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悲情曹雪芹 >

第67章

悲情曹雪芹-第67章

小说: 悲情曹雪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位嫣梅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然更没人知道啦!” 
  “是是,请教老伯伯,他们伯侄,如今还在府里吧?” 
  “不知道了。” 
  “哎?说了这么半天,说得这么热闹,敢情您也不知道啊!这,这不是……” 
  “小伙子,你别着急,不单我不知道,连我们两江总督尹大人都不知道啊!”   
  第八章 绣春(13)   
  “那,那是怎么回事?” 
  “这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啦,这爷儿俩忽然之间来了个不辞而别,下落不明了!竟顾了说话啦,我还得买块臭豆腐去哪。”老者恭恭手走了。 
  十三龄自己走到大街上,他心里想:“这爷儿俩怎么会不辞而别,下落不明了呢?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这件事还真让十三龄猜着了,那是三年前一个秋天的晚上,尹大人一位亲信师爷,来到李鼎的住所,相见之下李鼎心里一动,想来他找我必然有事,可是表面上还是很客气,什么降贵纡尊、蓬荜增辉了,说了一大套的客气话,嫣梅不便在座,躲进里间屋回避了。 
  李鼎跟这位师爷寒暄过后,师爷才说出来意:“尹大人几次想亲自跟您说,又碍于出口。” 
  “什么事儿这么不好说呢?”李鼎奇怪。 
  “尹大人的爱女有一只碧玉麒麟锁,据尹夫人的大丫头银红说,令侄女也有一只。” 
  “不错,不错。”李鼎点头:“不过,尹大人的意思是?……” 
  “尹大人很想配成一对,他知道乾隆爷最喜文玩古物,不久南巡正好献上,以博龙颜之悦呀!” 
  这时嫣梅把门帘掀起一条缝儿,向李鼎摆摆手。 
  这使李鼎一时不好回答:“呃,呃……这件事容我和小女商议商议如何?” 
  “那好,那好。至于价值嘛,李师爷自管放心。” 
  “那是,那是。”李鼎送走了那位师爷。 
  嫣梅从里间屋走了出来,李鼎迎上去问:“怎么样?” 
  “不卖。” 
  “不卖?可怎么跟尹大人交代呢?咱们的衣食住行全在府里,况且咱们这次来江南,全凭尹大人的庇护……” 
  “大爷,您别说了,这些往事我都没忘,但则是,当年表哥赠锁之时,一口鲜血喷在锁上,这是什么样的深情、什么样的厚意,大爷,我相信您不会不明白。如今这锁纹之中,尚且留有表兄的血痕。大爷!这锁能卖吗?能用表兄的血迹,换取尹大人的高官厚禄吗?能用表兄的血迹换取帝王的欢心吗?他年如能和表兄重逢,大爷,您又怎么跟我表兄交代?我又以何言答对呢?” 
  嫣梅的一席话,问得李鼎哑口无言,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过了很久的时间,这屋里静得怕人。李鼎渐渐地抬起头来,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他以乞援的目光望着嫣梅:“依你之见呢,孩子?” 
  嫣梅略一思索,脱口而出:“三十六计,以走为上。” 
  “走?往哪里走?” 
  〃……〃 
  “回北京?” 
  “那岂不是自投罗网?” 
  “除此以外又去向何方呢?……” 
  嫣梅一时语塞,在屋中来回踱步。突然她停住了脚步:“大爷,有啦!” 
  李鼎自然不明就里,迟迟地问:“上哪儿?” 
  “只有到施清泉施先生家暂避一时。” 
  “只是……素昧平生啊。” 
  “大爷,上天入地去路只此一条。” 
  李鼎想了想:“唉!只好如此吧,你先收拾收拾,明天绝早假说我们为故交扫墓,就能离开两江总督衙门。” 
  “好,就这么办。”嫣梅频频点头。 
  翌日绝早李鼎伯侄,包了一个小包袱,假说到远郊为故友扫墓,便离开了两江总督衙门。 
  他们雇了辆车直奔江边施清泉的三间茅舍,只是清泉不在家,李鼎伯侄只得守坐在施家门口等候。 
  日已偏西,清泉才从前村的学房放学归来,见到李鼎并不奇怪,见到嫣梅则十分拘束。 
  “清泉哪,我先来引荐一下,这是我侄女嫣梅。嫣梅,这位就是我以前和你说过的施先生,施清泉。” 
  二人相互见礼。 
  施清泉用钥匙开锁。“请,请屋里坐。” 
  三人走进室内。 
  李鼎首先开口说:“老贤侄,实不相瞒,尹大人想要我侄女的一块玉锁,可她死活不肯相让,其中原因日后再说,我们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两江总督衙门,只是在江宁我伯侄举目无亲,思来想去只有投奔府上,看来得住些日子,希望老贤侄……”   
  第八章 绣春(14)   
  “老夫子不必客气,除非如此,你们是请都请不来的贵客。贵伯侄先歇歇,我先烧水泡茶,然后煮饭。”清泉依言而行。当他煮饭时,将口袋里不多的米尽数倒在淘米箩里,拿到江边去洗。 
  嫣梅与李鼎都看在眼里,然后嫣梅跟李鼎说:“度日维艰可并非短痛,只节流不开源是行不通的。” 
  李鼎点头叹息。 
  李鼎伯侄一夜都没有睡得很安稳,翌日曙色朦胧晨曦微露之时他们便都起了床,而清泉却不见了,这爷儿俩在房前屋后找了一遍仍然没有。 
  “咦?这人难道也不辞而别了吗?” 
  嫣梅一笑,用手一指:“他去买米去了。”果然施清泉肩负米袋走了回来,嫣梅迎了上去,欲接清泉肩上的米袋,二人推让了半天,还是清泉扛了回来。 
  他们回到房中,李鼎就问:“你怎么这么一大早就去买米了,这米多少钱一斗?” 
  清泉面含羞涩的说:“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这米是借的,学房里一年给我四两银子,四石大米,中午他们管我一顿饭,银和米年初给一半,六月初一再给一半。上半年的已经吃用尽了,所以我去借了一两银子一石米,米一次扛不回来,只能天天带一斗回来。” 
  “我们这儿还有二十多两银子,何苦要你去借呢?”嫣梅叹了口气:“开口告人难哪!” 
  清泉接着说:“我的这点收入自然不够维持,不过,不要紧,我还有家传的好东西。”他说着打开一只樟木箱子,从中取出十把扇子,都是名人真迹,李鼎看了一遍,连声赞叹:“好东西,好东西,我对文玩字画虽然并不内行,但是当年在苏州也见过一些,这十把折扇可是传世之宝。” 
  “所以我想卖掉一两把,得些银子也能度一时之难。” 
  “使不得,使不得!传家之宝,传世之宝,万万不能动!” 
  “唉——身外之物,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故而我想请李老伯陪我进趟城,咱出手它一两把,只是价钱上我不懂,别让商人给骗了。” 
  “万万使不得。目下不是还有二十多两银子,一年半载料无妨碍,等银子用完了再想办法。”嫣梅果断地代为定夺。 
  “你们伯侄降贵纡尊,这是天赐的缘分,虽不能餐餐鸡鸭鱼肉,可总不能不见荤腥。” 
  “施先生,你要是这么说,我伯侄立刻告辞了!”嫣梅有些面色绯红,毅然决绝。 
  清泉反倒有些尴尬:“好好,那就再议,再议。我让孩子们放一天假,我去江边买两尾鱼来。” 
  “粗茶淡饭就很好,何必要鱼呢?” 
  “伯伯,你让施先生去吧,否则,到晚他也不会安心的。” 
  “对对,还是嫣梅姑娘善解人意。”清泉拿了篮子走到门边又回来了:“鱼我能买来,只是我烧不好。” 
  “放心吧,我来烧。”嫣梅自告奋勇。清泉满心高兴的走了。 
  李鼎颇为感叹:“真是个忠诚老实的大好人!” 
  “否则,怎么会冒着大祸为恩师收丧!玉莹如果还在人间,见到清泉不知道是怎么个感激法?” 
  “这样的好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伯伯,您这话中……是不是有话?” 
  “……纵然话中有话,可也先得把长期口的事办妥才行。” 
  〃……〃 
  “对了,明天我上下关去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给人家代写书信也能得几个钱。” 
  “我也去,给人家缝缝补补也能有所进益。” 
  “对,反正不能坐吃山空。” 
  没过了些天,李鼎果然在下关街边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摆了个条桌为人代写书信。嫣梅就在伯伯的桌边为人缝补衣服。 
  清泉教书早出晚归。 
  时光飞逝,春去秋来。一天的晚饭后,嫣梅拿出来一个笸箩,里边都是零钱:“来来来,都来帮着数一数。” 
  “这是什么钱?”清泉边数边问。 
  嫣梅笑了:“这是三个月来,咱们过日子余下来的钱。看看一共有多少?”   
  第八章 绣春(15)   
  李鼎数了数:“正好两千半钱。” 
  “好!明天晚饭可以吃红烧肉了。还有你们爷儿俩的酒喝。” 
  “好好……哈哈,哈哈,真的很久没喝酒啦。嫣梅,你再带一尾鱼来,也好下酒。” 
  “行,这个馋老头!”嫣梅用手指点了点伯伯,引得三人大笑。 
  翌日晚餐后,李鼎的酒过了点儿量,已然昏昏入睡了,还不时传来阵阵鼾声。 
  清泉帮助嫣梅洗碗。 
  “清泉兄,你放下吧,也累了一天啦。” 
  “我累什么,一天到晚坐在椅子上,不是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就是‘学而习之’。中午有饭吃,饭后有觉睡,你们伯侄才辛苦,怎么都得跑十几里路……” 
  “你别说了,我们至今能做到衣食不愁不是就挺好了嘛。” 
  “你一提起衣食不愁,我真是无地自容,如今的情形,不是你们一老一小在养活我这个大小伙子吗?” 
  “你可千万不能这么想……我们不是就像一家人吗,鱼水相亲……你等等,我送你件东西。”嫣梅回到自己的里间屋取出一幅画递给清泉。 
  清泉展阅,原来是嫣梅的一幅自画像:“没想到,你还颇善丹青,画得真好,真美……”他回头再寻嫣梅,可是嫣梅已经不见。“这是何意呀?……噢!我明白了。” 
  清泉跪到床边用力将李鼎推醒,李鼎莫名其妙:“怎么了,出什么事啦?” 
  清泉跪在地下就磕头:“让我叫您一声‘伯伯’。” 
  “咦?你不是天天都叫我伯伯吗?”李鼎睡眼惺忪的问。 
  “哎——此伯伯并非彼伯伯。”清泉将嫣梅的自画像展示给李鼎看。 
  李鼎一见恍然大悟:“噢——彼伯伯要做你伯伯喽。” 
  嫣梅在自己的里间屋,面似桃花,嫣然一笑。 
  施清泉趁他伯侄不在家的时候,跟学房里请了半天假。取出两把古扇进了城,送到当铺,当了五百两银子来办喜事。 
  成婚之日就在清泉家的小院摆了三桌所谓的酒席,请来了前村的村长和几位父老、婶子大娘。大家高高兴兴尽欢而散。 
  洞房之夜,清泉把一对金镯子及剩余的三百多两银子交给嫣梅。嫣梅一见十分意外:“你哪儿来的这么多银子和首饰?” 
  “我当了两把扇子。” 
  “啊!”嫣梅大惊:“当了多少?” 
  “五百两。又不是卖,将来有钱再赎回来就是了嘛。” 
  “你想过没有?咱们的收入,何年何月才能攒那么多银子赎当啊?” 
  “你也想过没有?咱们傻了,守着干粮挨饿,我们成亲已经办得很简单了,再不给你件信物……” 
  “好好好,咱们不争了。” 
  “伯伯老了,明年再添个小的,你还能出去挣钱?” 
  “书痴先生,你思虑的还挺远哪!”嫣梅也笑了。 
  不论是当铺还是古玩铺,谁收到了珍品,都要请一些资深的老内行来鉴定物品的真伪、成色高低,最后确定价值多少。当铺还好说,物主将来会赎回去,而古玩铺是买进,珍品占为己有,赔赚大有关系。再一个目的是大家交流经验,以便确定行情,统一价格,所以收施清泉两把古扇的这个当铺老板,也约了好几位老内行,来柜上轮流观赏、鉴定古扇。 
  其中一位长者说:“诸位以为如何?我认为全是真迹。” 
  众人点头,其中有个人问:“当了多少?” 
  老板回答:“五百两。” 
  “才五百两,五千两也不止。” 
  “哎——”长者说:“少当少赎嘛,这有什么奇怪。” 
  “不然,他用银子不多,当一把足矣,为什么要当两把?” 
  “哎,问得有理。” 
  “这说明当主不懂行……” 
  老板一惊:“你的意思是说,这是贼赃,价值连城可是大案!” 
  长者说:“知而不举可不好,我跟江宁府知府曹佩之曹大人有些过从,明天你带上扇子我陪你走一趟,咱们先脱了干系为上。”   
  第八章 绣春(16)   
  老板恭手:“多谢,多谢!” 
  长者及当铺老板由差人引路,走进江宁府知府衙门的大门口,穿房过厦来到知府曹佩之的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