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金手指 >

第157章

明末金手指-第157章

小说: 明末金手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明军手里的火炮也只能给跪了。

“回击!”城墙上传来了声音,是汉话,可见守军很有可能是投靠了满人的汉人。

在剃发易服之后,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铁杆汉奸,若非如此,黄台吉也不会把他们安排在最前线这个关键要点。

城墙上的士卒很快就推出了新的火炮,显然满清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可能性,所以一开始放在城墙上的火炮,只怕都是备用的,或者说数批里面的某一批而已。

新推出来的火炮,居然是后后装式设计,最重要的是从推出来放好到第一轮射击,只花费了三十秒的时间。当然不排除事先装好了弹药的情况,但也渐渐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这种火炮填充弹药和速度很快。

虽然比不过七五速射炮,却绝对可以碾压大明的那些还没有经过改良的火炮。

第一轮射击开始,炮弹威力方面,居然完全不逊色于大明的火炮。已经习惯了听炮弹轰鸣声的孙传庭,第一时间就听出来了,只怕对方也在试用颗粒火药,毕竟两军火炮射出来的炮弹爆炸后,传出来的声音是一样的。

第一轮火炮,命中率很糟糕,但还是命中了一些士卒。若非新战术规定士卒必须要分散,只怕会有更多人牺牲。

“对准城门!第二轮射击!”孙传庭眼看对方开始炮击,知道时不我待,故而立刻改变了命令。

城墙,轰炸再多次也没什么意义,毕竟那是水泥做的,再说轰塌了以后也不放便明军在这里驻守。所以,集中火力对准对方的城门,这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双方就这样不断的对轰,满清第二次射击,差点就射到了火炮部队,他们居高临下有着射程上的优势,更别说他们似乎还掌握了迅速填装炮弹的手段,所以射速居然达到了明军火炮的两倍。

值得庆贺的是,阎应元带着他麾下的营,迅速来到了城墙下,借助手雷和火铳,好歹把对方射击和调校炮口的时间给大大延迟了,否则只怕第三轮炮击,对方就会伤害到炮兵阵地。

这个时候,大明的火炮第二次射击,至少有九成的火炮直接命中了城门。

也不知道满清的关门到底是怎么铸造的,经过一次轰炸居然只是摇摇欲坠,稍微有点变形而已。孙传庭看得出,这样的大门没有四五轮的轰炸,只怕根本拿不下来。

但是,这四五轮的轰炸所需要的时间,却足够对方轰自己十多次了,自己真的可以坚持下来吗?

看了看城门下的阎应元,孙传庭和卢象昇此刻也只能寄望他们可以帮助大军延缓对方开炮的速率,同时卢象昇还另外派出了两个营的士卒,前去支援。

“开炮!”随着孙传庭的呐喊,第三轮射击开始。

奈何,依然只是把城门打得变形,却没有让它开启。而对方也在这个时候开了一轮炮,有一颗炮弹掉落在炮兵阵地里面,直接造成了三门火炮连同炮兵一起报废了。

“该死的,继续装弹,给我轰开城门!我的天……阎应元那小子,居然……”孙传庭不甘心的回头大喊一声,随即在他转过头的时候,却是发现了一个新情况。

那就是阎应元他,居然把一个飞爪丢上了墙头,随后还有十多名士卒那么做了。他们就这样在友军的掩护下,开始试图攀登城墙。却不想满清的士卒早就发现,已经开始借助热油之类的守城器械进行反击了。

“轰!”的一声,城墙上却是爆开了几枚炮弹。

孙传庭很快就看向了炮兵阵地,却是发现其中一个炮兵营的营长,似乎没有听从自己的命令炮击关门,而是下达了命令炮击城墙,实际上就是在掩护己军。

“你叫什么名字?”孙传庭来到那个营长的面前。

“末将金声,乃南京人士。不满大明政权落入旁人之手,率一众父老乡亲千里逃离,定居于河南。前两年,末将北上投军,毕业后任炮兵连长,当时任命书还是您交到末将手中的。”金声激动的说道。

“干得好!”孙传庭多说些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就转身离开了。

不过身为一个最高负责人,他这个姿态也说明了很多的事情。

其他军官看到了,自然也第一时间调转炮口,从轰击关门,变成了掩护炮击。因为有友军在城墙的关系,他们宁可让炮弹射入城墙内,也不愿意太靠下了。

命中率自然因此下降了一些,但好处就是敌人被压制得根本抬不起头,火炮也基本都报废掉了。

阎应元见状,随着十多个属下迅速登上墙头,这个时候炮兵这才重新调转炮口,对准了关门。至于两侧城墙,则是有更多人扔了飞爪上去,开始学着阎应元登上城墙。

阎应元也凶悍,一手左轮手枪,一手砍刀就这样如若无人之地,杀得城头血流成河,搞得他十个部下只能打酱油。

十分钟后,更多的己军登上城头,阎应元开始向下突围。

也是在这个时候,关门终于不堪重荷,轰然倒地。

“杀进去!”卢象昇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突入的大好时机!

大明军队得令,立刻在四面八方汇聚起来,朝着城门方向杀了过去……随着阎应元突进到地面,瓦解了对方的防御,明军大部队有恃无恐的杀了进去,长达两个时辰的最后拼杀,终于是夺下了这个关隘。

随着亲卫部队,卢象昇和孙传庭是最后才走进来的,看着满地的尸体,也不知道心中有何感想。

此刻天色已暗,继续前进只怕不行,所以只能够让士卒们清理关卡,今晚原地休整。

派人清点了一下战损,才发现自己这一师阵亡了一个营的士卒,而且还损失了六门火炮。不过敌军死得更惨,至少三千人的尸体堆放在那里。

其中阎应元的表现最为出色,不仅第一个登上墙头,而且还因为他的突围,使得城门口作战的士卒压力大减,故而这份首功他自然是少不了的。另外金声对战场的敏锐,也注定了他不会平凡,只是现阶段他的功劳还比不上阎应元。

福王和唐王两人也是敢杀敢拼,福王作为参谋居中调度也算功不可没,唐王差点受伤,但指挥麾下的部队一炮就打掉了满清五门火炮,功劳更大。经过了炮火的洗礼,两人也算是正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人,期待他们日后的表现。

实际上卢象昇不知道的是,阎应元和金声两人,在未来也是数一数二的抗清义士。一个创造了江阴八十一日的奇迹,至死不向满清低头;一个以文人的身份领兵抗清谨守关隘不失,只可惜汉奸作祟,拒不降清的情况下英勇就义。

两位都是未来难得的明末抗清名将,却没想到在这个时空,却是早早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但金子就是金子,他们依然释放了属于他们的光芒,他们这辈子注定不凡。

第89章 盛京将沦陷

第二天,随着天色开始蒙蒙发亮,两封战报也来到了卢象昇和孙传庭的面前。

这是另外两支部队的战报,他们也打开了关隘并将其夺下。但奈何他们的战损似乎比自己这里要重得多。

看完了战报,卢象昇甚至不由自主的看了看下首处等待命令的诸将,当他看到阎应元和金声之后,眼神里面多出了一些别样的情绪。说来也是,若非两人当机立断,而且也多亏了阎应元的强悍战斗力,否则只怕就算关隘打下来,损伤也不会比其他两个战线要低多少。

都说如今进入了热武器时代,个人的勇武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实际上按照卢象昇的理解,其实如今还是在冷兵器和热武器的交替过度时代。冷兵器未必没有实用的地方,热武器的威力也还没有发展到极致,所以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依然是军队赖以致胜的关键之一。

不过这种猜测,也只限于大明几个相邻的地方势力。至于那个最大也最凶悍的邻居,这个猜测是否也说得过去,卢象昇也不敢肯定。毕竟共和国的火器,太先进太可怕了。

顺便清点了一下缴获,得到的结果却是让卢象昇和孙传庭有点意外。

满清的火铳,完全具备了大明最先进火铳的基本特点,甚至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造。虽然不是什么大工程,但这些小变动,使得火铳更顺手,填充更方便,射程和射速也多少得到了提高。可以说,就先进性而言,满清的火铳居然比大明的还要先进一些。

至于火炮就更不用说了,火炮也是在大明最先进科技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的改造。比起火铳变化要小,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大明的火炮可以射一次的情况下,满清的火炮居然可以发射两次!

到底是什么,让满清居然有了那么先进的科技?卢象昇和孙传庭互相对视一眼,心中都是拔凉拔凉的。

一个被认为比他们落后千万倍的蛮夷部落,居然有了比大明还要先进的科技,这自然让他们有些接受不了。一开始或许以为是共和国提供的技术,但转念一想又不对。共和国对蛮夷那是处于一种不支持但也不直接反对的位置,只要对方不和自己作对,那么就能够维持中立态度。但说到刻意资助某个蛮夷势力的话,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问题还是出现在他们大明的身上。

满清在华夏依然有不少的间谍,只是藏得更深,更加的隐秘,所以就算是锦衣卫也查不出来。最重要的是,这些间谍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大明最先进的火器技术给偷出来送到满清手中。之前因为大明的旧势力没有根除,所以贪污**的情况无法遏制,只要有钱,这些间谍还是很幸运买通了主管官员,得到了这些图纸。

得到图纸,甚至得到了颗粒火药的配方之后,交给倭国俘虏的火器工匠进行仿造甚至改进。由于倭国阶级下层的那些工匠们没有收到儒家思想影响,再加上地方大名们也希望有更好的武器,为此甚至可以给出赏格甚至赐予武士身份,故而倭国的工匠都是拼了命的研发火器。如今有了大明的先进火器图纸,他们很快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了改良。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不仅顺利改良了火铳和火炮,而且还发明了铁模铸炮的技术,使得满清可以非常快速的制造出大量的火炮。如今唯一能够阻止满清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铁矿补给问题。这玩意不仅辽东缺乏,蒙古缺乏,朝鲜和倭国同样缺乏,就算他们想尽办法弄到了不少的火药,没有足够的钢铁铸造火铳和火炮也是一大致命伤。

但话又说回来,若是满清武装了大量的火器,那么在弹药炮弹不缺乏的情况下,只怕大明此番北上,真的是凶多吉少。结果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在战场上,就陷入了被动。

说到底,到了热武器战争的时代,国家的资源财富底蕴就显得更加的重要起来。满清比不上现阶段的大明,就算他们占据了那么多的地盘,其结果还是没办法和大明相比,这才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支部队在第二天下午两点开始启程,在第二天抵达了汇合点。

三师汇合,结果发现三万人变成了二万四千多,只为了攻下满清的三处关隘。这代价是不是大了一些,谁也说不准。毕竟往后基本上都是一片坦途,几乎没什么重要的是关隘可受,满清的都城沈阳,就在明军的打击范围内。

然而要说完全没有屏障那也是说笑的,或许这几乎没怎么开发过的东北森林和荒山野岭,就是满清最后的屏障。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到底会不会利用这最后的屏障。

很可惜,满清不会,他们此刻也没有更多的部队。

今年他们也有战斗计划,那就是把朝鲜半岛全部打下来,大军都已经出发了。而且随着满清在倭国的战果越来越大,满清又投入了一批部队在倭国,故而本土防御反而有点下降。

只是看着那么多的火炮可以用来防御,而且炮弹子弹也不缺乏,故而留下五千人驻守本土,以为这就没事了。说到底,前线几个重要的关隘,不是还有上万民士卒在镇守么?

谁知道,大明不宣而战,结果就是在一天内打下了三个重要关隘,满清还没有反应过来,对方已经就要抵达了盛京沈阳,而且已经开始进行排兵布阵,只等着一举打下这个满清国都。

求援?大军一方面深入朝鲜腹地,一方面则在倭国本土根本回不来,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朝鲜的部分可以赶回来,只怕大门的火炮早已把沈阳变成了一片废墟了。

之前,满清守将鳌拜接收了三个关隘的守军,把守城的部队扩张到了八千人。奈何八千人守卫一个国都级别的城市,兵力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哪怕这个国都,实际上比一个省府城市还不如。

“旗主,我们该怎么办?”镶黄旗旗人来到鳌拜的面前,此刻他也希望能够听听这位年轻的旗主有什么高见。

“还能怎么着?先固守,依靠我们的火炮优势,优先对对方的炮兵阵地进行轰炸。对方没有了火炮,就如同一直没有了牙齿的老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