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56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56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已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大文豪李邕、诗人王翰、进士崔尚和魏启心等人都非常重视他,后二人还把他比作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和文学家扬雄。他还经常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结识了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并因此结识了著名的梨园人物李龟年。杜甫有诗《壮游》回忆当时的生活:“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欲物多茫茫。”

年轻的杜甫生性豪爽,嗜酒如狂,嫉恶如仇,经常藏否人物,褒贬是非。这是才高者的共同习性,也是才高者的共同悲剧。杜甫的这一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困顿失志、颠沛流离埋下了伏笔。

当时正是“开元全盛日”,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即所谓“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如此盛世,为爱好旅游的诗人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尤其是四海平定,四方来朝,大统一的版图使得文人们的远足范围大为扩大,能够游历于漠北、岭南、大河上下。漫游被广泛认为是惊险而浪漫的经历,因此成为盛极一时的风尚,文人们无不争相趋之。当时的名诗人们大都有过游历的经历,如孟浩然曾往来京洛,纵游吴越,西抵巴蜀,南下湘桂;李白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五岳寻仙,名气更大;岑参多次赴边塞,远至安西北庭等绝域,鞍马风尘,刀光剑影。

杜甫的第一次漫游除了受当时风尚的影响,也是希望能通过漫游结识各地名流,干谒行卷,彼此揄扬,造成声名,以便科考时较有希望录取,或能被有声望有势力的州郡长官及边帅举荐,为将来步入仕途做些准备。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到东都洛阳去参加进士科考试。他当时狂放不羁,极为自负,连历史上的屈原、贾谊、曹植、刘桢等大文学家也没放在眼里,满以为凭着他的才学,功名唾手可得,从而施展抱负,平步青云。但结果却是科场落第,懊恼之情,难以名状。于是,他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的名作《望岳》便是在此期间写成。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的不凡气度,以及开阔的胸襟。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涯,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修筑了陆浑庄土室,在这里住了好几年。这期间,他与司农卿杨怡女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伉俪情深,相濡以沫,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夫人杨氏一直陪伴杜甫走完人生的历程。

天宝三年(744年)的春夏之交,杜甫在东都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一反文人相轻的千古陋习,倾心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同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和诗人高适相遇。三人一同登上单父(今山东单县南)的琴台,感慨万分,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又同去梁园(今河南开封)酒楼开怀畅饮,即兴赋诗,指点江山。不久,杜甫和李白、高适分别,李白南下江东,高适回到梁宋,杜甫则打算西去长安。杜甫与李白依依惜别,但从此以后两人便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

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官职。此时当权的宰相,正是以妒贤忌能、阴险奸诈著称的李林甫。

唐朝从太宗李世民开始,有皇帝面试取士的办法,渐而形成制度。天宝六年(747年),玄宗遵循祖制,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谐京师”应试,对策听选,意思就是皇帝亲自主持面试,然后授以官职。宰相李林甫忧惧士子在面试时会揭发自己贪权不法之事,想阻塞天下言路,便对玄宗说:“这些人都是贫贱寒士,不知道忌讳,只能以狂妄的语言污浊圣上,还是让尚书省长官考他们吧。”建议首先由各郡县长官进行初选淘汰,然后再由尚书省长官试问。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经过李林甫的精心安排,结果,全部应试者没有一个人通过。这样一次全国性的公开招贤考试,居然没有一人合格。消息传出,朝野震动,舆论哗然,李林甫却上报称贺,说是政治清明,“野无遗贤”。杜甫也因此在仕途上遭遇了第二次遇挫。

此后,杜甫生活日渐贫困,“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经常饥寒交迫。他的族孙杜济当时住在长安南郊,杜甫时常厚着脸皮去打秋风。杜济生活也不富裕,对杜甫老来噌饭十分不快。他表面不说什么,但打井水淘米,…》小说下栽+wRshU。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