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胡适传 >

第11章

胡适传-第11章

小说: 胡适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这些话对热血青年是不足为训的。⑥
    这一批评比较公允。人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而“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胡适口口声声“不屑为感情的‘爱国者’”,主张“理智的爱国主义”;然而当民族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神圣祖国国土的时候,谁如果还像胡适那样冷静,无动于衷,静坐读书而听任祖国灭亡,那么只能说他真是“木石心肠”,还谈得上什么爱国主义呢?
    ① 《藏晖室札记》卷五,“一九 戒纸烟”(1914年7月18日),上海亚东图书馆版,第310页。
    ② 《藏晖室札记》卷四,上海亚东版,第267~268页。
    ③ 参看《藏晖室札记》卷一,1911年6月18日日记及附记。上海亚东版,第44~50页。
    ④ 《秋柳》一诗见第2章第9节。此诗原载《竞业旬报》第33期,题为《秋柳并序》,署名溟游。后收入《尝试集》所附《去国集》,有1916年7月所作的跋,曰:
    年来颇历世故,亦稍稍读书,益知老氏柔弱胜刚强之说,证以天行人事,实具妙理。近人争言“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彼所谓适,所谓优,未必即在强暴武力。盖物类处境不齐,但有适不适,不在强不强也。两年以来,兵祸之烈,亘古未有。试问以如许武力,其所成就,究竟何在?又如比利时以弹丸之地,拒无敌之德意志,岂徒无济于事,又大苦彼无罪之民。虽螳臂当车,浅人或慕其能怒,而弱卵击石,仁者必谓为至愚矣。此岂独大违老子齿亡舌存之喻,抑亦孔子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者欤。以是之故,两年以来余往往念及此诗,有时亦为人诵之。
    以为庚戌以前所作诗词,一一都宜删弃,独此28字,或不无可存之价值。遂为改易数字,附写于此,虽谓为去国后所作,可也。
    ⑤ 参看《藏晖室札记》卷七“一五 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1914年10月26日),上海亚东版,第431~437页。
    ⑥ 《胡适口述自传》“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注9。唐德刚译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初版,第79页。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1)
    胡适那个时代的庚款留学生,费用颇为充裕。除学杂费之外,每人每月生活费80美元,约合当时中国银圆200左右。这实在是一个了不得的大数目,差不多等于国内40个工人的收入。这样的留学生,生活也就相当优裕。
    以住所为例。胡适原住世界学生会,后来迁居橡街120号。一个人的居室,长13尺,宽9尺,有成套的家具设备。风景也颇好。据胡适自己描写说:窗外临小溪,“溪两岸多大树,窗上所见清之柏,温柔之柳,苍古之橡。林隙中可见清溪,清浅见底,而上下流皆为急湍”,故水声奔腾,日夜不绝。住在这样窗明几净,风景幽美的地方,胡适颇为得意,夜半睡醒,竟做起诗来:
    窗下山溪不住鸣,中宵到枕更分明。
    梦回午夜频猜问,知是泉声是雨声?①生活这般优裕的留学生,接触的也大多是美国上层社会的生活。胡适所出入的,多是康大校园内知名教授学者的家庭,接触的是一些基督教领袖及他们的活动,参加过在教堂里举行的隆重婚礼……胡适虽然也当过少爷,后来却颇为困窘,思想上不仅有中国旧式读书人少年老成的毛病,又背着忏悔放浪恶习的沉重包袱,满怀悲观。如今走进这美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圈子,受美国基督教文明的感染,就难免自惭形秽,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羡慕,对一切都极感兴趣。他觉得美国人有一种“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以致“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喜气的眼光的传染”,而渐渐治疗了他少年老成的态度。
    有一天,胡适跟随同学们去看足球比赛。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起初,他正襟危坐,用读哲学课本的眼光来看球赛,自然看不出什么门道;而且,运动员们那么粗野的拼抢,观众那样拼命的欢呼与狂叫,他看着总有些不顺眼,觉得有失大学生的尊严和体面。但是,随着竞争的愈趋激烈,胡适也渐受感染,渐渐领会到观众的热心。随后,他偶然回过头去,看到他认识的一位白发苍苍的植物学教授,也像青年人一样,在看台上手舞足蹈,诚心诚意地欢呼狂叫。胡适很受感动,觉得惭愧,不再正襟危坐了。不久,他也不知不觉地加入了那热心欢呼的行列。②
    在美国不到三年,胡适的悲观思想情绪就有了很大转变。与朋友通讯,每以“乐观”相劝勉;又喜爱卜朗吟的乐观主义诗歌,他获得卜朗吟征文奖金的论文,题目就是“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他自己觉得,去国数年,最大的收获便是这种乐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这对他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后来他甚至自称为“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胡适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更浓厚的兴趣。从清王朝帝制统治下的中国,初到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美国,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组织、政党、选举及法律制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却又事事新奇,令人神往。他最初读到美国的《独立宣言》,便大为惊叹,说:
    昨日读美国独立檄文,细细读之,觉一字一句皆扪之有棱,且处处为民请命,义正辞严,真千古至文。吾国陈骆何足语此!③他到华盛顿去,常到国会去旁听。在绮色佳,也常去市议会旁听。有一次市议会到会者八人。朋友告诉他,这八人中一个是大学教员,其余都是本市商人,有雪茄烟商、牛乳店主、煤商、杂货店书记生和建筑工师,市长是大学女子宿舍的执事人。前市长是洗衣工,不当市长以后便当了洗衣店老板。胡适对这一切都很钦佩,觉得其中的“共和平权之精神”特别值得学习。④
    留美期间,胡适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一次是在1912年,正当我国辛亥革命推翻了长期的帝制统治,中华民国正式诞生的这一年。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是威尔逊,共和党是塔夫脱,从共和党分化出来的进步党是老罗斯福。三党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竞争相当激烈。因此,连外国留学生也都很关注,对胡适更有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了解美国的选举,胡适特意选修了奥兹(SamuelP。Orth)教授开设的专题课“美国政府和政党”。这是与美国现实政治结合最紧,直接为政治服务的一门课程。据胡适回忆,奥氏第一堂课的开场白,说得就非常明白而有趣。他说的大意是:
    今年是大选之年。我要本班每个学生都订三份日报——三份纽约出版的报纸,不是当地的小报——《纽约时报》是支持威尔逊的;《纽约论坛报》(TheNewYorkTribune)是托虎托的;《纽约晚报》(TheNewYorkEveningJournal)〔我不知道该报是否属“赫斯特系”(Hearstfamily)的新闻系统。但是该报不是个主要报纸。〕是支持罗斯福的。诸位把每份订它三个月,将来会收获无量。在这三个月内,把每日每条新闻都读一遍。细读各条大选消息之后,要做个摘要;再根据这摘要作出读报报告交给我。报纸算是本课目的必需参考书,报告便是课务作业。还有,你们也要把联邦48州之中,违法乱纪的竞选事迹作一番比较研究,交上来算是期终作业!⑤同时,奥兹教授要求学生注视大选的经过,认定一个候选人作为自己支持的对象。胡适自然都照办,选择支持进步党魁老罗斯福。他胸前佩戴着象征支持罗氏的大角野牛象襟章,参加各种政治集会,听演讲,听辩论,夜里到市中心去看选举,跑来跑去,兴奋的了不得。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2)
    当时,胡适正担任世界学生会康奈尔分会的会长。10月30日,他便在世界学生会餐厅里,发起举行“游戏投票”,“选举”美国总统。参加投票的各国学生共53人,其结果如下表:
    虽然是游戏投票,胡适对投票结果还是一一作了认真的分析。第二天,康大的《大学日报》又组织游戏选举,有教师、学生和职工二千多人参加。胡适也津津有味地跑去投了老罗斯福一票。这两次游戏选举的结果,都使胡适很失望,他所支持的罗斯福“落选”了,威尔逊得票都占第一位。而令人奇怪的是,游戏投票的结果居然同后来实际选举的结果完全一致。
    威尔逊当选了美国总统。1914年,胡适去华盛顿参加一次世界学生会议。威尔逊总统和国务卿白来恩亲自接见了与会的代表,并发表演说。胡适对威尔逊已经产生了极深的信仰。因此,到1916年的大选时,他便改为支持威尔逊了。他和几个中国同学,在投票的高潮时,跑到“纽约时报广场”去看大选结果。接连的消息似乎都对威尔逊不利,他们很失望。一直等到午夜才步行回校。第二天清晨,爬起来又看报上的选举消息。买不到《纽约时报》,竟步行好几条街才买到一份。
    《时报》头条标题是“威尔逊可能险胜”,一行大字跳入胡适的眼里,他高兴极了,这时才记起回学校吃早饭。真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啊!⑥经过这两次美国大选的实地观察和研究,胡适对美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极大兴趣,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他对美国的政治组织、政党、选举、宪法及法律制度等等,都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
    在美国生活和政治的熏陶下,胡适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深刻地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思想。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生活道路,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① 参看《藏晖室札记》卷七“二 迁居”(1914年9月25日),上海亚东图书馆1936年版,第418~419页。
    ② 参看胡适《我的信仰》,《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一版,第561~562页。
    ③ 《藏晖室札记》卷一,1911年3月9日日记。上海亚东版,第13页。
    ④ 参看《藏晖室札记》卷三“四四 绮色佳城公民议会旁听记”(1914年2月4日),上海亚东版,第196~198页。其中“公民议会”,原文为monCouncil,译“市议会”较切。
    ⑤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3月初版,第32页。
    ⑥ 参看胡适《我的信仰》及《藏晖室札记》卷二,1912年10月30日及31日日记(上海亚东版,第111~116页)。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共和与帝制问题(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近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胡适对此,起初也不甚了了。他在海外得知武昌首义的消息,自然也非常关注;并曾讥刺受命于清廷的袁世凯,“真是蠢物可鄙”。然而,他最关心的还是在汉口的大哥与明侄,以及自家在汉口的店业①。待到辛亥革命的周年纪念日,绮色佳天雨朦胧,秋风萧瑟。这时胡适经过美国民主共和政治生活的陶冶,对已建立的民国,便油然而生“悠悠之思”了。这一年,胡适致胡绍庭信中说:祖国风云,一日千里,世界第一大共和国已呱呱堕地矣!去国游子翘首西望,雀跃鼓舞,何能自己耶!
    欢欣鼓舞之情跃然纸上,且表示“吾恨不能飞归为新国效力耳”。②
    然而,胡适却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功劳,全记在坚持改良主义的保皇派梁启超名下!他认为梁启超是“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思想界。15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并说:
    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③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逃亡日本,致力于“新民”的思想启蒙事业,加上他“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在青年知识者中间影响确实很大,其思想启蒙宣传之功应予适当肯定。然而梁氏仍坚持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道路,反对孙中山一派的革命道路。而胡适如此夸大保皇派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作用,又如此贬低革命派孙中山黄克强领导革命的功绩,却是明显背离实际的偏私之见,而从中也可看出胡适受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多么深。
    对于新建的中华民国,胡适还是爱护的。对种种损害民国的行径,他都不能容忍。
    当时,有一个叫布朗德(J。O。P。Bland)的英国人,从伦敦到美国来,四处游说,诋毁中华民国。布氏曾经在中国海关做过事,他的演说登在报上甚有欺骗煽动作用。胡适读了很气愤,当即写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