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胡适传 >

第61章

胡适传-第61章

小说: 胡适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任顾问,却极力鼓励雷震出来组党。到1960年,筹组新党的活动颇为热烈。8月13日,在中坜举行竹苗桃三县座谈会,雷震宣布新党将于9月底或10月初正式成立。
    然而,当新党积极准备组成的时候,9月4日,雷震便被捕了,同案被捕的还有《自由中国》编辑兼新党秘书傅正,《自由中国》会计刘子英、马之三人。经军事法庭审判,雷震以“为匪宣传”与“知匪不报”两项罪名判刑14年,刘12年,马5年,傅正被判感化3年。胡适当时正在美国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曾为雷案致电陈诚,希望由司法审判,不要军法审判;回台湾后,雷案已经宣判,他接见记者时说:
    十一年来雷震办《自由中国》,已经成为自由中国言论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张应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胡适在桌子上一拍)是很不公平的!
    雷震被判刑后四天,中国民主党便正式成立了筹备委员会,但终于因雷案受重大打击而胎死腹中了。《自由中国》也因雷震被捕而停刊,历时11年,共出260期。
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 1949…1962《自由中国》的风波(3)
    为在台湾争取一点民主和言论自由,雷震付出的代价是:锒铛入狱,坐了十多年牢!而胡适呢,总觉得“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对雷震事件始终是内疚弥深,却又莫可奈何,以至于愧憾终生。
    ①这是雷震解释胡适的《“自由中国”的宗旨》的话,见他所作《创刊“自由中国”的宗旨》一文,载台北《自由中国》半月刊第16卷第6期,1957年3月16日出版。②该文载《自由中国》创刊号,作发刊宣言;以后每期都登载这四条宗旨。题下署“民卅八,四,六,船上。”而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系于四月十四日,不知何据?
    ③从《自由中国》创刊,到1950年初,胡适在该刊发表的文章有:《“自由中国”的宗旨》,《民主与极权的冲突》(均载第1卷第1期),《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第2卷第3期)。
    ④此信写于1951年8月11日,载《自由中国》第5卷第5期,同年9月1日出版。
    ⑤参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版,第17册,1951年9月24日记所收香港来电报译文。(三版注)
    ⑥《胡适言论集》分甲乙二编,甲编为“学术之部”,1953年4月出版;乙编为“政治问题及其他”,同年7月出版。台北华国出版社,由王云五主持,王系胡适在中国公学求学时代的老师,故获得印行此书的优先权。
    ⑦此文作于1956年10月21日,载《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同年11月5日出版。
    ⑧参加这次围剿《自由中国》的报刊,如《军友报》、《国魂杂志》、《青年战士报》等属“军方”;《中华日报》、《政论周刊》等属“党方”;《幼师》杂志属“青年反共救国团”。下文所引围攻《自由中国》的言论,均见这些报刊,不另注。
    ⑨胡适1957年7月26日致赵元任信,见《胡适给赵元任的信》,台北萌芽出版社1970年6月版,第128~129页。
    ⑩胡适的这次演说,由杨欣泉记录,载《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5日出版。
    胡适于1960年10月23日返台,当晚接见记者,表示愿意为雷震作“品格证人”。
    此处引文,转引自文德《雷震、胡适、中国民主党》一文,载《八十年代》第1卷第3期,1979年8月出版。又上文雷震判刑14年(原作10年),系根据《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8册1960年11月18日所记改。

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 1949…1962热闹背后的孤寂(1)
    国民党政府逃踞台湾,虽然只剩下弹丸小岛,却仍维持着旧日在南京的门面,五院各部俱全。也有一个“中央研究院”,算是最高学术机关,直属“总统府”。
    1957年秋天,中研院原来的院长朱家骅辞职。11月3日,评议会选举胡适为院长候选人。4日,蒋介石便圈定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氏正因台湾围剿《自由中国》事件,决心回去;加上那时台湾局势暂趋稳定,他已年老多病,想回台湾过几年安定日子,了完学术上的旧债,便欣然应命。不久,胡适给陈之藩写信,即说到他已决定回台北去。信中写道:
    我的打算回去,是因为我今年66岁了,应该安定下来,利用南港史语所的藏书,把几部未完的书写出来。①
    这年4月6日,胡适便飞离美国,结束了在美国整整九年的流亡生活,于8日下午飞抵台北机场。
    那天到机场欢迎胡适的,有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副总统”陈诚及各机关官员、友好和青年学生,据说有五六百人。连八十高龄的于右任老先生,也拄着拐杖,坐在机场进口处等候。胡氏被围堵在飞机的舷梯旁,与官员友好一一握手,又在一些学生社团的旗下照相,又对记者谈话,闹腾腾的。第二天,又是宾客盈门,应接不暇。生性好热闹的胡适,自然很高兴。
    4月10日,胡适就任中研院长,并主持第三次院士会议。这天,蒋介石以“总统”
    之尊,亲临致词,对胡氏恭维颇多。胡适则忙着握手,致答词,接着又选举新院士,热热闹闹,忙得他满心欢喜,满脸微笑。
    从此以后,胡适在台湾生活的近四年时间里,当局和朋友都要借重他来点缀“民主自由”,他也诚心希望台湾当局多搞一点“民主自由”,因此,令他高兴的热闹事也便接连不断。例如:这年11月,胡适搬进了当局给他专门拨款在南港建造的院长住宅。1959年初,胡适所拟定的“国家长期发展科学计划纲领”正式通过,并成立了以他为主席的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这年7月,胡适接受夏威夷大学赠送的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这是他一生获得的35个荣誉学位的最后一个。1960年6月,他所崇敬的原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现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胡适参加了欢迎宴会,并与艾氏同到圆山饭店晤谈。1961年10月,夫人江冬秀终于告别了纽约的牌友,回到台湾,家人团聚。四年间,他主持的三次院士选举,选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袁家骝、杨联升、任之恭、梅贻琦等30名新院士;
    他的许多旧著在台湾重印,还影印了他心爱的宝书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外,更有经常的演讲、宴会、拜访应酬,以及献花祝寿等许多热闹事,报纸上也不断有关于他的“花边新闻”。1960年12月17日,是胡适的70大寿,祝寿的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热闹了好些天;蒋介石也赠以亲书的“寿”字镜框,还特意在官邸设宴为胡适祝寿。②凡此种种,似乎可以说是知遇特隆,应该满意的了。
    然而,胡适在台湾这最后几年的生活路程,是并不平坦的;在知遇和热闹的背后,许多不愉快的事竟彼此牵连,接连发生。
    首先是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好。他本是有心脏病的人;在台湾的几年间,先后四次住进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每次都是心脏病复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自然是老年人所难免的;但若干不快意的事件和环境,往往是他旧病一次接一次复发的直接根由,又往往引起病情的恶化。
    其次是他的经济状况,也使他不能不忧虑。当年在胡适身边工作的杨树人先生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他在四十九年最后一次赴美以前的某一个晚上,我亲记得他对我说:“我不在美国,我的太太一人要计划自己出资,借南港一块小地,建一所小屋,身后即送与研究院。我想,在那一晚对我说话时,那一笔钱是没有了。听说,他曾退而求其次,打算筹集一点小款,在台北市内顶一所小房子,备胡夫人回国居住。据王志维先生(他受托处理胡先生私人收支)告诉我,少数版税(胡先生在台印书,多半不收版税)的收入,经他尽量设法积存,付一所15叠席房屋的押租都不够。我想,其余就不必深问了。
    后来胡夫人是回国了,我想胡先生的经济情形并没有什么改善。连一次一次进医院的医药费都感觉困难。医师每次都说他需要在医院多住几天,他的朋友也劝他,而他自己总是坚持提早几天出院。③
    “人怕老来穷”,人们由此大约也不难想见胡适晚境的凄凉罢。
    而最让胡适感到困扰和难堪的,是社会上牵涉到他的许多风风雨雨的事件。
    最先的一件,是《胡适与国运》。④据杨树人先生的文章说,胡适回到台湾的第二天,即有人送给他一本《胡适与国运》的小册子。这是一本滥用“学术研究”
    之名,对胡适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书,共收四篇文章。有的说胡适自己想当领袖,他的公式是:
    理想的胡说的领袖=无智+无能+无为+外国大学生=胡适。
    有的攻击胡适当年打孔家店,“是攻破民族精神堡垒”;而今提出“三无”总统,“何尝不是要撤销今日台湾的国防呢?”很明显,这些是对胡适那篇为蒋介石祝寿文的反攻。有的则说胡适当年反孔,反文言文,把大陆的人心搞乱,为共产党铺路,因而使国民党丢了大陆。而作者认为——
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 1949…1962热闹背后的孤寂(2)
    不料有人说胡博士要到台湾讲学,我想大陆已经给他讲掉了。倘使他不肯饶在台湾避难同胞的命,还要把复兴基地台湾讲掉,那我们黄帝的子孙就真正万劫不复了。
    这就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归罪于胡适了。书末还附载“寿联”几副,说是“转载社会公论”,实在都是肆口谩骂的无聊文字,笔者不屑于引录,以免污了读者的视听。《胡适与国运》的文章,显然没有什么学理可言,胡适本来也不必理会。但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发行却十分诡秘,成了台湾现实政治风雨中一本神秘的怪书,又难免引起胡适的烦忧。这书的出现,恰恰是在胡适返回台湾的前夕,显然是要给他一个警告;而书刚一出现,台湾的行政院秘书处,便立刻函请治安机关予以查禁,台湾各报也一致谴责,算是给胡适一点面子。但后来事情愈演愈迷糊,台北市政府甚至也避免对这书的作者执行罚款的措施,而把案子送到法院去,便没有下文了。到“五四”这一天,台北各处的书报摊上忽然又出现了《胡适与国运》这本“禁书”!第二天,《联合报》第一版又登出大幅广告,由“学生书局”出名,声明“印行本书,俾免以误传误,影响胡适博士的声誉”。居然大量公开发售,每册定价五元。⑤这还不是对胡适的一个打击吗?
    1959至1960年间,胡适又被卷进了总统连任问题的政治漩涡之中。蒋介石自1954年当选第二任“总统”以后,年事渐高,任期即将届满。根据宪法,不能连任三任。而蒋的长子经国颇有才干,在国民党政界也颇有影响,于是便有推经国继任总统候选人的舆论。1959年1月中旬,胡适与陈诚、王世杰、蒋梦麟等一道,去台中台南旅行游览了六天,便有人说他们是“商山四皓”,是蒋经国的羽翼。这所谓“商山四皓”的话,后来在台湾引起了几个月的政治风潮。⑥胡适也确乎不赞成蒋介石连任,曾请当时总统府秘书张群向蒋转达他的意见,主要是希望蒋“明白表示尊重宪法,不做第三任总统”;这同样的意见,胡适多次向黄季陆、王云五等友人和政府要人说过。⑦又多次对记者发表“反对修宪”,“反对三度连任”的话,都在报上刊载出来。⑧但是,由于蒋介石还不想退位,1959年年底,便有人提出“修改临时条款”案,为蒋连任三任造舆论。胡适对此很不以为然,曾说,当领袖的人应该培养继任人,到了适当的时候,便推选这个人出来,还应全力支持他。这才是大政治家的风度。他认为美国的罗斯福,没有培养继任的人,只有他个人一再的当选下去,这是罗斯福的错误。可见胡适是明显地不赞成蒋介石连任。⑨到了1960年年初,“国民大会”临近,“总统”连任或继任的问题更为突出,台湾报纸上甚至报导说胡适“可能以不出席会议来作消极的抗议”。⑩
    2月20日,“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台北召开,胡适还是出席了,并且又当了大会主席团主席。在蒋介石宴请国大主席团的宴会上,胡适又特别大讲“无记名投票”的历史和优越性,说它可以避免投票人受威胁,保障投票的自由,微露一点不愿受人操纵选举的意向。但他的话当场便遭到国民党人士的反驳,他们说民主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要维持党的纪律,无记名投票自然要不得;黄季陆甚至竟说美国宪法也是记名投票的。受到这种无知而又蛮横的围攻,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