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229章

那时汉朝-第229章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不得李轶三番两次派人前来请刘秀喝酒。原来他是抢在别人之前,将刘秀这只潜力股购入。将来暴涨,利润必然可观。

刘秀一听,心里痒痒的。说真的,当前粮食价格猛涨,贩谷也挺不错。尽管利润不如造反高,可是很安全。安全第一,安全可比什么都重要。可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听老天的话,想当天子,必须造反。要造反,就要流血流汗,举全家全族脑袋,绑于腰间冲锋陷阵。高风险高收入,挨砍死亡的概率,那是很高的。

想到这里,刘秀心里又咯噔了一下,犹豫了。

这时,李轶接着说道:“王莽败象已现,天下纷纷扰扰,变民四起,占山为王,据池为侯,兄弟您还犹豫什么呢?”

是啊,造反就像是股票入市,各势力都积蓄能量,冲入其中。早上市,早收益;早收益,就早富早贵。这跟种田的道理一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天下诸侯把虫吃完了,你再去抢就迟了。

刘秀沉默着,久久不能说话。他的心里,好像还装着他的谷子。如果不是因为这顿酒,可能他都可以卖出不少谷子了。说白了,心里那道坎儿,还是迈不过去。

李轶仿佛看破了刘秀的心思,接着说道:“我李氏,宛县大姓,父为宗卿师,如等富贵,我们都无牵无挂,想拉旗举大事,您还牵挂你那几担谷子做什么?”

李轶一语点醒梦中人,刘秀突然想到他的大哥刘。刘长年混黑道,对王莽早就看不顺眼,乱世当前,他肯定要造反。一人造反,全家人就必须跟着他干革命。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贩谷,贩谷,贩谷是个什么玩意。那是个小本生意,做得了今天,也不知明天会怎样。造反是大事业,不开锅则已,一开锅能吃三年,甚至十年,百年。想换高回报,就必须高风险地投入。男儿生于天地之间,为何不斗胆搏一把呢?

心里那道弯,总算绕过去了。

这时,刘秀开口说话了。他说:“造反这等事,如果你想拉我参加,那就算我一份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下面的事就好办多了。最后,李轶和刘秀商量,准备于立秋起义。

枪杆子里出政权,要造反就必须有部队。部队不但要靠拉,更要靠抢。每年立秋,全国各郡都要检阅民兵。如果在检阅民兵典礼上里应外合,杀掉头儿,率兵造反,那可省事多了。

李轶这招,正是当年翟义用过的那招,成功率极高。李轶的目标锁定南阳郡。他已经在南阳郡内部安插耳目,只要搞定南阳郡太守和民兵司令,大事可成。

当然,要硬抢南阳郡太守部队,不能只想着空手套白狼。这是一场豪赌,必须筹备一定的赌资,不然就要被人赶下台去。那么,去哪里筹备赌资呢?

这时,李轶和刘秀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地方。

三 星星之火

刘秀和李轶想到的地方,叫舂陵。

舂陵,原先就在今天的湖南省宁远县。当年,长沙王刘发封儿子刘买为舂陵侯。后来,因为舂陵这地盘位处南方,地势低,气候潮湿,属于非人类理想居住地。于是乎,汉朝中央干脆就把舂陵侯采邑,改封到南阳郡属下的白水乡(湖北省枣阳市南),封国名称不改,仍叫舂陵。顺便说一下,长沙王刘发,就是刘秀的七世祖。

要起兵造反,李轶和刘秀是这样看的,无论如何,必须有一支可靠的队伍。而这些队伍的组成,首先是家族成员,其次就是老乡。当年,高祖刘邦攻打沛县起家,靠的不就是一帮家乡的父老乡亲嘛。

当然,在舂陵这地方,让刘秀出面招兵买马,那是很不靠谱的。最靠谱的召集人是刘秀的大哥刘。刘混迹黑道多年,盼星星盼月亮,就盼造反这一天的到来。所以找他,绝对没错。

就这样,刘秀回到了舂陵,鼓励大哥刘召集黑道开会,准备造反。会议马上通过了决议。散会后,与会者就回家,喊上各自家族成员,同时发动舂陵年轻子弟参军。

然而,谁也没料到,刘派人到各村落喊人时,舂陵那帮年轻仔纷纷逃避,没人愿意当兵。不过没过不久,这帮逃跑的人又回来了。

他们要跑,是担心被黑道老大刘拉下水,下水就像鱼下锅,进去容易出来难。他们再跑回来,是因为刘秀回来了。连向来“胆小怕事”的刘秀都敢下水摸鱼,娘的,老子不下去,还是爷们吗?

就这样,在刘秀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刘终于拉到自己的一支队伍,总共七八千人。

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秘密造反之事被泄露出去了。

万事开头难,古来多少造反事,坏就坏在开头没有搞好。刘秀他们要造反的机密,怎么会走漏风声呢?其实这话说来有点长。

是这样的,在刘秀回乡之前,最先策划造反之事的其实不是李轶,而是李轶的堂哥李通。李通之所以要策划,起源于老爹李守的一句话。李守时为宗卿师,也迷上了观星象和研究图谶的行当。他告诉李通,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李通想了半天,刘氏要复起,听说刘秀要当天子,那里不是明摆着一个现成的刘秀吗?所以,他就派堂弟李轶来拉刘秀入伙。很不幸的是,人多嘴杂,这事还没开始,就被官府探知,王莽一查,马上就查到了李通头上。李通逃跑,老爹李守等全家六十余口人全被诛杀。

事情都泄出去了,按计划于立秋搞定南阳郡太守,抢其部队起义,那是不可能的了。那现在怎么办?人是活的,办法是想出来的。刘认为,仅靠刘家班这七八千人,根本是成不了气候的。当务之急,就是联合。唯有联合,才能壮大声势,有足够力量,挖掉王莽这根大树。

刘已经想好了,他想到要联合的对象,一个是新市兵,一个是平林兵。

如果把各造反队伍比作股票的话,新市兵是上市较早的一只。最初,绿林(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造反集团有五万余人,突然遇到严重瘟病,死掉一半。绿林兄弟为求生存,只好将造反部队分成两支队伍,各谋出路。

由王常等人率领一部分部队,向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移动,称“下江兵”。由王凤和王匡率领一部分部队,向北进入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内,称“新市兵”。随后,平林(今随州市东北平林关)人陈牧等人,为响应新市兵攻打随县,也聚众拉起一千余人造反,称“平林兵”。

刘先派人去游说新市兵领导王凤和平林兵陈牧,他们很快就传话回来,结盟没问题,在反王莽立场上,我们一定要高度一致,有肉一起抢,抢了一起分。

事情就这样说定了。进攻路线也划出来了:联军在唐子乡(今湖北省枣阳市北)集合,先拿下唐子乡,再破湖阳、棘阳,最后就是拿下南阳郡府——宛县。

刘率兵从舂陵出发,三军顺利在唐子乡会合。很快,他们就攻下了唐子乡,并斩杀湖阳尉。但是,就在湖阳县里,三军发生了内讧。

他们的主要矛盾是分肉不均。

刘部队很精,新市兵和平林兵忙着攻城,他们却急着抢夺财物。最后,新市兵和平林兵回头猛然发现,怪叫一声,说好了有肉一起吃,怎么刘部队抢了那么多肉,都不拿出来分。

新市兵和平林兵全都吼着,情绪激动。他们叫嚣着,如果刘不把肉拿出来分了,两军准备先把刘部队打一顿再说。

正当自家人准备惹火烧身时,救火队长来了。没人想到,这灭火的队长,竟然是刘秀。

刘秀这样告诉刘:我们是做大事的,这点小便宜就不用贪了。要知道,我们的造反兵不过刚刚上路,前面还有棘阳,棘阳的前面还有宛县,宛县的前面,还有长安城。路漫漫其修远兮,距离革命成功还远着呢,同志必须努力团结。如果想化解当前危机,就必须把刘家班抢到的肉拿出来分给别人,不然就等着挨打吧。

刘秀这番话,像针似的,扎到刘心里去了。最后,刘同意分肉,刘秀将刘家班掠夺的财物通通分给平林兵和新市兵。大家见有肉一起分了,都解散干活去了。

一场危机终于化解。下一站,棘阳城。

棘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南。此地和南阳郡府宛县,遥遥相望。很快,他们将棘阳城拿下了。联军保持着高昂的情绪,继续往前挺进。但是,刘并不知道,南阳郡太守已经在前面挖好一个大坑,准备等着起义兵跳下去。

按李通原先的计划,是准备里应外合,趁南阳郡太守立秋之日检阅民兵,杀之夺兵。可惜的是,计划失败了。但是,这个计划被泄密以后,有两个人憋了一肚子气。

一个是南阳郡太守甄阜,一个是南阳郡民兵司令梁丘赐。

如果不是他们情报工作做得好,估计就等着受死了。所以,这次起义兵冲着他们来的时候,他们像两只大灰狼一样,蹲在黑夜里,眼睛闪着绿光,静静地等着猎物出现。

说得清楚点,他们就想一网打尽,以泄心中打击报复的仇恨。

战斗就在距离南阳市南十八公里处的小长安聚打响。准确地说,刘是在小长安聚被伏击了。南阳郡太守甄阜和民兵司令梁丘赐,于清晨向起义兵发起进攻,刘率领的农民起义兵像山崩一般,即刻倾倒。

打坏刘进军节奏的,不是那帮政府军有多牛,而是一场大雾。

当时正起大雾,起义军在别人地盘上,像鱼群撞上了渔网,像牛群陷在了沼泽,分辨不清方向。于是乎政府军追着刘部队打,就像狼群追羊群一样,纵横无阻。

由此可见,天气预报对战争是多么重要啊。

刘兵败,刘秀跟着开溜。要说刘秀是刘邦的克隆版,还真不是编的。想当年,高祖刘邦被项羽属将一路追杀,他坐上马车,让夏侯婴加大马力跑。他跑着跑着,路上遇见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就拉上马车。可是追兵眼看就要追上,急得一脚就将两个孩子踹下了马车。

刘秀是跑得飞快,可没有刘邦那么缺德。他骑着马在路上跑着跑着,看见了妹妹刘伯姬,就把她拉上马接着跑。跑着跑着,又遇到了姐姐刘元,还带着三个女儿。刘秀说,姐姐,赶快上来,咱全家一起逃。

但是,刘元拒绝了。不是刘元不想跑,明摆着的,刘秀骑的是马,不是汽车。一匹马骑三个大人,三个小孩子,你以为是吕布的赤兔马吗?所以,刘元告诉刘秀,你赶快带着妹妹跑,能逃一个算一个,别这样赖着,不然全家都死定了。

刘秀只好带着妹妹狂飙而去。刘秀逃得急,政府军骑兵也追得狂。很快,他们就追上了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

在这场战役中,刘秀失去了姐姐及三个侄女,还有二哥刘仲。死者安息,生者激愤。刘将被打散的起义兵再度集结起来,退回棘阳稍作休养,准备再战。殊不知,此时南阳郡太守甄阜已经等不及了,他就像饿坏的狼,朝着棘阳狂扑过来。

这绝对是一次毁灭性打击。甄阜和梁丘赐有十万精兵,十万政府军就像蝗虫一般,铺天盖地渡过了新野境内的潢淳水。更让起义兵胆战心惊的是,甄阜将潢淳水上的所有桥梁全部被破坏,切断了政府军的退路。

甄阜肯定是韩信的粉丝。他的这招就是学习韩信的,学名叫——背水一战。

从理论上讲,农民军本就是光脚不要命的,本就不惧怕那些穿着鞋子的猛人。但是现在看来,这些穿鞋子的不但猛,而且也不怕死了。谁都不怕死,那就看谁能撑到最后了。

最先撑不住的不是那些穿着鞋子的政府军,而是光着脚的平林兵和新市兵。平林兵领导陈牧和新市兵领导王凤,在分肉是否公平方面都是行家。但是,当真刀真枪地要跟政府军玩命时,他们根本没有底气。

他们认为,这场战役刘肯定撑不住了。既然撑不住了,他们有必要在挨打之前开溜。

此时,刘已经嗅出了弥漫于军中的悲观情绪,急得团团转。急也没用,必须想办法。正在这时,一个好消息犹如春风化雨,给刘带来了希望的甘露。

四 联合决定胜利

这个给刘带来希望甘露的是下江兵,下江兵的首领名唤王常。

王常之前早就想来帮兄弟了,只是下江兵距离刘部队较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当刘和新市兵他们在前线跟政府军火并的时候,王常也在被政府军追杀。真是天助人也,当刘退守棘阳时,王常终于带着五千兄弟跑到了宜秋聚(今河南省唐河县东南)。

在唐河县北边,就是甄阜的政府军。所以,王常这一趟不是赶来看热闹的,而是前来助战的。

刘决定去会会王常。他带了两个人出去。一个是刘秀,一个是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李通世代经商,发家甚早,为宛县大家族。其父李守,时为王莽宗卿师,早年跟国师刘歆学过星象学,所以才有了那句“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的祸言。李通策划造反事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