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996章

幻之盛唐-第996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个别开国元勋,生前极少有人能够获得此殊荣。

因此,许多人终其一生死前,所能够追求的最高荣耀和勋位,也就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所谓东宫三少的层次,尽管如此,本朝以来能够有资格,在生前获得这个尊号的人,依旧是屈指可数的翎毛凤角。

于是后来的天子为了优抚臣下和元勋宿老,又发明了检校官制度,即检校太傅到检校太子少傅,检校太子少师等六等职名,检校者,也就是你资格不够,暂时享受类似待遇的意思。

其中郭子仪已经跨过传统意义上,检校三孤三少的序列,位列太子少保,随后李光弼以伤病请退后,也得到了太子少师加衔。

剩下能够留给那位年轻过分的开府,大概也就一个太子少傅,也算是破天荒的将,历史上从未凑全过的东宫三少,同时并一朝列了,要知道这种超品的资序,一贯是宁缺毋滥的。

而年不过四旬的太子少傅,这也是古往今来破天荒的事情了……

六盘山侧瓦亭峡,泾水河畔的萧关,这所“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关中四塞之一的西塞,已经被墙缝中长出的野草和苔藓,所沾染成青黑色。

六盘上传信的烽燧和信号塔,已经传换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消息。但是我停了下来,丝毫没有表现出继续入关的打算,因为我要在这里等待某些消息和结果。

相对我走之前,国中龙武军的势力格局,已经有了颇大的变化,所谓三个半大山头中

代表半个山头的严武,所负责的青唐都护府,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苦寒偏远,所以绝少会有人打他位置的主意。

官拜河西节度副使高适,因为从征在外,一直没有实际就任过。但是因为战后重建和再置府兵的干系,在当地安插了不少人员事和势力,

比如兰州刺史韦应物,河西按察刘长卿,姑臧茶马判官元结,都是这些年相继续任的。并且通过西征的战事,从河西当地将门和商贾背景的豪族世家,裹挟了了一大批利益同盟。

陇右节度使卫伯玉在任已经四年,因为治理军政,安平地方颇有建树。就地辍升。又多了个陇右都督头衔,但是回到中枢的可能性,看起来还是遥遥期。

然后是地方上的一些跨度较大的人事变迁,大约在两年前。

安东派遣军双雄之一的安东守捉使薛嵩。内迁置不久的北原道。为三受降城经略观察使,算是继续看守龙武军费了大力气,深入草原建起来的沿河营屯防线体系。

留在当地的靖难军使罗先。则除受平辽、熊津镇守使,兼安东留后,单独负责其渤海故地的开拓经营诸事。

三年前,我门下五大长史之一的魏方晋终于熬够了资历,借着西域告捷的东风,从西北军中转任西南路,受三川转运使,掌管剑南并山南西道水路发运财赋事宜,也等于是变相接过了,继续维持龙武军剑南地方利益职能和产业体系的担子。

而就在前年,作为龙武军四边经营体系之一的,南平府副都督席应元,做了九年的边臣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进入朝廷中枢的机会,以兵部左侍郎、枢密院知事,管领西南经抚司诸事宜,算是给在我出走后,枢密院对西南路管辖权的纷争,画上一个休止符。

作为双从保障,原衙前将,我的老亲军押衙程十力,在我走之前,就出外为南平都督府弄栋守捉,现已是云南郡防御使,也等于是变相就近监督当地军队控制的各种金银铜矿治和钱监出产。

这样,论是谁主政剑南这个大道,想要刻意削弱,或是将龙武军在中枢和地方的利益链隔断,在上下两厢作用发力治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原本党附我的本地实力派,前剑南营田大使方从,早在泰兴六年,就做了荆南布政使,兼襄阳府少尹。

相比之下,京中的变化大。

原本驻留襄阳的水军都监季广琛,则被选调入京,以枢密院佥事,领教导军七营事,此外另一位原属哥舒旧部,实为太上皇内线的浑惟明,则被我推上了枢密院内务厅主事,知兵科房判事的位置,算是我留在枢密院中一明一暗的两枚重要旗子。

除了内务厅和分领攻战的五方经抚司外,其他我一手创立敌斥、驿务、训做、营务、军府、兵科、粮料、奏事诸房的遗留影响和人员,也不可能被完全替换掉。

毕竟,当初作为被刻意培养成术有专精的技术官吏,在日常运作中的属于少了就玩不转的专业群体,不是那么好下手的。

虽然不用指望他们能够事事俯首帖耳,但只要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总是不会缺乏给我通风报信的内部来源。

此外,作为调整和交换,昔日十郎将之一,唯一留在京城的闻少名,转任总章参事府,受武学训教总办,提点宪军、礼院诸营事。左神武军都虞候段秀实,转任卫尉少卿,管领纠检武库诸事。

再加上我走之前,以小丫头名义推举的,幕下十六卿友之一的皇甫曾,出任军器少监,多少确保了我留下来的那套东西,基本还在萧规曹随式的继续沿袭着。

就算有外力介入试图进行大幅改变,也有足够的干涉手段和名分来维持现状,并将事端在程序和制度上拖住,直到我回来再做处置。

再加上

五大长史另一位的郑元和,也以历任资历圆满而在关内布政使任上,破格拜入省台,授官尚书左丞,距离拜除宰辅之列,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算是我门下人物中,在仕途上走的最远的一位了。

作为我在朝堂中的代言人和地下势力负责人之一,上开府右长史崔光远仍旧是知刑部侍郎衔,不过因为我的出外,而晋级官拜通政司右使。

身兼雍国、瀛洲两家内府长史,负责日常官面往来和民间组织的温哲。在我临走之前。就以内府官的身份,额外官拜秘书监,直学士,虽然只是个领俸的清贵闲差,算是了了他一桩心愿。

五大长史之首,上开府左长史的薛景仙,仍旧是没有什么官身,但是他也是我留在长安各种势力的总负责人。

总而言之,

除了韦韬一系有所加强外,龙武系在军队中的势力和影响。可以说在某种内因和外力作用下。从朝廷中枢渐渐淡出,转而散之地方,不过这多少也为两学出身的生员,提供了不少机会和位置。

经过历年来的大幅收缩和抽调之后。龙武军在中军南北衙的影响力。现在主要集中在左龙武军和右金吾卫这两只老牌番号中。大抵相当于太上南幸成都中期的水准。

其他从属北军序列的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左神武军;十六卫序列的左金吾卫、左武卫、右骁卫等监制中,还掌握有相当的员额和军职。但是不是轮驻外州,就是随我长征在外。

如今剩下驻京的本部,大都是是各种理由,补充进来的河北、河东籍将士,存留下来老龙武军出身背景的,十不及一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圣上和那群宰相们总算可以安心酣睡了把。

但是听说我回来之后,东西两京之中,还是连锁反应式的发生了一些骚乱和变故。

比如市井之中,暴力事件突然频发起来,当街被砍杀的受害者,就多达数十人,伤者数以百计,京兆府、大理寺和御史台决狱的效率一下子,被增加了十几倍,一些累决不断的案件,也突然有了结论,一大批犯人或被开释,或是市决,或是干脆暴死狱中。

然后城西景光门外转运的深水潭,以及附近的大小塘泊,开始向鱼群一样的冒出一茬茬的不明浮尸。

又比如两金吾卫的街使,一日内一口气抓了数百人,然后又效率奇高的发配到,崤山的劳作营去。

不过我想要的内容,却迟迟没有结果。

这时,一个来自遥远高原之地的消息,却抢先了一步,沿着青海以西,翻越赤岭天险的信号传递线路,抵达了我这里。

“吐蕃余孽,再生变乱”

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年吐蕃故地上的各族势力,随着形式的变化,对大唐的依附性,却是在逐年进一步步加强。

道理也很简单,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吐蕃治下的旧族,习惯了来自大唐的文化、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输出之后,就很难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回到原本茹毛饮血,游牧不定的旧日传统中去。

但是高原本地又是以苦寒贫瘠著称,除了部分金属矿藏外,相对河西、陇右之类的低地来说,可以说是物产极端匮乏的地区,因此他们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从农具、容器到茶盐酒水,绝大多数都得靠外来输入。

因此,包括上下苏毗,羊同的象雄国,山外诸国,西羌众的西山八国,乃至卫茹、叶茹的大小旧吐蕃贵族割据势力,之类的边缘实力,都不可避免的仰仗青唐都护府的鼻息,才能得到本族所需各种产品的配额和授权。

如果是苏毗、吐谷浑旧部,这样坚定追随过大唐的亲藩势力,还可以在参与青海羌塘大道的贸易活动分一杯羹,然后做二道贩子,再去剥削那些盘踞两茹故地的大小割据势力。

所以青唐都护府,很容易就得到了来自高原深处的消息,盘踞在叶茹南部,雅砻故地的前吐蕃赞普及其孤臣旧部,控制下的两域之属,刚刚发生了内乱,

主要是因为失国之后,被赶到蛮荒的雅砻故地,才得以苟延残喘的前赞普赤松德赞,在短暂的振奋和作为之后,很就因为残酷的现实,和艰难恶劣的环境,再度陷入一厥不振的低潮中,终日自暴自弃的饮酒作乐,不再理事,而令治下领有的权力,大都落到了当地硕果仅存的五大王领总管家族之一,昂巴若父子的手中。

但因为有与来自妻族的尼婆罗国外援,形成某种均势,但是这种平衡在近年却被打破了,主要是以泥婆罗国为盟主,在低地的东天竺联军,被大败于菩提迦雅,而国势和威望大衰。

结果身为王领总管的昂巴若父子因此野心毕露,轻而易举的聚集心腹,将浑浑噩噩的年轻赞普,活活溺死在酒瓮里,并以守护不力为由,处死砍杀赞普身边臣属护卫奴仆数百人,

做下弑主之事后,假传王令,召集麾下贵族前来会商后事,一边派人来青唐大都护府请臣。

却是因为,虽然斩杀了赞普的亲从近属,但是出身泥婆罗公主的赤大妃,已经在混乱中不知所踪,担心来自泥婆罗国的反攻倒算,而自身也不足以得人望,因此昂巴若之子昂本亲自为代表,言辞恭切的请求都护府派兵干涉。

但不管这么样,这也意味着另一件事情,这位没有留下直系后裔的赞普身亡,就如同那些在历史上被亲近大臣以下克上的祖先一般,走出雅砻后传承十一系的悉补野王族,就此断绝。

吐蕃人的历史,就像是走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圆弧之后,又重在雅砻故地回到了原点。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九章 风生水起

关中大地笼罩在晴好的灼热阳光中,眯着眼睛,坐在麦秆堆成草垛上,喝着稀释的寥糟。

新收获过大量豆薯的田地里,满是新翻泥土的气息,因为本家的番奴和来自傍户的雇工,正在抢种一些速生好活的瓜菜和扁豆之类,任何牲口都可以通用的粗饲料,好在冬天霜临之前,再收一茬田产。

瓦檐上晒着切片的地瓜和薯块,在夏风和暴晒下,已经干透像长了白霜一样开始挂粉,房梁下的挂肉和风鸭,也露出褐色的纹理,就等送到军庄合作社里去估价换成钱票了。

屋檐下的几个半埋大缸里,新收的玉米酿做的包谷烧,已经微微发出酒醒的声响,

虽然随着西北的开拓和经营,一年大半月分中,原本号称舶来的葡萄酒已经不算什么稀罕物件了,但是他还是更喜欢自酿的粮食酒。

那种满是谷物的粘稠醇厚劲儿,不是爽爽甜甜的果子酒,可以比的

集体轮作的效率和家庭副业的发达,哪怕是水旱之年,也过的比普通乡村人家要好得多。当别村乡人,还在为年前那一尺布,一块肉而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隔三差五的喝上几口自酿浊酒了。

大量的产品富余,让他们在钱货交易参半的乡村集市上,总是最有购买力也是最受欢迎的人群。

当乡人的孩子,因为多吃了一口,而被父母斥责的时候。军庄的孩童们,已经啃着杂粮豆包,坐在流动幼塾里,有板有眼的听先生授字,当冬季的农闲世界来临之后,稍大一点儿的孩童,就会带着家人备齐的干粮和冬衣,接受所谓集体生活的营训。

当乡人之子还在撒尿玩泥巴的时候,这些军庄子弟已经用了上木质的枪棒,参与像模像样的巡哨或是群猎。或是在呼啸的寒风和大雪纷飞中。参加低强度的工役,学上一些基本常识和技艺。

这种反差性的满足和安心,最后都转变成某为大人所一手缔造的这个体制的衷心和归属感。

作为军屯庄的下一代,已经成长起来。能够像那些父兄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