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 >

第42章

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第42章

小说: 邓小平和世界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效。中国的经济调整,针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重新安排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顺序,把能源和交通运输放到重要位置,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财政预算以及进出口贸易平衡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总的来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政治上稳定、经济上不断发展、能源前景广阔、强大而进步的中国。它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各友好国家到中国投资,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繁荣。”    
      在结束这次中国之行时,他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在接受中国《参考消息》报特约记者的采访时说,对中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参考消息》在第9499期上刊登了哈默这篇文章:    
          
          中国现领导是本世纪少数几个伟人之一。而他(邓小平)目前在中国城市进行的改革必将成功。    
          正像上次旨在改善乡村与农民生活条件的农村改革一样,中国这次的城市改革也一定会取得成功。这些改革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之国民经济,给予各级管理部门更大的行动自由,并将大大提高城市工人的收入。这些改革在三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即把管理知识、外资与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这正是西方石油公司目前在山西煤矿做的三件事。    
      中国偿还了其全部债务,并一向在履行契约方面很守信用,西方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会证明是明智的……    
      邓正在向中国引进许多健康的东西———所有资本主义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所有的银行、铁路及大工业还属于国家所有。


第四部分美国石油大亨与“东方小个子”的握手——邓小平和哈默(3)

      □邓小平笑着说:祝贺我们合作成功。你们放心,同中国合作,风险最小,中国的潜力很大。哈默则把中国青年画家的画作《我的故乡》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    
          
      哈默自从与中国在平朔煤矿项目上达成协议之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对中国市场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与日俱增。因此,哈默与邓小平几乎年年都要见面,无论是礼仪场合还是私下晤谈,都能进行真挚广泛而无拘无束的讨论。随后他迅速同中方签署了关于石油勘探、煤炭开采、杂交稻种和化学肥料等各方面的协议。    
      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该公司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哈默在中国的事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继1983年8月作为第一家获得在中国南海开发海上石油权力的美国公司之后,继半年后的1984年4月又与中国达成在山西共同开发价值5.8亿美元的煤矿的协议。在签订协议之后,邓小平再一次会见了哈默。    
      会谈时,邓小平对哈默说:“你为这件事来了几次了,辛苦了。”    
      “感谢邓主席,由于您的关心和支持,现在终于达成了一致,四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运输的问题解决了没有?”邓小平又关切地问到。    
      “解决了,开始时我们很担心运输问题。你知道这个问题很重要。今天,我请来了彼特·基伟工程公司的董事长斯科特先生,他们有管理露天煤矿的丰富经验。”哈默认真回答说。    
      邓小平说:“我们要在这个项目上向你们学习一些东西。”    
      哈默说:“现在的项目是第一阶段,年产1500万吨标准煤,将来还有第二期、三期工程。”    
      “第二、第三期工程就不用那么长时间了。问题是国际市场。”邓小平说。    
      “石油资源逐渐减少,煤将仍然是能源中的骨干。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现在东南亚经济正在发展,中国离这一地区最近,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哈默说。    
      邓小平说:“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两淮的煤炭储量大。就是投资要多一点。”    
      “我想投资会来的,会源源而来的。”哈默说。    
      “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了这次协议,这一点很好。外边感到中国法规不完备,这次我们两家协商达成了协议,解决了这个问题。”邓小平说。    
      哈默说:“现在做成了一个大项目,我的注意力转到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肥料、海洋石油等方面。阿科石油公司在南海发现了大气田。运到海南岛建立合成氨厂。我将用磷、钾肥同你们交换,进行新的合作。”    
      说到海南岛,邓小平似乎有些兴奋。他告诉哈默:“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    
      哈默表示,他回国后将派化学公司总裁来同中国商谈这些项目。    
      邓小平笑着说:“祝贺我们合作成功。达成协议后,还会出现问题,我相信可以解决。你们放心,同中国合作,风险最小,因为中国不是缺乏偿付能力的国家。中国的潜力很大,只是没有发挥出来。”    
      哈默完全同意邓小平的观点。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指出:中国偿还了其全部债务,并一直非常坚守信用。他认为他的西方石油公司投资中国是明智的。    
      这次会见,哈默还赠送给邓小平一份特别的礼物———中国青年画家陈逸飞的作品《我的故乡》。


第四部分美国石油大亨与“东方小个子”的握手——邓小平和哈默(4)

      □中国国宝大熊猫破天荒地坐上了波音747飞机越过太平洋到了地球另一边的美国。    
          
      哈默作为见过列宁的美国企业家,在60年之后再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见面,这似乎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1972年2月,哈默千方百计找到邓小平,在美国第一次见面时,邓小平就发出了“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的邀请,两人可谓情投意合。而邓小平和哈默前几次会见,邓小平就非常关心并多次询问哈默与列宁合作的具体问题和细节。正如哈默后来所言:“中国搞现代化的政策与列宁当年的新经济政策相似。当时苏联不实行新经济政策就不会发展。我每次来中国都看到有很大进展。”    
      但哈默所说的,虽然就吸收外资、发展国际经济往来这一点来看,邓小平制定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与当时的苏联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当年苏联与现在中国的国情与实际任务是大不相同的。当年哈默在苏联多次受到列宁的接见,列宁还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说:“全力支持这些人和他们的企业。这是我们通向美国商界的捷径,我们必须尽量利用这条通道。”毫无疑问,哈默正是凭着列宁的支持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在中国,哈默遇到了邓小平。哈默一样的获得了成功。    
      而更特别令哈默感动的是,邓小平让他把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带到了美国。这是大熊猫第一次走出国门,到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    
      1982年3月26日,哈默在北京举行了他个人的美术藏品展览。在这个展览会期间,邓小平又接见了他。会见时,哈默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国宝大熊猫带到美国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想法。    
      哈默说:“大熊猫伴随着共产党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体育队伍,出现在洛杉矶,肯定会使洛杉矶人民感到高兴,而且对美中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大有裨益。”    
      按当时中国的法律,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是禁止向国外输出的。而在哈默之前,也曾经有各种各样的美国代表团或者委员会来中国洽谈此事,提出了许多条件作交易,要求中国同意把大熊猫送到奥运会上去,也都碰了钉子,得到的回答都是“NO!”。因为大熊猫的确是稀罕之物,在当时科学喂养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数量极少。    
      而当哈默向邓小平再次提出这件事情时,邓小平看到了大熊猫背后的价值。经过思考后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指示有关方面同意让大熊猫出国。    
      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大熊猫由中国的一架波音747飞机和它的饲养员一起从北京送到了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受到了甚至比国家元首还要隆重的接待。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哈默亲自牵头为大熊猫赴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招待会。    
      大熊猫飞到洛杉矶,一时成了美国社会舆论的热点,更增添了奥运会的光彩,同时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团结世界人民的精神,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关注大熊猫热爱大熊猫和关心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大熊猫因此成了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1985年6月,哈默与中国合作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了。哈默冒着炎炎烈日,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北京与邓小平再次会见。会见中,哈默把他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会见的情况向邓小平作了详细的介绍。邓小平则就平朔煤矿第一期工程开工向哈默表示了诚挚的祝贺。一个西方石油大亨与一位东方伟人的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而他们都已经是87岁和81岁的老人了。    
      在这两个人生经历都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的交往中,邓小平以其东方魅力给哈默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哈默曾在回忆录中说:“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精明能干、最聪敏睿智的政治家,坚定不移地遵循着符合他的国家最高利益的路线……一个人以如此饱满的热情处理自己的问题,并紧张忙碌地从事着改善自己民族的生活,是敢于藐视那些干瘪瘪的经济数字和人们捕风捉影的预言的。中国一定会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我对此毫不怀疑。”    
      而在20世纪80年代,哈默还曾这样评论过邓小平:“邓是一个卓越的人,他将作为本世纪所产生的一位伟人而名垂青史。邓将率领中华民族走向富裕之路,并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共和国。”    
      邓小平和哈默的友谊,与其说是哈默的幸运,不如说是中国人民的幸运,中国人民因为有了一个“深情地爱着她的祖国和人民”的儿子而幸运。


第四部分“考试”——邓小平和法拉奇(1)

      “考   试”    
      ———邓小平和法拉奇    
      试  题: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方  式:开卷,一问一答,即席采访。    
      监考人:人民和历史。    
      出题人: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    
      答题人:邓小平。    
      时  间:1980年8月21日和23日。    
      地  点:中国北京,中南海。    
      得  分:(看完本文你就知道了。)    
          
          
      □挂在人民大会堂的两幅毛泽东画像被取下。西方观察家说中国正在“非毛化”。《人民日报》首次明确界定评价毛泽东的基本走向:不是非毛化,而是非神化。    
          
      1985年10月16日,邓小平在设宴招待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亚历山德罗·纳塔时,纳塔跟邓小平说:“不少意大利人都见过你。你1980年同我国记者法拉奇的谈话非常精彩,已收到你的文选中,我们都拜读了。”    
      邓小平笑着回答道:“我同她谈了七八个小时,她给我出了许多难回答的题目,我总算通过了考试。”    
      考试?!    
      一个记者的采访被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比喻成“考试”,这是少有的。尤其是对这个让赫鲁晓夫也害怕的被西方人誉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邓小平来说,更是语出惊人。    
      然而,这确实是一场考试。一场特殊的考试。    
      这场考试对当时已经76岁的邓小平来说,确实是一种对自己政治智慧的挑战和考验。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邓小平却别无选择。他要给历史一个科学的回答。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试”呢?这个名叫法拉奇的意大利女记者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考官”呢?邓小平又是如何通过考试的呢?    
      要解答这么多的问号,我们还得把目光回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