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鲁迅 >

第53章

鲁迅-第53章

小说: 鲁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等到大革命成功后,社会底状态缓和了,大家底生活有余裕了,这时候
就又产生文学。
这时候底文学有二:一种文学是赞扬革命,称颂革命,——讴歌革
命,因为进步的文学家想到社会改变,社会向前走,对于旧社会的破坏和新社会的
建设,都觉得有意义,一方面对于旧制度的崩坏很高兴,一方面对于新的建设来讴
歌。
另有一种文学是吊旧社会的灭亡——挽歌——也是革命后会有的文学。
有些的
人以为这是“反革命的文学”,我想,倒也无须加以这么大的罪名。

  革命虽然进行,但社会上旧人物还很多,决不能一时变成新人物,他们的脑中
满藏着旧思想旧东西;环境渐变,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一切,于是回想旧时的舒服,
便对于旧社会眷念不已,恋恋不舍,因而讲出很古的话,陈旧的话,形成这样的文
学。
这种文学都是悲哀的调子,表示他心里不舒服,一方面看见新的建设胜利了,
一方面看见旧的制度灭亡了,所以唱起挽歌来。
但是怀旧,唱挽歌,就表示已经革
命了,如果没有革命,旧人物正得势,是不会唱挽歌的。

  不过中国没有这两种文学——对旧制度挽歌,对新制度讴歌;因为中国革命还
没有成功,正是青黄不接,忙于革命的时候。
不过旧文学仍然很多,报纸上的文章,
几乎全是旧式。
我想,这足见中国革命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的改变,对于守旧的人没
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旧人仍能超然物外。
广东报纸所讲的文学,都是旧的,新的很
少,也可以证明广东社会没有受革命影响;没有对新的讴歌,也没有对旧的挽歌,
广东仍然是十年前底广东。
不但如此,并且也没有叫苦,没有鸣不平;止看见工会
参加游行,但这是政府允许的,不是因压迫而反抗的,也不过是奉旨革命。
中国社
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也没有崭新的进行曲,只在苏俄却已产生了这
两种文学。
他们的旧文学家逃亡外国,所作的文学,多是吊亡挽旧的哀词;新文学
则正在努力向前走,伟大的作品虽然还没有,但是新作品已不少,他们已经离开怒
吼时期而过渡到讴歌的时期了。
赞美建设是革命进行以后的影响,再往后去的情形
怎样,现在不得而知,但推想起来,大约是平民文学罢,因为平民的世界,是革命
的结果。

  现在中国自然没有平民文学,世界上也还没有平民文学,所有的文学,歌呀,
诗呀,大抵是给上等人看的;他们吃饱了,睡在躺椅上,捧着看。
一个才子出门遇
见一个佳人,两个人很要好,有一个不才子从中捣乱,生出差迟来,但终于团圆了。

这样地看看,多么舒服。
或者讲上等人怎样有趣和快乐,下等人怎样可笑。
前几年
《新青年》〔6〕载过几篇小说,描写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学教授看了就不高兴,
因为他们不喜欢看这样的下流人。
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
  一出戏里,有犯罪的事情,就是下流戏。
他们的戏里的脚色,止有才子佳人,
才子中状元,佳人封一品夫人,在才子佳人本身很欢喜,他们看了也很欢喜,下等
人没奈何,也只好替他们一同欢喜欢喜。
在现在,有人以平民——工人农民——
  为材料,做小说做诗,我们也称之为平民文学,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因为平
民还没有开口。
这是另外的人从旁看见平民的生活,假托平民底口吻而说的。
眼前
的文人有些虽然穷,但总比工人农民富足些,这才能有钱去读书,才能有文章;一
看好像是平民所说的,其实不是;这不是真的平民小说。
平民所唱的山歌野曲,现
在也有人写下来,以为是平民之音了,因为是老百姓所唱。
但他们间接受古书的影
响很大,他们对于乡下的绅士有田三千亩,佩服得不了,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
己的思想,绅士们惯吟五言诗,七言诗;因此他们所唱的山歌野曲,大半也是五言
或七言。
这是就格律而言,还有构思取意,也是很陈腐的,不能称是真正的平民文
学。
现在中国底小说和诗实在比不上别国,无可奈何,只好称之曰文学;谈不到革
命时代的文学,更谈不到平民文学。
现在的文学家都是读书人,如果工人农民不解
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
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
有些人说:“中国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

  诸君是实际的战争者,是革命的战士,我以为现在还是不要佩服文学的好。

文学对于战争,没有益处,最好不过作一篇战歌,或者写得美的,便可于战余休憩
时看看,倒也有趣。
要讲得堂皇点,则譬如种柳树,待到柳树长大,浓阴蔽日,农
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在柳树底下吃饭,休息休息。
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
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7〕,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自然也有
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
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人大概是不满于自己目前所做的事的,我一向只会做几篇文章,自己也做得厌
了,而捏枪的诸君,却又要听讲文学。

  我呢,自然倒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
好听得多似的。
我的演说只有这样多,感谢诸君听完的厚意!

         ※        ※         ※

  〔1〕本篇记录稿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二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出版的
《黄埔生活》周刊第四期,收入本集时作者作了修改。

  〔2〕黄埔军官学校 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后所创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
州黄埔,一九二四年六月正式开学。
在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
前,它是国共合作的学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等许多共产党人都曾
在该校担任过负责的工作。

  〔3〕指三一八惨案。

  〔4〕八股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公式化文体。
它用“四书”、“五
经”中文句命题,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
部分构成。
后四部分是主体,每一部分有两股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八
股文。

  〔5〕复仇的文学 指十九世纪上半期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支奇等
人的作品。
当时波兰处于俄、奥、普三国瓜分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一九一八
年十一月恢复独立。

  〔6〕《新青年》 下文所说的大学教授,指东南大学教授吴宓。
作者在《二心
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中说:
  “那时吴宓先生就曾经发表过文章,说是真不懂为什么有些人竟喜欢描写下流
社会。

  〔7〕孙传芳军队的主力于一九二六年冬在江西南昌、九江一带为北伐军击溃。




                             革命文学〔1〕

  今年在南方,听得大家叫“革命”,正如去年在北方,听得大家叫“讨赤”的
一样盛大。
  而这“革命”还侵入文艺界里了。
  最近,广州的日报上还有一篇文章指示我们,叫我们应该以四位革命文学家为
师法:意大利的唐南遮〔2〕,德国的霍普德曼〔3〕,西班牙的伊本纳兹〔4〕,中
国的吴稚晖。
  两位帝国主义者,一位本国政府的叛徒,一位国民党救护的发起者〔5〕,都应
该作为革命文学的师法,于是革命文学便莫名其妙了,因为这实在是至难之业。
  于是不得已,世间往往误以两种文学为革命文学:一是在一方的指挥刀的掩护
之下,斥骂他的敌手的;
  〔6〕一是纸面上写着许多“打,打”,“杀,杀”,或“血,血”的。
  如果这是“革命文学”,则做“革命文学家”,实在是最痛快而安全的事。
  从指挥刀下骂出去,从裁判席上骂下去,从官营的报上骂开去,真是伟哉一世
之雄,妙在被骂者不敢开口。而又有人说,这不敢开口,又何其怯也?对手无“杀
身成仁”〔7〕之勇,是第二条罪状,斯愈足以显革命文学家之英雄。所可惜者只在
这文学并非对于强暴者的革命,而是对于失败者的革命。
  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
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
下楼台”,〔8〕全不用那些字。“打,打”,“杀,杀”,听去诚然是英勇的,但
不过是一面鼓。即使是鼙鼓,倘若前面无敌军,后面无我军,终于不过是一面鼓而
已。
  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
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
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9〕,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
  但“革命人”就希有。俄国十月革命时,确曾有许多文人愿为革命尽力。但事
实的狂风,终于转得他们手足无措。显明的例是诗人叶遂宁〔10〕的自杀,还有小
说家梭波里〔11〕,他最后的话是:“活不下去了!”
  在革命时代有大叫“活不下去了”的勇气,才可以做革命文学。
  叶遂宁和梭波里终于不是革命文学家。为什么呢,因为俄国是实在在革命。革
命文学家风起云涌的所在,其实是并没有革命的。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上海《民众旬刊》第五期。
  〔2〕唐南遮(G.D’Annunzio,1863—1938) 通译邓南遮,意大利作家。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拥护帝国主义战争,以后又狂热地拥护墨索里尼侵略阿比西尼
亚,受到法西斯主义党的推崇。其创作倾向主要是唯美主义,著有剧本《琪珴康陶》,
小说《死的胜利》等。
  〔3〕霍普德曼(G.Hauptmann,1862—1946) 德国剧作家。
  早年写过《日出之前》、《织工》等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作品。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他竭力赞助德皇威廉第二的武力政策,并纠合德国的若干知识分子为德军
在比利时的暴行辩护。
  〔4〕伊本纳兹(1867—1928) 通译伊巴涅兹,西班牙作家、西班牙共和党的
领导人。因为反对王党,曾两次被西班牙政府监禁。一九二三年又被放逐,侨居法
国。主要作品有小说《农舍》、《启示录的四骑士》等。
  〔5〕吴稚晖于一九二七年秉承蒋介石意旨,向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呈文,以
“救护”国民党为名发起“清党”。
  〔6〕这里说的指挥刀下的“革命文学”,指当时一些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法
西斯文学。如一九二七年间在广州出现的所谓“革命文学社”,出版《这样做》旬
刊,第二斯刊登的《革命文学社章程》中就有“本社集合纯粹中国国民党党员,提
倡革命文学……从事本党的革命运动”等语。
  〔7〕“杀身成仁”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笙歌归院落”二句,见唐代白居易所作《宴散》
一诗。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说:“晏元献公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
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
人皆以为知言。”
  〔9〕“赋得革命,五言八韵” 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大抵都用古人诗句或成语,
冠以“赋得”二字,以作诗题。清朝又规定每首为五言八韵,即五字一句,十六句
一首,二句一韵。这里指那些只有革命口号,空洞无物的作品。
  〔10〕叶遂宁(C.A.EceZPZ,1895—1925) 通译叶赛宁,苏联诗人。以描
写宗法制度下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著称。十月革命时曾向往革命,写过一些赞扬
革命的诗,如《苏维埃俄罗斯》等。但革命后陷入苦闷,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自杀。

  〔11〕梭波里(A.M.CohELM,1888—1926) 苏联作家。他在十月革命之后
曾接近革命,但终因不满于当时的现实而自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土》、短
篇小说集《樱桃开花的时候》等。


                            革“首领”〔1〕

  这两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