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巫言 >

第44章

巫言-第44章

小说: 巫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会这么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每一个人,岂不都是由经验、资讯、我们读过的书籍、想像出来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吗?否则又是什么呢?每个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座图书馆、一张物品清单、一系列的文体,每件事皆可不断更替交换,并依照各种想像得到的方式加以重组。”

但还没完,紧接着卡尔维诺又多说了一段话,仿佛由天上又降回人间,由璀璨变得柔和,由快速变得缓缓而来,也让他回转小说家的模样:“然而,也许我心深处另有其他。设想我们从‘自我’之外构思一部作品,这样的作品会让我们逃脱个体自我的有限视野,使我们不仅能进入那些我们相似的自我,还可将语言赋予那些不会说话的事物:那栖息在阴沟边缘的鸟儿,以及春天的树、秋天的树、石头、水泥、塑胶……”

其实最棘手最两难最不易找到平衡的部分大概正是在这里,隐藏在卡尔维诺作为结语看似连续的、一语跨过的隙缝之中,也因此我们这里才刻意地又把它打断开来,恢复其本来的鸿沟样子。以巫言为名,除了持续召唤万事万物之灵,带着某种意志的不放弃神奇的可能而外,我不相信这不包含着某种抉择的成分,乃至于自嘲的成分。朱天文不可能不知道,比方说在人类真实的历史上,巫术是如何失败消亡的,所谓每件事皆可不断交换更替并依照各种想像得到的方式加以重组,所谓把一部百科全书和一枚镜子置放一起的诗,把它往更急躁、更极致处推去,便成为典型的巫术了。它借助着我们除魅完成已然失去或并没完全失去只不再信任的种种精致感官,从颜色、形状、声音、气味乃至于更细微的一种质感(比方生的或熟的、比方纳瓦荷人分男性的雨和女性的雨)、一处裂纹、一个斑点去跨越物之边界,但最终陷入了某种唯名论的谬误或说迷宫之中,反而让它脱离了生命现场,也一并失去了各种精致感官和万事万物持续绵密相处所摩擦出来的神奇火花,失去了认识、发现和想像云云。事实上,列维—斯特劳斯重新揭示巫术并为它辩护,要洗刷掉的正是后面这半截及其带来的污名,恢复其干净的上观日月星辰下察大地山川旁及鸟兽虫鱼和木石花草的认识世界本来形貌。卡尔维诺重新谈论巫术,也包含着对这些已钝化感官和想像的复原,以对抗他所说的石化的、失去实相的世界。

这里,我们来看诗的另一个特质——如果我们用人的年纪,用人的个体生命经历,人的情感、思维微妙变化的身体刻痕为丈量之尺来说,诗,基本上系处于人纺锤形生命的两端,它要不就是年轻的,要不就是苍老的,绝少真正进入到中年这个最膨大、最忙碌不堪,也最拥塞挤满了他者的生命阶段场域之中。而中年,并不仅仅只是人生命的一个时间连续阶段而已,就生命演化来看,人的中年其实正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形态。人太长的童年和青春期,人的幼态持续,生物学者告诉我们,其实是独特的,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一桩“意外”(好吧,美丽的意外)。而生物基本上是没有老年的,人非常非常漫长时间里也没有老年,只有生存传种云云生命责任已了的死亡,老年是极纯粹的人类文明产物,最多不过四五千年时间,像在古代中国,大致便要到周代老年人才取得较明确的存在正当性,不论是通过道德系统建构的辩护,或者通过文明功能意义(其经验、其记忆的价值云云)的强调等等。诗的避开中年,所以说便不是诗人忙于“生活”无暇写诗的问题(中年的诗人写的仍是青春与苍老,或年轻的诗人改行成为中年的小说家),而是难以进入这个沉重、无趣、琐碎的生存现场本身,尤其是它总是垂直性、层级性组织起来的社会秩序,世界被持续地拆解分割并彼此隔绝,人一进入很容易身陷其中,像卡夫卡的土地测量员K被紧紧缠住。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以为再没什么比这样的分工层级秩序更声名狼藉的了,尤其对思维者、对创造性工作的人而言,但真正的麻烦是它并非单纯的只是人的错误和愚行而已,正因为这样才使得困境如此巨大真实而且无可躲闪,也使得人诸多聪敏精巧的诡计最终总是失效(比方说宗教)。我们不无可议地这么说,它某种部分是不得不耳的,比方说你要超越偌大一个地球的自然负载量养活几十亿人口,人类世界便得有效地分工组织起来。它还是自然的,我想这部分对反抗它的思维者创作者打击最重,因为如此的层级秩序同时我们认识、发现工作所穿透的结果及其纵深显示——由此来说,小说书写的垂直性结构本身,便也不是单纯的某种容易替换或丢弃的框架东西而已,它在被因袭、硬化成不假思索的某种规范什么的之前,原是小说书写者持续往事物深奥处探入的一趟趟独特旅程。

重回巫术,这里便多了几千几万年人类沉沉历史时间经历的计较,卡尔维诺如此,我们看到朱天文也逐步如此——“这样的作品会让我们逃脱个体自我的有限视野,使我们不仅能进入那些我们相似的自我,还可将语言赋予那些不会说话的事物”——让我们再仔细读一次这段话,注意其中“逃脱”和“进入”的复杂难以言喻关系,一如我们在《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本慷慨的书读到这话前,我们已充分看到卡尔维诺是如何反复奔跑于轻与重、快与慢、显与微、精准与朦胧、极大无外与极小无内,以及最美丽的例子,他自己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忽必烈汗的征服虚无和马可·波罗的木头棋盘凝视之间。卡尔维诺还说出了他少年时代至此垂暮之年无改的古拉丁文座右铭,Festina lente,慢慢的赶快,陌上花开君可缓缓归矣。

一种不只是快速的巫术,一种慢慢的赶快的巫术。

整本《巫言》,系由这个问题开讲的:“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怕与众生目光对上,怕杀人的强烈光芒,怕放电勾引人魅惑人,怕“原来仪式行之有年,为的是大家生态平衡。一旦撩开,双方跌跤。重新支起的和谐关系里,施与受,施的一方前社长变得很低很低,兼之受者跛脚,施者也许又更低了一些。施比受有罪,他得弯腰更多,低眉垂目。/收废纸的跛汉呢,他得站稳另一个支点。惊惧于平衡状态之脆弱易毁,低眉垂目,惟恐一抬眼世界就崩裂了。”我一位勤读小说的朋友闻此感慨系之地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说家。”——了不起指的是,我们大家记忆犹新,朱天文的文字之美,一路到《荒人手记》上达已引发惊惧的高峰,尤其几位高傲根本不理这类事的同业如郭筝、如张大春还特别为文赞叹,但朱天文没停下来享受荣光,她严苛地寸心自知并丢开它们继续前行。

的确,朱天文诗倾向的语言文字,朱天文的女巫咒语,在《荒人手记》时已ㄍ-ㄥ'音接近耕'到了某种极限,不像在书写,而是作法了,几乎已到达了巴赫金所说“神圣语言”的地步,进入了某种迷醉状态、某种幻境。

什么幻境呢?远一些我们会想到《九歌》,降灵的场面以及那一个万物俱灵的世界。近些点的呢?波德莱尔曾努力地想描绘出来,在他《印度大麻之歌》里,其中最不可思议也最根本的变化之一,便是万事万物边界的夷平、万事万物的混同为一——幻境开始的时刻,所有不会动的都动起来了,没有声音的发出乐音,没有色彩的璀璨光华,没有生命的活了过来,“全部存在物都以至此未被怀疑的新的荣光站立在你的面前”,即使你眼前只是一本摊开的文字之书,枯燥乏味的语法也变成某种类似招魂术的东西,“词语皆披戴着血肉之躯复活过来,名词有了威严的物质实体,形容词成了遮饰名词和赋予名词以色彩的透明外衣,而动词则是动作的天使,是它在推动着句子。”边界消失了,包括你自己,“你甚至与外部存在物混成一体,你成了在风中吼叫和大自然叙述植物旋律的树。现在,你在无限广阔的蓝色天空中翱翔。没有了任何痛苦。你也不再挣扎,你听凭被卷走,你已不再是你自己的主人,你也不再感到悲伤,不一会儿,时间观念便完全消失。”

在幻境中,不同人一样“看到”的是,万事万物皆发出极强烈的光华,以及一种可怕之美的流动之水,这也恰恰是我们在《荒人手记》书中所看到的。但波德莱尔告诉我们,这样的光芒,以及无限膨胀下去延伸下去的宏伟风景,我们人的眼睛承受不了,会压垮我们,最终会转成一种浓烈的忧虑,会有窒息缺氧之感,我们会疲惫不堪,累到连“切断一支羽毛笔或一支铅笔”的力气都没有。

朱天文想必也发现了,乘在她如此恣意发光而且如此高速运行的文字翅膀之上,我们其实是很难看清楚任何东西的,世界一略而过只能是印象,以至于她想伸手指出的我们来不及,她苦苦思索要我们一起认真想的,我们只能欣赏它织锦般的表象之美,她搜集的知识睿智之言,我们只能当它是象征,是文字美学的一部分。

最后,能把人从神圣幻境叫回来的,能存留住人切身情感的,总是坦言的、直言的白话。语言文字的放缓脚步、语言文字的徘徊不去意味着说者的不舍,他还不想结束,还想再看清楚,这与其说存在于话语本身,毋宁说是存在于话语的停滞、话语的呼吸、话语左顾右盼所争取到的有限时间空间里。于是,在箭矢射去般的远方和此时此地的人自身之间,在巨大的事物和人最精致的感官之间便有着反反复复的快慢疾徐,便不断交换着记忆和遗忘,这个节奏的层次奥秘,既是书写的技艺,也可以只靠着书写者的专注直接抓取。这是博尔赫斯很喜欢的一段话,他是这么引述的:“……他正在跟那些慰藉他孤独的可爱之梦告别。他自然会回想起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在他与自己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阿隆索·吉哈诺永别时的伤感之情:‘此人就这样在身边亲友的哀伤与泪水中灵魂飞升了,我是说,他死了。’”

所以菩萨为什么低眉?因为要让世界的光度黯一些,可以有阴影、有层次、有纵深,而且让人像马修·史卡德办案那样下来用走的,人不仅要看,还要停下来凝视,必要时还要钻进去寻找,去敲一户户人家紧闭的门,去找暗夜里并不存在的一只黑猫。

结尾

最后,我们来关心朱天文这回是怎么结束小说的或说怎么停笔的——朱天文要打破线性进行的时间,但我们还是隐约看出了一道若断若续的巡礼之旅,观看,思索,因事起念,动身上路,止于某个高原也似的平坦之地回望。最后这个驻足的《巫界》,朱天文系词似的以“二二九”这个在历法诡谲边界、现实里多饶出来如彗星有独特轨迹的具体一天给系住,这里,我们得学卡尔维诺那样,不快速地、急躁地去解释它,“我忍不住要把这个神话视为一个寓言,它喻示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一个写作时可以遵循的方法上的启示。然而,我也知道,任何诠释都会削弱、扼杀神话。阅读神话可不能急率,最好让神话沉入记忆之中,慢慢玩味各个细节,反复思索,而不错失描述神话的意象语言。神话的启示,并不在于外加的诠释,而存在于文字叙述之中。”

而我们也看到了,朱天文这本书尽管仍用句号作结,但这回真的是完成了。

我们稍前说过朱天文有一种极特别的书写危机,那就是她过大的目标和她太从心所欲的书写(文字)技艺,这里还得再加上对小说前人成果的熟稔和敬重,以及对自己文学声名的一贯淡漠,使她对自己小说有种轻视之心,随时可喊停就这样一生搁笔不写了。

《巫言》作为她连续三次长篇书写叩关(包括不成降为短篇的《日神的后裔》)的终底于成,于是有着多一点点的不祥——想想这的确足够长的一趟路,一个目标,三鼓不衰,消耗的已不只是心力了,也包括体力了。

对朱天文这样快步走在我们抬眼小说之路前端的人,有些话其实是多说了,构不成建言,至多只是某种好奇或请求。我想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往事,在问到怎么回看他自己最早的长篇《枯枝败叶》时,加西亚·马尔克斯说,那个年轻的书写者,好像以为自己一生只会写这本书似的,要把他所想的、所看的、所知道的一切全部装进去,一次全讲完。

因此,还有一种“慢慢的赶快”的书写方式,那就是把一个整体、一个目标的世界再复原回来,不是笛卡尔那样的概念分割小块,而是卡尔维诺所说“文学长久保存的正是这个人类学的设计”的田野工作。一直以来,我们感觉失天文其实并未将她巫者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