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鲁迅 >

第20章

鲁迅-第20章

小说: 鲁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德单雌信王伯当花木兰等事迹,皆于前七十回中穿插出之。其明皇杨妃再世姻缘
故事,序言得之袁于令所藏《逸史》〔12〕,喜其新异,因以入书。此他事状,则
多本正史纪传,且益以唐宋杂说,如隋事则《大业拾遗记》《海山记》《迷楼记》
《开河记》〔13〕,唐事则《隋唐嘉话》《明皇杂录》《常侍言旨》《开天传信记》
《次柳氏旧闻》《长恨歌传》《开元天宝遗事》及《梅妃传》《太真外传》〔14〕
等,叙述多有来历,殆不亚于《三国志演义》。惟其文笔,乃纯如明季时风,浮艳
在肤,沉著不足,罗氏轨范,殆已荡然,且好嘲戏,而精神反萧索矣。今举一例:

  ……一日玄宗于昭庆宫闲坐,禄山侍坐于侧,见他腹垂过膝,因指着戏说道,
“此儿腹大如抱瓮,不知其中藏的何所有?”禄山拱手对道,“此中并无他物,惟
有赤心耳;臣愿尽此赤心,以事陛下。”玄宗闻禄山所言,心中甚喜。那知道:
  人藏其心,不可测识。自谓赤心,心黑如墨!
  玄宗之待安禄山,真如腹心;安禄山之对玄宗,却纯是贼心狼心狗心,乃真是
负心丧心。有心之人,方切齿痛心,恨不得即剖其心,食其心;亏他还哄人说是赤
心。可笑玄宗还不觉其狼子野心,却要信他是真心,好不痴心。闲话少说。且说当
日玄宗与安禄山闭坐了半晌,回顾左右,问妃子何在,此时正当春深时候,天气向
暖,贵妃方在后宫坐兰汤洗浴。宫人回报玄宗说道,“妃子洗浴方完。”玄宗微笑
说道:“美人新浴,正如出水芙蓉。”
  令宫人即宣妃子来,不必更洗梳妆。少顷,杨妃来到。你道他新浴之后,怎生
模样?有一曲《黄莺儿》说得好:
  皎皎如玉,光嫩如莹,体愈香,云鬓慵整偏娇样。罗裙厌长,轻衫取凉,临风
小立神骀宕。细端详:芙蓉出水,不及美人妆。(第八十三回)
  《残唐五代史演义》〔15〕未见,日本《内阁文库书目》云二卷六十回,题罗
本撰,汤显祖批评。
  《北宋三遂平妖传》原本亦不可见,较先之本为四卷二十回,序云王慎修〔16〕
补,记贝州王则以妖术变乱事。《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镐传》)言则本涿州人,
岁饥,流至恩州(唐为贝州),庆历七年僭号东平郡王,改元得圣,六十六日而平。
小说即本此事,开篇为汴州胡浩得仙画,其妇焚之,灰绕于身,因孕,生女,曰永
儿,有妖狐圣姑姑授以道法,遂能为纸人豆马。王则则贝州军排,后娶永儿,术人
弹子和尚张鸾卜吉左黜皆来见,云则当王,会知州贪酷,遂以术运库中钱米买军倡
乱。已而文彦博率师讨之,其时张鸾卜吉弹子和尚见则无道,皆先去,而文彦博军
尚不能克。幸得弹子和尚化身诸葛遂智助文,镇伏邪法;马遂诈降击则裂其唇,使
不能持咒;李遂又率掘子军作地道入城;乃擒则及永儿。奏功者三人皆名遂,故曰
《三遂平妖传》也。
  《平妖传》今通行本十八卷四十回,有楚黄张无咎序,云是龙子犹所补〔17〕。
其本成于明泰昌元年(一六二○),前加十五回,记袁公受道法于九天玄女,复为
弹子和尚所盗,及妖狐圣姑姑炼法事。他五回则散入旧本各回间,多补述诸怪民道
术。事迹于意造而外,亦采取他杂说,附会入之。如第二十九回叙杜七圣卖符,并
呈幻术,断小儿首,覆以衾即复续,而偶作大言,为弹子和尚所闻,遂摄小儿生魂,
入面店覆楪子下,杜七圣咒之再三,儿竟不起。
  杜七圣慌了,看着那看的人道,“众位看官在上,道路虽然各别,养家总是一
般,只因家火相逼。适间言语不到处,望看官们恕罪则个。这番教我接了头,下来
吃杯酒,四海之内,皆相识也。”杜七圣伏罪道,“是我不是了,这番接上了。”
只顾口中念咒,揭起卧单看时,又接不上。杜七圣焦躁道,“你教我孩儿接不上头,
我又求告你再三,认自己的不是,要你恕饶,你却直恁的无理。”
  便去后面笼儿内取出一个纸包儿来,就打开,撮出一颗葫芦子,去那地上,把
土来掘松了,把那颗葫芦子埋在地下,口中念念有词,喷上一口水,喝声“疾!”
可霎作怪:只见地下生出一条藤儿来,渐渐的长大,便生枝叶,然后开花,便见花
谢,结一个小葫芦儿。一伙人见了,都喝采道,“好!”杜七圣把那葫芦儿摘下来,
左手提着葫芦儿,右手拿着刀,道,“你先不近道理,收了我孩儿的魂魄,教我接
不上头,你也休想在世上活了!”向着葫芦儿,拦腰一刀,剁下半个葫芦儿来。却
说那和尚在楼上,拿起面来却待要吃;只见那和尚的头从腔子上骨碌碌滚将下来。
一楼上吃面的人都吃一惊,小胆的丢了面跑下楼去了,大胆的立住了脚看。只见那
和尚慌忙放下碗和箸,起身去那楼板上摸,一摸摸着了头,双手捉住两只耳朵,掇
那头安在腔子上,安得端正,把手去摸一摸。和尚道:“我只顾吃面,忘还了他的
儿子魂魄,”伸手去揭起楪儿来。这里却好揭得起楪儿,那里杜七圣的孩儿早跳起
来;看的人发声喊。杜七圣道,“我从来行这家法术,今日撞着师父了。”……
(第二十九回下《杜七圣狠行续头法》)
  此盖相传旧话,尉迟偓〔18〕(《中朝故事》)云在唐咸通中,谢肇淛(《五
杂组》六)又以为明嘉靖隆庆间事,惟术人无姓名,僧亦死,是书略改用之。马遂
击贼被杀则当时事实,宋郑獬有《马遂传》〔19〕。

         ※        ※         ※

  〔1〕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五种 日本所藏原刊题“建安虞氏新刊”。建安即
今福建建瓯,虞氏系刊行者姓氏。此五种平话均分上中下三卷,不题撰者。
  〔2〕《赤壁鏖兵》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五“金院本名目”著录,今佚。
《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一名《诸葛亮军屯五丈原》,曹本《录鬼簿》著录,金元
间王仲文撰,今残存逸文。《隔江斗智》,全名《两军师隔江斗智》,元明间无名
氏撰。明臧晋叔《元曲选》辛集收入。
  《连环计》,全名《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一作《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元无
名氏撰。明臧晋叔《元曲选》壬集收入。《复夺受禅台》,全名《司马昭复夺受禅
台》。同名剧作有二种,一为元李寿卿撰,一为元李取进撰,曹本《录鬼簿》均著
录,不见传本。
  〔3〕《龙虎风云会》 全称《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叙宋太祖赵匡胤夜访赵普
及统一中国故事。明息机子辑《杂剧选》收入。
  〔4〕《三国志演义》 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
愚子(蒋大器)序和嘉靖壬午年(1522)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小引,因商务印书
馆影印时抽去该小引,致被误认为弘治年间刊本。此书为今所见《三国演义》最早
刊本。
  〔5〕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晋时任著作郎、
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集合三国时官私著作,撰成《三国志》一书。裴松之,参
看本卷第51页注〔2〕。
  〔6〕习凿齿(?—384) 字彦威,东晋襄阳(治所今湖北襄樊)人,曾官荥
阳太守,撰有《汉晋春秋》。孙盛,字安国,东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官
至秘书监,加给事中。撰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7〕谢肇淛 字在杭,明长乐(今属福建)人,万历间官广西右布政使。所撰
《五杂组》,十六卷,多记风物掌故。其中论及《三国演义》时云:“事太实则近
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
  〔8〕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清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官国子监
典籍。撰有《文史通义》等。所撰《丙辰札记》,一卷,其中曾云:“凡演义之书,
如《列国志》、《东西汉》、《说唐》及《南北宋》,多记实事;《西游记》、
《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9〕毛宗岗 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金人瑞,即金圣叹(1
608—1661),原姓张,名采,清初吴县(今属江苏)人。
  金圣叹在《水浒传》每回正文前加上评语,称“圣叹外书”,毛宗岗也以同样
手法,在《三国演义》每回前面加上评语,每回里还有夹批,并冒称“圣叹外书”。

  〔10〕《隋唐志传》 罗贯中《隋唐志传》原本已不存,今本题《隋唐两朝志
传》,十二卷,一二二回,明万历己未年(1619)刊本,卷首有杨慎及林瀚(即下
文“林氏”)序,林序自谓该书由他纂辑。内容记隋末至唐僖宗乾符年间事。林瀚,
字亨大,明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1〕褚人获 字石农,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撰有《坚瓠集》、《读史
随笔》等。
  〔12〕袁于令(1592—1674) 名韫玉,号箨庵,明末清初吴县(今属江苏)
人。撰有传奇《西楼记》及小说《隋史遗文》等。所藏《逸史》,唐代卢肇撰,已
佚。褚人穫《隋唐演义》序载:“昔箨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载隋炀帝、
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再世姻缘事,殊新异可喜,因与商酌编入本传,以为一部
之始终关目。”
  〔13〕《大业拾遗记》 此书及《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参看
本书第十一篇。
  〔14〕《隋唐嘉话》 三卷,唐刘餗撰。《明皇杂录》,二卷,唐郑处诲撰。
《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开天传信记》,一卷,唐郑棨撰。《次柳氏旧
闻》,一卷,唐李德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四卷,五代王仁裕撰。《长恨歌传》、
《梅妃传》,分别参看本书第八篇、第十一篇。《太真外传》,参看本卷第108页注
〔14〕。
  〔15〕《残唐五代史演义》 日本《内阁文库书目》著录:“残唐五代史演义
传》,六十回,二卷。宋罗本。明汤显祖批评。清版,四本。”
  〔16〕王慎修 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不详。
  〔17〕张无咎 名誉,明末楚黄(今湖北黄岗)人,余不详。龙子犹,即冯梦
龙,参看本书第二十一篇。
  〔18〕尉迟偓 南唐人,曾任朝议郎守给事中,修国史。《中朝故事》,《宋
史·艺文志》著录二卷。关于术人续头故事,见下卷。
  〔19〕郑獬(1022—1072) 字毅夫,北宋安陆(今属湖北)人。
  曾官翰林学士,知开卦府。《马遂传》,见所撰《郧溪集》。

第十五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宋史》(二十二)
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
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降后之事,则史无文,而稗史乃云“收方腊有功,封
节度使”(见十三篇)。然擒方腊者盖韩世忠(《宋史》本传),于宋江辈无与,
惟《侯蒙传》(《宋史》三百五十一)又云,“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
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似即稗史所本。顾当时虽有此议,而实未行,江等且竟见杀。
  洪迈《夷坚乙志》(六)言,“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
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卒。未几,其所亲王生亡而复醒,见蔡受冥谴,嘱生归
告其妻,云‘今只是理会郓州事’。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
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乙志》成于乾道二年,去
宣和六年不过四十余年,耳目甚近,冥谴固小说家言,杀降则不容虚造,山泺健儿
终局,盖如是而已。
  然宋江等啸聚梁山泺时,其势实甚盛,《宋史》(三百五十三)亦云“转略十
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复
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宋遗民龚圣与作《宋江三十六人赞》〔1〕,自序
已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2〕传写,士大夫亦不见
黜”(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今高李所作虽散失,然足见宋末已有传写之书。
《宣和遗事》由钞撮旧籍而成,故前集中之梁山泺聚义始末,或亦为当时所传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