒也其乐融融。

梁启超找孙元起,除了朋友小聚外,还有就是托他捎些书信、物品到日本和国内。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委托回乡熟人捎东西回去已经是惯例。早先是没有寄送包裹邮件的民用邮局,只能依靠这种人际关系。等清末有了邮局,大家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老觉得交给邮局不放心,还是朋友亲手送达比较靠谱。而且邮局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确实让人不放心,经历古今两种服务待遇的孙元起就有更多感慨:

首先,信件传递速度太慢,如果你从上海寄信到北京,然后再动身,保证你到了北京,信还没到;

其次,邮费太贵,最普通几页纸的信件也要二十文,要知道,孔乙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才不过九文大钱!如果超重,那就更不得了,光绪二十五年邮政总局制定的《大清邮政民局章程》明文规定,“若重十二两(即一磅也)应纳银六十四分(即六角四分也)”;

再次,大物件、运输不便的东西,邮局不收;

第四,贵重物品可千万不能交给邮局,丢件率太高;

第五,隐私的信件更不能用邮局寄,没准儿邮差比你先知道消息。信还没到你手上,留言已经到你耳朵里了;

……

梁启超要捎的东西,除了信件、物品之外,最多的是稿件。前文说过,他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每月发行两期,作为主编和最重要的撰稿人,每期怎么能少得了他的文章呢?这时候可没有QQ、电子邮件来传送,也没有使命必达的联邦快递。次日到达的飞机?现在莱特兄弟正在玩模型呢!

即便是在美国,如果想给日本寄稿件,也只能先交到邮局,邮局再交给海上来回漂的邮轮,邮轮靠岸再转给邮局,邮局分拣之后再依靠人力送达。既然如此麻烦,还不如直接找熟人捎去呢,省时省力又省钱!

见友人如此信任,孙元起自然满口应允。

一路无话。轮船在海上漂了近二十日,终于到达日本横滨。孙元起牢记嘱托,趁着靠岸休息的时间,下船把东西送到报馆。有心不带惹祸包刘斌,可同行没有一个会说日语的,又确实非常不便。只好勉强带上刘斌,路上不知警告了他多少遍,刘斌只好答应做回闷嘴葫芦。

到了报社所在的山下町152番,按了好久门铃,马君武才出来开门。见是孙元起送来梁启超的稿件,马君武大喜,连忙把师生二人让进屋里。

相比上次的喧嚣,屋里明显安静许多。坐了片刻,几乎没有听见任何人声。孙元起心中生疑:“君武,你们报馆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哪些学生呢?是不是朝廷的探子来过?”

马君武放下手中的茶杯:“您是问教育会的学生吧?他们有些回国了,没有回国的也准备到东北去,配合日军作战,所以散了。”

“去东北,配合日军作战?”孙元起惊讶到目瞪口呆。如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搞个投票,选举最痛恨的国家,日本绝对名列榜首。——注意,是痛恨,不是讨厌,否则谁能与泡菜国争锋?——配合日军作战?那不就是汉奸么!

然而刘斌并无反常,马君武也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沙俄不是在庚子年强占了我东北么?在国际社会的干涉下,本来在今年应该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