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863章

幻之盛唐-第863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德拉。伊。希纳的祖上是出自布哈拉的卡什卡瓦族部落,这个曾经诞生过库拔泰王,统治过布哈拉的大部族,在阿拉伯征服者屈底波的武力强迫下,他们的房屋全部让给阿拉伯移民,而举族四散迁移到异乡重新建立了几百百座堡坞。

按照传统,每个卡什卡瓦族人,在自己的住堡附近给自己的奴仆和随从修建了房屋,并在堡门前开辟了园地,种上花果、树木,进而发展成为当地新的德赫干。

希纳家族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家族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土木工匠,因此以擅长建筑沟渠、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而著称,在其最强盛时,曾经拥有上法拉瓦日河畔的七十五个私人村镇,十几处商栈发展起来的集市,好几只骆驼商队和小型船队,数万人为了希纳家族的事业奔走劳碌。

但是随着阿拉伯人对索格迪亚地区渗透和统治的加深,连这些处于当地社会上层的人,也无法置身其外。

由于阿拉伯人在经济上对中亚实行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的政策。他们按照波斯萨珊王朝的方式,规定了各种税收。土地税(哈拉吉)占农民收成的一半;人头税(吉齐亚),最初只向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征收。

此外,对于农民和手工业者还课以其他苛捐杂税和实物贡赋。并且强迫他们为建筑房屋、桥梁和城墙,以及开挖渠道等,提供无偿劳动。不缴税的人遭受残酷的惩罚,并被没收土地。在不按时纳税的人的脖子上悬挂特制的号牌,直到他们纳完税才能取下。

作为外来征服者的当地驻军将领和外派官员,不满足于抢占城市时所掠夺的财富,他们经常会向当地居民临时性的,派发征收很多苛捐杂税,责成居民向他们提供奴隶、婢女、牲畜、粮食、纺织品和各种其他商品,并且充分满足阿拉伯驻军的一切需要。

阿拉伯贵族在所征服的地区内,占领最好的可耕地和灌溉设施,并且随意的课城市以贡赋。

而这些土著所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佛教、萨满教,变成被严厉打击的对象,阿拉伯的统治者更籍以这些宗教为借口,不分贵庶的惩罚和剥夺他们这些土著居民的财产、土地和人口,哪怕身为一国国王也不能幸免。

历史上,俱密国王那罗延,在给唐朝的表文中控诉了阿拉伯人对该国的残酷经济掠夺:“ ……今大食来侵,吐火罗及安国、石国、拔汗那国并属大食。臣国内库藏宝及部落百姓物,并被大食征税将去。”

随着阿拔斯王朝建立,它对中亚人民的经济掠夺变得更加厉害。例如,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呼罗珊总督阿里。伊本。伊萨在呼罗珊任总督,中亚各地人民大肆搜括,得来的不义之财数量巨大,足够1500匹骆驼运载。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当地颇具势力的“大德赫干”,希纳家族也无法避免陷入动乱衰弱和不断逃亡的困境循环中,进而因为某些下级家臣投靠了阿拉伯人,分裂出了多个新的小德赫干。

等到了他的父亲塔赫利时,除了本家的城堡外,这个德赫干手中只剩下十几个远离河流灌溉区的私人村镇,在伊斯兰教传到布哈拉时,也曾为了逃税而入教,改名为艾哈迈德,直到赛里斯人重新征服这片土地后,才改回了希纳的名字。

赛里斯人到来后,是几乎兵不血刃的较小代价,获取这片地区的,因此新当局在没收阿拉伯贵族产业,清算那些亲附派贵族之后,只占据了位置重要的大中城市,并圈占靠近道路两旁的地区。

但对当地其他方面的统治格局,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这些现存的德赫干们,只要愿意前往撒马尔罕觐见和朝贡,按照人口和产出,厘定了每年赋税徭役的基本标准后后,就基本不干涉他们在自己领地内的自治行为。

因此,没能赶上赛里斯人建立新政权过程中的政治投机行为,也没能赶在当初局势混乱的时候,乘机扩大势力,卡德拉。伊。希纳既是失望,又有些庆幸,很是心灰意冷的蛰伏了一段时间,随着赛里斯人统治的稳定,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将复兴家业的指望传给下一代。

如今索格迪亚地区的局势,却又卡德拉。伊。希纳看到了一线希望,对他来说这似乎是上天赐予的良机,取回祖先遗产和荣誉的上好机遇。

在事情明朗,或是大食人重新出现在阿姆河以东地区之前,他虽然不敢公然对抗甚至攻击现有的唐人政权,但是籍以混乱的局势,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吞并周边的大小领主封臣,攻击自己有夙怨的家族,却还是有所依仗的。

无论是赛里斯人战败,还是阿拉伯人被击退,对他所处的地区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

至少在这场大国争霸的胜利者,重新插手干预之前,他大可抓紧时间,整合好地方上的势力,以全新的姿态,在新一轮地方政权格局中,获取更多的地位和资源。

相应的风险,却是远要比那些利欲熏心昏了头,乘乱去直接抢掠唐人直辖区域的傻瓜和疯子,或是被绑上战车不能回头,只能死心踏地的派出战士,替官府卖命平定地方的少数德赫干们,都要小的多。

他已经联合了另外几个有姻亲的远方德赫干家族,一同进攻法拉瓦日河上游的领主,这也是从希纳家族叛离出去的最大一只前家臣,这个家族以女儿众多著称,通过联姻等手段,屡屡投机成功,现在甚至拥有一座上万人口的城市。

那也是这个临时联盟汇合的地方。

。。。。。。。。。。。。

昔我往

杨柳依依;

今我来

雨雪霏霏

今夜月明人尽

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正在赏玩一件希腊风格的带翅小金狮,一边绞尽脑汁构思一份家书,给小东西她们报平安,毕竟预定的归期被大大拖延了。

当地的藩王诸侯什么的,不知道从那里获得了我早年在从事摸金。。嗯哼哼是“考古”行业的传闻,特意收罗了一大堆各色珍奇稀罕的古物玩意儿来结好我,其中很多明显是新鲜从地下挖出来的东西,也不知道盗掘了当地多少墓地和古迹什么的。

因此少不得要找专业人员好好赏鉴辨析一番,其中还真不乏某些大有来头的文物,挑出些有特色的,一并给寄送回去聊表心意。

这只黄金翅狮,据说是马其顿人征服索格迪亚当地后留下的遗物,翅展商还带有代表皇家崇拜密特拉教太阳纹的徽标,小狮子反纽头身前足高撩,张口做咆哮状。我决定回头让人焊上一块黄金底座,作为我私人的收藏印好了。

另外一些则是古代羊皮卷和纸草书制作的古籍,就需要好好妥善包藏,然后再慢慢翻译出来。

而在围起来的车阵远远的前锋,则是喊杀连天的遭遇战,这可以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战斗,已经严谨慎密到了无趣的地步,虽然战斗场面很激烈。

骑马的游牧人如潮水一样的掩过山坡,挥舞着棍棒和叉矛的暴民,如涌动的阴云一样紧随其后,从多个方向包抄向大路上结成的车阵。

但这些挥舞刀枪冲杀的浪潮,像是撞上以了一道无形的堤岸,又像是被剥去的洋葱一般,一层层的倒下,后面。的人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能拼着盲目的劲头一个劲的往前冲,然后被掀翻掠倒。

由于初次采用了实验性兵器,新铸的铜胎子母炮,在喷涌的烟雾后方,大团大团的血雾在人群中喷溅出来,但是那些被大铅丸击中的人更加不幸,他们几乎是没来的发出惨叫声,就被巨大贯穿力量,撕扯成如花朵般绽放的碎块。

这是一场用新式火器堆积而成的屠杀,并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就崩溃了,变成藩属的轻骑兵赶羊式的捕俘活动。

作为前军统将的杜廊,甚至有空对着满地血腥狼藉的战场,无聊的打了个哈欠,然后看着山丘后面姗姗来迟,包抄过来相对的骑兵队,眯了眯眼囔囔道,

“这才有点意思啊。。”

随着号角的变声,战车上弹射出来的火油弹在凌空爆开,然后火焰覆盖了他们。

第七百一十二章    尽洗甲兵长不用7

过了何国之后,我的麾下中已经拥有了可称得上八国联军的藩属军队,最多的是拔汗那兵一千多人,最少是何国王子统带的王宫卫队一百多人,他们的存在更多是象征性的义务和排场,以示大唐在这片地区的号召力和威望。

这些藩国之君,在国为君对唐称臣,虽然在自己的传统地域内,享有内政自治的权力,却必须服从唐朝领导下的总体外交,军事上既受唐号令和指导,又受征召。构成一种当地的宗藩关系。

作为藩臣的义务,包括政权更替所必须的册封和授官程序;传统的朝贡、贺正、朝枧体系;纳质和亲,从血缘和文化上,世代加强与中央的纽带;受昭馈军和助国征伐,既出钱粮徭役输军和自募国人派兵从战等等。

人多马众的,走的路线也自然要讲究西域…河中地区,适合大规模行军的道路也就那么几条。

按照传统的,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和回纥方向的丝路,在北庭汇集后,又在安西境内被分为南北中三条商路干道:

南线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北缘的于阗道,其中又分为大小勃律(克什米尔)、护密—吐火罗、青海…于阗三条支线;(最后这条支线,也曾今是建国初期,新疆解放军进入阿里藏区的路线)

中线是沿着天山南麓山前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绿洲走廊的传统汉北道,也被称为安西道,也是玄奘等历代高僧,以及众多往来外域的使节所走的大道。

北线,被称为碎叶道,又称热海道、北新道,因为这条线路的开发比较晚,兴起于北魏年间,从庭州出发沿着天山北麓,穿越突骑师、葛逻禄等大片游牧民族的山后草原地区,经过碎叶又分出五六条支线,或前往河中地区,或穿越锡尔河下游和图兰低地,最终抵达咸海沼泽所在花剌子模。

而人眼最密集的中线,以疏勒镇为枢纽,又分为两条通往外域干道,既传统前往河中的拔汗那—康国(布哈拉)道,和经由葱岭以西,转道故象雄国(今西藏阿里地区)进入东天竺的五役斤道。

我现在走的就是拔汗那—康国道,也是最长最好走的路线,据说过了药杀水(阿姆河)之后,沿着河流冲击绿洲,向北最远可以经由里海北岸的可萨突厥,进入大秦即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向南则经由吐火罗、波斯故地进入大食的领土。

得益于沿途发达的农业灌溉区和商业文化,历史沿袭下来的道路状况相当的良好,而岭西行台唐军征服这片地区后,第一件事就是征发募集各族人役重新拓宽这条干道,并令各国修缮道路的支线以联结至,因此大军行进而过,很容易获得补给和劳役。

但好的道路状况不能带来好的心情,

大道上开始出现成群结队逃亡的难民,先是本地民族特征的土人,然后是各色迁移来的归化人,然后是三三两两黑发黄肤的身影也夹杂在其中,并且这些唐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多。

他们被拥堵在道路上,看起来绝望而颓丧,而越往西走,发现形式越是糟糕,整个整个的村镇人眼绝迹,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原本繁忙的商栈和集市被烧成白地,只剩下一些躲在残垣废瓦里哭泣的当地人。

唐军取得河中这片地区的主要战斗都集中在布哈拉地区,像撒马尔罕几乎是兵不血刃而下的,虽然一度地方上存在过战败逃散的大食残兵和不甘心接受穆斯林后代,组成的零散反抗力量,但基本都活动在边远地区,因此大多数富熟繁华的城邑,都得以保持完整。

因此,在这片地区采取了两套体制,唐人直接圈地的正设州县,和用来安置藩属军队部众的所谓熟羁縻州县,保持地方现状的生羁縻州县。

在唐人圈定的地区内,实行汉地相对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凡男女出生为黄(婴儿),四岁为小(儿童),十六为中(少年),二十为丁(青年),六十为老,生死皆入册,每岁一核,三年再造户籍。

户籍中有包括赀簿、青苗薄、差簿等项目,分别用来编册不同等级的户税钱、土地及孳生物产税赋、徭役派遣名录等

由于通过战争赶走大食人后,没收和圈占的无主之地,可谓相当充裕,因此在这里,除了地方驻军的营田和特定要点的编连军屯之外,继续沿袭了初唐的班田授受制。

所谓第一等的是那些军功将士和退役老兵,他们直接按照阶级和积功受最好的泽田或是青田,由当地官府派遣奴婢代耕分成,或是自募奴仆佃户经营;

第二等是迁来唐人填口,无论男女随地落户,就可以无偿受口分田若干,享受一定超长期无偿借贷配额的补助;

而再次一等是大量本地归化人的受田户,他们按照人口向官府申领耕种的土地,然后还需要五到十年的经营和赎买,才能获得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