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36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36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万一军士冲了进来,杨贵妃照样被杀,连玄宗自己也将处在危险之中,便劝说道:“杨贵妃确实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就会安全。”玄宗深知大势已去,无论如何都无法保住杨贵妃的性命,这才流泪说道:“赐她自尽吧。”

贵为天子,坐拥天下,却无法保住心爱女人的性命,玄宗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体会到形势比人强的道理。无奈呀,在历史的长河中,再大的人物,也无力抗拒巨流的力量。随波逐流也好,逆流而上也好,最终还是被卷入洪流中,抗争只是徒然无功。

杨贵妃接到圣旨后,惊倒在地,良久,才哭着请求见玄宗一面。高力士引她来到玄宗面前。杨贵妃涕泣呜咽,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便说:“愿大家保重!妾实在有负国家对我的恩惠,死了也没有什么怨恨,只有乞求容允我礼拜神佛。”玄宗说道:“祝愿妃子到善地,再得新生。”(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到“生”字,已是不能成语。不忍心看杨贵妃的惨容,只是以袖掩面哭泣。

高力士生怕玄宗一时心软,另生枝节,导致士兵闯入,忙将杨贵妃带到佛堂。杨贵妃朝北拜了几拜说:“妾与陛下永别了!”随后,高力士把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这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云:“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的高明就在于,它用绚丽的色彩淡化了悲剧的气氛,让美好的爱情掩盖了政治的阴谋,这使得李杨之间的爱情格外美好,以至为后世所传诵。

之后,高力士将杨贵妃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中,召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意有验尸之意。驿站外的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欢声雷动。陈玄礼等人验尸无误后,这才脱去甲胄,去向玄宗叩头谢罪。此时的玄宗尚且镇定,好言好语安尉他们,并命告谕其他的军士。陈玄礼等人都高喊万岁,拜了两拜而出,然后整顿军队继续行进。

事后,玄宗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的遗体,裹以锦衣,胸前放上香囊锦袋,草草葬在西郭外一里多远的道路北坎下。其时,杨贵妃年38岁。

后世题咏马嵬坡的诗句极多,宋人杜真卿有一诗被认为最为婉丽。诗云:“杨柳依依水拍堤,春晴茅屋燕争泥。海棠正好东风恶,狼藉残红衬马蹄。”(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刚刚埋葬完杨贵妃,南方进贡的荔枝送到。玄宗触物思人,不由得放声大哭,即命人以荔枝祭于贵妃坟前。张祐有诗吟咏此事:“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杨贵妃以前患有一种肺渴的疾病,因此常含着玉鱼儿疗治。一次,杨贵妃齿痛,无法含玉鱼儿。玄宗见她颦眉泪眼,更加怜爱,对杨贵妃道:“朕恨不能为妃子分痛呢。”后来有人专门据此事画了一幅《病齿图》。曾有名士在画上题道:“华清宫,一齿痛;马嵬坡,一身痛;渔阳鼙鼓动地来,天下痛。”这三句话,极其精妙地概括了杨贵妃的一生。

受马嵬之变株连而死的,还有杨国忠的其他家人与亲属。杨国忠被杀时,他的妻子裴柔、幼子杨晞,及虢国夫人、夫人裴徽和一女,已先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南)。陈仓县令薛景仙听到消息后,立即亲自带人追捕。虢国夫人等人还不知道是自己人要杀自己,还猜想是逆贼作乱,便扔下马逃进树林。眼看追兵已到,无路可逃,虢国夫人先拔剑杀死儿子裴徽,又刺死了自己的女儿。杨国忠夫人裴柔喊道:“娘子为什么不给我方便!”虢国夫人于是又上前把裴柔杀了。杨晞脚快,抢先逃跑,但还是被官军追上一刀杀死。虢国夫人挥剑自杀,但未伤到要害,一时没有断气。追兵赶到后,将她抓住,送进陈仓监狱关押。虢国夫人为此大惑不解,问狱卒道:“是国家要杀我们,还是逆贼作乱?”狱卒恨恨地说:“都是。”虢国夫人听了,又惊又气,当夜伤发死去。陈仓县令薛景仙命人将死去的杨家人胡乱埋在东城外十几步道北的杨树下。

杨国忠有4个儿子,长子和幼子都在马嵬驿事变中被杀,二儿子杨昢被安禄山叛军杀死,三儿子杨晓逃到汉中郡后,被汉中王李瑀杀死。杨国忠的心腹翰林学士张渐、窦华和吏部郎中郑昂,后来都被唐朝廷处斩。另一个亲信中书舍人来昱本来已经逃脱,却因为舍不得丢下家产,偷偷返回长安,也被乱兵杀死。

历史上著名的美人杨贵妃死了。美女总是令人联想翩翩,给人无限的暇思,所以关于她的传闻远没有结束。有个开店的老太婆在杨贵妃被缢死的梨树下拣到了一只锦袜,便说这是杨贵妃穿过的袜子,凡是想看的人,都要“出百钱”(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无数人争睹为快,老太婆竟然因此成为了大富婆。

后来玄宗回到长安后,派宦官来改葬杨贵妃,却发现杨贵妃的尸体已经没有了,坟中只剩下一个香囊(事见《旧唐书》)。这就是白居易诗中所说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因此后世许多人推测当时被缢死的并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玄宗用了偷梁换柱之计,真正的杨贵妃东渡去了日本。按当时的情况看来,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可能。马嵬兵变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他对杨贵妃的体貌再熟悉不过。杨贵妃死后由陈玄礼验尸,他不亲眼见到尸体,如何能继续安心在玄宗身边?至于杨贵妃尸体不在了,应该解释尸体为民间好事者所盗。杨贵妃美貌盛传天下,连袜子都有那么多人抢着看,有人想看看尸体到底是什么样儿,悄悄挖掘出来,也毫不稀奇。

关于马嵬驿事变的真正主谋,历来众说纷坛。史书上说:“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其实就暗示马嵬驿兵变是由太子李亨主持和谋划。然而,反对杨国忠,固然有太子李亨以及宦官势力,同时还有广大军士和百姓。这一事变在当时的历史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大唐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

马嵬驿事变以后,玄宗继续西逃。太子李亨却被当地的百姓留住,主持抗叛大局。从此,太子李亨的身份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从马嵬坡一路收拾残兵北上,臣民争相前来归附。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称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命郭子仪率军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至此,玄宗统治时代结束,唐朝最漫长和最光辉的开元之治到此结束了。

第六章 山河犹在

长安气势相当宏博。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主街道宽度都在100米以上,作为全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度更是达155米,比起今天任何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都毫不逊色。不难想象,当时来自世界的各国使臣,沿着如同广场一样宽广的朱雀大街前往大明宫朝觐大唐皇帝的时候,大唐无以伦比的强盛与国力,将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何等的震撼。然而,在大唐玄宗皇帝仓皇出逃后,这座世界上最伟岸的城市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一 长安沦陷」

长安为大唐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又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人口众多,建筑规整,名胜林立,繁华富庶。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一诗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写出了宫城中早朝场面和大唐天子君临万邦的盛大气势。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在汉长安东南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定名大兴。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委派工部尚书闫玄德负责,在春、秋两季,先后修建唐城外部城墙和东、西、南三面的9座城门及城楼。其时,全城面积84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明清都城北京的4倍。且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全城划分109个坊和东、西两市。正如白居易在诗句中所描述的那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气势恢宏。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主街道宽度都在100米以上,作为全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度更是达155米,比起今天任何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都毫不逊色。不难想象,当时来自世界的各国使臣,沿着如同广场一样宽广的朱雀大街前往大明宫朝觐大唐皇帝的时候,大唐无以伦比的强盛与国力,将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何等的震撼。

然而,在大唐玄宗皇帝仓皇出逃后,这座世界上最伟岸的城市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叛军攻下潼关后,安禄山命部将孙孝哲率兵,由潼关进逼长安。因为玄宗等早已离开长安,逃往蜀地,叛军如入无人之境。关中形势一片大乱,大唐开元盛世的长安气象一去不返。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七,长安留守官员崔光远、边令诚等人,开城纳降,孙孝哲率叛军轻而易举地进入西京长安。这样,两京全部陷落入叛军之手。回想唐将封常清奋勇保护东都洛阳屡败屡战的往事,天下人这才意识到大将未死敌手的悲哀。

安禄山一开始没有料到玄宗会如此之快地西去避难,所以进兵迟缓,占领潼关后,推迟10天进兵,好做攻打长安的充分准备。想不到长安不战而下,安禄山自然喜出望外。至此,安禄山尽数虏掠了长安府库中的兵器甲仗、文物、图籍,宣春云韶乐队、犀牛大象、舞马,以及掖庭后宫也都被劫掠一空。安禄山窃据河、洛地区,任命张通儒为西京留守,仍任命崔光远为京兆尹,派安守忠总领部队镇守西京。

孙孝哲是安禄山最宠信的心腹,喜欢专权用事,常常与严庄争权。安禄山派孙孝哲监督关中诸将帅的军队,张通儒等人都受他的节制。孙孝哲性情粗犷,处事果断,用刑严厉,叛军将领都十分害怕他。安禄山命令搜捕朝臣、宦官和宫女,每抓到数百人时,就派兵护送到洛阳。

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们主动投降安禄山的不在少数,也有不少臣子是被胁迫投降。主动投降的臣子中,以唐故相陈希烈和驸马张均、张垍兄弟地位最为尊崇,自然也最为引人注目。陈希烈因为晚年失去玄宗的信任,一直心怀怨恨,叛军一到,就与同样不满玄宗的张均、张垍兄弟等人投降了叛军。

【陈希烈,宋州人。他精于玄学,无书不览,声名远播。开元年间,他进入禁中,为玄宗讲解《老子》、《庄子》等书,深得玄宗的欢心,大大地助长了玄宗对道教的兴趣。当时的宰相李林甫看到陈希烈受到玄宗的宠爱,且为人柔弱圆通,无实际政治经验,容易控制,便举荐陈希烈为宰相。从此一切政事都由李林甫决定,陈希烈只有点头答应的份儿。按照朝廷惯例,宰相在午后六刻退朝回家。而李林甫上奏说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大事,宰相巳时就可以回家,军国大事都可以在自己家里决定。玄宗有时不上朝,朝廷各个部门就都集中到李林甫家中办事,朝中为之而空。陈希烈虽然也是宰相坐在府中,但是没有一个人去谒见他。李林甫死后,陈希烈为杨国忠所嫉,罢宰相位,改任太子太师。当时玄宗想让武部侍郎吉温代替陈希烈。杨国忠却担心吉温是安禄山的心腹,坚决不同意,又见文部侍郎韦见素随和听话,便举荐韦见素接任了陈希烈的位子。】

【张均、张垍兄弟均为唐名相燕国公张说之子。张说文章写得极好,人称“大手笔”。张垍娶玄宗的女儿宁亲公主为妻,宠信无比,赐珍玩不可胜数。当时张均、张垍兄弟均在翰林院任职。张垍常常拿玄宗赐的东西在张均面前炫耀,张均说:“此妇翁与女婿,非天子赐学士也。”(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玄宗甚至允许张垍在宫中建设宅第。陈希烈罢相后,玄宗曾经到张垍的宅第,问他谁可以当宰相。张垍当时没有回答,实际上是想推荐自己,却不好意思这么直白。玄宗多少看出了张垍的心思,当即笑道:“都不如我的爱婿。”这话更多的是玩笑的成分,不过是应景之言。张垍听了,却立即当了真,拜伏在台阶下,表示感激之意。但是之后玄宗并没有拜张垍为宰相,所以张垍一直心怀怨意,因此叛军一到,便毫不犹豫地投降。后来唐军收复了长安,玄宗愤恨地要杀投降叛贼的张氏兄弟,幸好肃宗感激张说曾对他有救命之恩,下旨赦免了这兄弟二人。陈希烈则被赐自尽。张垍后死于流放之所,妻子宁亲公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