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锦衣杀明 >

第434章

锦衣杀明-第434章

小说: 锦衣杀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了几十年,逼退了四个首辅,十几个部级大臣,可是最后,他还是输了。连太子的问题他都扛不住,更不要说扛两个自由派大臣了。

这次徐兴夏在陕西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其他的党派害怕担责任,不敢对两人下手。黄克缵在有机会继续留任。但是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试图摘桃子的人就多了。取代黄克缵的位置,几乎是必然的。到时候,他们两个的结局,就算不是下狱待罪,至少也得罢职归乡。秋后算账这一套,正是各位大佬最擅长的。

事实上,眼看新一轮的京察很快又到了,这又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大战的开始。从以前的情况来看,每年的京察,对于党争的各个派系而言,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掌握京察大权的派系,固然是要趁机排除异己,打击他人,提拔自己人,壮大自己的实力。而被京察的派系,则要想办法保存有生力量,首先避过京察的屠刀再说。

不要看黄克缵、朱燮元他们两个是地方官,级别还相当高,同样会受到京察的波及的。因为,如果某些人从京城调任陕西,就可以有效的避开京察,避开敌对派系的屠刀。等京察的风头过了以后,又可以重新回京了。京察的期限是六年一次。只要避开京察当年,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又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

以黄克缵和朱燮元的精明,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他们都不是圣人,没有那么纯洁的思想。他们当然不想成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可是,以他们的实力,想要完全避开京察的波及,又是不可能的。朝中各个派系的各位大佬,现在都在密切的留意陕西的动静。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两人肯定会被迅速拿下,然后果断的有新官上任。

想到每次京察带来的血雨腥风,朱燮元很是感慨。以前,他也觉得,能够成为正三品的文官,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存在。至少,距离大明朝的核心权力,又靠近了一些。但是,在得知世界居然是如此广袤以后,朱燮元的思想就变了。他心有感触的说道:“一群井底之蛙,偏偏要斗来斗去的,不搞到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唉。”

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足见他内心的感慨,是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估计,对于大明朝的政治斗争,他是真的没有兴趣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更远大的理想,一种其他人从来不曾想象过的理想。只有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自己的眼里,那才是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巴掌大的地方内部斗来斗去,不过是徒增笑料罢了。

可以肯定的说,朱燮元对于明王朝的忠心,是有些动摇了。以前,他觉得背叛朝廷,绝对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以读书人的风骨,以儒家的理念,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一定会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以前,朱燮元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还丢不起这个脸。好像李懋桧这样的卖国贼,简直是太另类了,辱没了祖宗十八代。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徐兴夏的目标,比明王朝更加的远大。别人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地方。徐兴夏的眼里,却是整个世界。这在朱燮元看来,辅助一个这么有志气的人,绝对比辅助明王朝还要有动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点动力不是?而且,辅助徐兴夏,也算不上是对明王朝的背叛。我们不过是想开拓更多的疆域罢了。开疆拓土,这也能算是背叛吗?

做官的,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的。好像黄克缵、朱燮元这些人,相对清廉,相对能干,他们还是想真心实意的做一点事情的。偏偏明王朝内部,是一塌糊涂。党派斗争,刀光剑影,互相倾轧,你死我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无法真正的安心做事。无论你做什么,拖后腿的人都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与其这样,还不如跳出来,和徐兴夏去拼搏一块新天地呢。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有自己可以发挥的作用,朱燮元还是有信心的。他才五十岁出头,至少还能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如果认真做事的话,可以做很多事情了。无论怎么样,他在白衣军这里,可以做的事情,绝对要比陕西按察使这个位置要多得多。

“委员长,这是黄峡口要塞送来的战报。”

说话间,有参谋快步进来,递给徐兴夏一份战报。

在黑山营驻留的这段期间,徐兴夏建立了参谋制度,为自己的指挥部,挑选了十多个年轻人,担当参谋,协助处理军机要务。这些年轻人,部分乃是贺逢圣的弟子。部分则是通过张天豪的关系,从各地招募来的年轻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得志。因为对现实有所不满,他们对朝廷的反感,也是与日俱增。

第525章 逆向思维想一想

大明朝的读书人,数量其实不多。在西北地区,数量尤其稀少。可是,官职的数量更少。这就注定了,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可以混得官职的。特别是在明朝后期,卖官粥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后台的读书人,几乎没有进入仕途的途径。这导致他们对朝廷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好像后来的复社,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群不得志的书生发起的,很有点愤青的味道。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愤青,都会走上造反的道路。毕竟,造反的罪名,还是非常严重的,还是很有威慑性的。只是,如果有有心人的唆使,加上适当的利益诱惑,想要拒绝,的确有点难度。读书人也是人,也是要生活的。尤其是很多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的生活谋生技能,其实很少。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也。如果他们的思想开始动摇,加上老婆孩子的重担,一般都会屈服的。

白衣军开出的条件,其实很优惠,也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只要你愿意和白衣军合作,白衣军可以帮助隐瞒你的身份,同时使用一些手段,让你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到了白衣军那边以后,则使用假的身份名字生活。待风声过后,再恢复原来的身份。

好像张天豪这样,对外的名字,都是假的。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其实是来自京城的某个颇有威名的家族。那个时候,还没有照相机,一切的影像资料,都只能依靠手工描绘。显然,这样的待遇,对于目前的白衣军来说,只有徐兴夏才能享有。官府掌握的,也只有徐兴夏的相貌资料而已。其他人,只要改了名字,稍微保守一些原来的身份秘密,几乎没有人认得出你是谁。

事实上,在当时的混乱社会,一个小小的家庭,几口人,或者十几口人,集体失踪,只要没有人报案的话,几乎没有人会理会。谁能想到,他们会投靠白衣军呢?何况,白衣军既然愿意帮助你秘密的迁徙过来,自然会派人善后的。以当时直接掌管基层户籍的里正、社长而言,只要几十两的银子,就完全可以守口如瓶了。

在陕西地区,打酱油的读书人其实也不少。由于某些原因,他们暂时无法进入仕途,却又要养家糊口,只能是稍微冒险一下了。无论怎么样,总不能白白的坐以待毙吧?在有心人的引诱下,他们投靠白衣军,担当参谋的职位,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毕竟,这个职位的钱粮还是很不错的,每个月至少有十两银子的收入。其他方面的福利也是相当不错的,绝对比在呆在明王朝这边好。

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以逃亡的借口消失的。在当时,这绝对是最好不过的借口了,因为,白衣军的出现,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威胁。一些有能力的人,甚至不敢呆在西安府,而是直接迁徙到了河南等地。又或者是迁徙到更远的江南。其实,当时大明朝的户籍制度,也基本名存实亡了。按照户籍找人,大部分都是找不到的。

其实,徐兴夏要将朱燮元等人拉过来的目的,也是为了壮大白衣军的参谋队伍。白衣军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要积极推广文化知识的。必须有一批读书人作为基础的班底,扫盲运动,才能更好的展开。以后的战争,火枪、大炮、战舰的技术含量,都会越来越高。对于文化知识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只要朱燮元过来,其他的一些读书人,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读书人,就能减少很多顾虑。他们投靠过来的速度,会更快一些。在过来以后,也能够迅速的安心的干活。你看,连高高在上的按察使大人,都投靠过来了,咱么你这些小鱼虾,算得了什么?

“知道了。恒岳先生,你也看看。”徐兴夏将情报接过来,粗略的扫了一眼,又转手递给了朱燮元。

朱燮元没想到徐兴夏会将军事情报给自己看,还开始称呼自己为恒岳先生,明显的拉近了和自己的距离,还表示了一定的尊敬之情。这让朱燮元感觉到很温暖。他愣了一下以后,下意识的将情报接过来。结果,不看还好,看了以后,眉头情不自禁的皱起来。根据黄峡口要塞的报告,至少有三千人的鞑子,聚集在要塞的前面。

三千人的鞑子啊,这可不是小数目。如果是以前,三千人南下宁夏镇,整个西北四镇,都要全部行动起来,才能想办法将鞑子撵走。现在,一个小小的隘口,就聚集了三千人。贺兰山的几个隘口加起来,估计有一万多人。朱燮元不得不有些担心。这个莫日根,倒是挺狠的啊,真是舍得出手。同时,他麾下的兵力,也真是雄厚。

不过,从徐兴夏的反应来看,似乎根本没有当做一回事。仿佛进攻黄峡口要塞的,根本不是三千人的鞑子,而是三千名的手无寸铁的农民,没有丝毫的威胁。这么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怎么能如此的镇定呢?他的战场经验,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呢?

说真的,就算是自己这些老油条的官员,遇到如此复杂的情况,都会感觉到紧张啊。好像他和黄克缵这些人,都已经年过五旬,在官场打滚了几十年。用句粗俗的话来说,他们吃过的盐,比徐兴夏吃过的米还多。他们走过的桥,比徐兴夏走过的路还多。即使这样,他们在莫日根的面前,还是感觉到有些畏惧。

须知道,率领鞑靼人南下的,可不是别人,乃是威名赫赫的鞑靼人箭神莫日根啊。这个家伙,在大漠的时候,就是无人敢惹的存在。连鞑靼人内部,都没有谁敢轻易的惹他。现在,他连续南下,都被徐兴夏堵住了,还吃了一点大亏。以他的性格,多半会变本加厉,歇斯底里,更加的疯狂。这样一来,宁夏镇面临的压力更大了。更何况,莫日根还将林丹汗也拉上了自己的战车。

朱燮元关切的问道:“兴夏,要不要派部队增援一下?”

徐兴夏摇头说道:“暂时没有必要。莫日根这么做,就是想要分散我的兵力。我们不能轻易的上当。”

朱燮元谨慎的说道:“你不怕出现意外吗?”

徐兴夏微微一笑,自信的说道:“我对我的部队有信心。”

朱燮元想了想,缓缓的说道:“恕我冒昧的问一句,咱们在黄峡口要塞,到底有多少守军?”

徐兴夏随口说道:“一个中队,三百人。”

朱燮元就无语了。进攻的鞑子有足足三千人,防守的白衣军,却只有仅仅三百人。兵力对比足足是十比一啊。如果是换了其他人,只怕脸色都发青发灰了。偏偏徐兴夏还如此的淡定,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样的镇定,这样的自信,这样的稳操胜券,除了白衣军,除了徐兴夏,估计再也没有其他的军队能做到了。

老实说,这个时候,朱燮元是感觉到很欣慰的。作为一个汉人,他当然希望汉人的军队能打仗,能将鞑子都干掉。至于这支军队到底属于谁,反而不是很重要。肉都烂在锅里,总要比被别人抢走还好。何况,他对刚才徐兴夏称呼自己为恒岳先生的举动,也是相当的满意。在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感觉自己和白衣军的关系很紧密了。

徐兴夏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他下意识的盯着地图上,巴彦淖尔草原的位置,深沉的问道:“朱大人,如果你是莫日根,面对现在的态势,你会怎么做?”

朱燮元又是一愣,一时间没有明白徐兴夏的意思。他不太习惯这样的逆向思维方式。他习惯了只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不过,他还是很努力的将思维调整过来,站在莫日根的角度开始思考。只是,第一次进行逆向思维,朱燮元明显有些不太适应。

徐兴夏倒也没有迫切的需要他表态的意思。他循循善诱的说道:“如果你是莫日根,你会怎么打破目前的困局?镇远关显然是没有办法拿下来了,退回去,又不太甘心。怎么办才好呢?”

朱燮元慢慢的闭上眼睛,认真的思考起来。这是他的老习惯了。只要是思考问题,就要闭目养神,集中全部的精力。黄克缵也有这样的习惯。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共同思考问题,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两人都闭目养神,静静相对。

徐兴夏说得没错,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