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5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5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于志宁四位元老于内殿(李勣称病未至),正式提出欲废王皇后、立武为后。褚遂良当即坚决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未闻有所过失,怎能轻易废掉?”

高宗天性仁厚,少有主见,很容易受他人操纵影响,唯独在立武媚为后这件事上锲而不舍。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既有他对武媚浓郁的爱,也有他对王皇后强烈的恨,更多的却是他要发泄长久以来被一干重臣挟制不得自主的怨气。

第二天,高宗又召元老商谈。褚遂良说:“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甚至以辞官来谏阻。此时,武媚正躲在帘后偷听,见褚遂良公然揭自己的短处,忍不住大声说:“为何不杀死这老家伙!”朝堂气氛顿时为之一变。高宗下令将褚遂良拖下去,长孙无忌等重臣立即上疏劝阻。反武派前仆后继,来势汹汹,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样子。武媚事先笼络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亲信自然不甘示弱,雄辩滔滔。反武派和拥武派在朝堂闹得不可开交,双方精兵强将一一亮相。

奇怪的是,元老重臣中只有李勣始终一言不发。高宗觉得有些蹊跷,便特意留下李勣询问。李勣已经预料到武氏封后不可逆转,但他身为先帝重臣,不好公然支持儿子夺老子的女人,便圆滑地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可谓是一语点破梦中人,高宗恍然大悟,武媚也茅塞顿开,马上派许敬宗四处放话:“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形势立时急转直下。褚遂良被贬出京师,发配往谭州。接着,高宗下诏,以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谋杀武媚女婴,废为庶人。为武媚封后奔走效力的许敬宗、李义府都得以加官。李义府表面谦和恭顺,与人说话必面带微笑,但心计深刻狠毒,时人称他“笑中刀”,这便是成语“笑里藏刀”的来历。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高宗临朝,命李勣、于志宁为册立皇后正、副使,奉玺绶进武昭仪为皇后。文武百官、四夷酋长朝贺皇后于肃义门,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而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废,封为梁王,武媚的长子李弘被册为太子。

至此,武媚由才人到昭仪,再到皇后,并立自己的儿子为大唐储君,一切目的均已达到,终于实现了当年“见天子庸知非福”的理想。随即,武媚劝说高宗流放长孙无忌到黔州(今四川彭水),高宗欣然照办。可见长孙无忌一度弄权对高宗所造成的伤害,已经远远大出了血肉亲情。不久,武媚逼长孙无忌上吊自杀,其姻亲大多皆谪徙,党羽或杀,或流放。

这场重大变故,由后宫波及朝廷,牵涉到后宫嫔妃和众多朝廷重臣,可以说是白热化的交锋,血雨腥风,触目惊心。而这一切并非如后世所认为的那样:仅仅由武媚一手导演。当时形势一片混乱,朝野上下沸沸扬扬,情势汹汹,局面并非某个人所能完全左右。武媚只不过成为这场争斗中唯一的受益者和最终的胜利者。无论如何,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媚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辉煌的政治生涯也由此正式开始。

高宗长期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从显庆五年(660年)起,便由武媚替他管理朝政,文武百官的奏章,全部由武媚裁决。她办事果断,裁决政事有条不紊,高宗很是满意。但到后来,武媚逐渐大权在握,渐渐骄姿,高宗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皇后、萧淑妃的好处来。有一天,高宗趁武媚不在,偷偷到冷宫看望王、萧二人。武媚知道此事后,派人将王、萧二人的手足砍去后,投入酒瓮中,王、萧二人哀号了好几天才相继死去。武媚还不解恨,改王氏姓为蟒氏,改萧氏姓为枭氏。

高宗的举动意志皆为武媚掣肘,难免不胜其忿,一度想收回皇权。麟德元年(664年)十月,高宗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废后。上官仪奏道:“天后专恣,海内失望,请废黜以顺天心。”高宗即令上官仪草诏废后。当时武媚的心腹遍布宫内外,心腹侍臣告诉武媚后,武媚大惊,急忙跑到高宗跟前哭诉。武媚的眼泪软化了高宗的立场,高宗竟然忸怩说:“此本上官仪教我。”(事见《大唐新语·卷二》)就这句推脱责任的话,将上官仪推上了死路。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贞观初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转起居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高宗时,为秘书少监。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上官仪以诗名显于当世,曾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事见明人蒋一葵所著《尧山堂外纪》。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便是他的孙女。】

应该说,高宗的懦弱性格决定他最终要败在武媚这个强硬的女人手中。当然,他还是爱武媚的。否则,只要他稍微坚持,武媚被废只在呼吸之间,毕竟,他才是大唐的天子。这件事后,武媚开始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不久,武媚指使人诬上官仪谋反,下狱处死。自此,凡高宗临朝视事,武媚垂帘在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旧唐书·卷四·高宗纪》)。

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余下的事就是要防止不被人夺权。作为母亲而言,武媚心足够狠,手足够辣。她生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是李显(又名李哲),老四是李旦(又名李轮)。李弘先被立为太子。他为人忠厚,谦虚忍让,高宗和众大臣对他都很满意。因为身体不适,高宗一度想把皇位提前传给太子李弘,此举引起了武媚的猜忌。萧淑妃死后,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被武媚幽禁,过了30岁也不准出嫁。李弘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上书请求让她们出嫁。武媚非常生气,便故意将两位公主许配给下等侍卫。

上元二年(675年),武媚用鸩酒毒杀了年仅24岁的亲生儿子李弘。次子李贤随即被立为太子。但不久武媚又感到了权力的危机,于是指使人诬告李贤谋夺皇位。李贤知道母亲的毒辣手段,为了保住性命,还特意作乐章,暗中叫人唱给武后听,歌中唱道:“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想以骨肉亲情来感动武后,但还是被废,贬为庶人,被迁到巴州。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以太子身份即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武媚为皇太后,总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媚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睿宗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朝政尽归武媚裁决。武媚废除中宗李显后第三天,派人赶到巴州,将次子李贤杀死,许多人牵连被杀。

皇太后总揽朝政,犹自不满足。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媚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母神皇”,改名则天,正式将李唐天下变为武氏天下。文武百官皆顺其意上表进劝,只有右卫将军李安静正色拒绝,因而被杀。这一年,武则天67岁。同时,降睿宗李旦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为皇太孙。一时间,唐宗室人人自危,李氏贵族几乎被屠杀殆尽。

当了皇帝后,武则天亲理朝政,驾驭天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她虽是女流之辈,却是个开明的皇帝,能听忠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情欲不尽,想选取美貌少年供自己享用。右补阙朱敬则为此进谏,说:“陛下宠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足够,不要再选美少年。”武则天竟然没有动怒,反而下令嘉奖朱敬的忠直。

因为武则天出身并非名门望族,她执掌大权后,开始对一贯反对自己的陇西世族大力排斥。由此,她大力提倡科举,扶植新兴的庶族阶级。这里有数据可以说明:有功名的宰相在高祖时为7%,太宗时上升约23%,高宗和武后时升至35%,武周朝上升至40%。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和教育的普及,因为准备考试的人远远多于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当官的人则远远多于当官的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于东都洛城殿亲自策问贡士,持续数日。贡士殿试自此开始。

武则天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喜欢赐唱文学宴,宫中诗唱十分热闹。她本人能写诗,有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即使是反对她的人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写得情意绵绵。

然而,武则天做女皇本身就是对礼制的破坏,以至她在历史上声名一直不大好。在纳男宠方面,也让许多以卫道士自居的大臣耿耿于怀。武则天比较有名的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人生得伟岸淫毒,被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发现后如获至宝,特意送进后宫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对冯小宝十分满意,替他改名为薛怀义。为了掩人耳目,又命薛怀义剃发为僧,担任白马寺主持,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在薛怀义最得宠期间,人人对他侍奉唯谨,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以父礼事奉薛怀义,武则天的至亲、权倾朝野的武承嗣和武三思也对他毕恭毕敬。武则天还命薛怀义指挥数万人,建造明堂。明堂建成后,武则天又借机封薛怀义为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大凡皇帝都容易喜新厌旧,武则天也是如此,渐渐开始厌倦薛怀义。薛怀义失宠后,心怀怨愤,竟然放火烧了明堂,借此来发泄怨气。他还四处散布女皇的流言,都是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武则天听说后大怒,决意除掉薛怀义,于是密诏太平公主,选一些体格健壮的女子,在殿中侍立,等薛怀义一到,便一拥而上,把他绑了。接着,命壮士将薛怀义击杀,然后用畚车将尸体载还白马寺。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继续广求美男子,恣意淫乐。晚年时,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专门为张氏兄弟专设机构控鹤府,以张易之为府监,位三品。张易之小名五郎,张昌宗小名六郎。有朝臣赞誉张昌宗说:“六郎面似莲花。”内史杨再思马屁拍得更加无耻,竟然说:“不然,是莲花似六郎!”

人不免一死,武则天也不例外,她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究竟该将天下交付给谁,是诸武,还是李氏子孙?武则天身份复杂,既是李氏的家长,又是武氏的族长,在亲子和族侄间,一时难以抉择,便询问宰相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说:“皇嗣是陛下亲子,陛下临御天下,当传之子孙,岂可以侄为嗣?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稍加思量,不难自明。”明确指出儿子比侄子更亲,涵义不言而喻。武则天十分看重狄仁杰的意见,于是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儿子。坐贬多年的第三子李显也被迎回洛阳。李显刚刚回来,第四子李旦便立即请求退位,于是武则天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封第四子李旦为相王。

因为当年曾经大杀李氏宗室,武则天担心她死之后,李氏宗室为了报复,也会躏藉屠戮武氏,便用心良苦地让诸武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太子李显一起宣誓,告天地于名堂,铭之铁卷,藏于史馆,永相和好。从血缘上来说,李氏和武氏都是近亲,但后来事实是,这些人最终还是为了权力互相杀戮,多次血溅大明宫。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经81岁的武则天终于卧病不起,居住在迎仙院。一向狐假虎威的张氏兄弟眼见靠山将倒,便图谋作乱。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发动了兵变,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兵杀入玄武门,将张昌宗、张易之斩杀在迎仙院院左。武则天听到变故发生后,阻止已经来不及。这时候,张柬之等人入见,请求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武则天闷闷不乐,重新回到床上躺下,一言不发。显然,她不愿意放弃权力,但也深知大势已去,局面已经不由她所控制,是以只能以沉默对之。

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太子李显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徙武则天于上阳宫。至此,长达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中宗复位后,将朝廷从洛阳重新迁回了长安。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终于结束她奋斗而传奇的一生。临终前,武则天神志异常清醒,立下遗嘱,内容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合葬在乾陵等。并叮嘱只许为她立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