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26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26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朝主要宫廷为大明宫,正殿为含元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基高出平地10多米,由此可以俯视整个长安城。殿前向南伸出三条平行的阶道,长78米,称为“龙尾道”。武官上朝的时候,走西边的龙尾道;文官上朝的时候,走东边龙尾道。】

前面已经提到,唐王朝建立之初,实行强干、弱枝,强本弱末的统御朝臣、将帅策略。选用忠诚厚道的名臣坐镇边关,以防拥兵自重,而且规定,朝臣不得久任某一边关大帅,更不准在朝为臣者遥领边关大帅,或此一边关大帅兼任彼一边关大帅。那些在任边关任大帅期间立了战功,且享有较高声誉的大臣都可入朝担任宰相。至于蕃将,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既具备统兵用将的才能,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还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也不能独当一面担任边关大帅,而必须由朝廷派一个汉族大臣做大帅,让他们当副手,以此来防蕃将循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先例,另立江山。

到了开元年间,玄宗意欲征服边疆各异族,为使边关大帅了解情况,形成强有力的征讨军事集团,连续十余年都不调换边关大帅,并让皇子、宰相等遥领边关军队。等到李林甫揽政时,为巩固相位,杜绝像王忠嗣一类的文武兼备的边关大帅入朝为相,夺去己宠,向玄宗建议任命蕃将担任边关大帅,理由是蕃将既熟习边疆其它异族的生活、战斗习俗,又勇猛善战,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统一大业。好大喜功的玄宗认为李林甫言之有理。就打算放手任用蕃将担任边关大帅。玄宗作出这一决定时,安禄山刚刚才被任命为平卢兵马使。

李林甫此举,固然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位,不过也透露出他对蕃将的轻蔑,认为胡人不能举大事。而李林甫与安禄山之间,关系也是相当微妙的。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玄宗的恩宠,态度怠慢,相当不恭敬。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当时大夫王鉷也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李林甫托故把王鉷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当时王鉷身兼二十余职,恩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李林甫向王鉷问对,十分精审,王鉷对答,百倍地恭敬。安禄山在一旁不觉瞪大了眼睛,态度也恭敬起来。王鉷说话越谨慎,安禄山的态度也就越恭敬。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的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深惧。

天宝九年(750年)八月,玄宗册封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出外巡边,以便自己在宫中与杨贵妃安享太平。意得志满的安禄山,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京都长安回镇。回镇不久,为了逢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宠幸,安禄山又苦思冥想出一条诡计:用安抚奚族和契丹为幌子,召部落首领到军营宴饮。在宴饮的酒中放入麻醉药,当喝了药酒的奚族和契丹人毫无反抗力时,让一群如狼似虎的伏兵突然杀出,切瓜砍菜般地对奚族和契丹人大加砍杀。并将十几个部落酋长的首级割下,装在盒中送往长安,向唐玄宗报功请赏。玄宗见状,更加感到,有安禄山一日在边关,他便可高枕无忧,在京城安享清福。

玄宗好大喜功,间接助长了边境将领好战风气。安禄山为了邀功请赏,邀击两蕃,肆意侵掠,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边关许多部落自危,也开始对唐朝有二心。

在玄宗招抚、重用、拉拢安禄山的过程中,杨贵妃扮演了一个颇为热闹的角色。安禄山听说杨贵妃宠冠六宫,知道她在玄宗身边的重要作用,便竭力巴结,请求拜杨贵妃为养母。当时杨贵妃年仅29岁,而安禄山已经45岁。

安禄山入朝拜见,总是先拜杨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便问他是何缘故。安禄山回答道:“胡人先母后父,所以我先拜贵妃。”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认为他憨厚耿直,心无城府,对他竟不戒备。每次入宫,不但让杨贵妃亲自陪坐,还诏令杨氏五兄妹与他结为兄弟,以示亲近。

为了慰劳“劳苦功高”的安禄山,玄宗还特命朝廷给安禄山在京城修建一座府第。这座为安禄山临时修建的府第中,全部选用上好的材料制造器具杂物,金银器皿占了大半。既使这样,玄宗还怕安禄山不满意,谆谆告诫具体督造安府的官员说:“你们一定要供应充足,胡人眼光颇大,不能让他笑话我们。”

当安禄山带着8000奚契丹降俘、运着几十车珍禽异宝到达长安之际,玄宗亲自前往望春宫,专候安禄山入谒。而杨氏兄弟姐妹更是率领众多的仆从、驾着无数豪华的车轿在戏水迎候。以至当日皇宫到戏水之间,冠盖蔽野,从者塞道,掀起了一股常胜将军凯旋班朝的热潮。

欲壑难填的安禄山乘机启奏玄宗说:“儿臣久在边关,多得京中诸臣照应。今蒙父皇赐宅,意欲借机在新邸宴客,报答诸公恩德。但又怕群臣不肯赏脸。望乞父皇诏命群臣赴宴,以酬儿臣之愿。”于是玄宗又亲自下达手谕,命宰相李林甫以下的所有朝臣,尽行赴宴。安禄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百官显示:“李林甫虽然执掌你们生杀予夺的大权,然而跟我也只不过平分秋色,你们也该怕我吧。”

李林甫迫于唐玄宗的诏命,虽然不得不勉强赴宴,但在宴会中又对安禄山不时冷言冷语,像老妪剥笋一样,在漫不经心之间将安禄山的伪装层层剥落,把安禄山的野心一一揭穿。安禄山觉得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心惊胆战,冷汗淋漓,不敢再向李林甫夸耀。但李林甫并不愿与安禄山为敌,只是想煞一煞他的威风,让他俯首听命于己。所以,宴会结束后,又单独与安禄山交谈,对其倍加抚慰。虽然李林甫赴宴灭了安禄山的威风,使其不敢过分地飞扬跋扈,但唐玄宗的特别恩宠,又确实使安禄山权倾朝野,想入非非。

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安禄山心里暗暗惊服。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

李林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敢轻易得罪安禄山,见安禄山意屈,也不免暗自得意,之后便恩威并施。慢慢地,二人关系亲密起来,安禄山亲切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安禄山人在范阳时,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咛问候李林甫。奏事之人从长安回来,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问“十郎何如”。安禄山曾对亲近之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对李林甫的忌惮之心可见一斑。这话也道出了当时的局势:天子忙于享乐,朝政尽为李林甫把持,他能不怕吗?鉴于此,后世不少人认为,安禄山后来的谋反,是与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样,对他既拉、又打,恩威并用,只知道一味靠强力相逼关系很大。

安禄山虽是胡人,却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派其心腹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城长安,负责窥探侦察朝廷的一举一动,并及时地将朝廷的各种动态飞马通报。李林甫的奏本与玄宗准备起用蕃将担任边关大帅这一重大举动,当然也很快被通报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得知这一情况后,喜出望外,一面加紧贿赂张利贞等出巡幽州的朝廷命官,一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给玄宗和李林甫进献战俘、各类杂畜、各色珍禽异兽、珍珠宝物。并及时入朝向玄宗表白自己的忠贞不二:向李林甫倾诉自己只愿作宰相的骁将,不敢想给宰相捧书、献墨的心声。因此进一步使玄宗感到称心,李林甫觉得放心。这样,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直至被赐铁券、封王爵。

安禄山能够快速起家,既与安禄山本人性情狡阴险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却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有关;又与宰相李林甫的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分不开;更与玄宗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直接相关。在当时的局势下,安禄山出现得正逢其时。谁又能料得到呢,唐朝廷一手捧上来的宠儿,竟然会造成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势态。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一日,是安禄山的生日。玄宗赐予的生日礼物有金花大银盆、金镀银盖碗、金平脱酒海、马脑盘、玉腰带等36件器物,杨贵妃赠金平脱装、内漆半花镜、玉合子、玳瑁刮舌篦、耳篦、犀角梳等物品多件。又召安禄山进宫,杨贵妃用锦绣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人用彩轿抬起,欢呼声震天动地。玄宗派人去问在干什么,去的人回来报告说:“是贵妃为儿子安禄山三天洗身,洗好了之后又把他裹了起来,所以欢笑动地。”玄宗亲自去观看,十分高兴,因此赏赐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物,尽兴而散。从此,官中都叫安禄山为禄儿,允许他自由出入,不受禁制。自此,安禄山经常出入于后宫,与杨贵妃对饮、同食,有时竟然整夜在后宫与杨贵妃欢笑嬉闹。

安禄山与玄宗及杨贵妃的关系,在荒唐闹剧之后又亲近了一层,以致于常有野史杂谈说安禄山与杨贵妃关系暧昧,通宵戏狎。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记录说:有一次杨贵妃喝醉了酒,将衣服掀起来,“微露乳,帝扪之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安禄山在傍曰:‘滑腻凝如塞上酥。’帝笑曰:‘信是胡儿,只识酥。’”三人亲昵之情由此可见。据说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争夺杨贵妃也是主要的目的之一。

安禄山刻意伪装讨好玄宗与贵妃,玄宗也被他忠诚、憨厚的假象所迷惑,日夜沉溺于轻歌曼舞之中,对安禄山的包藏祸心毫无知觉。

「四 蠢蠢欲动的暗流」

安禄山仕途顺利,常蒙玄宗越格、超常赏赐,但并不知足,反而又要求兼任河东节度使。为满足安禄山的这一要求,玄宗特调原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而让安禄山代他兼任河东节度使。至此,安禄山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成为拥兵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他手中领兵20余万,占全国镇兵总数的近一半。

安禄山的受宠使当时朝中一些想继续向上爬的官员也纷纷曲意逢迎。担任郎中的吉温用尽心机讨好安禄山,并想方设法与他结拜为兄弟。吉温本来是依靠巴结李林甫才步入仕途的,但此时他认为李林甫年老多病,无法长期依附,于是就与安禄山私自结交。安禄山也愿意结交吉温为心腹,经常借谒见玄宗之便,夸奖吉温如何如何有才干。因此,当安禄山兼领河东节度使,要求吉温担任副使、知留后,具体管理河东节度府事务,玄宗立即允诺。吉温又保荐大理寺司直张通儒担任留后判官,协助他理事。如此一来,安禄山就开始交结心腹,壮大自己实力。

当时连担任御史中丞的杨国忠也常在安禄山上殿、下殿时搀扶、导引,有意讨好。这使得安禄山有些忘乎所以,但朝中还有一个令安禄山寝食难安的人——这就是李林甫。安禄山派驻长安的心腹部将刘骆谷经常去探李林甫的口风。如果刘骆谷转告说李林甫说安禄山的好话了,安禄山必然会兴高采烈。反之,如果刘骆谷说李林甫说了,要安大夫好自收敛一些,安禄山一定会双手按床叹息说:“唉,我命休矣!我命休矣!”

安禄山身边一些有野心的谋臣干将看到如此情景,便想将赌注下在安禄山身上。他们假托图谶符命,劝安禄山说:“您现在一身兼任三镇节度使,兵多将广,刑赏由己,为何还要受李林甫的控制呢?我们测解图谶符命,都表明您当代唐为帝。请您不要有违天命!”

此时的安禄山,已经身兼三镇节度使,成为势倾北国的显赫人物。“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唐朝内外“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不过,安禄山此刻的还是相当感激玄宗,毕竟他平步青云、位极人臣,全仗了大唐天子的恩宠。只是他担心玄宗年事已高,万一有变,将来太子即位,而他过去为了讨好玄宗,曾经见太子没有下拜,大有嫌疑,因此十分惧怕,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于范阳筑雄武城。表面上是表示抵御敌寇,暗地里却贮藏了大批兵器。

安禄山豢养了同罗以及投降的奚、契丹曳落河8000余人为亲信,称为“曳落河”,胡语中是“壮士”的意思。还有家僮教习弓箭100余人,对他们给予恩赏信任,丰厚供给,使他们感恩涕零,竭诚效忠,骁勇善战,一可当百。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