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谁认识马云 >

第8章

谁认识马云-第8章

小说: 谁认识马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而马云自己则解释说:“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现在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1988年,大学时代的一帆风顺,也使得毕业之后的马云顺利地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马云也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马云的心思很活跃,估计老师这个职业他确实不能做得长久。于是学院的老领导就找他谈话:“马云,我和你打个赌,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

其实,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去逍遥快活了,从商和出国的都很多,如果不是老领导的这句话,估计短时间内马云也会有自己的动作。后来他想了想,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老老实实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的马云还到过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讲课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而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洋文。

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扬扬:“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位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就脑子一热追随马云创业去了。现在他们还在阿里巴巴的各个岗位上,说到当年的趣事,还是莞尔一笑。

另一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彭蕾,也是马云的好朋友和同事。所以可以这么说,马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积累和财富。

妻子和房子

妻子和房子

马云的妻子张瑛,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瑛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并最终与马云相依相伴,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们买了第一套房子。

其实,那时候的穷教师并没有太多闲钱,所以多数老师会选择住在教师宿舍。当时马云就向家人和朋友拼拼凑凑借钱买下了一套还算比较大的房子。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看来,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后来当别人有了类似的房子以后,马云把那套房子卖了,去买了在互联网史上名气赫赫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又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了。

之后马云说起他的购房心得,颇有感触:“如果我要投资房产,我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如果我要投资,我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咹J局正式注册成立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成立之初即成为杭州市公证处指定的翻译社,多年来我们以快捷、准确、保密、周到的服务,深得各公证处的信赖,并被浙江省司法厅公证员协会确定为翻译合作单位。

翻译社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顾客和信誉放在首位,保证质量、服务力求完美,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社不仅有好的翻译人员,还有一支精干的业务后勤队伍。十多年来,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风雨,与您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其实海博翻译社是马云早年的一个杰作。

海博源自英文单词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三十而立,1994年成立海博翻译社时,马云正好30岁。这一年,他所供职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他许诺,将来让他当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

可就在马云刚过而立之年的1995年,在外人眼中看来仍有些“傻傻”的马云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放弃了他在大学中的美好前程,他辞职了!

虽然日后看起来马云的下海有些意气用事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云自己的解释是:“当时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我的学生。”

也正是因为他的辞职,才有了这家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的不断发展,以及之后马云所得到的幸运之神的眷顾。

而12年后,海博翻译社负责人张红女士回顾当初马云投身翻译行业时,依然动情地说:“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不出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商人

不出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商人

据马云自己介绍,建立翻译社的想法是因为那个时候精通英语的人确实有限,但需要翻译的人又一大把。所以,就有许多人找身为英语老师的马云帮忙翻译。可是马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就找已经退休的老师做“枪手”,代替他帮人翻译。

当时马云只是想开一家翻译社将退休老师供养起来,也算是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不过仔细算起来,早在1991年,马云在学校安安心心地教书时就有开办翻译社的想法了,并且已具雏形。所以,其实海博是马云创建的第二个翻译社了。

当然,海博翻译社并没有带给马云多少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在创业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马云和他的那群伙伴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失败。记得开张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是700元,而房租是2000元。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一大半,这不禁让许多人举棋不定、内心动摇了。

而就在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云竟然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鲜花、书、衣服、手电筒,用这些买卖的收入弥补翻译社入不敷出的艰难状况。

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海博在马云的带领下,渐渐开始有了起色。据马云说,翻译社1994年已经达到收支基本平衡,1995年开始了首次赢利,而谈及现在的海博,马云的说法是“赢利很高”。

三年的等待对于马云以及翻译社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漫长,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海博翻译社也无法走到今天,走过它不算太短的12年。

如今回顾1994年到1995年这两年,马云认为当时的他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成功地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马云对于自己创办海博翻译社的思路如此回答。殊不知,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甚至还教起了夜校,而夜校的这段教学经历也为日后马云走上网络道路奏出了一段小插曲。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阿里巴巴的大红大紫,可以说那时的马云肯定称不上功成名就。但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马云独辟蹊径地总结道:“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惊悚大片:马云美国历险记

惊悚大片:马云美国历险记

马云第一次接触网络缘于他去了一趟当时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而美国之行带给马云的并非只是一场与互联网一见钟情的相遇。

借用当时马云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说真的,马云在美国数十日的经历,或许拿到今天来拍一部好莱坞惊悚大片都不为过。

那是1995年,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此时美国的一个投资者跟杭州市政府和市交通局谈判了一年,但是钱却一直没有到位。双方认为谈判中间翻译有问题,一向英语好的马云便在此时粉墨登场了,要知道那时的马云在江湖号称“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

由于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对于国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所以杭州市政府和美方都相信马云,请马云在中间从事翻译和协调的工作。但是随着在协调过程中的深入了解,马云发现这其中异常复杂的关系为他所始料不及,这在马云看来“是特别复杂的一个故事”。

简单地说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那个美国人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投资的回报就是美国人获得路费的收取权。这种投资修筑公路收取过路费用以偿还投资款的方式,类似于李嘉诚在深圳修筑梧桐山隧道的做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方面,都没有任何疑义和问题,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多市政工程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然而,问题却在杭州至阜阳的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出现了。据马云所知,当时杭州有上千民工在修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修了一年多,眼见就要到年底了,工钱却还分文未给。连美国佬也做起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仁义的勾当!杭州市政府委派马云作为翻译来与这个自称出现沟通障碍的美国佬进行协调。结果据美国佬说是因为香港董事会不同意,于是马云只好随着美国佬到香港去做协调工作。

可是等马云去了香港,才发现原来一切并非如美国佬所说,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马云只得和美国佬折返杭州再行商议。这次,这个狡猾的美国佬竟然把美国董事会给搬了出来,说其实是因为美国董事会不接纳。无奈之下,拿美国佬也没辙的杭州市政府只得派马云跟美国佬去一趟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于是,马云就按着市政府的意思申请去了美国。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马云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被他形容为“惨无人道”,他说“所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发生了”。直到最后,马云发现那个美国佬其实一直在坑蒙拐骗,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甚至在美国都被称为国际大骗子。

瘦小的马云和美国佬一起前往美国。到了美国之后,美国佬带着马云去见投资商。在马云跟随美国佬会见投资商的这段空隙时间里,曾有人跟马云提到了互联网,其实1995年互联网在美国的发展还算是比较先进的。马云当时已经对互联网有了一丝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之前接触过的一个澳大利亚外教曾经和他谈起过互联网。美国佬带着马云去拉斯韦加斯玩。由于马云肩负着杭州市政府委托的任务,所以对于这期间发生的其他事情并没有过多地关注。

比较有意思的是,马云在拉斯韦加斯的赌场里用25美分在老虎机上赢了600美元,而马云后来正是凭着这600美元走上互联网的道路。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马云从拉斯韦加斯回来之后就发现,美国佬所安排和布置的其实是个大骗局。在查明事实真相之后,马云计划离开美国,眼见事情败露的美国佬当然不肯放马云走,立刻把马云软禁起来。

这个美国佬还异想天开地想利用马云去欺骗中方企业,从中牟取巨额暴利。他试图说服马云和他合伙干,并开出了10万美元的诱人年薪,然而一向胆识过人、一身正气的马云当即就一口回绝。于是美国佬继续把马云关在房间里,不闻不问。马云也是常人,也耐不住饥饿和困乏,当他觉得实在不行了的时候,就呼喊美国佬,马云对他说:“如果你希望我回去跟你合作的话,光靠做这个不行,我们应该投资一些其他的事。”之后马云就跟美国佬讲有这么个网络,但靠坑蒙拐骗混饭吃的美国佬对于当时的高科技自然是什么也听不懂,不过美国佬表示,真要是那样的话准许马云回去看看。

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