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34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34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咏鞯睦先思返匠登埃孕谒担骸鞍猜簧桨鼗鲂模つ狈磁岩丫芫昧耍浼湟灿腥说匠⑷ジ娣⑺囊跄保菹氯闯30颜庑┤松钡簦拱猜簧郊榧频贸眩灾卤菹鲁鎏印K韵却牡弁跷袂笱臃弥伊贾恳怨闶犹褪俏苏飧龅览怼N一辜堑盟苇Z作宰相的时候,敢于犯颜直谏,所以天下得以平安无事。但从那以后,朝廷中的大臣都忌讳直言进谏,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取悦于陛下,所以对于宫门之外所发生的事陛下都不得而知。那些草野之士,有想进谏者,但九重严深,无路上达。如果不是安禄山反叛,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能够见到陛下而当面诉说呢!”玄宗无言以对,好半天,才垂头丧气地叹息说:“这都是我糊涂所致,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随行的军士都还没有吃饭,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便让军士们各自到附近村落求食。军士们无不深怨杨国忠,认为他是这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陈玄礼也对杨国忠是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他们所有人的恨,都比不上太子李亨的恨意更强烈。太子正在想什么呢?他最多地是回忆,回忆自己贵为太子,竟然两度被迫离婚以求自保的悲惨境遇。

玄宗多子嗣,有59个子女,其中29个儿子,30个女儿。开元十四年(726年),玄宗下令在皇宫东北角专门为诸王建立一座王宅,史称“十王宅”。这样,当皇子在宫内长大,得到封号后,不是像从前的皇子出宫自立门户,而是住在十王宅中,日用所需等由朝廷统一供应。玄宗这一措施,能够有效地管理监督皇子们的行动,这是诸王地位衰落的一个标志。之后,因为皇子皇孙太多,十王宅不够住了,又在十王宅附近建了百孙院。(《旧唐书·卷一百零七·玄宗诸子传》)

玄宗如此对待自己的子孙们,是生怕他们干政,当然还不仅仅是担心干涉朝政那么简单,关键的还是怕这些子孙夺他的皇帝位。玄宗集中管理的这一招,确实彻底防止了有实力、有野心的亲王造反的可能。然而,有一点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造反后,玄宗仓皇出逃,十王宅和百孙院中的大部分皇子皇孙们都没有来得及逃走,被攻入长安的叛军屠杀一尽。

在玄宗严密的监管下,当时作为太子的李亨,日子更加不好过。天宝五年(746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李亨相对安宁的生活被打破。身为大唐太子,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住,不得不用离婚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事情还要从皇甫惟明说起。

皇甫惟明为唐朝大将。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吐蕃因为屡屡被唐军打败,便遣使请和。皇甫惟明知道后,便向玄宗面陈和亲之利。玄宗却说:“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意思是赞普曾经写信,言辞无礼,无法原谅。对此,皇甫惟明解释道:“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夫边境有事,则将吏得以因缘盗匿官物,妄述功状以取勋爵。此皆奸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这话分析得合情合理,玄宗听了大悦,于是派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一同出使吐蕃。二人到了吐蕃,对赞普赤德祖赞和王后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说明来意。赤德祖赞欣然同意,唐朝和吐蕃两国遂修旧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双方派使会盟,并在赤岭(今青海湟源日月山)树碑定界,刻盟文于碑上。唐蕃会盟碑至今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和谈后不久,皇甫惟明因功任左卫郎将,后摄侍御史,充长春宫使(《唐会要·卷五十九》)。之后一路升迁,开元末年,出任陇右节度使。

天宝元年(742年)十一月,吐蕃大军进犯陇右地区,皇甫惟明立即率军迎击,在青海大获全胜。十二月二十七日,吐蕃大将莽布支再率3万余人马,与皇甫惟明部交战。唐军先锋骑将王难得率先出阵,与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交锋。琅支都被其枪挑于马下。吐蕃军阵脚大乱。皇甫惟明趁机指挥唐军乘势掩杀,斩获5000余人。

不久,皇甫惟明发现吐蕃每次进犯陇右地区,都以洪济城(今青海贵德西)为前哨阵地,决心除去这个隐患。天宝二年(743年)四月,皇甫惟明亲自率领兵马自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出发,长途奔袭千余里,突然向驻守洪济城的吐蕃军发起了进攻。由于唐军远道而来,出其不意,很顺利地占领了该城。

天宝初年,唐玄宗喜好边功,边帅常以抗击吐蕃有功而获官爵。皇甫惟明在与吐蕃军作战中连战连捷,立功心切,决定率军向吐蕃所占重镇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攻击。

石堡城是吐蕃的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实早在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采用远程奔袭,就已经攻占了石堡城。可是到了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由于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防务疏忽,吐蕃又重新攻占石堡城。

皇甫惟明兵至石堡城后,立即开始攻城。吐蕃守城将士凭险据守。吐蕃闻讯后,派大军兼程往援,与守城将士里应外合,重创了唐军。唐军副将褚诩战死,皇甫惟明只好退兵。

不久后,皇甫惟明进京向唐玄宗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皇甫惟明曾经担任过太子李亨的幕僚,颇为念旧,当他发现宰相李林甫专权、正大力排挤太子李亨时,心中对李林甫大为不满,便趁叙职时劝唐玄宗罢免李林甫。并提出刑部尚书韦坚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皇甫惟明的介入,使李林甫和太子一方的暗中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

【韦坚,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郊区),是太子妃的哥哥。原为陕郡太守,领江、淮租庸转运使,以办事干练著称。玄宗让其督办江淮租运,每年收益都有大量增加。在长安东郊广运潭(南方租赋漕运总码头)落成典礼上,韦坚还特意为到场的玄宗安排了歌舞节目,一百多人齐声唱道:“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旧唐书·卷一百零五·韦坚传》)由此可见,韦坚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玄宗听到他的乳名“三郎”出现在歌词中,龙颜大悦,认为韦坚能干,所以立即升官加以重用,由此引起了李林甫的嫉妒。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舅舅姜皎的女儿,算得上是很近的亲戚关系。在韦坚未被玄宗宠信之前,韦坚和李林甫的关系甚为亲密,随着韦坚的日益见宠,李林甫害怕危及自己的宰相地位,对其非常厌恶。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考虑,韦坚不得不与太子李亨结盟。】

李林甫得悉皇甫惟明的言行后,怀恨在心,决定报复。他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杨慎矜,乃隋皇族一脉,隋炀帝杨广的嫡系玄孙。按说隋被唐灭,杨李二姓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但在唐玄宗时,由于国力强盛,政权巩固,观念开放,在任人为官时不拘一格,很少顾及门第出身,杨慎矜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纳,颇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破格将他擢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夜,风清月朗,太子李亨出游,借观灯的机会,在市井之中匆忙与韦坚见面。玄宗忌讳皇室人员与外臣相交,曾经发布敕命:“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毋得往还;其卜相占候之人,皆不得出入百官之家。”(《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太子李亨与韦坚的碰头也是偷偷摸摸、见不得光的原因。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

一直在后面紧紧跟踪的杨慎矜立即上奏弹劾,说韦坚与边将私会,违反了国法。李林甫也立即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将要支持太子发动政变。皇甫惟明与韦坚因此锒铛入狱,李林甫又让杨慎矜、杨国忠、王鉷、吉温等人一起出来做证。玄宗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二十一日,玄宗下制书责备说韦坚因谋求官职地位,存有野心,定了个“干进不已”的罪名,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浙江缙云)太守。数十人受到牵连,韦氏家族被清洗一空。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并籍没其家。天宝六年(747年),皇甫惟明被杀。

玄宗没有轻易涉及太子,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李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导致太子李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何。

然而,事情却突然有了变化。原来,韦坚被贬后,他的弟弟韦兰、韦芝上书替兄长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援引太子李亨作证。这样一来,事情一下复杂起来,唐玄宗龙颜震怒。太子李亨担心遭祸,惶惶不可终日,立即上表,表明与韦坚兄弟毫无干系,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坚决请求离婚,表明了“不以亲废法”的态度。唐玄宗听任太子李亨与韦氏离婚。韦氏被废为庶人,出家为尼,据说之后与李亨偶然相遇,也是形同陌生人。

在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虽然成功铲除了韦坚等人,但太子的不得已离婚之举,使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一时受挫。他借机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江淮一带大批无辜的漕吏、船夫都被打进大狱,监狱人满为患。地方官趁机敲诈,导致许多犯人死在牢中。这件大案牵扯广泛且时旷日久,直到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方告结束。在扳倒韦坚一案中立了首功的杨慎矜看到李林甫怨满天下,有意与之疏远,却不知由此犯了政治上的大忌,不久便被李林甫寻隙诬陷,全家被迫自尽。

天宝五年(746年)年底,太子李亨的姬妾杜良娣(东宫的内官有妃、良娣、宝林三级,还有诸多宫女。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惹上了官司,酝酿成另一起大案。杜有邻时任为赞善大夫,正五品官,为太子东宫官属。杜有邻有一女(杜良娣的姐姐)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曹柳勣生性狂疏,不拘小节,喜欢交结豪俊之士,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皆结为好友。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节,任职期间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才艺出众,人争睹其风采。他擅作碑颂,精于书法。许多人手持金帛拜访,只为求取他的文章和书法。

丈人杜有邻和女婿曹柳勣性情大不相同,杜有邻接受不了曹柳勣的轻傲狂放,而曹柳勣则讥笑杜有邻的迂腐胆小。这样,二人积怨越来越深,甚至相互仇视。有一天,为了一件小事二人又争吵起来。杜有邻凭借自己的长辈资格,狠狠地训斥了曹柳勣。曹柳勣一贯心孤气傲,一气之下,他就写了一篇诬告状,诉状刚好落到李林甫的手里。

曹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这项罪名很重,宰相李林甫借口案情重大,直接由其委派人员审讯。曹柳勣告发丈人杜有邻,起因简单,不过是挟怨报复,谁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人都牵扯进去,最后太子李亨也被牵连进来。玄宗听说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曹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曹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

玄宗有鉴于祖母武则天之后朝政动荡,所以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但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曹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过程往往因人而异,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曹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由于牵连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将其杖死。李邕时年已70多岁。之前曾经有人对李邕说:“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想不到果然应验。

杜有邻一案使太子李亨十分不安,他眼睁睁地看着岳父等人冤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