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211章

幻之盛唐-第211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你们把阿思布家狼军的恐惧和威名,散播到每一个官的阵营里去把。他有些狂热和疯癫的想道。

一时之间,整个城下,那里还能分辨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望去只能是纷乱如沸,混成一股巨力,不断地冲击着阻挡着去路的军阵,从白日杀到夜晚。

但这种畅快淋漓的心情,很快就因为意外的阻碍,戛然而止了,

“不准退,擅退者死”此起彼落的努喝声。〖Zei8。Com电子书下载:。 〗

只见范阳节度使衙前将高久如,红着眼儿嘶着嗓门,手起刀落血光喷溅,又一个因为擅自退下来的士兵,被他斩杀当场。但旧朝太子的旗帜,依旧就在视野可及的地方,在夜风中斗荡飘摇着,仿佛是那无声的嘲弄。

“你们还是大王的尖刀么,怎么就和吓破胆的娘们一样无力”

大功就在眼前,为什么就冲不过去,他红着眼哑着嗓子拼命呵斥道,在他的督促下,那些将士一波*高声嘶号着,冲上前的,又一片片象摞稻子般的倒在前头,黑漆如林的长枪尖,和寒光闪烁的陌刀错列在一起,居然构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亡天堑。

那些挺枪执刀的人,全身披甲从头到脚,只留出一双沉静似水的眸子,依据着层叠有序的工事,站成队列而沉默不语,仿佛是一排排的凝固石像,只有在抵近的那一刹那,层层叠叠波浪一般的活过来,如电光火石的突刺挥斩,用对手的血肉铺满身前的地面。

“刀排阵,掩护射声队,上前给我射”他吐了口郁气高声道。

话音未落,就见一阵密如飞蝗的破空声,扑哧的箭肉声,那些轻装皮甲才聚拢起来的射声手,还没靠前搭弓,就被黑压的箭雨撩到一大片,残存没死的,也只能哀号凄厉的被钉在地面上呻吟。第二波甚至还夹了正在燃烧的油瓶,也落到头上,刹那就溅烧了一大片。

“该死”他痛骂一声,操起大盾低身蹲下,只听得叮当有声。

左右亲丛,挥盾挡住几个溅射的火团,粘在盾上滋滋做响,却没防住黑色的流矢,纷纷栽倒。

那两高悬在天上球一样的事物。给刚刚杀到眼前地史军将士一个巨大的心理震撼,虽然作为一向密切关注邺城一举一动的史军上层军将,或许都听说过这东西,但是普通士兵却没有这份认识和觉悟,这些杀人无算的沙场跑兵居然出现畏退的情形。让那些追杀无片刻喘息的官军大量的逃进了中军。

然后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东西带来灾难还不止这些,只要史军地将领靠前一露头。不多时来自营中的大堆落石和火油罐,就准确地接踵而至。将气势如虹的攻势打乱。

。。。。。。。。。。。。。。。。。。。。。。。。。。。。。。。

正在台城大营的另一个方向。

疯了疯了,大伙儿都疯了,为什么我也要陪他们发疯呢,正在率领部下奋战中神武将军管崇嗣,有些气急败坏又有些无奈的想道。

“孤就在这里,那儿也不去”

当他联决部下诸将,急冲冲的以贼军势大。劝清太子暂避左右,必然以死命力保得周全,那知道那位素来温文和气的太子殿下,此时居然犯了倔性子不愿走,还说出这样坚决毅然的话来。

“树起孤地仪仗鼓号来,孤当擂鼓挥旗,为众将士压阵”

更没想到一向与之不对路的神策军,也一反常态的陪着龙武军那些热血昏头的家伙。一道发疯,纷纷火上加油道

“愿从殿下共进退”

“愿为殿下赴死”

“愿为殿下驱策”

于是,这一片热血城城中,事情不可挽回的成了定局。至于他的神武军,开什么玩笑,身为禁三军之一。更万没有丢下储君独自逃跑的道理,只好舍命陪他们发疯了。

但幸运那天杀的史思明,是从南面率先发起进攻地,一路饶了大半城,揣破了十数营垒后才到达,这行营大帐所在的三台城旧址,平日那些参加攻城的中军直属,都把多余的精力都放在修筑营防上,经过这些天的战斗,以三台城旧址为基础的大营。已经修缮地相当周密和稳固。囤积了相当的粮草和军械,不但有神武、神策两军。以及神机、医护、宪军众多的附属编制,居高临下仗于地势,终于稍稍挡住了史军一往无前,继续推进的洪流。。

想归想,牢骚也归牢骚,他手中却丝毫不停,只见他握着陌刀的手突然挥动,手臂和胸前的肌肉一下收缩鼓起如同小丘,那巨大的陌刀从右上如电般挥斩而下,一片血雨,一声惨叫,那刚刚扑到阵前的高大敌兵被这可怕的兵器连人带马一刀两断,血液内腑纷纷落下,顿时再度将衣甲染的鲜红。

看着气势一窒,稍稍却后地敌兵。管崇嗣猛然大喝一声,

“神武将军管崇嗣在此,还有谁来送死”

此刻,在他面前地已经堆满一地横七竖八的尸体。七个?八个?抑或是九个?他已经数不清现在是他杀死地第几个贼兵了。此刻的他已经变得麻木,手中机械挥动的刀早已失去本色的银光,干涸的血块将刀柄渗成乌红,左右的嗓子早已嘶哑,却还在机械的发出呀呀的含糊声音。身前身后还能站立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论是官兵还是史军,此刻都已成了强弩之末。

“我来会你”烟火中猛然蹿出一骑黑骏玄甲骑将,眼中撩烧着狂热与激跃的火焰,手抄一杆三尖枪,刺如奔电袭来,管崇嗣双手握斩反绞如如流星,刀枪相交,砰的一声沉声巨响,

“取尔首级者,大燕龙山将,刘龙仙”对方嘿然大喝道

在他身后,更多的贼兵的生力军,挺槊执刀,森声怒号着,狠狠撞在了防阵上,刹那激荡碰撞出一条漫长的血潮。

。。。。。。。。。。。。。。。。。。。。。。。。。。。

孙二白,正裹胁在四散奔逃的人流中,漫无目的奔跑,没错就是奔跑,只要比别人快,就能多活一会,不时被激战追逐的人群加入近来,将人流冲散搅乱,心中尽是绝望的麻木,前些天。还在计算着破了这城后,可以从那姓安的伪皇上那里抢到多少东西,可一天之内,什么都完了,到处都是杀不尽地敌人,大帅阵亡了,将军们死了。军尉们都逃了,他们这些兵头还有什么法子。

只能能跑多远跑多远。身不由己的在那些叛军铁蹄长刀大槊的驱赶下,从城西跑到城南又从城南跑到城北,象洪水一样冲过一个个正在燃烧的营寨,不时可以看见外围,无数溃乱的士兵,前赴后继的扑栽进壕沟,又跌爬着出来。竭力向大营外的旷野跑去,却又被一阵追上地乱砍乱刺,又赶将回来。

“站住”

“停下”

前方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喝声,冷不防他被一只大手擎住,狠狠地被拖回来,却是一张年轻而激动的陌生面孔。

“太子殿下还在那里看着,你们想去哪”

“什么”

他被这一扯狠狠摔坐在地上,喘气着定神一看。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然跑到城北来了,而身后跑过的地方,就是中军大营的台城,两个硕大球囊下的火光燃燃,照耀着玄底金龙旗和华丽的朱罗扇盖,在箭雨飞石中飘摇依旧。虽然一度被迫的极近,插了几支箭,但却没有后退一步,

“太子,还在那里”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心中的惶然和失落,顿如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刹那间百种滋味涌上心头,同时激伴起一种叫做惭愧和惊讶的东西,在心中慢慢发酵成一股对自己怯懦和无力的怒气,将他的脸庞边的一片通红。

“那还跑个鸟。老子就拼他则个”他似乎也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勇气。顿时喊出声来。

这个意外的发现,似乎同样也突然激活了许多人地勇气和胆色。原来城下还在战斗。原来官军还没有全败,太子殿下还看着我呢,许多人抱着这个念头鼓励着自己,开始重新检起武器,在混乱中,重新汇成一支小小的逆流,细流变成中流、中流变成一股洪流,努力的向那面龙旗的所在,自发聚拢去。

。。。。。。。。。。。。。。。。。。。

与此同时,塞外攻掠的仆固怀恩所部,也遇上了**烦。

小原山的稀疏矮坡上,车阵环绕中地仆固佯,眯着眼儿整好以暇的用一只细状的铜管子,打量着将自己团团包围的胡人军队,各色的皮袍毡子,雪白灰赫的帐篷,束发小辩的脑袋人头羼动,最外围不时呼啸的游骑。

“贺磨氏,达稽部,就差大贺氏王家的狼头氅了。。。。。我们在这些羁縻州,烧掠了这么些时候,契丹大八部终于忍不住,站到了前台么”

他喃喃自言道

“这也不希奇,自从前代契丹王李怀秀,杀死静乐公主独孤氏降而复叛,就是被安禄山讨平的,扶起大贺氏酋首李楷落为新王,这些外族素畏强者尊,后来虽然有攻侵叛离,但安氏或以利驱、或以功名诱之,或以强势迫之,自此契丹各部,多为驱策如己出”

他又看了一眼背后地黑色旗帜。

“奚人一向与契丹人走地很近,想必也来了,不然在这东羁縻州里,还有哪几家势力,可以拉出这么个大战阵”

“安氏覆灭在即,难道他们就不怕朝廷的怒火”旁边一员年轻地仆固家族将领开口到

“怕是有人有人许了老大的利益,不过他们迟迟还没发起进攻,派是内部还有些争议把”

说话间。这些胡人嗷嗷叫着,在牛角号声中,突然驱马冲上前来,手中挥舞着一些东西,象标枪一般的投到车阵前的空地上,看到这些东西,他的脸色终于变了,那是父帅扑固怀恩的旗号,足有数百面之多。

。。。。。。。。。。。。。。。。。。。。。。。。。。。。

与大唐将士战斗中舍死忘生的英勇,将帅们奇计百出的战术和智谋,恰恰相反是,李唐朝廷在整个战略和大局上的迟钝和麻木,几乎让人郁闷的吐血。

自从安禄山以三道节度使之大军反了以后,对于长期大军在外那些存在。朝廷许多人的心态,就陷入一种沉浮在猜疑和谨慎地死循环中,也不可避免影响到朝局上来。一方面是对武人专权座大的高度敏感,一方面是对于大军在外,实在鞭长莫及的现实情况。

对待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的放权,以及生怕专任一方积累足够的威望和功勋,而尾大不掉的担心。让的朝廷对待这些将帅地争议一日都没有停息过。

作为这种矛盾和混乱的思想及心态下地产物,是不再轻易授予将帅大局上的全权。对功高德勋的资深将帅,得力部下的刻意分化,遍地新封的节镇军州,以及互不统属的人为混乱。

其中郭子仪的朔方军实力最大,因此是被分化地次数最多,最严重的,如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宿将。都是在朝廷的扶持下,从其帐下自立门户分出来。

而崔圆的山南军,虽然是出自老皇帝的诰命,但西北朝廷借着长安兵败为由,又扶持起一个南阳鲁灵,与之分庭抗礼。

而河北四拄臣之首的河北采访处置使颜真卿就更典型了,虽然来滇、贺兰进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后进,但是稍微闯出些名气后。朝廷就通过分封、转任、新置军镇等手段,让他们脱离了隶属上关系。

还有李嗣业的河西军,作为最靠近行在地一只大军,长安一败,虽然河西兵未受大损,但是他的亲信骨干都被拆分。以提拔为名进入朝廷任事,本人也被派去协助太子襄赞军事,实际脱离了直接的军权。

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出于有意无意需要避嫌,以及稳妥谨慎自保的想法,让那些将帅随着功勋和资望的积累,在行事上也变的束手束脚起来,每逢重大决策,都宁可冒上丧失战机地风险,先要告请朝廷以避嫌疑。

至于长期以来。信奉小心无大错的。动不动就早请示晚汇报的,所谓三请节度使、四奏将军。更比比皆。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态,反映到朝廷中枢,就变成对战局和目的性的进一步延迟、盲目、混乱和昏聩。

要不然在正常的历史上,也不会下令郭子仪的朔方军放弃在河北收复的失地,为了个微不足道的理由,而回师去保卫远离战场地所谓“西北朝廷地安危”,仅仅是为了抓住这一支边军中,实力最强最精锐的力量。就把郭子仪留在朝廷中枢“军咨国事”,而分其部下各自统军作战,坐待到局面败坏地差不多了,才不得不重新外放出去总领其事。

光看

西北朝廷亲自组织和策划,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耗尽积蓄和民力的数次决定性大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与其大方略上昏聩和急功近利是分不开,反而让一些不在朝廷计划内的地方军队,表现出足够的闪光点。

目前

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将士不肯卖力,不肯拼命。燕赵之地最多慷慨豪迈之士,河北也从来就不缺少忠臣义士,哪怕那些世族高门,自开战以来破家为国出力的不在少数,也不是缺乏优秀的领军将帅,作为传承了北朝以来军事贵族遗风的积淀,从中央到地方,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