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武大帝 >

第6章

汉武大帝-第6章

小说: 汉武大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一脸正经:“既是奉了父皇的旨意,皇叔亦当全力协助,本宫明日就进城说服皇叔。”

卫绾连忙劝道:“殿下此举万万不可。”

“这是为何?”

“殿下身系大汉国脉,岂可劳动玉体,这些事情交给臣等去办即可。”

“说来说去,太傅还是拿本宫当孩子看了。本宫连梁王府都不敢进,将来还如何率军讨伐外虏呢?”刘彻的孩子气一来,就分外倔强。

卫绾拈须沉吟了良久才道:“最好是设法让梁王主动地交出羊胜、公孙诡二贼。”

周亚夫不解道:“太傅此言差矣。行刺朝廷命官是何等严重的罪行,梁王不可能不知道此事的轻重,怎么会引火烧身呢?”

听卫绾这样一说,郅都眼前一亮,忙起身禀告道:“太傅的话让下官想起一个人来。”

刘彻忙问道:“谁?”

“多日来,臣与梁国内史韩安国一起追捕逃犯,深感此公为人忠厚,处事稳健。又精通申、韩之术,集文韬武略于一身,虽与梁王私交甚笃,却对羊胜、公孙诡二贼的作为很是愤慨。”

“韩安国?本宫倒是听说过这个人。”

“韩内史还向臣介绍了一个人。”

刘彻忙不迭地问道:“什么人?”

卫绾心想,殿下怎么对什么人都感兴趣呢?于是随口道:“郅大人说的可是司马相如?”

“正是!”郅都话音刚落,刘彻又在一旁插话了,“可是那位长于辞赋的司马相如?”

卫绾不想刘彻也知道司马相如此人,惊讶地问道:“殿下也知道此人?”

刘彻说到兴奋处,不禁眉飞色舞:“当初窦太傅曾对本宫说到过司马相如的才华。本宫能见此人,也不枉做一回太子了。”

醉心于行伍的周亚夫虽然静静地听着大家谈话,心中却翻起连天波浪。不善交际的他往日里很少与皇子见面,对这位新太子更是知之甚少。征战多年,在他的印象中,皇室贵胄大都是纨绔子弟。可仅仅只几个时辰,他已感受到了刘彻的王者气象。到这时候,他才真正领悟到皇上改立太子的深谋远虑,不由得从内心里感叹。

但作为丞相,此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尽快将首犯捉拿归案。

“郅大人的意思是……”

“如果韩安国和司马相如能说服梁王交出羊胜、公孙诡二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刘彻很快就知道了郅都的用意,拍着双手道:“这样很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攻伐上策!”

可卫绾还是担心韩安国能否心甘情愿去当说客。

刘彻道:“这有何难!明日传韩安国来问问便是。”

周亚夫有点不放心:“据臣所知,韩将军乃重义之士。当初平叛时,睢阳大兵压境,是他顶住了弃城的主张,全力抗敌,才为梁王赢得殊勋。现在要他……”

卫绾接过周亚夫的话道:“丞相的意思在下明白,大人是怕韩将军担上贰臣之名。其实,无论是梁王还是诸王,都是皇上的臣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忠于朝廷是大忠,忠于梁王是小忠,这个道理对韩将军来说,是不难权衡的。”

“太傅所言极是!”刘彻浓黑的眉毛悠悠抖动,大声宣布,“明天一早就传话给梁王,说本宫到了。”

众人先是一愣,而后周亚夫合掌而击,连称妙计:“这对梁王也是一个考验。若是他未做有负朝廷的事情,一定会亲自来迎接太子;若是他心怀叵测,臣这里有五千精兵,他一定不敢贸然出城,只会派使者前来表示慰劳之意。”

“眼下最可能来的人就是韩将军了。”

周亚夫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担心韩安国难以割舍与刘武的私情,问道:“万一韩将军他不……”

后面的话还没有说出来,就被刘彻截住了:“丞相不必多虑,他只要进了这座营帐,就在朝廷的掌握中了。他要同意一切都好说,他要抗拒那就一并拿了回京复旨。”

众人都被刘彻的果断所折服,周亚夫心想,从小看老,现在就如此,将来当了皇上,杀起人来一定不会眨眼的。

梁王府坐落在睢阳城的东侧,这一片庞大的建筑对睢阳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尽管他们知道这里居住着当朝至贵的梁王,但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位王爷的身影,而只能透过复道的喧哗去想象那车驾的豪华,仪仗的威严和皇家的气派。因此,他们更无法知道在这片貌似平静的深宫中,正经历着一场腥风血雨。

而此刻,刘武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也有些烦躁不安。

显然,皇上把京都血案的源头追到睢阳了。否则,他怎么会陈兵城外呢?虽然说这是追索逃犯的必备,可刘武心中明白,如果在梁国境内找不到羊胜和公孙诡,战火势所难免。一旦动起刀兵,他又怎会是周亚夫的对手呢?

他清楚羊胜、公孙诡就在府中藏匿,而这种藏匿不可能持久,他要与这两位最信赖的心腹商量对策。

“周亚夫大军虎视眈眈,你们说这该如何是好?”

羊胜似乎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慨然道:“请殿下放心,在睢阳地面,周亚夫未必熟悉地形,打起仗来谁胜谁负,也未可知。”

“将军此言差矣!”公孙诡截住羊胜的话头,捻着胡须道,“且不说周亚夫善于用兵,单就睢阳山川情势而言,他当初抗击七国叛军时,就曾在这一带驻军数月。睢阳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打起来未必对我们有利。”

“照先生这样说,我等就只能束手就擒了?”羊胜不以为然地反问道,“先生总是这样谨小慎微,哪里是干大事的样子?”

对羊胜的指责,公孙诡并不理会,现在不是与这个莽汉计较的时候,大敌当前,他们需要的是团结。公孙诡放开指尖的胡须,看了一眼刘武道:“为今之计,只能智胜。”他自信的目光停留在窗外的雪幕上,笑道,“此天助我也。”

刘武转过身,看着公孙诡问道:“何谓天助我也?先生无须打哑谜,本王现正在火炉上烤呢!”

“臣听说,昨夜太子已经到了睢阳。”

“这又如何?”

“依臣看来,太子年幼,凡事都是周亚夫和卫绾的主意。”

“先生能不能简单些?”

“王上是皇叔,总不该让太子住在冰冷的军营吧?”

“先生的意思是……”

“王上可以皇叔名义,邀请太子住到睢阳城中来。”公孙诡站起来,环视一下周围,“只要太子住进城中,一切就都在王上掌握之中了。进,可以太子为筹码,逼迫太后和皇上立王上为储君;退,也可以让皇上暂时退兵!”

刘武满脸狐疑:“这行么?”

“王上!此乃可遇不可求之良机。臣料定周亚夫为太子安危计,断不敢攻打睢阳。若是因动刀兵而危及太子,王上不是又可以上演一出新的清君侧了么?那时候……”

“可是,派谁去好呢?谁又能取得周亚夫和卫绾的信任呢?”

“臣以为有一人可担此重任。”

“先生是说韩安国?”

“王上圣明!臣听说韩将军颇得长公主信任,皇上也赐过他黄金百斤。”

刘武叹了口气道:“看来也只有他了。”

第二天,郅都奉刘彻的指令进城后不久,就带着韩安国回到了汉军大营,他先是拜见了周亚夫,然后又在他们的引导下前往刘彻的寝宫。

军营里喊杀连天,将士们正冒着严寒操练军阵。只见点将台上,周建稳坐,一位司马挥着手中的彩旗,士兵们按照彩旗的指令,时而集结,时而分散,时而一字长蛇,时而巨龙入海,演绎着各种阵法。而在军营的另一角,一队士兵在司马的带领下,操练着骑射。一匹匹战马嘶鸣着从校场驰过,带起阵阵雪尘。

韩安国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看了好一会儿,才收回目光。他从心底叹服周亚夫的带兵才能,难怪刘濞一伙一遇到他就纷纷败北。在这样的精兵良将前,羊胜、公孙诡挑唆梁王与朝廷分庭抗礼,是多么的不自量力!韩安国正想得出神,周亚夫却在一旁催促道:“韩大人,请这边走。”

韩安国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笑道:“丞相真是治军有方啊!”

“韩大人过奖了。老夫乃一介武夫,只知效忠皇上!”

“朝廷有丞相主兵,乃社稷之福啊!”

周亚夫摇了摇头叹道:“廉颇老矣!老夫期待有年轻的将军主兵,辅佐皇上,强国安邦。听说韩大人不但精通兵法,且对申、韩之术也颇有心得,前途不可限量啊!”

“下官才疏学浅,只求效命朝廷,还请丞相多加指点才是。”

两人说罢,相视而笑。

刘彻的寝宫在大营中央,说是寝宫,其实也就只比军中的其他营帐更大一些。下了一夜大雪,睢河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寝宫在大雪衬托下,更增添了冰冷的威严。那些持戈守卫的羽林卫士兵,每隔三五步就是一岗,从路口一直排到寝宫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听见有踩踏积雪的声音,立即警觉起来,喝道:“太子在此,何人走动?”

周亚夫挥了挥手,对士兵们道:“你等不必惊慌,这是梁王的使臣韩大人。”

士兵收回兵器,拱手躬身道:“丞相请,大人请!”

刘彻早已起床,正在练剑。一把短剑在他的手中舞得密不透风,一会儿凤凰展翅,一会儿犀牛望月,卫绾在旁时不时指出其中的破绽。看样子,已经练了有些时辰了,他的小脸红扑扑的。

看见周亚夫来了,卫绾赶忙上前见礼。

刘彻宝剑回鞘,周亚夫就不失时机地把韩安国介绍给他。韩安国正要行朝拜礼,却被刘彻一把拦住:“大人快快请起!这是军营,又不是京城。”

韩安国便不知所措,局促地说道:“殿下!这……”

“本宫祖父早就立下规矩,军中不行朝拜之礼,不信你可以问丞相。”

周亚夫又是一惊,叹道:“殿下果然是博闻强记啊!”

刘彻一边进帐,一边说道:“这些都是窦太傅告诉本宫的,可本宫认为这有道理。三军将士,每日不是操练就是打仗,让这些繁文缛节捆住手脚,还有多少时间练兵习武呢?太傅,您说是不是?”

卫绾点了点头道:“太子所言极是。”

但是,韩安国进帐后,还是行了该有的礼数,并禀奏道:“梁王闻听太子驾到,甚感不安,并大骂羊胜、公孙诡一伙无视朝廷,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劳太子冰天雪地,驱兵千里,一定要微臣作为使者迎接殿下入城。梁王早已命人准备好了行宫,就等太子殿下入城。”

周亚夫等人在旁边听着韩安国转达梁王的意思,一时间如坠五里云雾之中,猜不透韩安国的心思。不料刘彻冷不丁问了一句:“那依韩大人之意,本宫是住进皇叔的睢阳城中好呢,还是就住在这里好呢?”

韩安国略思片刻便说道:“臣作为梁王的使者,身负王上的使命,自然要完整地禀奏王上的意思。至于臣的意见……”

“本宫问的就是你的意见!”

韩安国望了望周亚夫、卫绾和郅都,眉头紧蹙,神情顿时凝重起来:“只是臣作为王上的使者,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周亚夫道:“大人现在汉军大营之中,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还是卫绾善解人意,道:“老夫理解大人的难处,大人素重情义,如果老夫没有猜错,大人的主张一定与梁王的使命有相违之处,说出来怕落个不忠的罪名。不过,依老夫看来,梁王与皇上乃同胞手足,决不会干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即使暂时有离心之为,也是受了乱贼的蛊惑。而离间梁王与皇上的关系,正是乱贼之所图谋。大人一世英名,也决不愿意看到汉室骨肉相残吧?”

卫绾的一番推心置腹,令韩安国十分感动,疑窦顿消。

“太傅所言,也是在下所虑。两名贼首尚未落网,眼下太子还是不要进城的好。”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无论是周亚夫,还是卫绾、郅都,都从韩安国眼中读出发自肺腑的真诚和仁厚。

卫绾上前一步,拉住韩安国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难得大人一片忠心,大汉有大人这样的忠臣,何愁奸贼不能落网?”

韩安国刚刚起身,在刘彻身边伺候的黄门已将一爵热酒送到他的手中。韩安国接过酒爵,似有一股热流在胸中奔涌,他随之转身面向刘彻,索性把自己多日来对梁王的劝谏、与羊胜、公孙诡等人的争执和盘托出。

“臣这就回去说服梁王交出羊胜、公孙诡二贼,待臣擒拿二贼后再饮此酒不迟。”韩安国说罢,转身向外走去。

“韩大人请留步。”

刘彻随手从腰间解下随身佩戴的虎头鞶,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卫绾和周亚夫,“丞相、太傅!本宫可把此物赠予韩大人吧?”

周亚夫十分感佩,他小小年纪,倒学会了笼络人心。虎头鞶戴在刘彻身上,只是私人之物,如今赐予梁使,其意义非同一般,他们当然赞同。

“韩大人请看,这上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